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6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9期文献
  • 腰椎穿刺置管过度引流致急性脑疝的诊断与处理

    腰穿置管作为一种相对安全的脑脊液持续引流的操作,在临床上应用广泛[1],有作者报道腰大池过度引流导致意识障碍的加重甚至脑疝的发生[2].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3月至2013年7月置管患者158例中的6例出现急性脑疝并意识障碍加重,因诊断准确,处理及时得当,均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庞其军;赵颖;段世博;郗艳国;刘永杰;王志峰;王龙龙;李国京;杨志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新疆地区三个民族35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调查

    目的 调查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间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院前流行病学资料和院内救治状态.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全新疆14家医院抽取在新疆居住时间≥10年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3 5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历,对发病率(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14家医院所覆盖地区常住人口为基准)、患病特点、民族分布及治疗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3 550例患者中,汉族2 386例,维吾尔族985例,哈萨克族179例.三个民族脑出血发病率分别为67.6/10万、35.1/10万、39.6/10万.汉族男性、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女性患者所占构成比高(P<0.01).汉族和维吾尔族≥60岁人群脑出血构成比高,哈萨克族45 ~59岁高(P<0.01).文化程度越低,脑出血患者构成比相对越高(P<0.01).汉族的吸烟史、饮酒史及心脏病史比率高,其次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低(P<0.01).三个民族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比例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民族患者间脑出血发病季节总体趋势是冬季高发,秋季低发;三个民族均为在7:00~12:00、13:00~18:00两个时间段脑出血发病率高(P<0.01).三个民族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个民族患者均以药物治疗为主(>75%).手术方式均以软通道钻孔引流为主.治愈率汉族和哈萨克族约为30%,维吾尔族低,为11.8%;汉族死亡患者所占比率高,维吾尔族低.结论 新疆汉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年龄、季节、发病时间段、治疗方式、预后等存在差异.

    作者:朱立仓;赵冬;徐上知;姬云翔;王洋;何学君;徐伟华;秦志勇;张忠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锁孔入路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9月至2013年12月采用锁孔微创入路手术治疗28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大动脉瘤6例,巨大动脉瘤9例;破裂动脉瘤13例,未破裂动脉瘤15例;5例伴有多发性动脉瘤.其中经眉弓额下锁孔入路22例(对侧入路2例),翼点锁孔入路6例.结果 28例眼动脉动脉瘤中夹闭27例,1例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良好,予以孤立术;5例多发动脉瘤在同一入路下行一期夹闭;术中4例动脉瘤因瘤内血栓巨大,需切除血栓才能完好夹闭;20例患者予前床突磨除.术后复查有2例巨大动脉瘤瘤颈稍有残留.术后1例脑脊液鼻漏,采用经蝶窦入路手术修补;1例术前同侧视力光感,术后患侧失明;2例术后出现脑梗死;其余患者术后情况良好.结论 在锁孔入路下可进行前床突磨除、载瘤动脉塑形、瘤内血栓切除、多个瘤夹组合及加强夹闭等,能够较好地夹闭眼动脉动脉瘤;经眉弓额下锁孔入路适用于绝大多数眼动脉动脉瘤患者,对眉毛浅淡、动脉瘤宽颈并指向颈内动脉外侧者可采用翼点锁孔入路手术.

    作者:兰青;朱卿;许亮;王中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影响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成年人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2%[1],其中多发动脉瘤约占25%~30%[2].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的原因,首次破裂出血后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可高达1/3[3].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SAH的致死率有所下降,但对影响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的研究一直是近年的热点,本文对影响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陈勇春;陈伟健;陈晓;曹国全;范良好;谭显西;李则群;杨运俊;郭献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及进展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及进展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61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植入术,术后持续监测颅内压及引流脑脊液,当病情出现进展恶化时即开颅手术治疗.结果 病情未恶化、保守治疗38例(62%);病情恶化并行手术治疗23例(38%),两组之间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角间夹角> 120°、额叶挫裂伤散在、额叶血肿(水肿)超过双侧蝶骨嵴连线是导致恶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内压监测是治疗双额叶脑挫伤的基础,通过脑脊液引流等治疗措施严格控制颅内压在20 mmHg以下,是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额角间夹角> 120°可以作为一个量化的开颅手术指征,同时额叶挫裂伤散在、额叶血肿(水肿)超过双侧蝶骨嵴连线也可作为开颅手术的参考指标.

