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6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6期文献
  • 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形状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未破裂单发PCoA动脉瘤患者70例.按照其主要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动眼神经麻痹组、其他临床症状组.对患者个体化的三维DSA图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各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区别.结果 (1)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平均径颈比为1.75 ±0.46,高于无症状组的1.15±0.44及其他临床症状组的1.2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组间动脉瘤的侧壁/分叉分型、是否带子瘤、大径、瘤颈宽度、表面积及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平均壁面切应力为0.48±0.21,低于无症状组的0.68±0.24和其他临床症状组的0.82 ±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眼神经麻痹组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百分比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77%(1.48%,27.16%),高于无症状组的0.15% (0.00%,1.07%)及其他临床症状组的0.03% (0.0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之间壁面切应力震荡因子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0).结论 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PCoA动脉瘤,具有高径颈比及低壁面切应力,可能是未破裂PCoA动脉瘤中的高风险类型.

    作者:张莹;荆林凯;张倩倩;刘健;张义森;王坤;穆士卿;杨新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神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的预防和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神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细菌分离株的种类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分离出的菌株共4 1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 184株(76.8%),革兰阳性菌964株(23.2%).占比排前6位的菌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以及大肠埃希菌.菌株来源于痰标本(84.2%)、脑脊液(4.0%)以及其他标本(11.8%).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夫西地酸的耐药率均<10%.结论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发生的细菌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其次为颅内感染;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其耐药性也较强.

    作者:赵立红;石广志;王强;徐明;张峥;张艳;唐明忠;周建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脊索样胶质瘤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脊索样胶质瘤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WHO分级为Ⅱ级,大多数起源于第三脑室,该命名由Brat等于1998年首次提出[1-2].此类肿瘤好发于女性,其男女比例为1∶2,多见于30 ~ 60岁的中年人[3].肿瘤的名称来源于其自身特异的组织学表现,即光镜下肿瘤上皮样细胞的索状排列以及免疫组化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反应[4-5].国内外有关该疾病的文献报道较少,迄今国际上约有81例相关病例的报道,国内仅有少数几例病例报道[6-7].本文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例脊索样胶质瘤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

    作者:曹晓昱;韩波;张鹏飞;张俊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颅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已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以及铜绿假单胞菌一起成为常见的医源性感染致病菌.由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颅内感染预后极差[1],因而成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极为棘手的难题.本文对鲍曼不动杆菌所致颅内感染的概况、耐药机制及防治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作者:裴红莎;张刚利;李军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脊索瘤靶向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目前认为脊索瘤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多发于中轴骨[1].35%的脊索瘤位于蝶骨与枕骨交界处,55%位于骶尾部,其余10%位于脊柱其他部位[2].对于颅底脊索瘤,一般主张外科手术联合放射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5年无进展生存率仅为50.8%[3],中位生存期为6.29年[4].

    作者:翟一轩;白吉伟;张亚卓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危重症相关性糖皮质激素不足的研究进展

    一些重症患者,如自发性脑出血、重度颅脑损伤、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等,于发病早期出现糖皮质激素低于正常水平的情况,于是有学者便提出了危重症相关性糖皮质激素不足(critical illness-related corticosteroid insufficiency,CIRCI)这一概念[1].CIRCI定义为细胞糖皮质激素活性不足,难以适应重症疾病的需要,表现为糖皮质激素与其受体介导的促炎性转录因子下调不足,引发促炎性介质持续升高.因此,CIRCI的研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杨彬;于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的研究现状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初被认为起源于浆膜腔的间皮细胞,Kemperer和Robin于1931年报道发生于脏层胸膜的SFT,后来陆续发现也有发生于浆膜以外的多种脏器及软组织,如上呼吸道、肺、纵膈、心包膜、鼻腔、眼眶、腮腺、肝、肾、睾丸及中枢神经系统[1-2].随着临床病例的累积和病理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目前,SFT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

