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6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2期文献
  • 原发性脊髓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脊髓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例原发性脊髓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总结其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14例患者中,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5例,活检5例.9例术后接受放、化疗,3例仅行化疗,2例未行放、化疗.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5~2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9% (11/14)和7%(1/14).中位总生存期(OS)为1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个月.单因素Log-rank分析显示,年龄以及是否进行术后放疗均为OS和PFS的影响因素(均P<0.05);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为OS的影响因素(P=0.033),但并非PFS的影响因素(P=0.106);性别、肿瘤切除程度以及病理学结果均非OS及PFS的影响因素(均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后是否放疗均影响OS和PFS(均P<0.05);而术前KPS仅影响OS(P=0.046).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是否放疗为影响OS和PFS的惟一因素(均P <0.05),放疗者较未放疗者的生存期长.结论 原发性脊髓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罕见且预后极差.肿瘤切除程度与患者的预后无关,术后联合放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程兴;娄四龙;黄思庆;陈海峰;游潮;刘家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临时阻断夹短暂误夹动脉瘤毗邻分支导致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临时阻断夹短暂误夹动脉瘤周围毗邻分支导致脑梗死的可能原因,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临时阻断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因临时阻断夹误夹载瘤动脉分支或穿支的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支、穿支血管被损伤的情况和术中操作过程以及术后相应供血区不同程度的脑梗死情况.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和2例颈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均发现床突上段动脉外膜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误夹脉络膜前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和豆纹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和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误夹A1或A2和M1段毗邻穿支.结果 10例患者术后2~4d复查CT均发现动脉瘤毗邻的分支、穿支供血区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灶.意识障碍较术前恶化2例,肢体肌力短期内明显减退5例,不完全运动性失语1例,出现脑梗死但是未出现临床症状2例.随访4个月至3年,遗留痴呆2例,肢体永久性偏瘫2例,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护理3例.结论 临时阻断夹引起分支或穿支血管梗死的原因不仅与夹闭的时限、年龄和血管硬化的情况有关,还与小血管的过度收缩以及临时阻断夹的闭合力相关.因此,在使用临时阻断夹时应高度关注这些因素.

    作者:刘峥;张尚明;陈其钻;金清东;王守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在颅内所有动脉瘤中仅占0.7%~2.3%[1-2].由于大脑后动脉迂曲的走行以及周围复杂的解剖关系,外科手术治疗此类动脉瘤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改善,这类动脉瘤越来越多经由血管内途径治疗.国内外文献报道,血管内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3-9].血管内治疗的方式包括单纯的动脉瘤栓塞以及联合载瘤动脉同时栓塞.对于P1段动脉瘤,笔者采用单纯栓塞动脉瘤保留载瘤动脉;而对于P2段及其远端动脉瘤,由于大多数在影像学表现上具有夹层动脉瘤的特征,为防止术后复发,多数术者采用动脉瘤联合载瘤动脉同时栓塞的术式.本文回顾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大脑后动脉P1段及其远端破裂动脉瘤的患者.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分析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金孟浩;孙孟坊;王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不同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HFS)与原发性高血压(HTN)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267例HFS患者,其中88例合并HTN(合并HTN组),179例不合并HTN(不合并HTN组).按照责任血管类型将HFS患者分4组,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组(114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组(85例)、椎-基底动脉(VA)组(49例)和复合动脉(MA)组(19例).其中88例合并HTN的HFS患者按照责任血管类型也分4组,分别为HTN-AICA组(32例)、HTN-PICA组(24例)、HTN-VA组(22例)和HTN-MA组(10例).比较合并HTN和不合并HTN组间的临床资料,分析HFS患者发生HTN的影响因素及不同责任血管类型的HFS患者与HTN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合并HTN组和不合并HTN组患者的性别、HFS的侧别、病程、MVD有效率和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HTN组的年龄和发病年龄均大于不合并HTN组(均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HFS的发病年龄是HTN发生的影响因素(P<0.001),且HFS发病年龄每增加1年,HTN的发病风险增加1.098倍.MA、VA组HFS患者HTN的发生率高于AICA、PICA组(分别为52.6%、44.9%、28.1%和28.2%,P=0.035),VA组患者左侧的HTN发生率高于右侧(分别为54.3%、21.4%,P=0.033).合并HTN的4组患者,年龄、性别、HFS发病年龄和病程、HTN的发病年龄和病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FS的发病年龄是HTN发生的影响因素,责任血管为VA和MA的HFS患者合并HTN的比例更高,且责任血管为左侧VA的患者更易并发HTN.