    作者:陈克非;董吉荣;王玉海;时忠华;徐勤义;夏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自体骨与钛网两种颅骨修补方案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自体冰冻颅骨修补与三维CT成型钛网修补两种颅骨修补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及其原因.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216例因颅脑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行自体冰冻颅骨修补的患者与同期139例行三维成型钛网修补的患者进行多中心对照研究,比较两方案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差异,以及不同时间窗修补术后术区近期(术后1个月内)及远期(术后1个月~3年)感染的差异.结果 两种修补方案的术中平均出血量(t=10.205,P =0.000)、平均手术时间(t=13.957,P=0.000),术后术区不适(x2=7.565,P=0.006)、惧冷热(x2=167.389,P=0.000)、怕震动(x2=146.654,P=0.000)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方案术后出现继发性癫痫(P=0.563)、术区凹陷变形(P=0.30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骨早期修补组患者与钛网组全部患者相比,两方案术后整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7,P=0.931),但两方案的近期感染率(x2=3.860,P=0.049)及远期感染率(x2=3.962,P=0.04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控制自体骨组方案修补时间窗位在去骨瓣术后1~3个月内,临床效果较钛网修补的方案好,尤其在降低术后远期感染方面有明显优势.

    作者:曹轲;李宗正;刘玉飞;武弋;段兴浩;杨振兴;黄德俊;万定;田立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上矢状窦中1/3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处理策略

    目的 探讨有效切除上矢状窦中1/3窦旁脑膜瘤的方法以便提高其临床疗效,并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 通过采用患侧卧位并尽可能保留上矢状窦和引流静脉的前提下行肿瘤相对保守的切除策略,当肿瘤残留明显或随访期间肿瘤进展则给予辅助放射治疗,后对手术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4例患者中96例(77.4%)获得全切除,28例(22.6%)大部切除.术后随访6~60个月,复发13例(10.5%),其中男4例(9.3%),女9例(12.2%),全切除患者复发9例(9.4%),次全切除患者复发4例(14.3%),复发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患者与次全切除患者之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0患者恢复良好并参加工作,2例(1.6%)致残,但可生活自理,2例(1.6%)死亡,1例死于肺栓塞,1例死于心肌梗死.结论 采用患侧卧位和显微外科技术有利于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引流静脉和大脑皮层,尽可能保留通畅的上矢状窦和引流静脉可降低术后致死致残率,必要时术后加用放射治疗也可取得良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施铭岗;佟小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神经外科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一种近红外线荧光三碳菁绿染料,其大吸收波长、大荧光波长分别为805、835 nm.ICG经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球蛋白等结合并存在于血管内,在近红外光源及荧光摄影机下,可发出荧光使含有ICG的血管显影,并终在肝脏降解后被排出体外.

    作者:钱明禹;刘青林;李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快速局部低温控制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

    目前癫痫治疗仍然以抗癫痫药物作为首选,但30% ~40%的患者因癫痫发作控制不满意,或因无法耐受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应用所引起的毒副反应终发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1].虽然部分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但是手术疗效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尤其是新皮质癫痫患者,不仅手术预后较差,还常常会引起术前无法预测的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高达30%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存在促使医学工作者寻找新型、理想的替代治疗方法.

    作者:任国平;杨小枫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脑深部电刺激术靶点定位方法的现状及进展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指对脑深部特定部位进行电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或缓解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或障碍的目的.DBS具有选择性好、靶点明确、微创、可调、可逆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重度抑郁、酒精/药物成瘾等疾病的缓解与治疗中[1-2].