    作者:鲁峻;张世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诊治研究进展

    正常压力性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初是以第一种可治愈的痴呆被报道的.直到1963年,Hakim和Adams才首次将该疾病命名为NPH.在初的几十年,脑脊液分流的治疗方式因分流技术落后、临床成功率低以及并发症频发,并不被看好.近年来,随着对NPH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脑脊液分流术的临床成功率达到70%~ 90%.风险评估的数据还显示,行手术治疗的NPH患者其预后要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的NPH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的NPH患者生存期仅有几个月甚至更短,而且生命质量也很差[1].然而,迄今为止,即便找到了对于NPH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法,也仅有10% ~ 20%的NPH患者能及时接受针对性治疗.究其原因,主要是NPH难以早期确诊,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鉴别困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NPH诊治的新进展,以期对NPH相关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作者:魏铂沅;张剑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价鞍区占位患者视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压迫性视神经病变的首要病因是颅内占位性病变,以鞍区常见,包括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占位性病变对视神经产生机械性压迫,许多患者早期因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及视神经萎缩等首诊于眼科[1].目前,视野检查是诊断视路病变的“金标准”,但其是一种主观检查,变异性较大,早期各报道缺乏一致性,且其难以准确地评估患者视功能的预后.

    作者:李东洁;吴迪;张旭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恶性增殖和浸润性生长相关分子变化在胶质瘤不同病理学分型中的差异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改变和细胞迁移及浸润性生长生物学进程和相关遗传学变化在各级别和各分子亚型胶质瘤中的差异.方法 收集中国脑胶质瘤数据库中WHOⅡ~Ⅳ级的胶质瘤组织标本300例,分别提取RNA和DNA.利用Sanger测序检测PTEN、p53及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的突变情况,从全基因组RNA微阵列表达谱中调取MET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比较PTEN、p53、TERT启动子突变及MET和MMP-9高表达在各级别和各分子亚型胶质瘤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1)在WHOⅡ、Ⅲ和Ⅳ级胶质瘤中,PTEN的突变率分别为2.8% (2/72)、5.0% (1/20)及23.0%(20/87),p53的突变率分别为28.0% (21/75)、10.0% (2/20)及20.7% (18/87),TERT启动子的突变率分别为30.2% (26/86)、47.1%(8/17)及46.8%(29/62);MET高表达率分别为28.9%(35/121)、33.3%(17/51)及37.5% (48/128);MMP-9高表达率分别为3.3% (4/121)、39.2%(20/51)及59.4%(76/128);各级别胶质瘤中PTEN的突变率和MMP-9高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前神经元型、神经元型、经典型和间质型胶质瘤分子亚型中,PTEN的突变率分别为1.9%(1/52)、12.5% (4/32)、15.0% (3/20)及20.0%(15/75),p53的突变率分别为34.0%(18/53)、6.1%(2/33)、40.0% (8/20)及17.1%(13/76),TERT启动子的突变率分别为37.5% (21/56)、34.5%(10/29)、31.3% (5/16)及45.1% (23/51);MET高表达率分别为25.6% (21/82)、34.5%(19/55)、28.9%(11/38)及40.0%(38/95);MMP-9高表达率分别为9.8% (8/82)、1.8%(1/55)、44.7% (17/38)及68.4% (65/95);各分子亚型中PTEN、p53突变率及MMP-9高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TEN的突变率和MMP-9高表达率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PTEN、p53的突变率及MMP-9高表达率在胶质瘤各分子亚型中的差异,说明其能代表特定分子亚型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学特征.

