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流动女性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在北京市宾馆工作的118名流动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流动女性的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为(45.42±8.26)分.其中不同年龄、不同婚姻状况、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流动女性,其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不同,对安全套使用的态度和安全套正确使用的知识得分,影响着流动女性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的得分.结论 流动女性的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应通过培训提高她们的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水平,应该特别关注那些低年龄、低收入的未婚流动女性.
作者:陈亚丹;绳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对人类白细胞抗原A2分子(HLA-A2)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HPV18E77-15进行氨基酸置换修饰,并探讨修饰后多肽的免疫原性.方法 根据量化模体方案,比较置换后的多肽与HLA-A2分子的结合系数,采用标准Fmoc方案合成并纯化多肽、细胞毒实验(51Cr释放法),观察多肽是否能够诱导特异性CTLs.结果 修饰肽TLQDIVLHV符合HLA-A2分子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表位要求,具有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活性.结论 修饰肽TLQDIVLHV具有更好的结合力和较强的抗原性,可以作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治疗性肽疫苗分子设计的候选表位.
作者:邵笑红;欧荣英;徐云升;张学奇;蔡剑峰;李秉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在农民工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教干预措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为提高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干预工作覆盖率提供参考性建议.方法 选择中瑞项目覆盖市的大型建筑工地的男性农民工,在干预的3年间开展多次横断面调查,取初和后一次调查结果为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结果.其间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结果 农民工知晓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由项目启动时的33.3%上升到终期调查的82.8%,每次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由项目启动时的35.7%上升到87.4%,近3个月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率,由项目启动时的0上升到74.7%.农民工近患梅毒比例显著下降,由22.2%降到3.4%.结论 协调有关部门,从目标人群入手,不放松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于农民工的防艾宣教是可持续和有效的.
作者:胡翼飞;陈曦;魏秀青;郑军;贺健梅;黄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用艾灵颗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对CD4+、CD8+T细胞数量及分泌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中药艾灵颗粒对免疫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 对45例HIV/AIDS病人给予艾灵颗粒治疗,平均治疗时间4个月,在疗前疗后分别检测T细胞亚群中的CD4+、CD8+、CD3+T细胞计数,并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检测CD4+、CD8+T细胞分泌IFN-γ、IL-4的能力.结果 艾灵颗粒的短期治疗能够维持CD4+T细胞数量的稳定,提高CD4+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P<0.05),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D8+T细胞分泌IL-4的能力(P>0.05);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与分泌IFN-γ能力存在中等正线性相关(P<0.05).结论 中药艾灵颗粒可能通过恢复CD4+T细胞数量,进而提高其分泌IFN-γ的能力,同时降低CD8+T细胞分泌IL-4的能力来调整Th1与Th2类细胞因子的平衡,对艾滋病疾病进程产生影响;CD4+T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对提高分泌IFN-γ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中药的有效干预不仅对免疫细胞数量,更对免疫细胞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宋春鑫;危剑安;黄霞珍;王晓雪;李宁;王玉贤;薛柳华;张同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根据2007年云南省昆明市阳光家园艾滋病防治与关爱项目评估数据,探讨以注射吸毒人员为目标群体的艾滋病防治项目中,存在哪些影响目标群体行为改变的因素,从而可以设计更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检测相关因素与项目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根据Fishbein和Guinan提出的态度、主流行为规范认知和自我效能感三因素理论,发现对于阳光家园注射吸毒人员行为转变为有效的因素,是主流行为规范认知.结论 针对注射吸毒人员的艾滋病防治项目设计,应强调主流行为规范认知因素的有效作用,并有机结合态度、自我效能感因素与主流行为规范认知因素,同时保持项目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
作者:李玫;刘恩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分析312例女性性病门诊患者人类乳头瘤病毒(HPV)DNA分型检测的结果.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对312例女性性病门诊患者进行HPV DNA分型检测.结果 女性性病门诊患者的可见疣状物与分泌物中,HPV检出率分别为83.8%和3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例可见疣状物中,HPV单型感染16型、18型、6/11型分别为4例、5例、57例,多重型别复合感染16+18型、16+6/11型、18+6/11、16+18/11型分别为O例、16例、8例和3例.201例分泌物中[就诊原因包括患其他性病、配偶患尖锐湿疣(CA)、配偶患其他性病、CA治疗后复查、不洁性行为史自检]HPV单型感染16型、18型、6/11型分别为15例、12例、43例,多重型别复合感染16+18型、16+6/11型、18+6/11型、16+18+6/11型分别为2例、5例、1例、0例.结论 女性性病门诊患者的疣状物和分泌物中,均有较高的HPV DNA检出率,虽然以低危的6/11型为主,但均可检出常见的高危型的HPV感染.应大力加强对此类人群进行HPV DNA常规检测.