    作者:耿馨佚;何江弘;王守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的研究现状

    颅咽管瘤是一种胚胎源性良性肿瘤,好发于鞍区,常累及下丘脑、垂体柄、视交叉等重要结构.手术切除是颅咽管瘤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辅以放、化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由于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密切,使得外科切除面临巨大困难,特别是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第三脑室位置深在而又紧邻下丘脑、Willis环等重要结构,所以在尽量全切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的同时,保护好周围结构不受损伤,成为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要任务.单纯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因其位置特殊,且同时要满足完整的第三脑室底、明显的鞍上池、正常的垂体柄和无明显异常的蝶鞍等几个条件,所以在起源、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手术方式上都不同于鞍区其他颅咽管瘤[1-3].

    作者:陈虹旭;徐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间变少枝胶质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1p/19q缺失与生存期的关系

    目的 探讨间变少枝胶质细胞瘤(AO)血管内皮细胞1p/19q缺失情况,并分析其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原发性AO标本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3 ~ 61岁,平均45.9岁.免疫荧光技术定位血管内皮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1p/19q缺失状态.配对t检验统计血管内皮细胞1p/19q缺失率,生存分析法评估其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AO血管内皮细胞的检测信号1p36缺失率显著高于其参照信号1 q25(t=8.823,P<0.001),检测信号19q13缺失率显著高于其参照信号19p13(t =8.316,P<0.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细胞1p/19q共缺失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体生存期(OS)均显著优于血管内皮细胞1p/19q未缺失的患者(PFS:x2=16.199,P<0.01;OS:x2=8.666,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细胞1p/19q共缺失是独立预后因子(PFS:HR=0.063,95% CI:0.013 ~0.313,P=0.001;OS:HR =0.145,95% CI:0.310 ~0.678,P=0.014).结论 AO血管内皮细胞存在1p/19q缺失现象.血管内皮细胞1p/19q共缺失提示预后良好.

    作者:蒋海辉;任晓辉;张哲;曾炜;林松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实时监测胶质瘤干细胞分化过程的实验研究

    目的 采用活细胞荧光成像技术连续观察胶质瘤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多种分子标记物的变化.方法 研究运用活细胞荧光成像技术,对胶质瘤干细胞细胞株GSC-1的分化过程进行12 h动态观察.同时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在三维培养0、2、6h行内皮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染色,并通过光镜观察GSC-1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在三维培养下GSC-1细胞能形成管道样结构,部分细胞表达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CD34阳性细胞数量随分化时间增长而增加(P<0.05),而细胞的干性逐渐消失.活细胞荧光成像观察到同一视野下CD34阳性细胞数随诱导分化的时间推移而增加;单个GSC-1细胞由CD34阴性细胞转变成为CD34阳性细胞的全过程.结论 活细胞荧光成像技术监测细胞分化过程得到与传统免疫荧光方法一致的结果,而且更直观、更精确,能长时间对单个细胞追踪观察.

    作者:梅鑫;陈银生;张洁;陈忠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对人胶质瘤细胞代谢和生长的影响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OX转录反义RNA (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HOTAIR)对人脑胶质瘤细胞代谢和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的小干扰HOTAIR (si-HOTAIR)转染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株,通过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HOTAIR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生长变化;采用海马生物公司糖酵解应激实验和线粒体应激实验试剂盒检测细胞有氧糖酵解和线粒体功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有氧糖酵解相关酶[包括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丙酮酸激酶M2(PKM2)及乳酸脱氢酶A(LDHA)]的表达水平.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U87和U251细胞中si-HOTAIR转染效率均>90%.与阴性对照(NC)组比较,si-HOTAIR组细胞中HOTAIR的表达均明显下调(P<0.01);si-HOTAIR组U87和U251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明显低于NC组(P<0.01);下调HOTAIR后,胶质瘤细胞有氧糖酵解能力减弱,表现为基础糖酵解水平降低(P<0.05)、大糖酵解能力减弱(P<0.01)及糖酵解剩储备量下降(P<0.01);si-HOTAIR组GPI、PKM2和LDHA表达水平较NC组降低(P<0.01).下调HOTAIR后,胶质瘤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与NC组比较,表现为基础呼吸水平下降(其中U87细胞P<0.01)、线粒体偶联效率降低及剩余呼吸能力减弱(U87和U251组均P<0.05).结论 下调HOTAIR表达可以使人胶质瘤细胞糖酵解能力和线粒体功能受损,同时影响胶质瘤细胞的生长能力.

