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
  • 国际刊号:1672-5662
  • 国内刊号:11-4818/R
  • 影响因子:1.29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912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   2001年4期文献
  • 泉州市性病门诊就诊者和陪侍妇女性病感染情况比较分析

    目的了解泉州市性病门诊就诊者及娱乐场所陪侍妇女中性病检出情况并将两者进行比较.方法对性传播疾病(STD)门诊就诊者及娱乐场所陪侍妇女进行临床检查及实验室确诊.结果在28 802例STD门诊就诊者中发现4 537例患性传播疾病(STD),检出率为15.8%;对4075名娱乐场所陪侍妇女进行相关检查发现812例患性传播疾病(STD),检出率为19.9%,两者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对娱乐场所陪侍妇女等特殊人群应加强监测检查.

    作者:王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福州地区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学调查

    目的调查营业性娱乐场所服务小姐的卖淫活动情况及避孕套使用情况,动态观察影响福州地区HIV/AIDS流行的行为危险因素.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根据所指定的观察指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卖淫活动及与艾滋病性病相关的危险性行为调查.结果76.1%(761/998)被调查的营业性娱乐场所服务小姐有卖淫活动,不同场所的服务小姐卖淫的比例不同,在桑拿中的比例为81.0%,而在卡拉OK、歌舞厅等其它场所的比例为74.0%,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x2=6.00,P<0.05).卖淫者在过去1个月内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避孕套者占48.7%,近1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避孕套者占67.0%.结论福州地区营业性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从事卖淫比例高,但避孕套使用率仍不高,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及强化干预工作.

    作者:许龙善;严延生;陈亮;陈舸;颜苹苹;陈黄河;刘建湘;陈利民;陈玉麟;何新;潘振忠;林华;林金财;柯棣华;吴国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广西边贸地区卖淫妇女健康风险减少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探索在边境地区卖淫妇女中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和生殖健康知识、信息的传播,提高她们防病意识,减少由于提供卖淫引起的健康风险.方法建立妇女健康中心,通过出访到服务场所对卖淫妇女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和促进避孕套的使用,定性访谈和问卷调查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通过项目干预活动的开展,卖淫妇女性病艾滋病知识水平、患病意识及正确的求医行为逐年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读过项目提供资料的卖淫妇女知识水平、患病意识及行为改变上明显高于未读过资料的卖淫妇女.结论经过干预项目活动的开展,卖淫妇女的知识水平、患病意识和行为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表明在服务场所进行健康风险干预是可行的、有效的.

    作者:刘伟;周月姣;梁绍伶;何波;梁凤琴;农丽萍;闭素章;梁红;廖苏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疟疾疗法治疗HIV感染的适应症

    目的探讨疟疾疗法治疗HIV感染的适应症.方法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3年修订的分类标准选择12例HIV-1感染者接受疟疾疗法治疗,其中5例诊断为CDCⅠ类(CD4细胞计数≥500×106/L),5例CDCⅡ类(CD4细胞计数200~499×106/L),2例CDCⅢ类(CD4细胞计数<200×106/L).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CD4细胞计数和百分率,bDNA法检测病毒载量.分别于治疗前第1次和第2次、第1次疟疾发热、第5次发热、第10次发热、终止疟疾后第10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采集血标本做检测.结果病毒载量在所有CDCⅠ类和Ⅱ类患者于疟疾期均升高,在大部分Ⅰ类和所有Ⅱ类患者于终止疟疾后回降到治疗前基线水平;2例CDCⅢ类患者经疟疾疗法治疗后病毒载量升高.治疗后3~24个月期间,Ⅰ类患者CD4计数均降低,CD4百分率3例降低,2例升高;Ⅱ类患者CD4计数3例升高,2例维持稳定,CD4百分率4例升高,1例维持稳定;2例Ⅲ类患者CD4计数和百分率维持相对稳定不变.结论疟疾疗法可能对CDCⅡ类HIV感染者有疗效.应该选CDCⅡ类患者做Ⅱ期(设对照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作者:陈小平;肖斌权;施文钧;徐慧芳;高凯;饶纪礼;张周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常见理化因素对HIV抗体检测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目的研究血浆样品在保存、运输过程中环境温度、反复冻融及防腐剂等理化因素对HIV抗体检测的影响.方法进行热稳定性、冻融试验和添加防腐剂等一系列对比试验,观察常规检测工作中遇到的理化条件改变对HIV抗体滴度的影响.结果因素不影响样品抗体的检测结果.结论在临床样品送检、实验室质量评价和试剂临床评估样品发放等实际应用中,可以排除以上因素的干扰影响.