    作者:胡慧敏;刘彦伟;江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微小RNA-218靶定SOX5对胶质瘤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 观察微小RNA-218(miR-218)靶定SOX5对胶质瘤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培养U87胶质瘤细胞株,将其分为对照组、无义序列组和miR-218转染组.取40例胶质瘤组织标本,35例正常脑组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SOX5是miR-218的直接作用靶点.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U87细胞、胶质瘤组织及其正常脑组织中miR-218对SOX5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在U87细胞中过表达miR-218后,利用MTT实验、Tanswell实验检测U87细胞表型的变化.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SOX5,利用MTT实验、Tanswell实验检测U87细胞表型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无义序列组比较,miRNA-218转染组的miRNA-218相对表达量升高42.2倍;MTT法结果显示,过表达miRNA-218后,胶质瘤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第5天细胞增殖率仅为49.2%;Transwell法结果显示,miRNA-218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为(13.0±2.1)个,低于对照组和无义序列组的(35.0±2.3)个和(32.0±3.1)个(均P <0.05).生物学信息预测SOX5是miR-218的靶基因之一,在SOX5 3'端非编码区含有miR-218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实验提示,SOX5为miR-218的直接作用靶点.过表达miR-218后,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iR-218转染组SOX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无义序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脑组织比较,胶质瘤组织中miRA-218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而SOX5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 01).沉默SOX5后,MTT法结果显示,细胞培养第5天,SOX5沉默[小干扰RNA(siRNA)-SOX5]组细胞增值率仅为siControl(无序列)组的51.0%;Transwell法分析显示,SOX5沉默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为(12.0±1.3)个,低于siControl组的(23.0±2.0)个(P<0.05).结论 SOX5是miR-218的靶基因,并受其负向调控.miR-218可能通过靶定SOX5在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乐;南阳;任炳成;甄英伟;郭红宝;钟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VP22-CD基因工程化载体对胶质瘤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构建CD以及VP22-CD基因工程化载体,并探讨其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得到CD以及VP22基因片段;利用In-fusion基因克隆方法将得到的基因片段插入到pEGFP-N1载体中,构建CD以及VP22-CD基因工程化载体;利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构建的基因工程化载体转染到胶质瘤细胞C6及U87细胞中,并通过体外光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率;利用MTT比色法评价加入前药5-氟胞嘧啶后对转染后胶质瘤细胞的杀伤率.结果 (1)将CD基因或VP22-CD融合基因插入到pEGFP-CD载体中,构建得到pEGFP-CD以及pEGFP-VP22-CD载体.(2)pEGFP-CD及pEGFP-VP22-CD载体可转染入C6或U87胶质瘤细胞,转染率分别为2.5%和3.7%以及2.0%和4.1%.(3)在C6或U87细胞中转染pEGFP-CD或pEGFP-VP22-CD载体并加入前药5-氟胞嘧啶后,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30.36±0.63)%和(11.75±1.01)%以及(28.78±3.62)%和(18.26±2.27)%,与转染pEGFP-N1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在C6或U87细胞中加入前药5-氟胞嘧啶后,转染pEGFP-VP22-CD组与转染pEGFP-C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D/5-FC系统在体外对恶性胶质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和旁观者效应;并且穿梭蛋白VP22可进一步促进系统对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米蕊芳;金贵善;张俊文;周益强;徐恒周;程森;刘福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儿童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儿童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TCS)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5例儿童脂肪瘤型T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I表现将245例患者分为四种类型:背侧型、尾侧型、混杂型以及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型.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采用脊柱裂神经功能量表(SBNS)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时间为6~60个月.结果 245例脂肪瘤型TCS患儿的术后总有效率为76.0%.各型脂肪瘤型TCS中,背侧型疗效佳,然后依次为尾侧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型和混杂型.全切除(近全切除)组较大部切除组效果更佳.结论 脂肪瘤型TCS确诊后行早期手术治疗可防止或减轻患儿生长发育后出现的大小便和双下肢功能障碍.手术应力争全切除或近全切除脂肪瘤,获得脊髓和马尾神经的完全松解,以达到良好的疗效.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为脂肪瘤的类型、手术时机、术前症状、神经松解是否彻底和再栓系.

