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6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10期文献
  • 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附二例报告)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是一种起源于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近端前壁或前内壁而与ICA分支无关的动脉瘤.因术中所见多为宽基底、瘤壁菲薄、可见的血流、外表鲜红色,呈“血泡样”故而命名[1].BBA较罕见,约占颅内所有动脉瘤的0.3% ~ 1.0%,占颅内ICA动脉瘤的0.9%~6.5%[2].BBA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临床表现,由于BBA瘤壁薄,再出血率高,故明确诊断后应采取积极治疗[3-4].目前,尽管BBA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仍没有佳的治疗方案[5].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LVIS支架治疗2例颈内动脉BBA,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叶;谭显西;李则群;郑匡;严志远;潘心瑶;钟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虚拟平面相交定位法在侧脑室前角穿刺术中的应用

    侧脑室前角穿刺术是神经外科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有穿刺不能一次成功、引流管脑室端位置不理想影响引流效果、多次穿刺导致脑损伤、出血等缺憾,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传统定位方法的基础上[1],逐步建立的虚拟平面相交定位法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引流管脑室端位置的满意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忠;冯康;文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烟雾病患者联合血管重建术后侧支循环的建立

    目的 观察联合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患者术后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及重建类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直接血管重建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STA-MCA)联合间接血管重建(脑-硬脑膜-颞肌融合术,EDMS)的烟雾病患者,共57例(手术治疗67侧大脑半球).采用头颅CT或MR灌注成像评估脑血流情况;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评估术后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大脑半球的供血范围),并比较2种术式术后的血管重建供血范围.结果 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3±12)个月.术后6个月,67侧大脑半球中,60侧(89.6%)术侧脑血流灌注增加,65侧(97.0%)直接血管吻合通畅;DSA检查显示,新生血管供血范围≥1/3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域者占97.0%(65侧),其中>2/3区域者占82.1%(55侧);仅2侧新生血管稀疏,供血范围<1/3 MCA供血区域.术后6个月,19侧(28.4%)直接血管重建供血范围大于间接血管重建供血范围,23侧(34.3%)小于间接血管重建供血范围,25侧(37.3%)与间接血管重建范围相等.术后6个月,缺血与出血性烟雾病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血管重建术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的血管重建效果较好,直接血管重建术能立刻改善缺血区的脑灌注,而间接血管重建术能提供更持久的血管重建效果.

    作者:赵金兵;何升学;刘宏毅;邹元杰;马骏;章文斌;阎华;耿良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牛角型或Ⅲ型主动脉弓合并颈动脉狭窄

    目的 探讨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牛角型主动脉弓或Ⅲ型主动脉弓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6例Ⅲ型主动脉弓合并右侧颈动脉狭窄或牛角型主动脉弓合并左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成功率、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桡动脉穿刺并发症.指引导管超选目标血管均采用同轴技术.同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Ⅲ型主动脉弓合并右侧颈动脉狭窄或牛角型主动脉弓合并左侧颈动脉狭窄患者共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射线投照时间.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 16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血压、心率下降3例,无-例出现桡动脉闭塞或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射线投照时间[(9.94 ±0.97) min]较经股动脉入路患者[(11.51±1.39)min]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对于Ⅲ型主动脉弓合并右侧颈动脉狭窄或牛角型主动脉弓合并左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右侧桡动脉入路行支架成形术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作者:许岗勤;王子亮;汪勇锋;梁晓东;李立;李天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治疗策略及手术并发症的分析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治疗的合理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并统计其并发症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2月山东省交通医院神经外科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外科同期(21例)或分期(33例)行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V-P)分流术的5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并讨论2种术式的手术时机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2%(17/54),同期行颅骨修补术、V-P分流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期手术组(57%比15%;P<0.05),其中同期手术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P=0.02).皮瓣膨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皮瓣凹陷者(40%比16%,P<0.05);两组中颅骨修补术与V-P分流术的先后顺序、颅骨缺损面积、脑积水的程度对并发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有13例患者在先行颅骨修补术后因脑积水明显改善而未再行V-P分流术.结论 分期行颅骨修补术和V-P分流术因为其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更有益,尤其是对于术前皮瓣膨隆明显的患者更应如此.因2种术式的先后顺序对术后并发症并无影响,且部分颅骨修补术后无需再行V-P分流术,故建议对无皮瓣膨隆的患者先行颅骨修补术.

