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山东省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探索艾滋病(AIDS)流行因素和特征,以便为今后控制AIDS在山东省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山东省9个市的部分性病门诊就诊者3 406人进行了调查.现场匿名填写调查表,对被调查者一般情况、近3个月非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曾患性病情况等进行调查,同时进行HIV、梅毒抗体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山东省首次在性病人群中检出HIV抗体阳性者,有婚外性行为者占53.76%.近3个月安全套使用情况:1 934人回答了该问题,占56.78%,其中仅有8.32的人每次都用.结论提示山东省HIV感染已经由性乱人群向高危人群(性乱、多性伙伴)和一般人群(夫妻)之间播散.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高危人群健康教育,使其改变高危行为或采取安全性行为,是目前控制AIDS播散的重要时机.
作者:刘学真;傅继华;黄涛;张静;康殿民;苏生利;林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性病门诊妇女宫颈糜烂与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的活动感染的关系,并初步探讨用干扰素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10例不同程度(Ⅰ、Ⅱ、Ⅲ度)宫颈糜烂病人和29例正常对照检测血清HSV-2型特异性IgM抗体.同时用ELISA法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宫颈糜烂面分泌物和宫颈表面分泌物检测HSV-2抗原.HSV-2抗原检测阳性的患者用干扰素栓治疗.结果110例不同程度宫颈糜烂病人HSV-2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为40.91%(45/110),宫颈糜烂面分泌物HSV-2抗原阳性率为34.55%(38/110),抗原抗体同时阳性的感染率为20.00%(22/110),均显著或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2,0.0003,0.0076).在病例组中,HSV-2抗原检出率随糜烂程度加重而增高.38例抗原阳性患者用干扰素栓治疗痊愈显效率为73.68%,病毒抗原转阴率为71.10%.结论性病门诊妇女宫颈糜烂的产生与HSV-2的原发活动感染有关,用干扰素栓治疗有效.
作者:王晓霞;皮肖冰;伍启康;李启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性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性激素水平.方法对63例老年男性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老年男性性病患者4种性激素(雌二醇、睾酮、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63例老年男性性病患者的传染途径主要为性接触传染,4种性病中,早期梅毒占第1位,尖锐湿疣占第2位,同时老年男性性病患者中亦存在≥2种性病混合感染.老年男性性病患者睾酮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性病患者以早期梅毒占第1位,同时存在多样化及混合感染,性激素中睾酮水平的变化可能与老年性行为的改变有关.
作者:李久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使用互联网的男男性接触者(MSM)的危险性行为.方法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于2001年8~11月在7个中国同性恋网站招募353名MSM.使用含85个问题的自填式问卷,对他们互联网的使用情况,艾滋病知识、态度和危险性行为等进行调查.结果接近70%的被调查者与通过互联网认识的MSM发生过性行为.约三分之二被调查者曾有过未加保护的肛交,很少被调查者在口交中使用安全套.结论危险性行为在中国MSM中较普遍,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经济有效的艾滋病干预.
作者:王全意;GE Lin;Michael W Ross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检测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HIV-1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原位杂交半定量检测记忆性T细胞(CD+4CD45RO+)内的HIV-1,同时测定HIV-1感染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和血浆病毒载量.结果7例病人中6例有阳性结果,波动范围0~6.29%.细胞内病毒含量的结果与血浆病毒载量完全一致.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内HIV-1的方法敏感性高,重复性好,检测速度快,可以成为评价艾滋病病程进展和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方法.
作者:褚福亮;张政;刘庆峰;金磊;王福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性传播疾病(STD)的流行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和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STD疫情管理软件和Excel软件对1998~2002年重庆市43个区、县上报的STD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8~2002年全市累计报告STD 114 44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4.14/10万.1998~2000年ST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发病率分别为66.29/10万、70.89/10万、87.49/10万.自2001年开始STD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1、2002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79.42/10万和66.58/10万.淋病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尖锐湿疣(CA)报告病例数超过淋病,跃居第一,其构成比一直保持在30%以上.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生殖器疱疹和梅毒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之势.1998~2002年共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116例,艾滋病(AIDS)12例,HIV感染者报告例数成倍增加,这表明重庆市AIDS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结论重庆市STD发病率连续2年下降,是诸多因素造成的结果;2002年CA发病率超过淋病居首位,STD流行谱已发生改变;AIDS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提示预防控制AIDS/STD的措施和资源分配应作相应调整.
