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6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7期文献
  • 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DIA/DIG)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5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DIA/DIG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为2~19个月.其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大脑半球浅表部位结节状强化灶,囊变多见.肿瘤体积较大,可累及多个脑叶,其中额、顶叶多见.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呈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上皮双向分化,GFAP(+),S-100(+),Vimentin (+),且Ki-67(+)比例常较低.6例患儿均行一期肿瘤切除.1例术后行硬膜下积液外引流术和分流手术;2例术后仅行硬膜下积液外引流术.随访时间为1~9年.结果 6例DIA/DIG患儿(均为WHOⅠ级)均达到肿瘤全切除.3例未行硬膜下积液外引流或分流手术的患儿预后良好,除一过性肌力下降外,未出现其他神经功能障碍和癫痫.3例行二期硬膜下积液外引流或分流手术的患儿中,1例预后良好,1例存在神经功能障碍,1例因感染而死亡.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播散转移及复发.结论 DIA/DIG是一类罕见的颅内肿瘤,发病时多<2岁.肿瘤多累及额叶和顶叶,通常巨大而表浅.影像学方面有其特征性表现.根据其典型病理学表现可确诊.行肿瘤全切除后预后常较理想.

    作者:赵凤毛;冀园琦;孙骇浪;徐佳童;邓志娟;孙记航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神经内镜下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o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内镜在幕上HICH应用的手术指证、时机、入路及技巧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争议[1].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8例幕上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神经内镜在该类患者中应用的相关问题.

    作者:杨彦龙;常涛;郭少春;高立;李立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方案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方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84例.术中支架释放后静脉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术后持续泵入24h.次日开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血小板活化功能.2015年6月之前的486例,术后根据出血或缺血情况及血小板被抑制状态(二磷酸腺苷激活后CD62P阳性率<20%)调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剂量(被动调整组);之后的198例,无论有无缺血或出血,根据血小板被抑制的状态主动调整药物的剂量(主动调整组).结果 684例中,67例(9.8%)有并发症,其中动脉瘤再破裂23例(3.4%),脑积水需要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3例(1.9%),支架内血栓形成9例(1.3%),脑梗死6例(0.9%),颅内远隔部位血肿4例(0.6%),斑块脱落2例(0.3%),动脉瘤复发3例(0.4%);死亡26例(3.8%).共221例(32.3%)调整给药方案,被动调整组147例(30.2%,147/486),主动调整组74例(37.4%,74/198),被动和主动调整组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1% (44/486)、3.5%(7/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2%(1/462)、1.0%(2/1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在氯吡格雷减量过程中,有3例(0.4%)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加量后缺血症状未再发生.无一例发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结论 采用血小板活化功能监测指导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防止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的发生.

    作者:祝源;李俊;杨铭;陈刚;潘力;金二亮;马廉亭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治疗成人烟雾病的随访观察

    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是治疗烟雾病的重要方法,主要分为直接、间接及联合血管重建术.间接血管重建术主要有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EDAS)、颞肌贴敷术等.其中EDAS治疗儿童烟雾病已取得良好的效果[1],但治疗成人烟雾病的临床疗效尚存争议[2].本研究对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行EDAS治疗的34例成人(年龄≥18岁)烟雾病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

    作者:李港;韩光魁;张浩;李根华;冯嵩;靳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McCune-Albright综合征合并垂体腺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合并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6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例MAS合并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2岁(31~59岁).4例血生长激素水平升高,4例血催乳素水平升高,1例血甲状腺素水平异常.8例行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4例应用神经内镜手术,其中2例采用术中导航辅助;4例应用显微镜手术),1例行开颅手术切除垂体腺瘤.随访时间为6~151个月.结果 肿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8例患者术后内分泌异常情况明显缓解,1例术后生长激素水平仍偏高,1例术后出现新发垂体功能低下.术前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的6例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改善.随访期内8例病情稳定,无一例出现垂体腺瘤复发,颅骨纤维异常增殖情况稳定无进展;1例患者因心脏病死亡.结论 MAS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临床易误诊和漏诊,其合并的垂体腺瘤和内分泌功能异常可加重病情,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内分泌功能异常、制定个体化的诊疗策略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智;钱海燕;Raynald Liu;刘丕楠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利奈唑胺替代万古霉素治疗颅内细菌性感染的初步探讨

