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索后颅窝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术前使用三维CT重建软件重建患者后颅窝三维骨质,在颅骨内面横窦沟、乙状窦沟移行位置内下缘制作虚拟“关键孔”,然后借助星点、二腹肌沟顶点等解剖标志定位“关键孔”的位置,获得距离和角度信息,并据此制作纸片模型,模型消毒后与术中解剖标志相对应,定位出“关键孔”.结果 20例患者无静脉窦破裂出血发生,其中“关键孔”内清晰暴露横窦、乙状窦移行区者15例;未能清晰暴露者5例,平均向前外方去除(4.0±0.3)mm骨质后得到暴露.星点与“关键孔”的圆心距离为6.8~21.6 mm,平均(14.0 ±3.6) mm,星点与“关键孔”的圆心连线与基线(星点和二腹肌沟顶点的连线)之间夹角为4~50°,平均(24±13)°.结论 使用后颅窝颅骨表面标志与三维CT骨质重建相结合的定位方法较准确,静脉窦损伤风险低,可实现个体化定位“关键孔”.
作者:刘英亮;蒋顶;钱春发;胡新华;阎华;刘宏毅;章文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OLIF治疗的22例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8例,联合前路单侧椎体螺钉内固定11例,3例未行钉棒系统固定.对比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价该术式的临床疗效.随访时间为3~9个月,平均6.6个月.结果 术后VAS评分[(2.73±0.84)分]和ODI评分[(20.97 ±3.83)分]均较术前[VAS评分:(7.10±0.97)分,ODI评分:(60.86±6.88)分]明显下降(均P<0.05).手术时间为(92.5±14.8)min,失血量为(78.4 ±29.6) ml,住院时间为(8.2±2.4)d.与术前相比,22例患者的术后椎间隙高度增加[术后:(9.12±1.09)mm,术前:(5.24±1.07) mm,P<0.001],椎间孔面积增大[术后:(1.81 ±0.25)cm2,术前:(0.83 ±0.10)cm2,P <0.001].无一例出现血管损伤、腰丛神经损伤、输尿管损伤及感染.结论 O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其近期临床疗效可靠,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严格的病例选择和技术细节的把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进平;冯海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烟雾综合征(moyamoya syndrome,MMS)又称类烟雾病,指由一种以上基础疾病引起的双侧或单侧颈内动脉(ICA)终末端或大脑中动脉(MCA)或大脑前动脉(ACA)起始段狭窄或闭塞,伴有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疾病.其基础疾病包括:Graves病、动脉粥样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1-2].
作者:徐金山;韩宏彦;陈国强;张毅;冯增伟;左云龙;王东明;何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患者男,34岁,发现右耳前渐进性增大肿物2个月余.查体:右耳前有一2 cm ×3 cm皮下质地较硬凸起,皮肤无红肿及触痛.行头颅CT检查显示右侧颞部皮下及右侧中颅窝占位性病变(图1).术中见肿瘤呈现肉褐色、质地硬、内有钙化组织、紧贴上颌关节,侵及并破坏外耳道前壁骨质、咽鼓管的前壁、颧弓内侧,破坏颞骨突入颅内侵及硬脑膜,破坏颅底骨质突出到颅外.肿瘤与正常骨质界限清楚,易于以刮匙刮出.
作者:秦怀海;沈寻;王文蕾;刘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患者男,6岁.因右肩部疼痛2个月,右上肢疼痛1个月,颈部及头部疼痛20 d,左上肢疼痛10d,于2015年3月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四肢活动自如,肌力肌张力均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既往史无异常,未发现家族中罹患类似疾病.颈部MRI显示病灶位于C4~7水平,髓外硬膜下,脊髓腹侧,向后压迫脊髓,肿瘤强化明显并有脑膜鼠尾征(图1),考虑为良性脊膜瘤.术中发现病变位于脊髓腹侧,牢固附着于硬脊膜和椎体夹层之间,与硬脊膜无边界,肿瘤颜色灰白,质韧而脆,血供较丰富,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图1).术后病理诊断:符合横纹肌样脊膜瘤(图2).出院后电话随访,2个月后失去联系.