作者:裴洪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在美沙酮维持治疗期间,患者偷用海洛因及冰毒等多药滥用情况,探索相关因素对患者滥用毒品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并检测参与治疗患者的尿样,记录结果,并结合门诊收集的患者基本信息和美沙酮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179名患者中,39.1%(70/179)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仍然滥用毒品,其中16.2%(29/179)吸食海洛因,18.4%(33/179)服用冰毒,同时滥用海洛因和冰毒者占4.5%(8/179).性别和服药是否规律是影响患者滥用毒品的因素.滥用海洛因者与滥用冰毒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 要关注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多种毒品滥用现象,警惕新型毒品的危害.
作者:钱兴才;杨的松;朱雪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上海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就诊人群,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7年3月至11月,自愿前往上海市闸北区和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VCT门诊就诊者,进行面对面的匿名问卷调查,并抽取5ml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HSV-2、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291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其中男性占81.8%,女性占18.2%.HSV-2抗体阳性者27人,感染率为9.3%,HIV抗体阳性者1人,阳性率为0.3%.研究对象的安全套使用率不高,近3个月性生活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7.5%.与固定性伴和非固定性伴的安全套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研究对象报告的安全套使用率明显低于男性.女性、较低文化程度者HSV-2感染率较高.结论 上海市有必要在VCT门诊中同时开展HSV-2的检测和咨询.提高女性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套使用率,仍然是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钟羽西;刘瑛;张宇艳;刘仲苓;李朋;高眉扬;何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湖南省某艾滋病比较集中的地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其家属的情绪状况,探讨情绪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ID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HIV感染者(感染组)及其家属(家属组)、普通村民(普通组)进行调查.结果 (1)在焦虑、激惹、消极应对及支持总分上,感染组分别为(6.78±1.93)、(4.04±1.50)、(4.84±1.72)、(25.88±6.36)、(33.82±8.07),对照组分别为(5.18±2.36)、(2.31±1.41)、(3.37±1.37)、(28.74±4.32)、(38.08±6.7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内向性激惹、主观支持及客观支持得分上,家属组分别为(3.49±1.55)、(25.37±4.91)、(8.45±1.71),对照组分别为(2.31±1.41)、(23.15±4.09)、(7.66±2.89),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IV感染者及其家属的抑郁得分与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的得分为负相关,抑郁、焦虑、内向性激惹得分与消极应对的得分为正相关.结论 HIV感染者及其家属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较低,情绪状况较差,有必要对他们实施心理干预.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干预对象要有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史从戎;张曼华;王宇;杨郁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卧龙区结核病/艾滋病病毒(TB/HIV)双重感染防治项目一期(2007-2008年)的执行效果.方法 对2007-2008年项目执行情况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7-2008年共确诊结核病人916例,检测HIV抗体847例,检测率92.47%;筛查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368人、1790人次,筛查率94.36%;发现活动性结核合并艾滋病病人55例,其中新发涂阳患者3例.经抗结核治疗后,新发涂阳治愈率66.7%,症状改善病灶明显吸收37例.症状缓解率70.0%.结论 卧龙区TB/HIV双重感染防治项目取得满意效果,各项指标均达到项目要求,为二期项目的 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梅振华;刘颖;谢九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估计江苏省某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规模,为指导艾滋病综合防治提供信息.方法 乘数法与定性访谈相结合.利用乘数法对规定时间内接触/登陆到指定酒吧、浴室及网站的MSM人群计数(r),通过同伴推动抽样调查获得规定时间内接触/登陆上述场所的比例(p),从而获得相应乘数(1/p),计算出估计数(N=r/p),再结合定性访谈确定估计数.结果 乘数法通过酒吧估计数为6 618人,浴室估计数为9 797人,网络估计数为26 683人.定性访谈估计数范围为2万~4.7万人.各种估计值的中位数是2.5万人,第25和75百分位数分别为2万和3.2万人.结论 江苏省某市MSM人群规模是2.5万人,可能的范围在2万~3.2万之间.该研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规模估计,避免一些可能高估或低估的因素,估计的MSM人群规模及其范围相对接近真实情况.