    作者:牛学刚;刁云锋;魏正军;王航;任吉滨;程军;陈江龙;孙洪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水分离技术在经侧裂-岛叶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出血中的应用

    高血压性脑出血占脑血管疾病的10% ~ 15%,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被认为是具破坏性的一种卒中类型[1].基底节区是常见的出血部位.经侧裂-岛叶入路是从自然解剖间隙进入深部病灶的一种手术方式,可减少对脑组织、供血动脉的牵拉和损伤,因此对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出血具有微创的优势.水分离技术是用带有钝针头的注射器将温生理盐水注入颅内需分离的裂隙界面,延伸扩展该裂隙,以利于进一步识别、分离该界面的一种分离技术[2].侧裂分离和血肿边界显露,是经侧裂-岛叶入路进行基底节区高血压出血手术分离的关键步骤.本研究回顾性纳入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9例基底节区高血压出血患者,对所有患者经侧裂-岛叶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采用水分离技术进行侧裂分离和血肿边界显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珏基;袁坚列;周格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复发听神经瘤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复发听神经瘤的临床特征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复发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次手术全切除后复发11例(全切复发组),初次不全切除后复发18例(非全切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原发肿瘤大径、复发肿瘤大径、肿瘤囊性变、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并发症、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结果 全切复发组的平均年龄大于非全切复发组[分别为(52.2±10.8)岁和(33.0±5.5)岁,P<0.05],前者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也明显大于后者[分别为(93.3±30.0)个月和(45.0±15.6)个月,P<0.001].两组的原发肿瘤大径、复发肿瘤大径、肿瘤囊性变的比率、并发症发生率、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Ⅰ、Ⅱ级)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37个月,平均(11.7±3.1)个月.肿瘤全切除28例,近全切除1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3% (27/29).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为7% (2/29),面神经功能良好的比率为41% (12/29).结论 听神经瘤不全切除后残留复发者的两次手术间隔时间明显较全切除者短.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初次全切除是听神经瘤患者获得佳临床疗效的首选方法.对于复发听神经瘤建议早期积极手术.

    作者:孙守家;高攀;张晓静;焦利武;刘魏华;蒋伟;舒凯;雷霆;李龄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脑室-腹腔分流装置梗阻中的应用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常用的方法,术后并发症包括分流装置梗阻、感染、过度分流等,其中分流装置梗阻为常见[1].梗阻可因分流装置堵塞、脱落或断裂引起.目前,诊断分流装置梗阻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挤压或穿刺储液囊,但终需手术探查来确诊.因此,术前确诊分流装置梗阻对于临床工作十分重要.本研究应用磁共振相位电影成像技术(Pc cine MRI)检查分流管内脑脊液(CSF)的流动情况,以期为诊断脑室-腹腔分流装置梗阻提供一种新方法.

    作者:张鸿日;彭静华;李小潘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锁孔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

    目的 探讨经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5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经锁孔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和血肿清除术治疗,意识较差且脑室系统扩大的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当天复查头颅CT,术后3d内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CTA).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32例患者共34个颅内动脉瘤均一期夹闭完全,夹闭率为100%.术后当天复查头颅CT,2例血肿扩大,其余血肿均已清除或部分清除.术后3d内复查头颅CTA,34个颅内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术后并发血肿扩大2例(6.3%),脑疝形成4例(12.5%),肺部感染11例(34.4%),脑血管痉挛12例(37.5%),脑梗死6例(18.8%),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3.1%),电解质紊乱6例(18.8%),无肺梗死.16例行侧脑室外引流者,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25.0%(4/16),未行外引流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为12.5%(2/16),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6.0±5.4)个月.术后6个月mRS评分为:3例为6分,1例为4分,1例为3分,2例为2分,9例为1分,16例为0分.其中84.4%(27/32)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经锁孔入路行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疗效理想,可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的选择.