作者:毛峰;刘羽;谢涛;柯昌庶;叶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内质网是细胞内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器,作用是修饰、折叠和分泌新合成的蛋白质并对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1].当外界刺激导致内质网的蛋白质折叠及翻译后的修饰、脂质和类固醇的合成、基因表达和细胞代谢以及钙通道传导途径等多种功能受到干扰时,未折叠的蛋白质就会堆积于内质网腔,可诱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 [2].
作者:汪翔;刘苏越;李维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以多器官组织缺陷和错构瘤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率为1/6 000人~ 1/10 000人[1].致病基因为TSC1和TSC2,编码二者的任一基因发生突变均将导致神经系统发育调控失常[2].
作者:王小峰;尹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颅内转移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为成人癌症的10%~20%[1].在发生脑转移的原发肿瘤中,25%~ 30%为肺癌、10%-15%为乳腺癌、12%~20%为黑色素瘤[2].原发肿瘤的循环肿瘤细胞可通过血行、淋巴道及直接侵袭途径进行播散,转移至脑组织,转移病灶大多位于幕上(80%),少数位于小脑(15%)及脑干(5%),发病率与各组织在脑部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相对应[3-4].
作者:王燚;王天宇;季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因颅内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血管畸形,由扩张的畸形动脉和静脉组成.AVM治疗目的主要是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或者闭塞畸形血管团的血流,避免畸形血管出血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放射治疗及联合治疗.临床上根据AVM不同的治疗方式建立了各种评估系统用于预测手术风险及治疗效果.本文就AVM的各种评估系统综述如下.
作者:陈实;杨新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癫痫是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患之一,目前全球约有5 000万人患病[1].应用神经兴奋阻断剂以防止癫痫的复发是治疗癫痫的常用方法.然而,临床上大约有1/3的人群对于这类治疗效果不理想[2],这可能与癫痫的病因多样化有关.
作者:代军强;张祎年;潘亚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blunt cerebrovascular injury,BCVI)是指颈总动脉、颅内外颈内动脉、椎动脉等血管因创伤致出现不同组织的病理损伤,易继发卒中,可造成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1872年法国医生Verneuil首先通过尸检发现颈动脉损伤,1967年Yamada等报道了颈动脉损伤临床病例.随后不同的神经外科中心均有病例报道,多为外伤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
作者:曾而明;徐春华;洪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微小RNA-451(miR-451)通过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对LN229胶质瘤细胞株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体内、外实验均设立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无义序列组和miR-451 mimics组.合成寡核苷酸miR-451 mimics转染LN229胶质瘤细胞以上调miR-451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转染后miR-451的表达,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通过Transwell实验评估各组LN229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同时建立LN229细胞荷瘤裸鼠模型,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肿瘤内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 PCR检测结果提示,与空白对照组、无义序列组相比,miR-451 mimics组miR-451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451 mimics组MMP-2的相对表达量(0.26±0.03)均低于空白对照组(0.67±0.03)和无义序列组(0.65±0.04)(均P<0.05);miR-451 mimics组MMP-9的相对表达量(0.25±0.02)亦低于空白对照组(0.71±0.04)和无义序列组(0.73-±0.01)(均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miR-451 mimics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为(41.0±2.9)个,低于空白对照组[(79.0±2.7)个]和无义序列组[(73.0±3.4)个](均P <0.05).体内实验结果表明,miR-451 mimics组的肿瘤体积[(697.31±65.25) mm3]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1 753.69±76.52) mm3]和无义序列组[(1 532.64-±65.31)mm3](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和无义序列组相比,miR-451 mimics组肿瘤组织MMP-2、MMP-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miR-451通过调控MMP-2和MMP-9的表达抑制LN229胶质瘤细胞的侵袭性生长能力,可能为潜在的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候选靶点.