    作者:尚爱加;张远征;乔广宇;佟怀宇;陶本章;高海浩;程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椎管内孤立性浆细胞瘤的治疗经验(附五例报告)

    孤立性浆细胞瘤是一种浆细胞单克隆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在WHO分型中被列为浆细胞肿瘤的一个亚型,包括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solitary 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SEP)和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SPB)[1].发生于椎管内的孤立性浆细胞瘤极为罕见,该病起病急,发展迅速,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甚至可导致截瘫.椎管内孤立性浆细胞瘤鲜有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椎管内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步玮;赵庆林;徐袁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脊髓电刺激频率对意识障碍患者脑电的影响(附四例报告)

    意识障碍主要包括植物状态和微意识状态.近年来研究发现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对意识障碍患者具有促醒作用[1-2].但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刺激参数特别是频率选择差别很大,疗效不一,且均基于临床经验,无客观依据.Kanno等[3]总结了214例采用SCS治疗的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刺激频率为70 Hz,其中54%的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改善效果.也有研究表明,5 Hz的刺激频率能够改善微意识状态患者的脑血流,引起患者上肢肌肉抽搐,有助于其功能性神经康复[4].由于目前SCS治疗意识障碍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临床无法确定其刺激频率的改变对脑功能的影响.

    作者:夏小雨;黄永志;白洋;杨艺;王东东;王守岩;张昊驹;王宗宝;何江弘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高颈段脊髓腹侧神经管肠源性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高颈段脊髓腹侧神经管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3月至2015年8月采用颈后正中入路分两部分切除12例高颈段脊髓腹侧神经管肠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MRI特点和手术疗效.结果 12例神经管肠源性囊肿均达到近全切除,且均经病理确诊.1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其中10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时间为6 ~51个月(平均31.2个月),神经管肠源性囊肿无复发.结论 高颈段脊髓腹侧神经管肠源性囊肿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其病情发展迅速,应尽早诊断及手术,合理评估手术难度,采用颈后正中入路将囊肿分为两部分切除,可提高囊壁切除的程度且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王曲;高方友;刘窗溪;韩国强;熊云彪;熊兵;罗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经腹膜后间隙前路切除Eden4型哑铃形腰椎神经鞘瘤(附三例报告)

    哑铃形椎管肿瘤由于同时涉及椎管内、椎间孔、椎管外多个部位,手术切除难度较大[1-2].Eden[1]根据肿瘤生长特点将哑铃形椎管肿瘤分为4种类型,其中Eden4型哑铃形椎管肿瘤表现为肿瘤主要起源于椎间孔并向椎管外发展,肿瘤主体位于椎管外而椎管内没有肿瘤.腹膜后腰椎哑铃形神经鞘瘤(retroperitoneal dumbbell lumbar spinal schwannomas,RDLSSs)即属于Eden 4型,其生长方式为肿瘤经一侧腰椎椎间孔突向腹膜后腔.正是由于RDLSSs肿瘤的主体位于腹膜后间隙,传统的后正中(或旁正中)经椎板入路不仅难以切除肿瘤,而且手术创伤大.近年来,随着内镜微侵袭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椎管肿瘤切除已逐步得到开展[3].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对3例RDLSSs肿瘤尝试利用腹腔镜经腹膜后间隙前方入路进行手术切除,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徐希德;陈建;李文光;吴优;倪兰春;苏星;施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颈椎管内肿瘤手术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值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福州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22例颈椎管内肿瘤患者(试验组),分别于术前3d和术后1个月行颈髓MRI常规序列及DTI扫描.同时选取22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HC)组.测定两组各颈髓水平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将颈髓分成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并计算这3个区域的FA和ADC值.对比分析两组FA和ADC值的差异及其与脊髓功能(McCormick分级)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试验组在颈髓3个区域的FA值均显著低于HC组(均P<0.05),而ADC值均显著高于HC组(均P<0.05).试验组的FA和ADC值在各区域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肿瘤区和肿瘤头区术后1个月的FA值均较术前显著上升(均P<0.05).术后肿瘤头区FA值升高组的脊髓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FA值下降组(P<0.05).肿瘤头区术后FA值的变化预测脊髓功能预后的敏感度为88%.结论 颈椎管内肿瘤患者的颈髓DTI指标可在全颈髓范围内发生明显变化.手术后这些变化在颈髓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并与颈髓功能的改善相关.术后肿瘤头区FA值的变化为敏感度较高的脊髓功能和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魏梁锋;王守森;郑兆聪;田君;薛亮;高进喜;马明;肖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椎管哑铃形肿瘤的临床分型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经显微手术切除的124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建立“四区肿瘤分型法”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采取单纯后正中全椎板入路53例、半椎板入路47例、前后路联合入路11例、颈外侧入路8例、远外侧入路5例,其中89例行一期脊柱内固定术或椎板成形术.结果 124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中,全切除121例,近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提示:神经鞘瘤77例,神经纤维瘤15例,血管脂肪瘤11例,淋巴瘤8例,血管瘤5例,脊膜瘤3例,节细胞神经瘤3例,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小细胞恶性肿瘤1例.颈部肿瘤主体位于C区31例,CB区8例,CD区13例,CBA区6例,CDA区3例,CABD区1例,胸腰部肿瘤均位于C区共62例.无手术感染、脑脊液漏及截瘫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随访(32.6±4.8)个月.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感觉障碍明显改善88例,无明显变化6例,术后新发或感觉障碍区域扩大者3例.结论椎管哑铃形肿瘤的临床分型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肿瘤的分型采用相应的术式可行一期全切肿瘤,术前因骨质破坏或术中切除小关节的患者,应同时行脊柱内固定,以维持脊柱稳定性.