    作者:张建斌;黄齐兵;纪延伟;张法学;董保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大脑中央回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目的 观察大脑中央回区浅静脉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 利用20具(40侧)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在显微镜下利用中央前回的“手结”定位中央沟,观察中央沟附近的静脉构成并测量相关的数据.结果 40侧标本中,中央回区静脉主要由中央前静脉构成者10侧(25.0%),主要由中央沟静脉构成者13侧(32.5%),主要由中央沟静脉及中央前或后静脉构成者6侧(15.0%),由粗大的Trolard静脉构成者11侧(27.5%).40侧标本中,29侧(72.5%)存在29支中央前静脉,管径为0.69 ~ 6.96 mm;32侧(80.0%)存在35支中央沟静脉,管径为1.38 ~5.66 mm;39侧(97.5%)存在41支Trolard静脉,管径为0.44~2.60 mm;5侧(12.5%)存在5支中央后静脉,管径为0.74~2.30 mm;40侧(100%)存在43支旁中央静脉,其潜行于硬膜下腔距离为0.4~0.9 cm,平均(0.6±0.3)cm,回流角度为40.7 ~81.7°. 结论 大脑中央区浅静脉的构成形式变异性大,回流静脉支多,回流路径迂曲,与毗邻的静脉属支易于混淆;旁中央静脉回流入上矢状窦或其旁的静脉腔隙、中央回区静脉的角度大,在硬膜下腔潜行的距离短,限制了纵裂的牵开宽度;虽然Trolard静脉出现率高,且有时明显粗大,但仍要严格保护中央区静脉.

    作者:贤俊民;丰育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 探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43例(共43个动脉瘤)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1.6个月.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5例,大部分栓塞22例,疏松栓塞6例.术中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或稳定.随访结果显示,31例动脉瘤完全栓塞或保持稳定,12例动脉瘤有不同程度的复发,其中6例再次行血管内治疗.结论 采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良好,该方法有利于大限度地栓塞动脉瘤瘤体,减少动脉瘤的复发.

    作者:穆士卿;李佑祥;杨新健;姜除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小脑幕段滑车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滑车神经起于下丘下外方,是唯一连于脑干背面的脑神经,在颅内的行径长.在小脑幕裂孔侧方区域,滑车神经行走在小脑幕缘下方及小脑幕内,称之为小脑幕段滑车神经.在该区域手术时,小脑幕段滑车神经造成了对幕下区域进行暴露和操作的障碍,同时也极易受到手术损伤.国外报道,小脑幕裂孔游离缘脑膜瘤术后滑车神经的损伤率为13%~28% [1-2].传统的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是在位于滑车神经入小脑幕点后方1 cm处平行于岩嵴切开小脑幕,但近岩尖部残余的三角形小脑幕部分仍会对幕下结构的暴露形成遮挡.本文对5具尸头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通过游离小脑幕段滑车神经,改良了小脑幕切开的方法,扩大了小脑幕安全切开的范围,进而扩大了经颞下-小脑幕入路对幕下区域、特别是对基底动脉上、中段及三叉神经Meckel腔的操作空间.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少,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作者:马全锋;王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丘脑腹中间核和丘脑底区后部电刺激治疗原发性震颤一例