作者:南阳;郭丽云;王乐;甄英伟;郭红宝;张亚辉;郭连梅;俞凯;黄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TUG1基因沉默对胶质瘤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携带shRNA-TUG1的慢病毒载体pLenti6.3-EGFP,将慢病毒载体感染人胶质瘤U251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U251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TUG1基因的表达,观察干扰载体对TUG1基因的抑制效果.应用流式细胞术和CCK-8法观察干扰TUG1基因对U25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对于TUG1的相对含量,U251空白对照组(0.40±0.05)、阴性对照组(1.01 ±0.12)、siRNA-1组(0.09±0.01)、siRNA-2组(0.32±0.01)、siRNA-3组(0.18±0.04)、siRNA-4组(0.18±0.02)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干扰效果好的siRNA-1进行后续干扰实验,TUG1干扰组感染72 h时的细胞凋亡率[(11.58±0.11)%]高于空白对照组[(8.55±0.23)%]和阴性对照组[(9.14±0.17)%](均P <0.05);TUG1干扰组感染72 h的细胞增殖能力(0.64±0.23)低于空白对照组(1.07±0.50)和阴性对照组(0.94±0.42)(均P<0.05).结论 TUG1基因沉默能够抑制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王彬;满韦韬;常永凯;郝俊海;杨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对中国籍汉族狭颅症患儿进行临床分子诊断,以发现相关致病基因.方法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4年2月到2015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狭颅症患儿进行外周血有核细胞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所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使用Sanger测序对WES发现的基因相关突变进行验证.结果 2例患儿上皮-间充质转变调控因子TWIST1基因的1号外显子分别存在一个杂合的错义变异:c.528C>G,p.Ser176Arg和c.487C>T,p.Leu163Phe;而另外3例患儿各存在1个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FGFR2)基因的杂合错义变异,其中2个位于7号外显子(c.755C >G,p.Ser252Trp和c.833G>T,p.Cys278Phe),1个位于8号外显子(c.1 012G>C,p.Gly338Arg).结论 借助于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并结合临床特征,2例被诊断为TWIST1基因突变导致的Saethre-Chotzen综合征,2例被诊断为FGFR2基因突变导致的Crouzon综合征,另1例被诊断为FGFR2基因突变导致的Apert综合征.基因学研究有助于临床特征不显著的狭颅症患儿的确诊,可为狭颅症的诊断及分型提供依据.
作者:孙守庆;王剑;鲍南;邱姗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早期持续脑室外引流术(EVD)治疗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GM-IV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随访期超过24个月的Ⅲ级以上GM-IVH患儿14例.所有患儿明确诊断后均急诊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持续引流脑脊液,采用闭式脑脊液引流系统预防继发性颅内感染.结果 14例患儿脑室外引流时间平均为(11.9±1.7)d,脑脊液引流量为(33.0±12.9) ml/d,脑室内压均控制在50 mmH2O以下.所有病例经EVD后,脑室内出血均消失.14例患儿拔除脑室外引流后2个月复查,8例脑室系统仍进行性扩张,遂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VPS后2个月脑室系统有所缩小.6例EVD后24个月随访,脑室系统较术前有所缩小,未施行VPS术.结论 早期EVD治疗早产和(或)低体重GM-IVH患儿可能有助于防止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减少行VPS术的比例.
