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6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6期文献
  • 雌激素受体1在生长激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1(ESR1)在生长激素(GH)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及成为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构建包含24例侵袭性GH腺瘤和52例非侵袭性GH腺瘤的石蜡包埋标本,检测ESR 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76例GH腺瘤患者的临床信息、随访资料.细胞增殖实验和凋亡实验检测氟维司群和橘皮素对GH3细胞的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低年龄组(<40岁)ESR1的阳性率为50%(19/38),高年龄组(≥40岁)ESR1的阳性率为76%(29/38),两者之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侵袭组ESR1的阳性率为79% (19/24),非侵袭组ESR1的阳性率为56% (29/52),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氟维司群和橘皮素处理72 h后,GH3细胞活力分别下降了53%和49%.药物处理组凋亡细胞均明显增加(P<0.01),侵袭细胞数量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 ESR1在GH腺瘤中高表达,随着年龄的增加表达明显上升.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氟维司群和橘皮素能显著降低GH3细胞的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

    作者:王红云;龚磊;刘春晖;张亚卓;高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颅咽管瘤恶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恶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手术经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室确诊的2例颅咽管瘤恶变患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比较其中1例患者恶变前后的组织学差异.纳入同期10例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患者,比较免疫组化表达的差异.结果 2例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均为25岁;恶变前均曾接受过放疗,恶变前病理学结果均为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2例患者恶变后均呈鳞状细胞癌形态,核大深染,核仁清楚,核浆比例高,核分裂像增多.肿瘤呈实性片状生长,星形网状结构少见.湿角化物多见,分布于癌巢和间质中.肿瘤浸润脑组织,基底膜破坏或消失.与恶变前相比,恶变后肿瘤细胞密度更高,细胞异型性更明显,核分裂像更多.免疫组化示所有患者CK和CK5/6均呈阳性表达,恶变患者恶变后Ki-67阳性率明显高于恶变前(50%对比5%),也明显高于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50%对比2%~10%).结论 颅咽管瘤恶变后恶性倾向明显,但仍保留部分颅咽管瘤特征,这有利于与相似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徐丽;刘朝霞;方静宜;王军梅;杜江;何艳姣;李桂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血管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管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前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CEA的重度(70%~99%)颈动脉狭窄患者562例.所有患者术前于血管超声诊断科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术侧血管结构及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分析CEA术后30 d内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新发脑梗死及脑出血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562例患者中,CEA术后30 d内共60例(10.7%)出现终点事件,其中过度灌注综合征42例,新发脑梗死23例,脑出血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OR=7.02,95% CI:1.97 ~ 24.94,P=0.003)、前交通动脉未开放(OR=4.23,95% CI:1.14 ~ 15.74,P=0.032)、术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60 cm/s(OR=5.49,95% CI:2.99 ~10.10,P<0.0001)、年龄≥60岁(OR=5.29,95% CI:2.14 ~ 13.05,P<0.0001)、颈总动脉分叉位置高于C2水平(OR=3.29,95% CI:1.01 ~ 10.97,P=0.049)、合并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2.03,95% CI:1.01~4.17,P=0.049)是CEA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EA术前联合应用颈动脉CDFI、TCCS和(或)TCD综合评估术侧血管病变局部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有助于选择适宜手术的患者,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贾凌云;华扬;刘玉梅;刘蓓蓓;焦力群;马妍;王亚冰;李景植;周瑛华;雷娜;李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β链蛋白和BRAF V600E在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β-catenin和BRAF V600E在颅咽管瘤中的表达,评估其在颅咽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1例患者的颅咽管瘤标本.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不同类型颅咽管瘤的形态学特征,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其β-catenin、BRAF V600E以及Ki-67的表达.结果 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ACP)中,细胞核β-catenin呈阳性,见于漩涡状细胞丛、鬼影细胞旁的移行细胞和(或)散在分布的单个细胞,阳性率高达93% (39/42);而乳头型颅咽管瘤(PCP)中,细胞核未见β-catenin的阳性表达,仅细胞膜呈阳性表达.在PCP中,BRAF V600E的阳性比例为7/8,而ACP均呈阴性.3例颅咽管瘤的形态不典型,2例β-catenin呈细胞核阳性,符合ACP;1例显示上皮表面的纤毛BRAF V600E阳性,符合拉克氏囊肿伴鳞状上皮化生.ACP中,β-catenin核阳性细胞其Ki-67呈阴性.8例复发ACP患者的2次标本其β-catenin阳性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catenin、BRAFV600E分别为ACP和PCP的特异性标志物,有助于形态不典型的颅咽管瘤的分型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军梅;刘朝霞;徐作霖;崔云;杜江;徐丽;李桂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28例颅内生殖细胞肿瘤血清肿瘤标志物与免疫组化对照观察