    患者 女,72岁,右利手,10余年前出现左上肢轻微震颤,5年前症状累及右上肢及头部,发声出现严重震颤,无法完成自主进食、饮水、穿衣、写字药物疗效不佳,有原发性震颤家族史.术前震颤评分(Fahn-Tolosa-Marin tremor rating scale,FTM-TRS)为78分.手术当天行头颅CT扫描,并将CT与术前MRI图像在Framelink软件上融合.根据前后连合在T1像上计算丘脑腹中间核(Vim核)的靶点,穿刺入径以冠状缝额中回皮质为进入点,至Vim核靶点后再深入约5mm至红核大平面,即位于丘脑底核与红核之间的丘脑底区后部(posterior.subthalamic area,PSA).患者先行左侧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微电极记录至靶点后再深入5mm,靶点下无明显放电(符合PSA的特点).术中微毁损效应明显,患者右手震颤明显减轻.置换为Medtronic 3387电极,测试疗效良好,同样方法行右侧DBS.术后6d时复查CT未见气颅,与术前MRI融合(图1).术后1个月开启DBS,经测试后的参数为:右侧电极:2-C+(位于Vim核),60μs,160 Hz,2.0V;左侧电极:9-C+(位于PSA),60 μs,160 Hz,2.0V.左手震颤消失,右手、头部和声音震颤减轻,FTM-TRS为20分,无不良反应.应用双侧下方的触点(位于PSA)震颤均显著减轻,但未停止.尚未尝试2.0V以上电压,亦未尝试协同刺激.

    作者:郑喆;傅伟明;朱君明;张建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现状

    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s,CMs)是由许多异常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畸形血管团,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反复出血和诱发癫痫是其主要的临床特征[1].其中位于脑干的CMs,由于病灶位置深在,毗邻较多重要结构,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是神经外科较难处理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大多数脑干CMs均可通过显微手术切除,且治疗效果肯定[2-3],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报道,就脑干CMs的外科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洪健;杨树源;张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脑血管周细胞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且SAH后存活的患者多数(70%)发生脑动脉收缩,即脑血管痉挛.多数学者认为,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动脉狭窄可致脑缺血甚至脑梗死,因此致力于缓解脑血管痉挛以达到改善SAH患者预后的目的[1].但是,SAH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其疗效并不理想.在治疗过程中,Ca2+阻滞剂尼莫地平被用于改善脑血管痉挛.然而,研究发现尼莫地平虽对SAH有效,但其效果并非源自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2].此外,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不一定发生迟发缺血性脑损伤,而SAH后迟发缺血性脑损伤的患者不一定有脑血管痉挛,这说明SAH后脑血管痉挛可能并非造成SAH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脑损伤在SAH的不良预后中起重要作用[4].尽管目前对SAH早期脑损伤作用机制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但SAH仍然是当今治疗难题.

    作者:张冬冬;高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研究现状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动脉血管壁瘤样异常突起,其发病率约为5%~10%[1],其中破裂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引起较高的残死率[2].其中巨大型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达25%~70%,1周内再出血率达15%.近年来,以PED(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为代表的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改变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理念,将以往的瘤囊内填塞转向血管壁的重建.现将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梁士凯;姜除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神经保护药物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发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生率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SCI在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因此,关于以预防、治疗和康复为主体的SCI的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在SCI的急性期,为了保护尚未完全损伤的脊髓,有必要在伤后早期采取合理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简要对SCI药物在神经保护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蒋娜娜;康新;王文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垂体柄增粗的病因和诊疗进展

    垂体柄是连接下丘脑和垂体的重要结构[1].多种疾病可导致垂体柄增粗,但因临床表现不特异和诊疗手段的限制而难以明确病因.本文总结了垂体柄增粗的病因及其诊治进展.一、垂体柄的解剖结构和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垂体柄主要由下丘脑神经元轴索、垂体动脉和垂体门静脉等血管组成.生理功能主要为运输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并将其储存于垂体后叶;此外,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传递至垂体前叶并刺激前叶分泌相应激素[1].

    作者:辅容;姚勇;朱慧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癫痫小鼠中髓过氧化物酶的SPECT-CT成像