作者:丁贤彬;杨明芳;邝富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男同/双性爱者的高危性行为状况,为行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定向抽样法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取男男性接触者(MSM)样本,采用匿名自填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其中的男同/双性爱者的性行为进行比较.结果双性爱者的女性伙伴数(平均2.85个)多于同性爱者(2.06个);同性爱者近1年内有无保护性被动肛交的比例(60.70%)高于双性爱者(44.44%);近1年内双性爱者与女性性交时的安全套使用率(50.48%)低于男男性交时的安全套使用率(73.64%);同/双性爱者曾接受同性性服务的比例(分别为14.77%、13.56%)均高于从事同性性工作者的比例(分别为4.67%、6.55%).结论中国男同/双性爱者在性方面相当活跃,多性伙伴、无保护性性交和参与性交易等是其主要的高危性行为.为此,必须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减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作者:吴绍文;张北川;李秀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对8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其tetM基因并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及实验意义.方法以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etM基因.结果对Uu分离株:四环素和强力霉素药物浓度(MIC50)分别为0.5μg/ml和0.125μg/ml,耐药率分别为27%、26%;交沙霉素效果好,耐药率为0.对Mh分离株:四环素、强力霉素MIC50分别为1μg/ml和0.06μg/ml,耐药率分别为40%和10%;交沙霉素效果好,耐药率为0.Uu、Mh分离株的tetM阳性检测率分别为25%和36%.结论Uu、Mh分离株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的敏感性较差,对交沙霉素敏感性好;载有tetM株可能成为耐药株.
作者:程文海;黄澍杰;谭仲楷;吴志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中不同民族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感染状况及吸毒方式.方法对吸毒人员发放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HIV、HBV、HCV、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347名吸毒人员中,抗-HIV阳性51例,阳性率为14.70%.抗-HIV阳性者中,96.08%为静脉吸毒者;其中维吾尔族45例(88.24%),汉族4例,回族2例,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汉族与维吾尔族吸毒方式有差别,维吾尔族145人,注射吸毒占41.38%,口吸占10.34%;汉族140人,口吸占45.00%,注射吸毒占15.71%.结论针对民族特点有的放矢进行疾病预防干预活动.
作者:张曼;芮宝玲;陈阳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为了提高对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实验诊断水平.方法取患者血液、骨髓涂片直接镜检,及血液、骨髓真菌培养,观察荚膜组织胞浆菌分别于25℃及37℃孵育时的菌落特征,镜下形态特点.结果荚膜组织胞浆菌为双相型真菌,生长缓慢,25℃培养为霉菌相,无色素,白色绒毛样或棉花团样菌落,镜下可见特征性的齿轮状或棘状大分生孢子;37℃孵育时为酵母相,镜下可见圆形、卵圆形2~4μm的孢子.结论从患者体内检出荚膜组织胞浆菌是诊断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金标准.
作者:易建云;黎庆恩;苏丹虹;谭惠明;魏小平;范慎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肺结核病人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对监测点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IV初筛,初筛阳性者做免疫印迹(WB)确认试验.结果1 569例肺结核病人中,HIV感染者15例,占0.96%.HIV感染病人年龄在16~62岁,男性组HIV感染率1.2%,女性组感染率为0.41%,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2.23,P>0.05).痰结核菌涂片阳性和阴性的肺结核病人HIV感染率为0.48%和1.9%,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x2=7.43,P<0.05).结论肺结核病人中HIV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对肺结核病人的HIV监测.
作者:甄新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监测男性性工作者(MSW)的性传播感染(STI)/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高危行为.方法以定向抽样获取的男男性接触者(MSM)中从事(过)性工作的男性为样本,将之与年龄相匹配的一般的MSM进行比较.结果相对年轻、未婚、低教育水平、原来在农村地区从事体力劳动、低收入或无收入阶层的男性,更倾向于从事性工作.MSW组的首次性交年龄早于对照组,其累计男性伴侣数、累计肛交男性伴侣数、累计口交男性伴侣数、近1年内男性伴侣数、近1年内陌生男性伴侣数和近1年内口交男性伴侣数均大于对照组;近1年内曾接受同性性服务和近1年内曾群交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结论MSW较一般的MSM有更多的高危性行为,应加大对这一亚人群的STI/HIIV于预力度.