    目的 探讨颅内生殖细胞肿瘤(GCTs)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7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8例颅内GCTs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术后肿瘤组织免疫组化对照观察,使用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碱性磷酸酶(ALP)等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与相关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比较.结果 28例患者中,生殖细胞瘤5例,成熟畸胎瘤2例,未成熟畸胎瘤5例,绒毛膜上皮癌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5例.28例中,AFP结果不符合8例:表现为血清肿瘤标志物AFP为阳性,免疫组化结果为阴性(其中未成熟畸胎瘤4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4例);β-HCG结果不符5例:表现为血清β-HCG阳性,免疫组化未检出(其中单纯生殖细胞瘤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4例);本组中含有纯生殖细胞瘤成分的18例中,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免疫组化表达15例,而相对应的血清ALP仅4例明显升高,余14例为阴性.结论 颅内GCTs的治疗和预后与病变包含的不同肿瘤成分有关,免疫组化结合相关肿瘤血清标志物能够更加准确和完整地体现不同的肿瘤成分.

    作者:梁晖;张玉琪;赵亚鹏;段宏宇;陈拓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小儿外伤后侧窦血栓形成五例并文献复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Y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1946年Ecker第一次描述了钝性颅脑创伤可以造成乙状窦血栓形成,此后CVST仅有少量个案报道,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知之甚少.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5例闭合性颅脑创伤后侧窦血栓形成的患儿,现结合文献报道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

    作者:刘赵鹤;靳文;郭俊秀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托伐普坦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SIADH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加压素-2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患者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6例伴发SIA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托伐普坦治疗组(28例)和传统治疗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钠升高值、治疗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评估托伐普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72 h、96 h后,托伐普坦治疗组的患者血清钠升高值[分别为(15.38±2.45) mmol/L、(16.75±2.89) mmol/L]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分别为(10.89±1.91) mmol/L、(14.39 ±2.45) mmol/L,P <0.05];血清钠纠正至正常水平所需的治疗时间,托伐普坦治疗组(72 h)较传统治疗组(120 h)明显缩短(P<0.05);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托伐普坦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托伐普坦可在较短时间内有效纠正SIADH所致的低钠血症;且不受液体入量的限制,适用范围广,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作者:王玉社;王勇;闫长祥;陈航;张佳栋;史锡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肺癌头皮下转移二例

    例1男,78岁.主因右顶部肿物2个月入院.体格检查见右侧顶部皮肤一直径约3 cm的类圆形肿物,质硬,呈淡红色,可活动.局部头发脱落,可见毛囊、汗腺开口.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肢体活动正常.胸部CT提示左侧肺癌、支气管炎(图1).诊断为左肺下叶肺癌,支气管炎.行头皮肿物切除,术中见肿瘤位于头皮下软组织,与头皮组织边界清楚.病理学结果提示头皮下中分化鳞癌(图1).

    作者:马荣花;苏国新;李永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研究进展

    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ardive dystonia,TD)是患者服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后引起的运动障碍病,其症状具有持久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可致残.目前多使用药物治疗该病,但药物的长期疗效欠理想,不良反应较大并且有进一步加重肌张力障碍的风险.当前已有国内外研究指出立体定向外科手术可获得长期、稳定的疗效,该术式能够显著改善TD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同时对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也有一定益处.因此,立体定向手术可能成为TD更好的治疗选择.

    作者:邓政道;潘宜新;孙伯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现状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为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上发生MMD时,即使是颅内供血处于代偿平衡状态而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也易发生脑缺血或脑出血.研究发现,MMD患者的脑出血多由MMD合并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早于1973年即有此类病例报道[1].MMD合并颅内动脉瘤不仅分类较复杂,外科治疗和手术麻醉亦可破坏颅内供血的代偿平衡状态,这使得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案来对其进行规范化的治疗[2-6].因此,本文复习MMD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文献,对其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MMD合并颅内动脉瘤合理治疗的认识.