    作者:余良宏;李堃荣;姚培森;郑树法;林元相;林章雅;康德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先天性皮肤窦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手术时机探讨

    目的 探讨先天性皮肤窦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手术切除病灶的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先天性皮肤窦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且处于活跃期的1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患儿术前适当应用抗生素,待感染有所好转后立即手术;另5例感染未控制即行手术治疗.结果 10例患儿术后均有效控制感染,病灶无复发.相比感染未控制即行手术的5例患儿,感染初步控制后手术的5例患儿的手术用时平均减少了(1.3±0.3)h;打开椎体节段的数量少于感染未控制组;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满意,但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较感染未控制组长[分别为(56.0±4.5)d、(40.0±7.7)d].结论 术前适量应用抗生素,感染初步控制后立即行手术可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创伤,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但增加了住院天数与治疗费用.

    作者:夏泽阳;鲍南;杨波;宋云海;高俜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疗效分析

    脑积水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脑积水,其多发生于出血后72 h内.文献报道,脑积水的发生率可达12%~41%[1],其中约50%合并脑积水患者的脑积水症状可在24 h内自行缓解,而15%~30%的患者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脑积水,但其脑积水类型仍未明确[1-5].既往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脑积水的治疗措施多为以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为主的各种分流术,但分流术给患者带来置入异物的不适感,且可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的优势在于无需异物置入,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目前已取代传统的分流手术成为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方法.研究表明其成功率为70% ~ 80% [6-7].

    作者:董策;潘宝根;明星;刁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后颅窝巨大表皮样囊肿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Klippel-Feil综合征是一组以颈椎形成和分节障碍为特征的先天畸形,同时可合并神经系统等其他系统的发育异常.自1936年Love和Kemohan首次报道Klippel-Feil综合征合并皮样囊肿以来,后颅窝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与Klippel-Feil综合征的相关性逐渐被认识,这些囊肿通常位于后颅窝中线部位,可以向上颈椎延伸,少数甚至可以延伸到上胸段[1].Klippel-Feil综合征合并后颅窝皮样囊肿较多,但表皮样囊肿少见.既往手术治疗后颅窝表皮样囊肿、皮下囊肿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通常采用枕下中线入路,对颈椎稳定性有影响,固定难度也较大.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收治1例巨大后颅窝表皮样囊肿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的患者,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术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了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囊肿,效果良好,具体报道如下.

    作者:任明亮;贺绪智;徐伦山;许民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椎管内硬膜外脉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脉管瘤是一种来源于淋巴管和血管的罕见病变,又称血管淋巴管瘤,包含淋巴管瘤和血管瘤两种病变[1-2].脉管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3].脉管瘤好发于头颈部,发生于椎管内者极为罕见[1].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其病理学表现可确诊.目前脉管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注射硬化剂等[4].2016年5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收治1例T10~12椎管内硬膜外脉管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国亮;金勇;田沁森;徐志;王川;罗毅男;葛鹏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妊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中85%的SAH是由动脉瘤破裂引起.颅内动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多于男性[1-2].妊娠期女性具有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激素水平改变,与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及破裂可能有关[3-4].妊产期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可直接危及孕妇的生命,也可导致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对孕妇颅内动脉瘤的处理既要遵从神经外科专科疾病的诊疗指南,又要顾忌相应的治疗给胎儿带来的潜在危害.妊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病率低,目前无专门针对该类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指南;虽然多个国家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指南相继出台,但对妊产期颅内动脉瘤的诊治问题也未能解决.本文就妊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诊治作一综述,以期为神经外科及妇产科医生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依据.