作者:钱虎飞;魏嘉;刘瑜;龚小慧;刘剑钢;裘刚;陈若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儿童单侧冠状缝早闭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7例单侧冠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经头面部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明确诊断,根据每例患儿颅骨的畸形特点、畸形程度和就诊年龄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一期行颅面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37例单侧冠状缝早闭症患儿均经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其中27例患儿手术时<1岁,其早期手术疗效更满意.术后随访1~10年,颅面外形得以重建,脑组织获得充分发育.28例术后CT平扫+三维重建复查,并进行颅腔容积数值测量,其统计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的颅腔容积显著增加(P<0.05).结论 颅面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对颅缝早闭症的临床诊断、病情分级和术后随访有重要意义.根据每例患儿的不同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并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何俊平;王刚;高喆;钱静;祝永杰;邱德智;王新法;郑雷;颜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RT-qPCR)诊断儿童和青少年髓母细胞瘤分子亚型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为髓母细胞瘤的患者30例.采用RT-qPCR方法对肿瘤的冰冻样本进行检测,选取11个分子亚型特征性标记基因(OTX2、FOXG1B、MYC、DKK1、WIF1、DKK2、MYCN、SFRP1、HHIP、OTX1、NPR3),依据基因表达水平差异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和微列阵预测分析,并绘制热图和重心图;结合表达谱芯片和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子亚型间标记基因表达值的差异,分析分子亚型临床因素分布的差异.结果 采用RT-qPCR方法可将30例髓母细胞瘤患者分成4个分子亚型,其中SHH亚型17例,WNT亚型4例,Group 3亚型4例,Group 4亚型5例,分型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和无监督聚类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在各个亚型间,11个特征性标记基因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SFRP1、MYCN、NPR3及MYC是区别亚型的关键基因;SHH亚型和WNT亚型在性别分布上(男∶女分别为4.7∶1.0和1∶3)、诊断年龄上(≤3岁∶3~16岁分别为1.0∶4.7和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22).结论 RT-qPCR方法能准确确定儿童和青少年髓母细胞瘤的4个分子亚型.
作者:张晶;李春德;刘丕楠;李朋;李仕维;张顺;赵赤;赵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下丘脑错构瘤患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从而为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20例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下丘脑错构瘤患儿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以及手术效果.17例患儿Ⅰ期行右额开颅,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窿间入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2例联合经纵裂终板入路行分期手术,1例经翼点入路切除垂体柄后方错构瘤.结果 全切除11例,近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3例.所有患儿术后癫痫发作均消失,Engel分级均达到Ⅰ级.术后出现一过性高热12例,短暂性记忆缺陷1例,多尿3例,高钠血症1例,10例出现低钠血症(其中3例出现低钠抽搐),2例患儿出现多食.结论 对于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下丘脑错构瘤患儿,早期采用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张宏武;刘宝富;高阳旭;沈笠雪;姚红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采用神经内镜腔内操作技术切除脑室内肿瘤的手术体会,并评价其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例脑室内肿瘤在神经内镜腔内操作下全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本组脑室内肿瘤的大径为2.1 cm.临床表现为头痛4例,头晕1例,1例为头部外伤后检查发现,1例为体检时发现,1例出生前产检时发现脑积水.CT及MRI检查提示8例脑室内有占位病变,其中3例肿瘤位于侧脑室前角,5例位于侧脑室三角部.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腔内操作技术切除肿瘤.结果 8例脑室内肿瘤均达到完全切除,病理检查证实脑膜瘤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5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余无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腔内操作下脑室内肿瘤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适合切除小型脑室内肿瘤.
作者:彭玉平;李煜;樊俊;邱明兴;刘忆;邱晓瑜;漆松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患者视力、视野损害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37例.术后3年进行随访,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获得影响视力、视野损害及术后恢复的危险因素的佳临界值,取整数进行分组.结果 637例患者中,436例(68.4%)术前存在视力、视野损害,其中视力下降414例,视野缺损292例.ROC曲线显示,(1)肿瘤鞍上扩展高度<12.5 mm较少对患者造成视力视野的损害,其中≤10 mm组与>10 mm组比较,术前视力、视野是否受损及受损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肿瘤鞍上扩展高度>18.5 mm对患者造成永久性视力、视野损害的风险增加,其中肿瘤鞍上扩展高度≤20 mm组与>20 mm组比较,术后的视力改善及视力、视野损害(V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野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视力、视野损害的病程>13.5个月的患者,术后视力、视野损害均较难改善,其中病程>12个月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及VIS评分差于≤12个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垂体腺瘤向鞍上扩展高度越大,视力、视野损害的概率越高;术后视力、视野的改善与肿瘤向鞍上扩展的高度及视力、视野损害的病程有关.