    作者:孟浩;王宏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S1PR1通过ERK调控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在1-磷酸鞘氨醇受体1(S1PR1)介导的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控制性皮质损伤法制备大鼠TBI模型.将112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假损伤组、TBI组、TBI并S1PR1抑制剂VPC23019干预组(TBI+ VPC组)、TBI并ERK抑制剂U0126干预组(TBI+ U0126组),每组各28只.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海马区S1PR1、磷酸化ERK(pERK)以及总ERK(tERK)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各组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在TBI后7、14以及21 d,与假损伤组相比,TBI组S1PR1和pERK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均P<0.05),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均P<0.05);与TBI组相比,TBI+ VPC组S1PR1和pERK的表达均下调(均P<0.05),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均P <0.05);与TBI组相比,TBI+ U0126组S1PR1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 >0.05),但pERK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均P<0.05),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均P<0.05).各时间点四组间tERK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BI后,海马区S1PR1表达的增加可引起pERK表达上调和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增强,抑制pERK可阻碍TBI后S1PR1介导的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提示TBI后S1PR1通过ERK调节海马区内源性神经再生与修复.

    作者:叶玉勤;杨永祥;苏鑫洪;何军;陈晓燕;贺晓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相关疾病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目的 总结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 纳入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医学科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在CT引导下行双侧腰交感神经无水乙醇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的患者,共258例,回顾性分析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258例患者516侧腰交感神经阻滞均按设定的穿刺入路穿刺到达设定的靶点,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16例患者单侧能抽吸出少量回血(3.1%,16/516),需调整针尖位置;29例单侧有部分无水乙醇沿穿刺针道漏入腰大肌间隙(5.6%,29/516),其中有7例出现单侧生殖股神经支配区麻木(1.4%,7/516),另有1例出现一侧下肢麻木和肌力下降,经向腰大肌间隙注入适量生理盐水稀释后,1个月内肌力恢复;有9例出现单侧无水乙醇沿椎体前外侧缘上行分布至L1椎体水平(1.7%,9/516),其中4例(1.6%,4/258)为男性患者,术后出现射精障碍.术毕退针后CT显示单侧腰大肌肿胀2例(0.4%,2/516),单侧竖脊肌肿胀3例(0.6%,3/516),无后腹膜血肿发生.结论 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性阻滞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为注入乙醇后的神经系统受累(累及脊神经腰丛和男性L1交感神经节),局部麻醉药试验有助于预防和及时发现,实施生理盐水稀释法是有效的救治措施.

    作者:罗永香;黄冰;姚明;张利;谢可越;费勇;邓甲甲;倪华栋;陈国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预变性自体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预变性自体腓肠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CPA)区肿瘤切除术后面神经损伤所致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CPA区肿瘤切除术后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试验组)均行预变性腓肠神经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治疗.同期纳入CPA区肿瘤术后行非手术治疗的8例患者(对照组).术后两组均行康复锻炼治疗.采集两组患者的静态和动态面容图像,并进行面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以及F波情况).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方法(简称H-B分级)评估面神经的功能.随访时间为2~36个月,平均(12.1±13.4)个月.结果 与吻合术前相比,试验组术后H-B分级明显改善24例,改善21例,无改善3例;对照组术后H-B分级明显改善1例,改善2例,无改善5例.两组H-B分级改善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瘫6个月内行腓肠神经预变性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明显.结论 预变性自体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侧”-侧吻合术可有效治疗CPA区肿瘤切除术后的周围性面瘫,面瘫6个月内实施吻合术效果较佳.

    作者:王彬彬;李德志;乔慧;王世炜;苏迪娅;李萍;凌苗;刘松;万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颞叶内侧癫痫发作起始放电特征及手术疗效

    目的 探讨颞叶内侧癫痫发作起始放电模式、高频振荡及其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术均定位为颞叶内侧癫痫,根据癫痫发作起始放电模式将患者分为超同步化放电(HYP)组和低电压快节律(LVF)组.11例患者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1例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术后随访,依据Engel疗效分级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例患者共植入电极139根,平均(11.6±0.7)根;共累及触点1 705个,平均(142.1±9.8)个;共记录60次临床发作,以HYP发作起始的7例,以LVF起始4例,以多棘波起始1例.与HYP组比较,LVF组患者发作起始累及触点多(分别为23个和28个,P <0.05),早期扩散快[早期扩散时间分别为(11.2±2.3)s和(7.1±1.0)s,P<0.05].两组患者在发作起始前均存在高频振荡.术后随访12 ~24个月,平均(14.7±3.5)个月,HYP组患者均无发作,Engel评级为Ⅰ级;LVF组中,1例大发作2次、小发作2~3次/月,1例大发作1~2次/月,Engel评级为Ⅲ级,另2例患者无发作.HYP组患者的术后疗效优于LVF组(x2=4.278,P<0.05).结论 颞叶内侧癫痫发作起始放电模式主要为HYP和LVF,以HYP发作起始的患者手术疗效更好,且HYP和LVF发作起始前出现高频振荡,可作为电生理依据并指导临床.