    作者:强来英;沈彤庆;裴丽健;邵一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国艾滋病人群中HIV-1抗性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病程发展关系分析

    目的分析了解中国艾滋病病人中CCR-5、CCR-2b和SDF-1基因型组成和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及其与病程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68份艾滋病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样本进行扩增,获得人基因组中CCR-5、CCR-2b和SDF-1基因片段,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或DNA测序分析CCR5-△32、CCR5-m303、CCR2b-64I和SDF1-3'A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结果68例艾滋病病人中未发现有CCR5-△32和CCR5m303基因突变,CCR2b-64I和SDF1-3'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21.32%和27.94 %,95%CI分别为11.6%~31.0%和17.2%~38.6%.CCR2b-64I和SDF1-3'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的群体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规律.SDF1-3'A/CCR2b-64I、SDF1-3'A、CCR2b-64I等位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个体发展为AIDS的潜伏期分别为7年、5.8年、5.2年和4.6年.结论目前发现的HIV感染者均为无CCR5-△32和CCR5-m303的易感人群.本研究首次阐明了中国HIV感染者人群中CCR5-△32、CCR5-m303、CCR2b-64I和SDF1-3'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特点:发现CCR2b-64I和SDF1-3'A等位基因突变可延缓艾滋病病程的发展,为深入研究HIV-1抗性基因对中国人群HIV-1感染的遗传易感性及其在艾滋病病程发展中的作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作者:李良成;冯铁建;王晓辉;陈琳;王福生;金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山西省艾滋病自然发展史观察研究

    目的探索山西省艾滋病自然发展史,了解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本省艾滋病战略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全省艾滋病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并分析.结果山西省艾滋病死亡病例大多有非法卖血史或输血史,多数病例是在发病后求医过程中被发现为HIV抗体阳性.平均存活期约5.3年,潜伏期4.7年,病程0.6年.结论山西省艾滋病自然发展过程较快,不少HIV感染者已进入艾滋病期.临床医务人员应尽快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断能力.

    作者:乔晓春;张丽芬;聂晓勇;郭晓黎;梁正虎;夏淑慧;毛爱玲;王凤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性别因素对HIV感染者免疫学功能变化和疾病进程的影响

    根据性别和感染途径不同,研究分析55例原发性HIV感染者/AIDS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浆病毒载量和IL-2、sIL-2R、IL-6、IL-10、TNF-α、sTNFR-Ⅰ、Neopterin浓度.结果发现,HIV感染者中,女性患者CD3、CD4、CD8细胞高于男性,血浆病毒载量和IL-2、sIL-2R、IL-6、IL-10、TNF-α、sTNFR-I、Neopterin则低于男性,但彼此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AIDS病人中,女性患者CD4细胞(24/mm3)明显低于男性AIDS病人(135/mm3,P<0.001)和女性HIV感染者(381/mm3,P<0.001),血浆病毒载量和sIL-2R、TNF-α、sTNFR-I、Neopterin浓度高于男性病人,且与女性HIV感染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经性途径感染者(S组)的CD3、CD4、CD8细胞和血浆IL-10浓度经静脉吸毒(Ⅰ组)和血液途径(B组)感染者,且CD4细胞数各组间有明显差异(P<0.001和P<0.05),血浆病毒载量和sTNFR-Ⅰ、Neopterin浓度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女性HIV感染者可能较男性及经性和吸毒途径感染者较血液途径感染者容易发展成为AIDS,因此在选择进行抗病毒治疗时间时应考虑性别和感染途径的差异及其对病程发展的影响.