    目的 初步探讨利奈唑胺(LZD)对怀疑万古霉素耐药的细菌性颅内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因怀疑为革兰阳性球菌致颅内感染、且连续应用万古霉素≥7d疗效不佳而改用IZD治疗(600 mg,静脉滴注,1次/12 h)的患者11例.评价LZD治疗颅内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1例患者中,10例治愈,1例死亡.LZD平均治疗时间为(22.3±5.3)d.LZD治疗后,5例出现血常规的多项指标下降,其中1例死亡,4例停药后恢复正常;血常规指标下降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QR:21.5)岁,高于未下降者的33(QR:2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随访中未发现LZD诱导血常规持续异常及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在严密监测血常规的前提下,LZD可以作为万古霉素治疗无效的颅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替代选择药物.

    作者:钱宇;高闯;龚之涛;郭林月;黄金浩;宋一鸣;安硕;贾颖;孙健;江荣才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立体定向脑电图的宽频带分析在难治性癫痫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脑电宽频带定量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前期及发作期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的特点,为宽频段脑电分析精确定位致痫灶提供一定的神经电生理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癫痫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采用SEEG术前评估并行癫痫灶切除手术的9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平均随访(10.0±2.7)个月,对采样率2000 Hz以上的16例患者的发作前期及发作期的脑电资料进行多频段分析.结果 多频段脑电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期脑电起始节律中所涉及的脑电频率包含0.2~4.0 Hz、8 ~500 Hz中的脑电活动;癫痫发作前期,发作起源区在0.2 ~1.0 Hz、12 ~ 30 Hz和80 ~500 Hz的脑电活动显著高于非发作起源区,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癫痫发作起源区极慢活动(0.2 ~1.0 Hz)和高频振荡(80 ~500 Hz)的脑电活动在发作前期已有显著增强.发作期脑电图的宽频带分析将有助于发现常规脑电分析难以辨认的脑电发作起始的细微变化,可提高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亓蕾;柴奇;乔慧;张凯;胡文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经股静脉-颞浅静脉-眼上静脉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i arteriovenous fistulae,DAVF)是常见的颅内DAVF,一般采取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而股静脉-岩下窦途径为首选[1-2].但在岩下窦开放不成功时,则可选择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途径.本文报告了1例少见病例,患者面静脉发育不良而颞浅静脉较粗大,终选择经股静脉-颞浅静脉-眼上静脉途径成功栓塞本例海绵窦区DAVF.

    作者:方兵;钱聪;许璟;蒋定尧;陈高;张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失眠的研究进展

    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患者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诸如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情绪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等,其中TBI患者的睡眠问题容易被忽略.TBI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非常高,30%~84%的TBI患者会不同程度地抱怨睡眠问题[1-4].随着康复时间的推移,TBI患者的睡眠障碍症状会有所缓解,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TBI患者长期存在睡眠障碍.长期的睡眠障碍可能加重患者已有的症状,如头痛、焦虑和情绪抑郁,损害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延缓康复进程,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5-8].

    作者:韩晞;侯立军;董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术病例筛选的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卒中发病率的80%,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是其首要的治疗方法,然而对伴有大血管闭塞的AIS患者,静脉溶栓效果较差[2-3].201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连续发表5项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包括荷兰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ms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the Netherlnds,MR CLEAN)[4]、延长急性神经功能缺损至动脉内溶栓时间的临床试验(extending the time for thrombolysis in emergency neurological deficits-intraarterial,EXTEND-IA)[5]、前循环近端闭塞小病灶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并强调短化CT至再通时间临床试验(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small core and anterior circulation proximal occlusion with emphasis on minimizing CT to recanalization times,ESCAPE)[6]、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Solitaire with the intention for thrombectomy as primary endovascular treatment,SWIFT PRIME) [7]、西班牙支架取栓与内科治疗8h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随机对照试验(a randomized trial of revascularization with SOLITAIRE FR(R) device vs.best medic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 due to anterior circulation large vessel occlusion presenting within eight-hours of symptom onset,REVASCAT)[8],证实血管内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伴有大血管闭塞的AIS患者的临床预后.一项针对上述5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多项血管内治疗卒中试验高效再灌注评价研究(the highly effective reperfusion evaluated in multiple endovascular stroke trials,HERMES)也进一步证实取栓疗法的临床价值[9].