    作者:刘一鸥;周文静;王海祥;张冰清;孙朝晖;林久銮;丰倩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切除发作间期高频振荡区与癫痫手术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切除发作间期高频振荡区与癫痫手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癫痫中心经颅内脑电监测并进行手术切除致痫区的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基于大分布波峰点计算基线的高频振荡自动检测方法,分析脑电数据中高频振荡的数量、时间和能量,观察切除高频振荡区域的比例与癫痫手术预后的关系.结果 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涟波切除比率为19.4% ~ 96.4%,快速涟波的切除比率为29.3% ~ 96.0%.切除高频振荡区域与总高频振荡产生区域的比率>50%的患者5例,其中4例患者获得较好的手术预后.该比率<50%的患者2例,1例手术预后较差,另1例手术预后较好,考虑与患者枕叶有大量可疑的生理性高频振荡区域未被切除相关.结论 基于大分布波峰点计算基线的高频振荡自动检测是一种较精准的检测方法.手术切除产生高频振荡组织的比例与手术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王晓飞;任国平;李云林;杨小枫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PET-MRI影像融合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MRI影像融合技术在MRI阴性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北京丰台医院癫痫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疗联盟收治的34例MRI阴性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无创性检查(包括头皮视频脑电图、MRI、PET-CT、PET-MRI融合影像)和有创性检查(立体定向脑电图)以进行术前评估.其中30例患者行手术切除致痫灶,4例行保守治疗.采用Engel分级评估手术疗效.比较PET-CT与PET-MRI对致痫灶定位的一致率,同时纳入发作频率、发作间期头皮脑电、PET-MRI影像结果以及手术部位,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4~ 20个月).Engel分级Ⅰ级者占77% (23/30).PET-MRI融合影像判读结果与致痫灶的一致率(83%)显著高于PET-CT(37%) (P <0.01).对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PET-MRI影像未显示局灶性低代谢为患者术后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P =0.042).结论 PET-MRI影像融合技术可显著提高PET对于MRI阴性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的定位价值,PET-MRI影像未显示局灶性低代谢的患者术后更易出现癫痫复发.

    作者:桑林;张凯;张建国;马延山;邵晓秋;张弨;赵宝田;胡文瀚;郑重;周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立体定向颅内电极植入后癫痫灶切除时机的选择

    目的 初步探讨机器人立体定向辅助系统(ROSA)引导颅内电极植入后,癫痫灶切除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采用ROSA引导颅内电极植入并行癫痫灶切除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时机.其中5例行癫痫灶切除+功能区皮质电凝热灼术.结果 电极拔除后当日手术16例(12.1%);1周内手术10例(7.6%);1周至1个月内手术33例(25.0%);1~3个月内手术27例(20.5%);3个月后手术46例(34.8%).术后4例(3.0%)感染:其中1例为电极拔除后16 d手术,1例为电极拔出后65 d手术,1例为电极拔除后109 d手术,1例为电极拔出后120 d手术,经治疗均痊愈出院.各时间段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SA引导颅内电极植入定位癫痫灶后,癫痫灶切除手术时机的选择(距离电极拔出时间的长短)与颅内感染无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手术切除时间.

    作者:翟锋;周健;丁浩然;卢东爽;陈思畅;王静;王梦阳;李天富;栾国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电极周围水肿的临床观察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因其微创、可调节和可逆性已成为治疗中枢性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出血、感染、皮肤破溃及程控相关的不良反应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1-3].而对DBS术后发生电极周围水肿(perielectrode edema,PEE)的相关文献较少[4-5].目前,对于DBS术后PEE的描述和认识尚不一致[6-7],引发的可能原因和机制也不清楚.2008年5月至2015年5月新疆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共对90例患者行DBS,本研究对术后影像学显示PEE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有才;邹世浩;修彬华;臧建华;邢国祥;郑刚;王颜梅;杨江河;姜伊昆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立体定向脑电图对头皮脑电提示双侧颞叶癫痫的评估研究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对头皮脑电图提示双侧颞叶癫痫患者的定侧评估价值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对10例头皮脑电图提示双侧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进行双侧颞叶立体定向脑电图监测评估的结果.根据监测结果,对单侧颞叶癫痫患者进行单侧前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对双侧独立起源、双侧颞叶间起源有明显差别的患者行主要侧别前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术;若双侧无明显差别则行神经调控治疗.结果 立体定向脑电图监测发现,10例患者中7例为单侧颞叶发作起源并快速传播至对侧,3例为双侧颞叶独立发作起源,其中1例双侧间有明显差别.8例行前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的患者,术后6例疗效达到Engel Ⅰ级,2例为EngelⅡ级;2例行神经调控治疗的患者,疗效为Engel分级Ⅲ级.结论 头皮脑电图提示的双侧颞叶癫痫中大部分为单侧颞叶起源,前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可达到较好效果;而立体定向脑电图是一种鉴别双侧颞叶癫痫侧别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双侧独立起源的颞叶癫痫,切除主要侧颞叶可获得一定疗效;而对于双侧无明显区别的颞叶癫痫,神经调控治疗可减少部分发作.