    目的 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并通过分子影像学手段对MPO进行活体成像以定位致痫灶,旨在为手术切除隐源性致痫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匹罗卡品建立小鼠癫痫模型,应用MPO特异性抑制剂4-氨基苯甲酰肼(ABAH)进行干预,设立假诱导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和ABAH治疗组.采用MPO活性测定方法检测各组大脑内MPO的活性,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PO的特异性蛋白产物,并通过伊文思蓝染色观察急性期癫痫小鼠血脑屏障的开放情况.应用SPECT-CT成像系统动态追踪小鼠脑内MPO的活性变化,采用放射自显影术离体对小鼠脑内MPO的活性进行定量检测,通过Timm染色进一步明确海马内苔藓纤维出芽的情况.结果 与假诱导组相比,癫痫小鼠大脑内MPO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生理盐水治疗组相比,ABAH治疗组小鼠脑内MPO的活性及MPO特异性的蛋白产物含量均降低(P =0.016,P=0.016).伊文思蓝染色结果显示,急性期癫痫小鼠血脑屏障的破坏在癫痫发生后24h达高峰.SPECT-CT成像显示,与假诱导组相比,生理盐水治疗组小鼠脑内MPO活性明显升高(P=0.010);与生理盐水治疗组相比,ABAH治疗组小鼠脑内MPO活性降低(P=0.030).离体放射自显影术检测结果表明,ABAH治疗组的MPO活性低于生理盐水治疗组(P<0.05).与生理盐水治疗组相比,ABAH治疗组海马苔藓纤维出芽明显减少(P=0.003).结论 通过SPECT-CT结合特异性的分子探针可活体追踪癫痫小鼠脑内MPO活性改变.脑内MPO可能成为癫痫成像和靶向治疗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张祎年;董华腾;王泽青;周俊林;刘建莉;张新定;潘亚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磁共振仿真内镜技术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仿真内镜(MRVE)技术联合三维时间飞跃法成像(3D-TOF)序列、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序列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采用MVD治疗的7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中确认病因.术前患者均采用3.0T磁共振行3D-TOF、3D-FIESTA序列扫描,并行MRVE后处理,评估MRVE技术联合3D-TOF、3 D-FIESTA序列的诊断及术中的价值.结果 76例患者中,术前3D-TOF+ FIESTA序列诊断有责任血管压迫者63例,与手术确认的符合率为83%,漏诊13例(17%);3D-TOF+ FIESTA+ MRVE序列诊断有责任血管压迫者72例,符合率为95%,漏诊4例(5%),P =0.04.2种联合序列诊断符合者均主要为责任血管是动脉的患者,漏诊者均主要为责任血管是静脉的患者,其中1例蛛网膜粘连增厚者2种方法均漏诊.结论 MRVE技术联合3D-TOF、3D-FIESTA序列能清晰显示责任血管与神经的三维空间关系,提高责任血管判断的准确率.

    作者:苏忠周;沈健;周跃;闫仁福;徐杰;邱晟;陈钟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临床效果以及影响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及北京丰台医院癫痫中心在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期间采用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的30例顽固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采用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2例采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19例采用大脑半球离断术.总结其术前临床特点以及术后患者的癫痫控制状况,应用x2检验分析影响癫痫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9.4±14.8)个月,其中26例(87%)患者术后癫痫得到完全缓解,部分患者术后可正常学习或工作;4例未完全缓解.9例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病理显示:软化灶7例、Rusmussen脑炎改变1例及软膜下大量毛细血管增生(Sturge-Weber综合征)1例.大脑半球离断术后的海马病理学多显示非典型改变,其中3例表现为海马硬化.性别、起病年龄、手术年龄、癫痫病程、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对侧脑电图是否存在异常与手术预后不相关(P>0.05);临床癫痫发作是否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与手术预后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脑半球切除术是致痫灶累及一侧大脑半球的顽固性癫痫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临床癫痫发作类型对手术预后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作者:史增敏;张凯;张建国;马延山;桑林;郑重;周峰;解飞;王秀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癫痫灶切除手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难治性癫痫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切除性手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01年4月至2014年12月行切除性手术治疗的≤18岁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共620例.回顾性分析儿童及青少年癫痫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结果 620例中,低龄组(0~7岁)132例,学龄组(>7~12岁)171例,青春期组(>12~18岁)317例.MRI定位癫痫灶阴性者169例(27.3%),阳性者451例(72.7%).280例(45.2%)行颅内电极长程监测.颞叶癫痫(TLE) 160例(25.8%),非颞叶癫痫(ETLE)415例(66.9%),半球性病损引发癫痫45例(7.3%);不同年龄组中癫痫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其中青春期组TLE的比率高(31.5%,100/317),学龄组ETLE高(73.7%,126/171),低龄组半球性病损引发癫痫的比率高(14.4%,19/132).620例术后平均随访(1.6±1.1)年,409例(66.0%)发作消失,MRI阳性组和阴性组发作消失的比率分别为71.2%(321/451)、52.1%(8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术后TLE组、ETLE组、半球性病损组发作消失的比率分别为75.0%(123/164)、60.1%(247/411)及86.7%(39/45).术后14例(2.3%,14/620)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病理学检查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CD) 213例(34.4%),肿瘤性病变56例(9.0%),结节性硬化31例(5.0%),海马硬化97例(15.6%,包括39例海马硬化伴FCD),其他病变223例(36.0%).结论 癫痫灶切除手术是儿童和青少年难治性癫痫的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

