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南京市医疗机构艾滋病病毒(HIV)检测及阳性转介的现状.方法 采用统一的电子表格收集11家医疗机构HIV抗体检测相关记录,采用小组访谈法,对4家医疗机构相关医务人员和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访谈.结果 共收集203 539例HIV检测者的信息,初筛阳性272例.筛查阳性检出率为0.1%,初筛阳性告知率为92.6%,筛查阳性病例送确认检测的比例为95.2%,确认阳性网络直报比例为86.5%.访谈结果显示,有少量初筛阳性病人流失,主要原因有:病人信息收集不全,病人提供错误信息,病人拒绝二次抽血等.结论 医疗机构亟须完善筛查检测和转介服务等环节,促进阳性病例的早发现、早确诊、早告知、早报告和早期随访管理.
作者:徐园园;张敏;朱正平;吴苏姝;刘黎;郭璐;闫红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PLWHAS)的生存质量和社会资本现状,分析社会资本与PLWHAS生存质量的关系,为提高PLWHAS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377例PLWHAS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调查表、社会资本评定量表(SCQ)和健康状况简易调查(SF-36).资料使用Epi Data3.1软件录入,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评价PLWHAS的生存质量状况及社会资本状况;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探究社会资本对PLWHAS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 2013年3月1日至2013年4月15日,共完成有效问卷371份.PLWHAS的社会资本与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均较低,社会资本总分(满分10分)为(5.04±2.76)分,生存质量总分(满分100分)为(64.67±13.48)分,比常模差(t=3.708,P<0.05).社会资本与生存质量的典型相关系数是0.552,P<0.05.PLWHAS的信任度、主动获取资源的能力与生理机能、精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成正相关.结论 PLWHAS的社会资本较低,生存质量较差,PLWHAS获得的社会资本越多,他们的生存质量越好.
作者:蓝桂莲;袁兆康;徐群英;原玲玲;姜红英;郑辉烈;王莉;谢骁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男性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相关行为特征,和艾滋病病毒(HIV)、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状况.方法2010-2013年,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在北京市建筑、企业、商贸经营、宾馆饭店4类行业的流动人口中,通过面对面访谈收集高危行为信息、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并采集血液标本检测HIV、梅毒、HCV抗体.结果 2010-2013年,共调查6102人,85.37%(5209/6102)的监测对象年龄在18~50岁之间,64.14%(3914/6102)在婚,29.02%(1771/6102)未婚;96.53%(5890/6102)为汉族,3.47%(212/6102)为其他民族;61.39%(3746/6102)在北京居住时间小于1年;68.76%(4196/6102)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010-2013年,监测对象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分别为77.36%(957/1237),92.64%(1121/1210),95.02%(2309/2430),93.63%(1147/1225).近一年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31.25%(25/80)、41.67%(50/120)、42.86%(36/84)、33.33%(11/33),近1年发生商业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60.47%(26/43)、43.06%(31/72)、59.09%(26/44)、50.00%(15/30).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1237)、0.25%(3/1210)、0.04%(1/2430),0.08%(1/1225).结论 北京市男性流动人口具备了较高艾滋病防治知识,但存在不安全性行为,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安全套推广等干预措施.
作者:贺淑芳;李桂英;孙燕鸣;卢红艳;张广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恩施市不同档次娱乐场所暗娼人群的人口学特征、性行为模式、性病感染危险因素,以及性病预防知识的掌握等情况,评价娱乐场所暗娼人群性病传播的风险性,为制定更有效的性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恩施市高、中、低档娱乐场所的暗娼进行一对一匿名访谈调查.原始数据用Epi Data3.0软件录入,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档次娱乐场所暗娼提供性服务的频次高,平均为30~40次/月.80%的暗娼都与配偶有无保护性性行为;低档和高档场所暗娼安全套使用的比例都在80%以上,中档场所的比例为54%.各档次娱乐场所的暗娼都有在月经期及患病期性服务的情况,各档次娱乐场所的暗娼从不进行性病检查的比例都很高,为46.00%~72.55%.除个别问题外,性病相关问题的答对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51,P>0.1).结论 暗娼性行为频次高、性服务不使用安全套、和配偶有无保护性行为、月经期性服务、不进行性病检查及患性病期间提供性服务是性病传播的高危因素.不同档次娱乐场所的性病传播风险不尽相同,防控措施应根据各自特点加以调整.