    作者:魏文金;韩东风;李海林;张军霞;张雅旋;胡奇;李文涛;俞天赋;尤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术中超声在神经内镜治疗Chiari Ⅰ型畸形手术中的应用

    Chiari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是一种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以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为临床特征,伴或不伴有脊髓空洞[1-2].寰枕部减压手术以解除枕骨大孔及颈椎对小脑、脑干、脊髓、第四脑室及其他神经组织的压迫,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3].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6例症状性Chiari Ⅰ型畸形患者,采用神经内镜结合术中超声技术进行寰枕减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光;张述升;豆玉超;周煜;任贺成;王昱;于德林;孙志明;李庆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神经内镜下经眉弓锁孔入路切除Rathke囊肿的手术体会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下经眉弓锁孔入路切除Rathke囊肿的手术技术,并评价其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经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力障碍、多饮多尿及垂体功能障碍.CT及MRI提示鞍区囊性占位,大平均直径为29.3 mm,其中完全位于鞍上者4例,位于鞍内-鞍上者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程神经内镜下经眉弓锁孔入路切除囊肿.结果 12例患者均达到囊肿内容物完全切除并切除部分囊壁,病理证实均为Rathke囊肿.术后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痊愈或改善,2例出现一过性多尿,术后3~4d出院.术后随访3~24个月,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复发.结论 经眉弓锁孔入路适用于完全位于鞍上型或主体位于鞍上的鞍内-鞍上型Rathke囊肿,该入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优点,神经内镜技术可进一步减少创伤、扩大视野,尤其利于对囊肿在鞍内部分的观察与切除.

    作者:彭玉平;樊俊;李煜;邱明兴;漆松涛;陈建良;钟远雄;游恒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经鼻蝶窦显微镜下和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的国外经验荟萃分析

    目的 评价经鼻蝶窦显微镜下和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搜集所有报道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对照研究的英文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共纳入22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1 987例患者,其中内镜组1 000例,显微镜组987例.全切除率方面,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值为1.62(95% CI:1.21,2.17,P=0.001);而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脑脊液漏、尿崩症、脑膜炎、鼻腔并发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神经内镜组较显微镜组短(P<0.05),而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目前已有的文献,经蝶窦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全切除率要显著高于经鼻蝶窦显微手术.虽然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别,但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神经内镜存在一定优势.

    作者:俞雷;鲁晓杰;王清;汪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立体定向引导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

    与开颅手术相比,立体定向技术具有定位精确的优势,神经内镜技术可以在直视病变区域的条件下对病变进行手术操作.两种技术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很快在临床中得以推广与应用.然而独立使用上述两项技术同样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立体定向手术在定位穿刺过程中无法直视穿刺通道,其盲目性使得在穿刺过程中容易损伤血管导致出血,且出血难以发现及止住[1];神经内镜技术则缺乏精确定位,术中可能因寻找病灶位置而致所经脑组织的损伤.