作者:闫红静;唐卫明;张敏;刘晓燕;还锡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综合技术督导,了解广东、辽宁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艾滋病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为下一步制定防治策略和工作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督导采用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考察的方式,根据督导报告、质量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年督导的11个省的37个州(市)、46个县(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均取得较大进展,如在高危人群干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管理等方面,探索了很多有效的工作模式.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如对高危人群干预覆盖面不足,干预质量不高;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不善;疫情的监测不足,疫情等数据资料分析利用不够.结论 综合技术督导在了解各地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推动了省、市、县各级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并为艾滋病防治决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作者:熊燃;毛宇嵘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病人艾滋病病毒(HIV)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273例有眼底照片的AIDS病人的资料,分析85例有HIV视网膜病变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棉絮斑部位及数量、出血部位、眼别等,探讨HIV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结果 273例AIDS病人中,发现有HIV视网膜病变的85例,发病率为31.14%.单、双眼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眼底棉絮斑,大多部分伴有出血,单纯出血和Roth斑较少.大多位于跟底后极部,可自行消退;HIV视网膜病变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细胞/μl,86%的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100细胞/μl,近50%的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50细胞/μl;不同CD4+T淋巴细胞水平间患眼棉絮斑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水平间棉絮斑、出血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DS病人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棉絮斑,出现在细胞免疫水平较低的病人.随着免疫功能降低而发病率增加.AIDS病人应做常规眼科检查.
作者:杨娅玲;石英;何太雯;卢洪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建筑工人安全套使用的知识、态度及使用情况,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广使用安全套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上海三个区18个工地的1 871名工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工作经历、生活情况、安全套使用的知识和态度以及相关行为等.结果 上海地区的建筑工人以已婚男性为主,平均年龄(39±10.4)岁,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0.8%;安全套的知识和态度得分较低;与非固定性伴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3.3%,明显高于固定性伴的10.6%(P<0.001);年龄越大、同居、已婚/再婚、每日工作时间越长的工人,使用安全套的频率越低,OR值依次为0.57、0.22、0.46和0.71.结论 建筑工人由于其流动性大、性行为活跃、安全套知识匮乏、安全套使用比例低等特点,将成为艾滋病/性病经性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需在该人群中加大力度进行安全性行为的教育和推广使用安全套.
作者:任金马;Calzavara L.;康来仪;方蕙;潘启超;庄鸣华;陈晓玲;许磊;陈洪波;杨美霞;宿飞;汪红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陕西省商南、山阳、镇安三个县,实施况.方法 收集整理3个县2000-2008年逐年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监测资料及专题调查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0-2008年3个县共报告HIV抗体阳性者42例,其中AIDS病人33例,累计死亡16例.78.57%(33/42)的阳性者经非法采供血感染,其中6例又感染其配偶或性伴侣,夫妻间传播率为23.08%(6/26).9年间未发现经血液途径的新感染者,未出现母婴传播.2008年报告2例经性途径感染且与已知经采供血感染者没有关联的阳性者.结论 2000年至今,陕西省全球基金项目县艾滋病疫情大幅下降,经采供血传播HIV已基本被阻断,但需警惕经性途径传播疫情的上升.
作者:卢永;邢爱华;王百锁;李翔;常文辉;贾华;任强;张璐;崔萌;王敬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艾滋病不仅是个人隐私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都会涉及艾滋病护理,北京和睦家医院是一家涉外医院,病人来自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护士更应具备扎实的艾滋病护理知识,才能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安全护理.了解和分析护士对艾滋病知识的认识与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为医院研究和制定相应继续教育方案和预防措施等提供依据.
作者:曹俊燕;姜亚芳;徐克沂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孕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梅毒主要经性传播或胎盘传播.为了解孕妇合并感染梅毒的发生情况,从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收集甘肃省兰州市孕妇梅毒初筛阳性者血清,检测反应素的滴度,并做确认试验,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及早杜绝先天梅毒儿的发生,切断母婴垂直传播.
作者:张小清;郁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世界范围内,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或病人中,近50%为HI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共感染.HIV/HCV共感染对免疫系统及艾滋病病程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艾滋病防治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关HCV感染对HIV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艾滋病病程的影响,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有静脉吸毒史的HIV/HCV共感染者、HIV单独感染者的免疫细胞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以了解HIV/HCV共感染者的免疫细胞变化趋势及对HIV感染自然病程的影响.