    作者:刘学宁;冯铁建;陈琳;何建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城镇卖淫妇女性病艾滋病预防干预研究--三年后我们学到了什么?(一)

    目的探索在我国小城镇中如何减少卖淫妇女人群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方法通过干预实施研究,设计在小城镇卖淫妇女中开展干预的目标和策略,并初步评价实施这些干预策略的效果.结果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报告三个研究现场的背景、研究的基本设计和实施.第二部分,见下期同题(二).结论见下期同题(二).

    作者:廖苏苏;何启亚;刘伟;廖锦芳;周月姣;潘先海;梁绍伶;潘文利;王晓春;吴清和;古雅才;何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辽宁省15年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总结辽宁省1986~2000年艾滋病监测情况,旨在分析其流行趋势,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辽宁省15年来艾滋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连续15年检测296万余人,检出HIV感染者107例,阳性率为3.61/10万.其职业以农民为主,男女比例为2.82:1,20~44岁占82.24%.三种感染途径均已出现,以经血传播为主,吸毒人员阳性率为45.79/万.结论目前辽宁省艾滋病已发展到快速增长期,感染率为0.26/10万,属较低感染地区.

    作者:张世博;姜凤霞;杨淑芝;卢春明;杨君兰;孙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劳教妇女艾滋病知识及危险行为调查

    目的了解劳教妇女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及入所前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为制定针对劳教妇女的艾滋病干预方案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表,对某妇教所的劳教妇女进行了一对一的当面调查.结果(1)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5.5岁;70.1%未婚;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文盲/半文盲者占7.6%;入所前55.5%无职业;有64.3%吸毒,10.5%卖淫,18.9%既卖淫又吸毒.(2)调查对象对性交、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等主要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高于95%,但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及在哪些情况下不会传播艾滋病的了解却有待提高.(3)在与男性发生过性行为的劳教妇女中,有34.5%的人有过4个或4个以上的性伴,且未婚者中该比例达40.4%,明显高于已婚者(P<0.05).29.4%的劳教妇女承认曾卖淫,在曾卖淫的劳教妇女中,33.3%在与嫖客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避孕套;11.9%的人从不使用避孕套.(4)83.2%的调查对象吸食或注射过毒品,而其中98.3%只吸食或注射海洛因,有1.7%的劳教妇女在吸食或注射海洛因的同时也服用过摇头丸.在注射吸毒者中,59.6%的人共用过注射器.结论劳教妇女中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高,针对她们的艾滋病知识宣教工作有待加强,同时应更加注意对她们进行艾滋病危险行为的矫正工作.

    作者:徐艳声;田建中;王荣华;杨佩军;陈利;舒刚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艾滋病合并传染性皮肤病

    西非几内亚是艾滋病流行区,笔者于1996~1998年2年余在该地区援外医疗工作中见到9例艾滋病合并传染性皮肤病情况,简介如下.

    作者:刘彦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性病恐惧症继发前列腺真菌感染1例报告

    随着STD患者增多,滥用抗菌素继发真菌感染有所增加.近来我们诊治1例性病恐惧症滥用抗菌素继发前列腺真菌感染,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连官;王贞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2例HIV感染者流行病学分析

    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交通便利,娱乐场所多,流动人口每天40万,性传播疾病每年呈上升趋势,为控制艾滋病传播和蔓延,我STD/AIDS监测中心自1989年成立以来,每年对全市的外籍人员、涉外婚姻者、归国人员、涉外宾馆一线服务人员、献血人员、洗浴场所、歌舞厅、美容美发等特行的服务人员、吸毒者、被拘留收容的卖淫嫖娼人员及门诊的性病患者进行HIV监测.截止1998年12月总共监测19 808份血清标本,检出抗-HIV阳性者12例.检出率为0.061%,其中3例AIDS患者已死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书江;赵成志;刘丽花;周红;刘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河南省新乡地区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

    为了解当今大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知识掌握情况,我们于2000年11月对新乡医学院和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作者:黎国庆;张卫平;朱爱民;陈晓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996~1999年性病初诊者梅毒及HIV感染情况分析

    近年来,性病发病率逐年增多,我院皮肤科为安徽省唯一卫生部指定的艾滋病临床监测哨点,自1994年始对所有性病初诊者进行了梅毒及HIV检测,现将1996~1999年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慈超;孟庆琴;季必华;马小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性病专科人员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抽样调查