    作者:王丽辉;刘强强;徐纪文;周洪语;叶晓来;赵晨杰;马军峰;洪婧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脑震荡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小世界网络的比较研究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构建脑网络,分析脑震荡和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网络的小世界性及其网络参数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脑震荡患者(脑震荡组)和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弥漫性轴索损伤组),同期纳入14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集3组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预处理后以AAL90和Dosenbach 160模板标记脑区,计算脑区间相关系数,评估其小世界性,并比较3组受试者酬络参数的差异.结果 在阈值内,脑震荡组、弥漫性轴索损伤组以及对照组的脑网络均符合小世界性.与对照组相比,脑震荡组的聚类系数、全局效率、局部效率以及平均连接度均增加(均P<0.05),弥漫性轴索损伤组的聚类系数、全局效率、局部效率以及平均连接度均降低(均P<0.05).结论 脑震荡组和弥漫性轴索损伤组的脑网络皆有小世界性,但脑网络的聚类系数、全局效率、局部效率以及平均连接度均有变化,可能为脑功能代偿或失代偿所致.

    作者:闫研;姚顺;李畅;曹成龙;廖渭;宋健;徐国政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微电极记录和宏刺激丘脑底核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电极记录和宏刺激丘脑底核在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BS治疗的109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与CT图像融合定位、单纯微电极记录或微电极记录并宏刺激确定靶点坐标,术后行MRI和(或)CT检查确定颅内电极的位置.单纯应用微电极记录69例(对照组),应用微电极记录并宏刺激40例(试验组).调整术后DBS程控参数以达到佳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估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随访时间为1.0 ~4.5年.结果 两组电极位置和电极植入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对照组的术后程控平均电压为(2.5±1.1)V,高于试验组的(2.1±0.7)V(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UPDRS评分改善率为(43.7±6.9)%,高于对照组的(33.7±4.9)%(P<0.01).结论 在DBS手术中应用微电极记录与宏刺激技术安全、有效,可结合术前影像辅助定位丘脑底核.

    作者:许峰;姚晨;李晓秋;王新红;李晓明;王晓刚;林军;梁国标;张世忠;陶英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颈部单切口在迷走神经刺激术中的应用

    1988年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首次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VNS足通过放置神经控制辅助系统进行间歇性迷走神经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作为一项新技术,VNS以其独特的安全性、长期有效性及可耐受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1-2].通常,迷走神经刺激器(vague nerve stimulation system,VNSS)植入术采用双切口,一个切口位于颈部,用于放置电极;另一个位于锁骨下方或腋前,用于放置脉冲发生器.国外有报道采用颈部单切口植入VNSS,其疗效满意[3].因此,考虑到微创手术的理念,本文借鉴并改进手术技术,采用颈部单切口结合显微手术植入VNSS,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超;马翔宇;徐硕;陈腾;李卫国;徐淑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神经外科锁孔显微手术中国专家共识

    一、概述显微神经外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显微技术的应用使神经外科手术疗效得到了极大提高,手术创伤较肉眼直视手术大为减少,显微手术因而得以广范应用,成为神经外科的一种基本技术.50多年来,随着显微手术经验的积累、显微技术的提高、显微器械的改进以及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显微手术有可能也有必要进一步微创化,从而出现了锁孔(keyhole)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因此,锁孔神经外科(keyhole neurosurgery)是现代显微手术技术、神经影像技术、神经内镜技术等与现代微创手术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是显微神经外科迈向微创神经外科的代表技术之一.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锁孔显微手术专家共识编写组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

    烟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一种脑血管疾病.1969年,由日本学者Suzuki和Takaku[1]首先报道.由于这种颅底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图像上形似“烟雾”,故称为“烟雾病”.烟雾状血管是扩张的穿通动脉,起着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是该病的重要特征.烟雾病在东亚国家高发,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在女性多发,有儿童和青壮年2个高峰发病年龄,脑缺血和颅内出血是该病的2种主要危害,总体上儿童和成年患者均以脑缺血为主,而颅内出血多见于成年患者[2-10].

    作者: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