    作者:杨鹏飞;张洪剑;刘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前颅底修补治疗外伤后迟发性张力性颅内积气的临床体会

    外伤后迟发性张力性颅内积气具有发病率低,病情发展快等特点[1-2],临床上常因外伤后脑脊液漏停止且无典型高颅内压症状而被忽视,部分患者可因医源性治疗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严重时危及生命[3-4].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1月至2015年11月行前颅底修补术治疗7例外伤后迟发性张力性颅内积气的患者,术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超;韩国强;刘防;游潮;高方友;尹浩;王曲;杨恒;刘窗溪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颅脑创伤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颅脑创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以卫生计生委北京医院为主的10家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360例颅脑创伤患者,采用中心分层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240例)与对照组(120例),所有患者均从入院开始用药,试验组给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40 mg/ml,2 ml/d,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灭菌注射用水,治疗14 d.通过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意识恢复情况、语言功能、运动功能、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360例患者中,实际完成321例(治疗组213例,对照组108例).治疗14 d,试验组的平均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1±2.0)分、(13.4±2.3)分,P=0.007],且试验组清醒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1.8%、70.0%,P=0.036).治疗后30 d随访,试验组患者的GOS预后良好率(82.3%比58.1%)、语言功能正常百分比(86.1%比61.9%)、上、下肢功能正常的百分比(88.9%、90.4%比78.1%、81.9%)及KPS评分(91.3分比89.1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均无药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可缩短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远期预后.

    作者:王作伟;常会民;黄腾;杨金庆;杨洪发;特木其乐;丰育功;吴旻;侯凯;刘伟;王大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后远隔部位再次手术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开颅术后远隔部位再次手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10月解放军第一○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0例行开颅手术的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21.7%)患者远隔部位行二次手术.分析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年龄、性别、着力部位(额颞部、顶部、枕部、多发)、着力部位与血肿位置(同侧、对侧、双侧)、远隔手术部位骨折、术前瞳孔(正常、单侧散大、双侧散大)、环池(清晰、模糊)、中线移位(无、≤5 mm、>5 ~10 mm、≥10 mm)、术前缺氧、合并伤、是否放置脑室外引流、术后去骨瓣减压等因素对远隔部位再次手术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额颞部着力同时血肿位于着力部位同侧是术后远隔部位再次手术的保护因素(OR=0.222,95% CI:0.073 ~0.674,P=0.008);而枕部着力同时血肿位于对侧(OR=4.647,95% CI:1.078 ~ 20.033,P=0.039)、远隔手术部位骨折(OR=3.133,95% CI:1.247 ~7.867,P=0.015)、去骨瓣减压(OR=5.684,95% CI:1.759~ 18.370,P=0.004)是术后远隔部位再次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重型TBI行开颅手术的患者,枕部着力且血肿位于对侧、手术远隔部位合并骨折、术后去骨瓣减压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远隔部位需再次手术.

    作者:疏龙飞;蔡桑;赵伟;朱晓明;李培培;张锋;王玉海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波形中纺锤波的意义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波形中纺锤波的临床意义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颅脑创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压监测.50例患者中,出现纺锤波18例(试验组),未出现纺锤波3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出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住院时间以及随访3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并分析出现纺锤波时颅内压波形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出院时GCS评分[(12.83±2.04)分]高于对照组[(10.84±3.77)分](P<0.05),3个月后预后良好(GOSⅣ~Ⅴ级)的比率(61%)大于对照组(31%)(P<0.05).试验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8.4±4.5)d和(22.2±7.1)d,P<0.05].与纺锤波出现前相比,纺锤波出现后患者的平均颅内压、颅内压脉搏波的波幅、波幅与颅内压的相关系数均下降(均P <0.05).结论 纺锤波的出现可能与颅脑创伤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其原因可能与纺锤波出现时,颅内压、脑顺应性、脑代偿空间的生理参数均呈现明显改善有关.