    作者:刘通;刘辉;张建宁;朱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不同方法颅底重建治疗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前颅窝底粉碎性骨折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颅底重建在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前颅窝底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所收治的46例颅底重建患者的资料,按照颅底重建的方式分成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术中行“三明治法”修补,对照组术中仅用人工脑膜或肌腱膜直接缝合硬膜破口重建.观察两组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脑膜脑膨出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3 ~ 36个月,平均18.5个月.21例观察组患者仅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治疗后痊愈,无颅内感染、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8%(1/21).对照组25例发生脑脊液漏8例,其中5例合并颅内感染,经治疗后痊愈;脑膜脑膨出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0%(10/2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前颅窝底骨折急诊术中行“三明治法”颅底重建,可有效控制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严玉金;李江;王新东;余建军;励勇;管敏武;王慧晓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血清VEGF、Ang-1和G-CSF动态变化对急性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TBI)急性期(14 d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神经外科联合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并完成随访的54例TBI患者,分别在TBI后第1、4、7天及第14天检测血清VEGF、Ang-1和G-CSF水平,并与3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分析其变化情况,并据随访6个月后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分为预后良好组(GOSE>5分)和预后不良组(GOSE≤5),分析TBI急性期VEGF、Ang-1和G-CSF变化对伤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TB1急性期血清VEGF、Ang-1和G-CSF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呈升高趋势(均P <0.05).预后良好组TBI后第1、4、7、14天血清VEGF、Ang-1和G-CSF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组,相同时间点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BI后第1天血清VEGF和G-CSF、第4天血清VEGF、Ang-1以及G-CSF、第7天血清VEGF和Ang-1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 VEGF、Ang-1和G-CSF在TBI急性期脑组织损伤修复和血脑屏障的修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高表达水平的血清VEGF、Ang-1和G-CSF有利于伤情的转归与结局,有可能成为判定TBI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王毅;田野;王东;孙健;付胜伟;刘晓勇;江荣才;岳树源;张建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长时程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长时程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2例)和常温组(26例).分别于入院时,术后第1、3、5、14天检测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的含量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水平,同时观察其并发症和14 d病死率.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IgA、IgM以及IgG含量均有下降,其中常温组IgG含量术后第14天下降显著(P =0.032);亚低温组术后第14天IgM、IgG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常温组(P =0.049,P=0.046).与术前相比,两组CD3+、CD4+术后均下降,常温组CD3+在术后第3天显著下降(P=0.010),CD4+在第5天显著下降(P=0.037);亚低温组CD3+、CD4+各时间点较术前均下降,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两组CD8+有轻度升高,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温组CD4+/CD8+在术后第14天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02).两组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常温组14 d病死率显著高于亚低温组(P=0.045).结论 长时程亚低温疗法能稳定和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减少14 d病死率,且无严重并发症.