作者:赵金仙;李顺祥;陈黎跃;蔡英;许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lary eounseling and testing,VCT)是艾滋病预防与关怀工作的切入点.VCT广泛、有效的开展,有利于及时发现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使更多的感染者了解自己的感染状况,及时得到治疗、关怀等必要的服务.同时通过咨询和转介服务的提供,有利于降低危险行为,避免新感染发生,减少HIV的传播.为了解云南省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现状,现将云南省2008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方清艳;贾曼红;杨志芳;马爱兵;杨志敏;崔文庆;霍俊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县、乡、村医护人员(简称艾滋病基层卫生工作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与艾滋病病人直接接触,存在职业的高风险与低回报.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现在更多的集中于对艾滋病病人心理状况的研究,国内还没有对于艾滋病基层卫生工作者心理状况的研究与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某县艾滋病基层卫生工作者进行焦虑和抑郁状况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建平;孙军伟;谢正;霍四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高度平均达3 000米,全州总人口65.6万人,有藏、汉、回、蒙等民族24个,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48.42%,汉族占43.84%,回族占6.83%,其他民族占0.91%.甘南州中心血站于2004年7月开展无偿献血工作以来,临床用血100%来源于街头无偿献血.为进一步加强采供血工作,保证血液安全,笔者对本地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检测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莉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在从事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AIDS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过程中,暴露于含有HIV的液体,如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等引起的危害.
作者:王晋生;卫军;宁少萍;贾少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截至2008年底,南汇区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83例(原设在上海市虹口区的监狱总医院搬迁至南汇区,故其2008年发现的24例HIV感染者疫情划归南汇区);累计报告艾滋病(AIDS)病人9例,死亡2例.其中通过早孕建卡、产前检查及产时保健筛查共发现HIV阳性孕产妇5例,分别为2005年1例,2007年2例,2008年2例.5例中夫妻双方均为本地户籍1例,外来媳妇嫁入本地2例,夫妻双方均为外来打工者2例.5例中,夫妻双方均为HIV感染者2例.5例中3例分娩,2例终止妊娠.现将5例HIV阳性孕产妇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许磊;朱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有利于在性工作者人群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的性工作法律制度.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方式,针对性工作法律和艾滋病防治之间关系研究的主要国际文献开展分析.结果 国际社会对性工作的立法框架可大体分为三类:禁止性法律、规范许可性法律和性工作非罪化法律.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分析,禁止性的法律使性工作地下化,不利于艾滋病防治;规范许可性法律无法有效解决未经登记的性工作者的健康问题;性工作非罪化法律可避免性工作者转入地下,并在健康卫生服务和行为干预的配合下,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结论 在三种性工作法律制度中,性工作非罪化的立法模式,有利于在性工作群体中有效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作者:孟金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非政府组织(NGO)的参与,为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增添了新生力量,但其自身能力不足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建议非政府组织加强自身综合能力建设,管理部门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的自身优势,予以科学引导、大力支持,有效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对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陈昭云;胡建平;彭元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是性传播疾病之一.20世纪,此病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2003年底以来.此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新流行,并且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不断发生散发、爆发或流行.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其流行特征表现为以沙眼衣原体L2型感染为主,主要发生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且有特征性的直肠炎临床表现.目前性病淋巴肉芽肿的实验室诊断以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为主要手段,强力霉素仍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李建红;陈祥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男性性工作者(Male sexworker,MSW)是通过向男性或女性提供性服务而获得报酬的男子,他们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群的人口学及高危行为特征,从而导致该人群HIV等性传播疾病(STD)的高发生率,反之,包括这些因素在内也促使其涉足性工作.
作者:廖留妹;张北川;李秀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8年,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艾滋病新闻发布会上联合通报,目前中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包皮环切能降低男性在异性性行为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危险.该文将从医疗、公共卫生和伦理道德等角度,分析男性包皮环切作为艾滋病预防策略的伦理规范问题.
作者:岑平;杨晓波;邓伟;邹云锋;阮玉华;梁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由于社会歧视及自愿咨询检测(Volunl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的覆盖率等因素,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人数和实际检测报告人数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有大量的传染源--艾滋病感染者尚未被发现.在发现传染源后,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和人员流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已发现的传染源管理丢失.国内一些专业的艾滋病防治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包括提高随访率、科学横向的感染者管理模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牵头创建感染者纵向社区管理网络的模式,以人文化管理的模式、非政府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的模式以及特定场所的管理模式等,该文对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李明奎;王万海;张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近年来,性传播已经成为全球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在HIV疫苗研究暂时受挫的情况下,用于保护生殖道、直肠等局部粘膜部位免于HIV感染的杀微生物剂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进入临床前,对杀微生物剂进行全面可靠的安全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该文对杀微生物剂安全性评价的各个阶段所采用的评价模型,包括细胞模型、组织模型和动物模型进行了介绍,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及新进展进行了阐述.指出从分子水平上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检测指标和方法,是目前完善各种模型的当务之急.
作者:李亮助;徐建青;张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