    作者:陶传元;贺民;游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常压高氧治疗在颅脑外伤救治中的研究进展

    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在全身外伤中的发生率占第2位,残死率占第1位.纳入全国47家医院的TBI资料库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在急性TBI患者中,重型TBI患者的病死率为27.23%,死亡+植物生存+重残率为53.17%[1-2].近年来,虽然各种医学监测和治疗技术都有较大发展,但TBI的治疗效果并无显著改善.

    作者:李彦腾;程岗;张剑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Akt1通过磷酸化泛素结合酶E2S增强胶质瘤放化疗抵抗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Akt1增强胶质瘤放、化疗抵抗的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正常星形细胞和4种恶性胶质瘤细胞(U87、U251、SF767以及U373)中泛素结合酶E2S(UBE2S)的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PTEN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胶质瘤细胞中UBE2S的表达差异;构建激活型Akt1载体,分别与UBE2S野生型或T152位点突变型载体共表达,观察PTEN/Akt信号通路对UBE2S的作用,以及UBE2S过表达后对非同源末端连接复合物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稳定敲低UBE2S的U87胶质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结果 与正常星形细胞相比,胶质瘤细胞高表达UBE2S蛋白;PTEN突变型的胶质瘤细胞UBE2S的表达较野生型更稳定.构建激活型Akt1磷酸化UBE2S的T152位点,可促进UBE2S的稳定表达.UBE2S与Ku70、Ku80相互作用能促进Ku70的表达(P =0.009).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敲低UBE2S的表达后,Ku70、Ku80和DNA-PKcs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01).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UBE2S敲低可增强胶质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P<0.001).结论 UBE2S在恶性胶质瘤中高表达;Akt1可磷酸化UBE2S的T152位点,从而增强UBE2S的稳定性;敲低UBE2S能降低非同源末端连接复合物介导的DNA修复效率,从而增强胶质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作者:胡力;沈红;刘利;谢春成;王海洋;刘琴芳;翁长江;林志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钙敏感受体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钙敏感受体(CaSR)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大鼠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TBI组、抑制剂组,每组18只,每组再分为损伤后6、24、72 h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TBI组和抑制剂组采用改良自由落体硬脑膜撞击法建立TBI模型,抑制剂组在模型建立前连续2d尾静脉注射CaSR阻滞剂NPS2390(1次/d,每次10 μmol/kg),对照组只开骨窗不予打击.采用改良神经行为学评分(mNSS)评估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损伤脑组织CaSR、Caspase-3 mRNA的表达,Westem blot法检测CaSR、Caspase-3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皮质神经元的凋亡.结果 建模后6、24、72 h,(1)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示,TBI组与对照组和抑制剂组比较,各时间点mNSS评分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抑制剂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2)TBI组和抑制剂组不同时间点CaSR、Caspase-3的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均为24 h达高峰(均P<0.01).与对照组和抑制剂组比较,TBI组各时间点CaSR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增高(均P<0.01),Caspase-3的蛋白表达仅在24 h高于对照组和抑制剂组(P<0.05).(3)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TBI模型制作后24 h凋亡细胞达到峰值.各时间点TBI组比对照组和抑制剂组神经元凋亡细胞指数均增高(均P<0.01),而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指数仍高(均P<0.01).(4)CaSR、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与细胞凋亡指数存在正相关(r =0.300,P <0.05;r =0.371,P<0.01),CaSR蛋白的表达与Caspase-3蛋白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0.434,P<0.01).结论 大鼠TBI后,CaSR在抑制神经元凋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焦曦;赵冬;何学君;朱立仓;许晖;王世龙;孙小坤;雷超;何豹;刘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基于靶向转铁蛋白受体的荧光探针在原位胶质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目的 探究靶向转铁蛋白受体的荧光探针在原位胶质瘤动物模型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人胶质瘤细胞株U87转染表达荧光素酶的慢病毒H113,构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U87-MGH113稳定细胞株.在15只小鼠尾状核头部接种U87-MG H113细胞.接种3周后,腹腔注射荧光素酶底物,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上采用荧光素酶专用检测通道检测确定成瘤.将确定成瘤的12只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BS组、Cy5-CRT组、Cy5-CG7C组3组,尾静脉分别注射200μ10.1 mol/L的PBS、Cy5-CRT、Cy5-CG7C,注射24、36、48 h后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上采用Cy5专用检测通道检测.结果 (1)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株,并且证实单位时间内检测到的信号强度与细胞数量的多少成线性关系;(2)在成像效果好的36 h时间段,3组的荧光信号强度分别为5.78±0.16(PBS组)、44.16 ±0.33(Cy5-CRT组)、5.34±0.17(Cy5-CG7C组),Cy5-CRT组明显强于PBS组和Cy5-CG7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结论 Cy5-CRT光学探针在胶质瘤处聚集,与正常脑组织有很好的区分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义营;蔡海平;陈银生;王静;陈芙蓉;陈忠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努力推进我国重型颅脑创伤的规范化救治