作者:周文剑龙;牛国栋;管修东;赵敏;马顺昌;刘祥祥;李德岭;贾桂军;贾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鞍底重建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4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5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97例术中无明显脑脊液漏者采用人工硬膜重建鞍底硬膜(简单修补术);18例发生脑脊液漏者取皮下脂肪、肌肉、筋膜及人工硬膜分层修补重建鞍底(复杂修补术).随访时间为6 ~ 36个月,平均25.5个月.结果 全切除97例(84.3%),大部切除18例(15.7%).86例完成随访,29例失随访.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结论 对于采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患者,术中根据是否发生脑脊液漏并采取相应鞍底重建策略能有效防止术后脑脊液漏,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苏宁;云强;张瑞剑;韩志桐;王忠;张晓军;张义松;吴日乐;宗绪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影像学征象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病理特征.结果 12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肿瘤分叶状12例,7例肿瘤跨叶或跨线生长,9例可见水肿影,无出血及钙化征象,8例可见坏死囊变,11例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9例不均匀强化,8例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5例可见脑膜尾征,1例邻近骨质破坏.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其中9例侵犯邻近组织,10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WHOⅡ级5例,Ⅲ级5例,Ⅱ~Ⅲ级2例.免疫组化检测:CD34、Vim表达阳性;EMA、S-100、GFAP表达阴性;Ki-67阳性指数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增加.结论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术前极易误诊为脑膜瘤,但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MRI影像学及病理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总结其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作者:汪春荣;安杰;冷西;邱士军;沈比先;侯刚强;贾飞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鉴别高、低级别脑胶质瘤中的作用.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病理学诊断为脑胶质瘤的患者53例,其中低级别组29例,高级别组24例.术前采用西门子Prisma 3.0 T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和1 H-MRS扫描.根据1H-MRS结果获得肿瘤侧和对侧相同部位(健侧)感兴趣区的胆碱(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比较两组的Cho/NAA均值和大值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ho/NAA值评估胶质瘤级别的效能.结果 与同组健侧相同区域比较,高、低级别组肿瘤实质区的Cho/NAA均值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低级别组比较,高级别组肿瘤实质Cho/NAA的大值比值、Cho/NAA均值以及肿瘤侧与健侧Cho/NAA均值的比值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实质Cho/NAA大值比值、Cho/NAA均值、肿瘤侧与健侧Cho/NAA均值的比值诊断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6%和92.9%)、0.758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1%和78.6%)及0.738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5.5%和92.9%).结论 多体素1H-MRS检测Cho/NAA对鉴别低级别及高级别脑胶质瘤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齐崇;晋强;杨松;孟蓝熙;王思佳;李振兰;李少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前,脑积水常用的手术方法分为置管分流手术和神经内镜手术,两者在脑积水治疗上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置管分流术因植入物带来诸多弊端,如分流管阻塞和位置不当、感染、分流过度和分流管依赖等.虽然目前分流管制作工艺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可调压分流管和抗感染分流管,但上述问题仍无法彻底解决.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可以避免分流管植入以及相关的并发症,手术方式符合人体脑脊液循环的生理特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目前正逐渐取代置管分流手术而成为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1-4].
作者:鲍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经鼻和开颅手术切除前颅底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万方、维普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辅手工检索,纳入国内外比较经鼻和开颅手术切除前颅底脑膜瘤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共纳入6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182例患者,其中经鼻组68例,开颅组114例.经鼻组和开颅组在术后脑脊液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3.16,95% CI:1.26~7.90,P=0.01).而肿瘤全切除率、内分泌紊乱、感染、复发、视觉改善、视觉恶化在两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根据目前的文献,经鼻手术切除前颅底脑膜瘤能达到开颅手术的全切除效果.虽然在术后视觉效果、感染、内分泌紊乱和复发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别,但在控制术后脑脊液漏方面开颅手术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罗鑫;杨攀靖;冯杰;张明辉;阿库布千;李昊;夏祥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