作者:张北川;吴绍文;李秀芳;朱明泉;杨鲁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T细胞抗原受体(TCR)γδT细胞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三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分别检测18例HIV感染者、29例AIDS患者、25例伴有机会性感染的AIDS患者、20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HAART)治疗后的AIDS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的TCR γδT细胞与TCR αβT细胞.结果HIV感染者组和AIDS患者组的外周血TCR γδT细胞的百分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地增高(P<0.01),而TCRαβ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IDS患者组的CD+3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地低于HIV感染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AIDS患者伴机会性感染组的外周血TCRγδ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地高于HAART治疗后的AIDS患者组(P<0.01),该组的TCRαβT细胞的百分率及CD+3T细胞的百分率则明显地低于经HAART治疗后的AIDS患者组(P<0.01).结论TCR γδT细胞数量增多是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的一种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在AIDS的疾病进程中及机会性感染时起一定的免疫防御作用.
作者:王辉;胡毅文;徐六妹;李丽雄;李江;王敏;王火生;周伯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服刑人群、劳教人员、羁押人员梅毒、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调查后,采静脉血检测梅毒、抗-HIV.结果检测1 942名特殊人群梅毒、抗-HIV,检出感染梅毒34人,检出率为1.75%;检出HIV感染1人,检出率为0.05%.结论特殊人群不仅是犯罪人员,也是梅毒、HIV感染高发人群,今后对公安部门羁押人员投放前应进行全面的性病、艾滋病检查,定期监测并及时治疗.这样做对控制性病、艾滋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雅芬;朱鹏;温迎春;杨丽芬;颜洪海;许鸣;叶淑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率.方法收集6年来皮肤病门诊患者,性病患者和劳教、性罪错人员的血清共24 670份,用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抗-HIV初筛和确认检测.结果这三组人员的HIV感染率分别为0.78‰、1.05‰、5.65‰.结论广州市不同人群的HIV感染率有明显差别,在高危人群中非常严重,一般人群中也有HIV感染.因此要做好高危人群的干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HIV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扩散.
作者:费实;马瑞琼;林路洋;张锡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肛周外生殖器巨型尖锐湿疣(CA)的新方法,力求做到安全、简便,不留任何后遗症.方法用弯剪沿皮面将巨型CA大部分切除,继用CO2激光将病灶基底部及周边残存的疣组织彻底烧灼气化.结果40例患者一次性临床治愈率达72.5%,二次临床治愈率达85%,均不留任何后遗症.结论此法是目前治疗肛周外生殖器巨型CA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继辉;梁少飞;刘秀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不同类别高危场所暗娼的性传播疾病/艾滋病(STD/AIDS)防治需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不同类别高危场所,填写统一的暗娟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表.结果178名暗娼的年龄、文化程度、上月经济收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与其他性伙伴近1次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不同类别场所暗娼间有差异,暗娼中有一部分吸毒者,即具有双重身份.结论不同类别场所暗娼安全套使用现状不一,提示在安全套干预工作中应根据其特点制定不同的策略;不同类别场所暗娼均需要STD门诊的外展服务和咨询,促进正确的求医行为;在暗娼健康教育中应加入毒品危害的内容.
作者:王素芹;余卓君;贺琳;卢培能;唐作红;刘小平;刘寿宇;兰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西昌市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血清阳转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按期随访的影响因素.方法2003年5月,在以社区为基础的静脉吸毒人群队列研究现场,使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有关半年队列随访通知、按约定日期随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由经过培训的访谈员在独立的访谈室进行一对一访谈,并在访谈后及时归类整理开放式问题的内容.结果按约定日期完成随访的占45.0%(27/60),通过定性访谈了解到影响按约定日期随访的原因有:忘记或记错约定日期,公安部门或家人强制戒毒未能得到随访信息,家庭对研究项目的支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对研究项目的支持(OR,4.09;95%CI:1.36~12.33,P<0.05)是影响按约定日期随访的因素.结论家庭支持可能是影响静脉吸毒人群队列随访的原因之一,仍需要通过整个队列研究不同阶段随访完成情况,更深入的研究影响队列随访的因素.