    在全球,降低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的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一直是医学界努力攻克的方向.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经济、文化及理念的不同导致sTBI的临床救治差异很大,特别是对部分区县级以下的创伤中心,sTBI的救治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规范护理和指导治疗,美国脑创伤基金会(Brain Trauma Foundation,BTF)2016年发布了新的sTBI治疗指南,即《重型颅脑创伤治疗指南(第四版)》[1].随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信息平台于2017年相继发布了对新指南的相关解读[2].本文结合新指南和作者30余年对sTBI临床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重点阐述临床医生在整个sTBI医疗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目的是推动和促进我国sTBI医疗管理的规范化.

    作者:张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胶质瘤多学科诊治(MDT)中国专家共识

    我国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 ~6.4)/10万,年死亡人数达3万[1-2].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3].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WHOⅣ级)的发病率高,占46.6%,约为3.20/10万;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为0.51/10万[4].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监护治疗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行重症监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60例重症aSAH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多模态监测下采用阶梯状集束化方法治疗.存活患者出院30 d后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统计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在重症监护室的时间为9~42d,平均(16.9±7.5)d.其中38.1%(61/160)的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25.0% (40/160)出现脑梗死,60.6% (97/160)出现肺感染,31.3%(50/160)出现肝功能异常,58.8%(94/160)出现低蛋白血症,51.9% (83/160)出现贫血,78.1% (125/160)出现电解质紊乱.经分析发现随着Hunt-Hess分级增高,大多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包括: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贫血和电解质紊乱,均P<0.05).住院期间死亡10例.存活的1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间4例死亡.本组患者整体预后良好率为41.3% (66/160),预后不良率为58.7%(94/1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OR =0.117,95% CI:0.054 ~0.252,P<0.001)和电解质紊乱(OR=0.306,95% CI:0.108 ~0.867,P=0.026)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采用阶梯状集束化方法可改善重症aSAH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宁;徐跃峤;曲鑫;程玮涛;陈文劲;齐猛;张雷;谢华勰;温晓辉;吴佳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ICP)相关参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0例闭合性颅脑创伤患者.患者均行有创颅内压、动脉压监测,采用Neumatic DCR数据采集系统监测ICP相关参数.根据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GOS Ⅰ、Ⅱ级)20例和预后相对良好组(GOSⅢ~Ⅴ级)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ICP相关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参数的预测能力.结果 (1)与预后相对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ICP[(26.2±13.4)mmHg对比(14.0±5.6) mmHg]、压力反应指数(PRx,0.48±0.21对比0.12 ±0.08)及ICP波幅与动脉压波幅的相关系数(IAAC,中位数为0.14对比0.01)均升高,平均脑灌注压[CPP,(48.9±19.9) mmHg对比(81.1±6.9)mmHg]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P波幅与ICP的相关系数(R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P(OR=2.187,95% CI:1.079~4.431,P=0.031)、PRx(OR=21.608,95% CI:3.012~155.014,P=0.002)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2)预后不良组在20 mmHg及22 mmHg阈值上的ICP“剂量”(DICP20、DICP22)均高于预后相对良好组(均P<0.05).DICP20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DICP22为0.71.预后不良组在0.25及0.05阈值上的PRx“剂量”(D PRx0.25、DPRx0.05)均高于预后相对良好组;DPRx0.25的曲线下面积为0.97,DPRx0.05为0.96.结论 ICP和PRx为颅脑创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ICP“剂量”和PRx“剂量”均可作为判断患者死亡及植物状态预后的参数,且PRx“剂量”的准确性更高.