    本文作者对本地区各级综合医院从事性病治疗业务的医生和护士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韦玉兰;钱足庶;宋焰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浅析当前性病疫情报告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自70年代末以来,性病报告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在近3年的各类传染病发病率排列仅次于痢疾、肝炎,居第三位[1].加之近几年各地性病门诊特别是社会办医的性病门诊开设比较多,给性病的疫情报告与管理增加了比较大的难度,造成性病漏报严重,我国目前性病管理的法制尚不健全,性病报告发病率与实际发病率情况相差甚远,为了探讨性病疫情报告的现状及形成原因,本文就我市近几年性病疫情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以便加强管理工作.

    作者:雷汉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妊娠梅毒11例报告

    孕期发生或发现的活动性或潜伏梅毒称妊娠梅毒.患妊娠梅毒时,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及脐静脉引起胎儿宫内感染,亦可感染胎盘引起胎盘小动脉炎,导致胎盘坏死,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或分娩先天性梅毒儿.近年来,我院发现妊娠梅毒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鲁厚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监管场所HIV感染者管理模式探讨

    目的提出监管场所中HIV感染者管理模式.方法通过深入监管场所召开座谈会和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目前监管场所HIV感染者管理现状与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果上海市监管场所中卫生防病工作主要包括培训、监测及日常生活管理,对医务人员、管教干警及生活管理人员,劳动犯及所有犯人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对不同地区来源的羁押人员和特殊高危人群进行HIV监测;同时加强日常生活中存在有可疑传播途径的行为进行管理.对HIV感染者有三种管理模式:(1)集中管理模式.(2)隔离管理模式.(3)医学管理模式.结论本研究认为:监管场所中HIV感染者管理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同时应加强培训、监测和日常管理工作,使监管场所不出现二代病人(感染者).

    作者:庄鸣华;康来仪;包剑锋;宁镇;张贵利;陈安琪;潘启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HIV基因结构及遗传信息传递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接近完成,随后的基因组后计划是进一步寻找和确定大量致病基因并了解其功能,这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像HIV、HBV等病原体的基因结构和特点,基因组的表达和调控,从基因序列构成,染色体定位,基因组变异等方面入手,为抗HIV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作者:徐小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宫颈-阴道分泌物中的蛋白可以刺激HIV的产生

    人类髓样相关蛋白-8(MRP-8),一种在女性生殖道分泌物中发现的炎性蛋白,近被证实能够刺激HIV的产生,并提高病毒的性传播率.美国研究人员检测了宫颈-阴道洗液样本对感染HIV的单核细胞中HIV复制的刺激能力.他们先采用MonoQ离子交换色谱法、Superose-12过滤分析和SDSPage等方法,提纯出宫颈-阴道洗液中的活性物质,然后用氨基酸序列分析法对纯化蛋白进行确认.结果确定该物质为MRP-8.经Western点样分析显示,具有生物活性的洗液样本中免疫反应性MRP-8的含量比不具有生物活性的洗液样本丰富,而人类重组MRP-8可使HIV的表达增加40倍.研究人员指出,尽管目前对在宫颈-阴道分泌物中发现的MRP-8诱导HIV的能力和产生MRP-8的细胞类型尚不清楚,但阴道分泌物中存在MRP-8和其它能够诱导HIV的细胞因子和蛋白酶的事实,证实了粘膜因子在HIV传播中的重要性.因此阻断类似MRP-8这样的生殖道粘膜成分对HIV的诱导,可以预防或降低HIV的性传播危险.

    作者:孔朝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公共卫生学院200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国务院批准下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时机和用药方案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所取得的功效是毋庸质疑的.但是随着药物的增加及一些新资料的出现,对于HIV感染的病人来说使治疗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关于何时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存有很大的争论,总的趋势是更加保守.首先是因为,即使病毒被长期抑制到在血浆中不可检测的水平,目前的治疗也不能根除体内的HIV,HIV仍在低水平地复制,目前的治疗方法将可能是终生的.其次,如果终生服药,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很难保证.后是抗病毒药物带来的副反应(特别是药物的长期毒性)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对何时开始ART,我们将不得不重新认识并加以研究.

    作者:张福杰;张晨阳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