作者:周枫;滕涛;阮玉华;郝沁宁;陈康林;秦光明;刘石柱;何益新;邵一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监测北京市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流行趋势,为制定艾滋病(AIDS)预防控制规划提供依据,为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行为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提供信息.方法依照<全国AIDS哨点监测方案>,从1995年起对性病门诊就诊者实施哨点监测.结果北京市性病门诊监测哨点1995~2003年共发现抗-HIV阳性者96例,HIV阳性率逐年上升;监测到的性病以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梅毒的构成较高,分别为29.66%、22.52%、21.36%、10.91%;1.47%的人供过血浆;0.99%的人近3个月内使用过毒品.结论北京市高危人群存在HIV感染加快的潜在因素,必须及时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作者:李桂英;褚天新;贺雄;刘海林;孙伟东;边新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静脉吸毒人群接受艾滋病病毒(HIV)自愿咨询检测(VCT)前后其高危性行为的变化情况.方法以社区为基础招募HIV阴性的静脉吸毒人群,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HIV VCT前后6个月研究对象的性行为变化情况,调查的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在近6个月及近1个月高危性行为情况.结果HIV阴性的静脉吸毒者247人,接受HIV VCT前后6个月性行为特征变化为:研究对象在近1个月与主要或固定的性伙伴与其他性伙伴的非保护性性行为,分别从78人(31.6%)下降到39人(15.8%),从54人(21.9%)下降到34人(13.8%),其P值分别为<0.0001和<0.0048;在近1个月与其他的性伙伴性交时从未使用、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从65.6%下降到46.9%,从11.5%上升到30.6%,其P值为0.0364.结论HIV VCT可减少静脉吸毒人群的高危性行为.
作者:阮玉华;陈显煌;滕涛;陈康林;秦光明;刘刚;李崇行;张建华;何益新;刘石柱;周枫;邵一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深圳市吸毒人群的艾滋病(AIDS)流行状况及影响流行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吸毒人群进行调查.结果调查198例吸毒者,文化程度低,平均年龄28.1岁;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梅毒流行率分别为1.5%、49.5%、19.7%和6.1%;普遍未采取安全性行为,近1次性交安全套使用率仅10.6%.影响吸毒人群AIDS流行的因素有辖区、样本来源、户籍属性及是否通过金钱(或毒品)换取性行为.结论深圳市吸毒人群性病和AIDS阳性率高,应加强有关方面的健康教育.
作者:陶晓燕;冯铁建;石向东;陈琳;王晓辉;钟璋平;邱定海;李杰;张起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攀枝花市作为吸毒、贩毒的重要地点之一,吸毒人群较多,他们对性传播疾病/艾滋病(STD/AIDS)的传播起着促进作用,尤其是女性吸毒人群.现本地有女性静脉吸毒人群(FDU)约300人,她们多无正式职业而从事商业性性工作,了解她们的健康及影响因素,以及在STD/AIDS流行中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配合对STD/AIDS的综合干预,进行了本次调查.
作者:唐作红;王素芹;卢培能;余卓君;贺琳;刘小平;蓝羲;刘寿宇;蒲玉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是艾滋病(AIDS)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也是主要的死因之一.现就我院收治的8例PCP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姚文虎;赵伟;赵红;魏洪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性传播疾病(STD)是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对人类危害极大.近年来我国STD发病呈直线上升,特别是STD增长已居外来人口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之首.上海市2000年STD发病率较1994年上升了16倍.2002年上海市徐汇区STD门诊中外来人口发病数比2001年上升了43.75%[1].目前有关STD门诊患者性行为特征、求医就诊行为等报道多见,少见对当地居民与外来人员STD患者的对比研究.为此,选择上海市涂汇区开设STD门诊的20家医疗机构,对就诊的外地和上海本地STD患者就诊行为、安全套性行为和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对比调查,拟探讨近年来外来人口中STD患者增长的危险因素,为控制外来人口STD的快速增长并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杨美霞;李申生;宋小莺;张红叶;庄明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HBV/HHCV)有相似的传染途径,在静脉注射毒品的人群中常出现联合感染(混合或重叠).目前,由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HAART)方案的使用,使艾滋病(AIDS)的病死率明显下降,而HIV/HCV重叠感染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3种病毒共感染后病毒间生物学作用,使感染者临床表现复杂化,尤其是3种病毒中2种为嗜肝病毒,共感染后的肝功能改变鲜见报道.现将一次性124份血清肝功能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昌敏;赵素元;田永芳;王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2003年10月,重庆市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母婴传播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凌华;韩梅;钱天学;王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南阳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主要在有偿供血(浆)人群,为了解感染情况,有效地开展艾滋病(AIDS)防治工作,对辖区内有偿供血(浆)人群集中的10个不同行政村的HIV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雷;王卫民;施建春;卢千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艾滋病(AIDS)和梅毒是全球重要的传染病,我国AIDS和梅毒的疫情居高不下,海员是艾滋病病毒(HIV)的高感染人群之一[1].据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多年来对海员HIV和梅毒监测数据,及上海海员AIDS、梅毒监测、感染者管理和救助的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张继伦;方筠;田桢干;许震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同性恋者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有人估计我国男同性恋/双性恋至少为1 782万人,其中有商业性行为者38万左右.由于他们极少仅限于与1个人发生性行为,加之特殊的性行为方式,如肛交、口交、拳交、吻肛等,其中特别是肛交极易出现直肠粘膜破损,引起性传播疾病/艾滋病(STD/AIDS)的传播,属于世界公认的STD/AIDS高危人群.近年来我国在该人群中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逐年增多.为了解HIV感染者求询的主要问题与需求,改进对他们的咨询服务,以利AIDS的预防控制,我们对1996年12月~2003年11月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的5 690人次STD/AIDS咨询电话中,自我报告是男同性恋和双性恋的82例咨询电话资料进行了分析.