    作者:陈建时;郭蕾;潘利伟;郭献阳;张弩;程碧环;金胜威;应斌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脊液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术(CLCFD)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2例患者分为常规腰穿组(26例)和CLCFD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脑脊液漏停止时间、14 d临床治愈率以及颅内感染率.结果 CLCFD组和常规腰穿组的脑脊液漏停止时间分别为(6.3±1.4)d和(12.2±2.1)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CFD组和常规腰穿组的14 d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2% (24/26)和77% (20/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CFD组中有1例(4%)出现颅内感染,常规腰穿组中8例(31%)出现颅内感染,CLCFD组的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腰穿组(P <0.001).结论 采用早期CLCFD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脊液漏能够缩短患者的脑脊液漏持续时间、提高14 d临床治愈率并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其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腰穿释放脑脊液.

    作者:刘晓琴;陈强;孙斌;杨正平;吴思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4例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检验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损伤部位,术前、术后脑室系统出血,术前、术后中脑导水管及环池结构,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术后颅内感染,术后颅内压以及术后腰穿与继发性脑积水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围手术期患者GCS评分低(术前:P =0.041;术后:P =0.039)、脑室系统出血(术前:P=0.027;术后:P =0.039)、损伤部位靠近颅底(P=0.042)、环池及中脑导水管结构不清(术前:P <0.001;术后:P <0.001)、术后大面积脑梗死(P =0.031)以及术后颅内感染(P=0.027)为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术后降低颅内压(P=0.001)以及早期行腰椎穿刺(P<0.001)为其保护因素.与未行腰穿的患者相比,术后腰穿可降低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急性期和慢性期脑积水的发生率(P=0.026,P=0.033).结论 围手术期GCS评分低、术前和术后脑室系统出血、损伤部位靠近颅底、环池及中脑导水管结构不清、术后大面积脑梗死以及术后有颅内感染的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术后脑积水;而术后及时有效地降低颅内压以及释放脑脊液可减少术后脑积水的发生.

    作者:曹轲;刘玉飞;钱振;李宗正;万定;杨振兴;黄德俊;冯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儿童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体会(附47例报告)

    儿童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比较少见,占颅脑外伤的0.1%~0.3%,占硬膜外血肿的1.2%~12.9%[1-3].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后颅窝的重要结构受压有关,但在儿童群体中其表现并不典型,容易漏诊,且病情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儿童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作者:尤朝国;林中啸;盛汉松;林坚;张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颅脑创伤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观

    2001年以来,关于颅脑创伤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RCT)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Lancet》,这些研究内容包括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1]、去大骨瓣减压术[2]、低温技术[3-4]、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5]、钙拮抗剂[6]、黄体酮[7-8]、止血剂[9-10]等,引起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的高度关注,极大地影响了全球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方法.目前对于药物治疗颅脑创伤的RCT结果无明显争议.然而,对于ICP监测技术、去骨瓣减压术、低温技术等国际循证医学证据应如何科学、客观、正确地解读?本文着重探讨这些循证医学证据的释义,并以此为依据规范我国颅脑创伤的临床治疗策略.

    作者:江基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积极稳妥地推动神经外科微创脊柱手术的发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术中影像和导航技术的发展、可视化放大照明设备与精密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以及对解剖生理学的进一步认识,微创脊柱手术技术发展迅速,外科医生已经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微小的切口来完成以往开放手术方可完成的操作.微创脊柱手术能够实现微创下的神经减压、脊柱稳定与融合,以及脊柱畸形的矫正等.

    作者:王振宇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