    作者:吴翔;高国一;陈文劲;冯军峰;毛青;江基尧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保留骨膜自体颅骨体内保存后早期再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采用保留骨膜、体内保存的自体颅骨骨瓣行颅骨修补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时保留骨瓣骨膜、体内皮下保存的方法行自体颅骨修补的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于减压术后4~8周内进行修补.修补术时取部分骨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骨活性;术后所有患者常规行CT检查,34例患者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检查,以明确自体颅骨愈合情况.结果 67例患者颅骨修补时,骨瓣大小基本如减压时;病理学检查未见骨细胞破坏、无灶性死骨形成,为正常骨性结构.修补术后随访1~2年,头颅CT扫描显示,修补术后1、6、12、24个月颅骨愈合率分别为0%、62.7% (42/67)、100% (67/67)、100%(53/53);随访期内无一例患者发生颅骨吸收.SPECT显示,患者颅骨血运良好,骨质存活良好.随访期内,1例(1.5%)发生皮下少量积血,4例(6.0%)出现皮下积液,无颅内及皮下感染.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回植保留骨膜、体内保存的颅骨骨瓣,能很大程度上保留骨瓣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疗效好.

    作者:孙国庆;刘兆艳;付莛凯;付海霞;陈祥涛;夏国亮;赵涛;许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组织复位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脑组织复位速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血肿长径与宽径、头颅大前后径,以及术后2次脑组织与颅骨内缘的大距离.分析以上临床因素与脑组织复位速度的相关性.结果 < 40岁组患者的术后脑组织复位速度显著大于>80岁组患者(P=0.008).初发血肿长径<100 mm的患者其术后脑组织绝对复位速度(P=0.028)和相对复位速度(P =0.021)均显著大于初发血肿长径为140~150mm的患者.脑组织相对复位速度与患者的头颅大前后径呈负相关(P =0.027).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脑组织复位速度与性别、初发血肿宽径以及初发血肿面积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的脑组织复位速度与患者的年龄、初发血肿长径及头颅大前后径有关.

    作者:孟祥雨;王引言;徐珑;康鹏;刘伟明;刘佰运;王磊;马军;李京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压(ICP)探头置入术,术后1周采用TCD连续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时间平均流速(Vmean)、舒张期血流速度(Vedv)和搏动指数(PI),进而评估脑血流状态.结果 术后1周Vmean和Vedv的变化趋势呈“U”形,术后第3天低,分别为(72.5 ±22.6) cm/s和(43.6±19.8) cm/s,与术后第1、2、6、7天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PI、ICP的数值连线均呈“抛物线”形,术后第4天高,PI为1.5±0.7,ICP为(17.2±4.5)mmHg,ICP与术后第1、2、3、6、7天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1周脑充血的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术后第1天发生率高(13.8%,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在术后第4天发生率高(36.2%,2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呈增加趋势,术后第6天发生率高(15.5%,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作为一种无创、简单、易操作的监测工具,可有效评估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后的脑血流状态.

    作者:常涛;高立;郑龙龙;杨彦龙;李敏;李立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颅脑创伤患者术后体温监测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究颅脑创伤患者术后脑温(包括脑室内、脑实质内或硬脑膜下腔)、腋温、肛温和膀胱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脑温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多中心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3月至12月期间11家医院的83例颅脑创伤患者,每小时记录患者术后至拔除脑温监测探头期间脑温、腋温、肛温、膀胱温度的变化.结果 不同部位的脑温和腋温的差值相比较,硬膜下的温差[中位数(P25,P75):0.10(-0.40,0.40)℃]低于脑实质内的温差[0.30(-0.20,0.90)℃]和脑室内的温差[0.60(0.20,1.00)℃](均P<0.05);脑实质内的温差低于脑室内的温差(P<0.05).不同部位的脑温与肛温、膀胱温度的差值相比较,硬膜下的温差[分别为-0.20(-0.40,0.00)℃,-0.10(-0.30,0.00)℃]低于脑实质内的温差[分别为0.10(-0.10,0.20)℃,0.10(0.00,0.20)℃],更低于脑室内的温差[分别为0.20(0.10,0.30)℃,0.20(0.10,0.30)℃](均P<0.05).无论是否进行亚低温治疗,脑温与腋温的差值大于脑温与肛温、膀胱温度的差值(均P <0.05).当脑温>38℃时,脑温与腋温的差值>脑温与肛温的差值>脑温与膀胱温度的差值(均P <0.05);当脑温≤38℃时,脑温与腋温的差值>脑温与膀胱温度的差值>脑温与肛温的差值(均P <0.05).当术后12 h脑温波动>1℃时,则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出院时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均显著低于术后12 h脑温波动≤1℃的患者(均P<0.05).结论 脑温监测对颅脑创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当没有条件直接监测脑温时,监测膀胱温度能反映脑温的情况.