    作者:吴翔;高国一;冯军峰;毛青;江基尧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多中心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多中心神经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SU)出血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中国12个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14 d的成年人神经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 416例.采集患者的年龄、诊断、既往史等基本信息,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入院24h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手术时间,颅内感染,卒中,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手术,心、脑、肺复苏后,休克,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酸碱平衡失调,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17个与溃疡出血可能有关的潜在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法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416例患者中,182例发生SU出血,发生率为12.9% (95%CI:11.2~14.7),其中10例为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出血,发生率为0.7% (95% CI:0.3~1.3).潜在的危险因素中,机械通气>48 h(RR=0.526,95% CI:0.381~0.726,P<0.0001)、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RR=0.458,95% CI:0.327 ~0.643,P<0.0001)是影响SU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RR=0.082,95% CI:0.016 ~0.411,P=0.0023)的患者出血风险较高.结论 成年人神经重症患者SU出血并不少见,应当重视预防,尤其要重视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

    作者:魏俊吉;常健博;江荣才;康德智;李立宏;游潮;张建民;赵刚;高亮;黄齐兵;罗端午;张宏义;吴昊;王硕;王任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诊治(附三例报告)

    目的 探讨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例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均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其中行保守治疗1例,行去大骨瓣减压+内减压术2例.结果 随访时间为5~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Ⅳ级1例,Ⅲ级2例.结论 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发病率低,易误诊,常导致大面积脑梗死,预后较差.合理应用MRI、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早期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血管内治疗以及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本病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彭定伟;涂悦;赵明亮;薛德友;高培龙;张子良;张博;张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凝血指标对于颅脑创伤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TBI)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评估凝血指标对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4年12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 319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凝血指标.根据是否纳入凝血指标分别建立两种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模型:模型A涵盖基本预测因子,包括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瞳孔反应、损伤类型、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等;模型B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凝血功能检测的相关结果.对两种预测模型进行内部与外部验证.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通过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319例TBI患者,其中432例(18.63%)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TBI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与患者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影响TBI患者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包括:血小板计数偏低(<100×109/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25、凝血酶原时间(PT)> 14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6 s、D-二.聚体>5 mg/L和纤维蛋白原<1.5 g/L(均P<0.05).年龄、瞳孔对光反应、GCS评分、是否合并硬膜外血肿、血糖水平、INR> 1.25以及APTT >36 s是影响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模型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A和B均有良好的区分度(A:c=0.868;B:c=0.875).但模型B的校准度(H-L检验,P=0.152)较模型A更好(H-L检验,P=0.046).结论 凝血指标是TB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凝血指标对患者住院死亡风险进行预测能增加预测的校准度,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作者:赵剑斓;袁强;吴惺;虞剑;杜倬婴;孙一睿;吴雪海;胡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治疗期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14例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中37例患者行气管插管,其中24例在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4例直接行气管切开术.根据气管切开时间,将患者分为早切开组(损伤时间≤7 d,18例)和晚切开组(损伤时间>7d,10例).所有患者出院时行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统计治疗期间HAP的发生率,分析影响重型TBI患者发生HAP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气管早切开与晚切开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 114例患者中,23.7%(27/114)诊断为HAP.经治疗后73.7%(84/114)的患者预后较好(GOSⅢ~Ⅴ级),26.3%(30/114)预后不良(GOS Ⅰ~Ⅱ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合并肺部疾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伴有颅内感染及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发生HAP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伤后行气管早切开组的患者在颅骨骨折比例、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方面显著优于晚切开组(均P<0.05).结论 既往合并肺部疾病、气道方面操作、颅内感染及弥漫性轴索损伤可增加重型TBI患者HAP的发生率,且损伤后7d内行气管切开术,可减少患者的颅骨骨折比例、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作者:薛海;孟祥雨;董金千;徐珑;刘伟明;刘佰运;李京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