    作者:遇涛;张国君;倪端宇;乔梁;徐翠萍;王秀梅;杜薇;王玉平;李勇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关键语言功能区和参与语言功能区的定位研究

    目的 探讨导航经颅磁刺激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在汉语语言功能皮质定位中的作用,在组水平和个体水平描绘关键语言功能区和参与语言功能区的分布.方法 选用不出声的图片命名任务对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功能磁共振脑功能成像,获得脑激活图后确定全部参与语言功能区.选取图片命名任务,在神经导航系统的引导下给予同步的重复经颅磁刺激,确定受试者的关键语言功能区,并进一步在组水平和个体水平上分析关键语言功能区和参与语言功能区的特点.结果 在个体水平上,汉语语言功能区分布有较大的差异;在组水平上,参与语言功能区较关键语言功能区激活范围广泛,但语言功能区的总体分布趋势一致,即左侧优势半球的腹侧中央前回、经典Broca区以及右侧非优势半球的额下回后部.结论 联合应用导航经颅磁刺激技术和功能磁共振成像能够定位关键语言功能区和参与语言功能区,既可在组水平上分析语言功能的分布趋势,亦可在个体水平上精确规划出语言功能区,有助于指导语言功能区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恺;林雨;李帅;靳静娜;金芳;秦文;韩伟;刘志朋;殷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贝尔麻痹后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贝尔麻痹后特发性面肌痉挛(HFS)的临床特点及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疗效.方法 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单一术者采用MVD手术治疗的550例HFS患者中,12例(2.2%)为贝尔麻痹后HFS.均经乙状窦后入路行面神经根MVD治疗,术前、术中监测面肌异常肌反应(AMR),随访评估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2例术前均监测到患侧面肌AMR异常波形.术中证实12例均存在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11例有局部脑池蛛网膜明显增厚粘连.解除血管压迫后,11例AMR波消失,其中9例术后HFS即刻消失,2例分别在术后2.5个月及4个月消失.1例术中AMR波幅降低但未完全消失者,术后症状较术前减轻,但仍每天有发作.术后2例患侧轻度面瘫,均于约0.5个月恢复.平均随访67.5个月(51 ~84个月),无复发患者,总有效比例为11/12.结论 贝尔麻痹后HFS临床少见;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是贝尔麻痹后HFS的病因;MVD是治愈该病有效、安全的方法;围手术期面肌AMR监测有助于鉴别诊断和疗效判断.

    作者:甄雪克;张黎;于炎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脑震荡后记忆障碍患者后扣带回与楔前叶及全脑功能连接情况的研究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探讨脑震荡后综合征(PCS)伴记忆障碍患者后扣带回与相邻楔前叶以及全脑功能连接的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CS伴记忆障碍患者28例(试验组),同期招募28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集并处理rs-fMRI数据,分别以左、右后扣带回作为感兴趣区(ROI)与全脑进行功能连接计算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PCS患者后扣带回与楔前叶及全脑功能连接的改变情况.结果 以双侧后扣带回为ROI,两组数据分析均提示后扣带回与内侧前额叶、扣带回中后部、楔前叶、顶上小叶等脑区有明显的强功能连接(均P <0.05).两组对比结果表明,以左侧后扣带回为ROI,左后扣带回与双侧楔前叶、扣带回中部及右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呈增强状态(均P<0.05),而与双侧缘上回、颞上回、罗兰氏岛盖部、辅助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呈减弱状态(均P<0.05);以右侧后扣带回为ROI分析,发现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双侧楔前叶,左侧额上回、额中回(均P<0.05),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双侧缘上回、颞上回、罗兰氏岛盖部、辅助运动区、中央后回(均P <0.05).结论 静息状态下PCS患者后扣带回与额叶、颞叶、顶叶相关皮质的功能连接减弱可能是导致记忆障碍的原因之一,而与楔前叶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可能是记忆障碍的代偿效应.