    作者:周玮林;孙涛;耿鑫;余化霖;马以骝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神经内镜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针对原发性面肌痉挛术中难点,探讨神经内镜技术在局部解剖复杂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2例局部解剖复杂的面肌痉挛患者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出现视野盲区时利用神经内镜对术区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探查面神经出脑干区及远端,并仔细辨别神经与血管的关系,确认责任血管,减压后用内镜再次检查有无责任血管遗漏、有无血管过度牵张、扭曲成角或形成新的压迫.术后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18~ 30个月,平均25个月.41例术后完全缓解无复发(98%),3例出院时Shorr分级Ⅰ级的患者均恢复至0级,听力下降的1例患者在6个月内即完全恢复,1例Shorr分级Ⅱ级的患者至随访结束时没有明显加重.结论 神经内镜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在局部解剖复杂或异常的面肌痉挛患者,如后颅窝容积狭小、小脑绒球饱满、岩骨阻挡、局部蛛网膜粘连增厚及责任血管不易辨别的情况下结合内镜的优势能够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庞明志;鲁晓杰;李兵;王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治疗斜坡脊索瘤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治疗斜坡脊索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内镜专业组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切除123例斜坡脊索瘤患者,共行内镜手术160例次.对可能影响肿瘤全切除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3例患者行160例次手术,斜坡脊索瘤在神经内镜下全切除46例次,全切率为28.8%.在所分析的因素中,肿瘤所在斜坡部位、肿瘤与海绵窦的关系、肿瘤钙化程度、肿瘤体积、质地、导航的应用、手术治疗史、放射治疗史以及治疗年代等对全切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切除斜坡脊索瘤安全、有效.影响全切除的因素包括肿瘤位于斜坡的部位、肿瘤与海绵窦的关系、钙化程度、体积、质地以及手术和放射治疗史等.全切率随着导航等新设备的应用和术者手术经验的积累而显著提高.

    作者:白吉伟;郑仕奇;桂松柏;王帅;李储忠;杜江;赵澎;曹磊;张亚卓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术后迟发性鼻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术后迟发性鼻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神经内镜经鼻蝶窦术后迟发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术后迟发性鼻出血发生率为1.1%(14/1 224),术后7~15 d鼻出血者9例,术后≤2 d出血者2例,术后3~4周出血者3例,平均出血发生时间为术后10.3(2 ~25)d.14例中,鼻腔活动性渗血9例,鼻腔大出血4例,大出血合并休克及窒息者1例.13例为蝶腭动脉及其分支出血,1例为鼻前庭利特尔区出血.9例患者行内镜下经鼻蝶窦电凝止血,3例经鼻内镜下后鼻孔填塞止血,1例行鼻腔填塞止血.1例患者因鼻腔大出血发生窒息致呼吸骤停,心肺复苏后呈植物人状态.术后随访> 12个月,平均15.3个月,13例恢复良好,无再发性鼻出血发生,1例呈植物人状态者术后1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迟发性鼻出血是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的少见并发症,早期、及时、正确的个体化诊治可有效控制出血,预后相对好.

    作者:张红波;陈谦学;张亚卓;宗绪毅;王新生;孙彦辉;桂松柏;李储忠;白吉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软性神经内镜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术中的应用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约占各种颅内血肿的10%,好发于老年人.一旦出现脑受压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1].钻孔冲洗引流术是目前普遍认可的治疗CSDH的首选方法,但文献报道仍存在3% ~ 37%的复发率[2],其中分隔型CSDH术后血肿复发率相对偏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采用软性神经内镜治疗26例CSDH,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智勇;胡志强;朱广通;黄辉;关峰;戴缤;毛贝贝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眶上外侧入路无血快速开关颅技术单中心标准化操作流程

    Romani等[1-3]在翼点入路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比标准翼点入路更加简单快速的改良入路方法,他们称这种入路为“眶上外侧入路”(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LSO).LSO比翼点入路更偏额侧,其实质是利用了侧裂前方、额下外侧的颅底间隙[4].该方法开关颅简单、快速、创伤小,可替代Yasargil教授开创并推广的经典翼点入路处理前颅窝底、鞍区及鞍上肿瘤,前循环动脉瘤等病变.

    作者:马翔宇;徐淑军;李新钢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