    作者:翁维吉;张永明;刘劲芳;姚洁民;黄贤健;张子衡;吴雪松;梅涛;张传东;贾军;石小峰;毛青;冯军峰;高国一;江基尧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幕上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

    目的 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sTBI)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sTBI患者193例,其中106例为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UDC)组,87例为双侧去骨瓣减压(BDC)组.回顾性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影像学病变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DC组与UDC组术前颅内压高值分别为(38.9±3.1)、(38.6±2.5) mmHg(1 mmHg =0.133 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分别为(13.2±3.1)、(18.3±3.9)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BDC组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为3.4%(3/87),低于UDC组的11.3% (12/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组刀口愈合不良率分别为9.2%(8/87)、10.4% (11/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84).术后1年随访,BDC组脑积水的发生率为8.0% (7/87),UDC组为17.9% (19/106);BDC组预后良好率为32.2%(28/87),UDC组为13.2%(14/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UDC相比,BDC可减少sTBI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更加有效缓解术后颅内压力,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泽立;刘文明;张源;王广辉;晏骖;苏雨行;黄齐兵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颅脑创伤后水、电解质紊乱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颅脑创伤后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8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的时间规律,分析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颅脑创伤患者,其发生的高钠血症和低钾血症严重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低钠血症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39).严重的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以及低钾血症出现于伤后1~2d.不同损伤部位的颅脑创伤患者其发生的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以及低钾血症严重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不同严重程度的高钠血症和低钾血症患者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颅脑创伤后水、电解质紊乱的严重程度与患者颅脑创伤的严重程度以及损伤部位密切相关.损伤程度重的患者易发生重度高钠血症和低钾血症,而低钠血症的严重程度与损伤程度无关.合并额叶受损以及弥散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的比例较高.严重的高钠血症与低钾血症常发生在伤后早期,并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严乐;陈祖仪;刘帆;罗玉亭;包贇;成金妹;马林子;漆松涛;邱炳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浙江省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调查

    目的 调查并了解浙江省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浙江省24家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19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患者的病例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入院CT检查、伤后的病情变化、营养支持治疗的内容及相关并发症.对所有患者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 219例患者基本能早期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至伤后第7天,营养给予率为99.1%.营养支持治疗方式多样化,创伤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比例较高.创伤后30 d内,所有患者的能量给予量占目标量百分比逐渐增加,从(42.8±34.1)%增至(85.5±27.7)%(P<0.05);但是能量给予达标率偏低(6.2%~29.1%).蛋白给予达标率也偏低(12.4% ~24.3%),且伤后30 d内变化不明显(P>0.05).随访至伤后6个月,其中预后良好113例,预后不良89例,17例死亡.预后分析显示,7d内能量给予不达标组的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能量给予达标组(x2=8.354,P<0.05).营养支持治疗会出现呕吐、腹泻等多种并发症,其中高血糖的发生率高(0.5%~13.7%).结论 浙江省医疗单位对重型颅腑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虽然能做到早期给予和多样化给予,但却存在能量和蛋白质给予达标率严重偏低的问题.

    作者:杨小锋;王浩;魏晓捷;田达;郁慧杰;陈彦飞;颜艾;娄晓辉;韩瑞璋;沈建国;沈伟;张弩;章卫桥;赵明;沈罡;牟朝晖;杨松斌;叶汝勇;金涌;陈毅力;俞文华;高峰;吴崇光;但建新;方向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颅脑创伤后癫痫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颅脑创伤后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PTE)是颅脑创伤的严重并发症,会加重继发性脑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1].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痫样发作(early posttraumatic seizure)对药物预防可能有效,而颅脑创伤后晚期癫痫(late post-traumatic epilepsy)药物预防则无效[2].即使颅脑创伤患者经过早期癫痫预防,仍有4% ~53%的患者发生晚期癫痫[3].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是PTE发作的急危重症和严重状态,病死率高达3% ~33% [4].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创伤专业组;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推进人工智能在颅脑创伤重症管理中的应用

    1956年夏季,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相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是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旨在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体系.人工智能是研究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1].人工智能涉及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同时其应用延展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

    作者:江基尧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