    作者:夏春生;钱若兵;傅先明;张栋;彭楠;李顺利;林彬;牛朝诗;汪业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癫痫的综合治疗

    Sturge-Weber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SWS)又称脑面血管瘤病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是一种罕见散发的先天性神经皮肤综合征[1],由GNAQ基因突变造成,无遗传性,发生率为0.02%~0.05‰,表现为累及脑、皮肤及眼部的血管畸形.脑部的血管畸形常常造成顽固性癫痫,根据不同的病情,需采取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3例Sturge-Weber综合征癫痫患儿,其疗效满意,分别报道如下.

    作者:徐成伟;周文静;薛超强;张玉琪;林久銮;孙朝晖;陈拓宇;辛军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气腹穿刺置管技术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中的应用

    1898年Ferguson首次将腰段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分流到腹腔[1],即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umboperitoneal shunt,LPS),随着分流材料的研发和手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LPS专用分流阀的发明应用,LPS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与脑室-腹腔分流术相比,其具有不穿刺脑室、皮下隧道短、手术创伤小等优点,近年来成为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主要术式之一[2-3].脑积水分流腹腔置管技术,可分为传统腹壁切开置管和穿刺置管两种,腹壁切开通常需2名工作人员合作,切口一般在3 cm以上,如果患者肥胖则切口更长,术中要行皮下脂肪、肌肉的分离,操作时间较长,在行LPS时患者通常取侧卧位,也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腹壁切开的难度[4].为此,笔者在LPS中采用气腹穿刺置管技术,其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贺军华;金心;林亦海;王定坤;吴晔;李晨昊;张新文;吴漳益;曾剑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患术中减压植入物专家共识(2016)

    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肌痉挛、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等功能性疾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MVD术中将压迫相应脑神经根进或出脑干区(root entry/exit zoon,REZ)的责任血管分离推开后,需在脑干与责任血管之间置入植入物垫开血管,以防止血管复位重新对REZ构成压迫.多年来,有多种材料作为MVD术中的减压植入物,故有必要对其材质的选择和正确使用进行规范.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患协作组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功能神经外科在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功能神经外科是采用手术的方法修正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主要针对特定的神经根、神经环路、神经元群(脑核团)及脑网络,旨在改变病理生理过程,重建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功能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发展迅速、有活力和具前景的分支学科之一.文献报道,神经外科各个亚专业相比较,功能神经外科和脊髓脊柱神经外科呈上升趋势,而近年来国内功能神经外科的普及和蓬勃发展也可以作为佐证[1].

    作者:张建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3%高渗氯化钠溶液对比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比较3%高渗氯化钠溶液与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的效果.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库和维普网,搜集自建库至2016年1月对比3%高渗氯化钠溶液(HS)与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应用RevMan 5.3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15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680例患者,其中应用3% HS 341例(HS组),应用甘露醇339例(甘露醇组).两组在干预后颅内压值、颅内压下降幅度、干预后脑灌注压(CPP)、干预后血浆渗透压以及药物起效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S组在降低颅内压作用持续时间(95% CI:1.01 ~ 1.56,Z=9.12,P<0.001)、中心静脉压(95% CI:0.48 ~5.87,Z=2.31,P=0.02)和平均动脉压(95% CI:1.48 ~8.15,Z=2.83,P=0.005)方面与甘露醇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HS和甘露醇均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但3%HS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更加持久,且能有效提高中心静脉压和平均动脉压.

    作者:韩雪馨;任佳彬;许红梅;于秀荣;李泽福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