作者:杨凭;葛凤琴;韦晓宇;王全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近年来,江西省支原体感染率逐年升高,女性患者感染后常引起宫颈炎、宫颈糜烂.为此,收集了1 000例女性宫颈炎患者的宫颈拭子标本,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技术,对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生殖支原体(Mg)3种支原体进行了检测,并对3种支原体的nPCR阳性产物进行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昶;闾锦秀;高捷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艾滋病(AIDS)是一种非常需要咨询服务的疾病,AIDS的潜伏期长达2~10年,潜伏期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其家庭要面对心理、医疗、预防等各种问题,咨询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咨询能促进求询者改变行为,如在性活跃人群中采取安全性行为,积极治疗性病以减低HIV感染危险等,从而减少AIDS的传播和蔓延.有关HIV和AIDS方面的咨询,目前已成为整个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已被纳入对AIDS患者的治疗中.在我国,电话咨询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咨询形式.目前,全国各主要城市都开设了AIDS咨询热线电话.浙江省于1985年首次在血友病患者中检出HIV感染者,因此是较早开展AIDS宣传和开通热线电话进行AIDS咨询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浙江省AIDS疫情受全国高流行区域影响,流行速度明显加快;另一方面,随着全省艾滋病宣传不断深入,AIDS咨询热线逐渐升温,咨询人次快速增长.为了更好地开展AIDS咨询服务以及AIDS自愿咨询检测(VCT),2003年对399位热线咨询对象进行了电话调查和分析.
作者:陈钢;郭志宏;杨介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艾滋病(AIDS)在全球的流行给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AIDS已不再是单纯的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2002年联合国第27届特别会议,就世界儿童未来10年的发展提出了规划,其中就有关AIDS的防治提出了战略目标.为了探讨联合国的这一战略目标与中国AIDS防治的战略目标之间的异同点,本文将联合国文件<适合儿童生长的世界>(A/S-27/19/Rev.1)与<中国预防与控制AIDS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和<中国遏制与防治AIDS行动计划(2001~200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行比较,并同时参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以下简称<妇女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2001~2010)>(以下简称<儿童纲要>)中有关AIDS防治的有关内容.
作者:孙江平;胡翼飞;吴迪;宋文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研究表明,艾滋病(AIDS)相关的诸多症状及病情的进展可能与硒元素缺乏、CD4 T细胞的下降有关.研究者发现,因AIDS死亡的成人和儿童都出现了血浆硒元素储备的极度耗竭和CD4 T细胞计数的减少.这种并非偶然的现象说明,人体内存在一种正向反馈系统[1-4].在该系统中,因为硒是人体内淋巴细胞合成的必需微量元素,所以硒元素的下降引发了CD4 T细胞计数的减少[5-7],CD4 T细胞的减少又使其它致病因子活力加强,淋巴细胞合成增强,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了硒元素的含量[8].
作者:Harold D Foster;Weimin Hu;洪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有关艾滋病病毒(HIV)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的研究进展较快,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有关HIVPEP的机理、临床研究进展、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暴露后预防的内容进行了综述.
作者:杨民;徐克沂 刊期: 2004年第05期
I型干扰素产生细胞(IFN-producing cell,IPC)作为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前体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病毒性感染[如艾滋病病毒(HIV)]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功能,近几年来关于IPC的细胞因子分泌机制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本文综述了IPC及其在HIV感染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唐海丽;洪坤学;邵一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