作者:梁建华;黄启明;张杰;滕艳;张孝玲;方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生存质量状况,研究心理干预对HIV/AIDS病人生命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对象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一对一心理咨询及使用复合维生素暗示疗法干预,观察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100例HIV/AIDS病人参与生存质量测定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份.HIV/AIDS病人生命质量量表各因子得分,除个人信仰/精神领域得分略高于全国常模外,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常模,且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例HIV/AIDS病人参与复合维生素暗示干预,3个月后,回收有效问卷97份,干预后在心理、独立性、环境领域因子的得分有所提高,且干预前后心理、独立性、环境维度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南漳县HIV/AIDS病人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之后生存质量水平低下,心理干预有效地改善HIV/AIDS病人的心理和独立性等方面状况.
作者:张静;刘晓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评估山西省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ART)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6月底至2013年12月底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的病例,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治疗前后死亡率、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病毒载量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 共调查2377例艾滋病病例,平均年龄38.8岁、男性占66.0%、农民占59.3%、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43.1%).共有17种抗病毒治疗用药方案,使用其中6种初始治疗用药方案的病例占97.7%.治疗前CD4细胞数平均为158个/μL,治疗后平均为345.1个/μL,治疗前后平均增加187.1个/μL(P=0.000).病毒载量治疗前<低检测限(LDL)占18.3%、几何均数4.0×104拷贝/mL,治疗后<LDL占85.0%、几何均数2.2×103拷贝/mL.治疗前后CD4细胞和病毒载量数值差异和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病例和存活病例的CD4细胞计数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增长值均有明显差异.治疗后第6、12、24、36、48、60、72、84、96、108个月死亡率(CDR; 1/100人年)分别为13.8、9.0、2.6、1.8、1.9、2.9、2.9、1.5、3.9、4.6.结论 治疗后死亡率下降、CD4细胞增加和病毒载量下降明显,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薛子东;卫军;原琛利;穆生财;续雅娟;郭晓黎;冯婷婷;孟珺;李新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病例的死亡情况,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河北省2004-2013年死亡的艾滋病ART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有229例治疗病例死亡,71.2%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男性病例占62.4%; 40~49岁组病人占38.9%;经血途径感染者占40.6%,经性途径感染者占52.0%;农民占64.6%;初中及以下占81.2%;已婚或同居有配偶者占66.4%.40.2%的病例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50个/μL,且其中50%病例在3个月内死亡;而治疗前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病例占死亡总数13.5%,仅22.6%在3个月内死亡.经血液途径感染者中,69.9%的病例生存时间超过3个月,经性途径感染的病例中,50.4%在3个月内死亡.结论 治疗延迟是导致艾滋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治疗能降低艾滋病病死率.
作者:白广义;马琳;赵宏儒;李保军;王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在艾滋病病毒(HIV)单阳家庭中,感染者抗病毒治疗(ART)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提高单阳家庭HIV感染者ART的依从性.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湖南省邵阳市和郴州市146对HIV单阳家庭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与配偶关系以及对抗病毒治疗的认知和态度;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146对HIV单阳家庭中,感染者平均年龄(42.47±12.13)岁.单阳家庭阴性配偶对HIV感染者早期治疗的接受率(95.9%)高于HIV感染者(87.0%)(x2=7.393,P=0.007),接受治疗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治疗可以延缓发病、预防配偶感染.结论 HIV单阳家庭配偶双方对ART的接受率均较高,主要影响因素为抗病毒治疗知识的了解及配偶的支持.
作者:杨双波;刘清国;陈曦;夏彦昌;郑军;贺健梅;孙振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全球基金项目地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病人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04-2012年山东省8个全球基金项目县艾滋病ART病人的相关信息,采用生存寿命表和生存曲线描述生存分布及趋势,采用Cox危险比例回归模型筛选生存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研究对象262例,其中艾滋病死亡30例;艾滋病ART病人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90%、88%,治疗死亡病人中,在治疗开始1年内死亡的占73.33%.Cox危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水平及是否出现病毒学失败,与ART病人的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与基线CD4细胞≤50个/mm3组比较,51~199个/mm3组和≥200个/mm3组死亡危险均较低;病毒抑制良好组较失败组死亡危险低.结论 全球基金项目地区艾滋病ART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低及出现病毒学失败,是影响艾滋病ART病人生存时间的显著危险因素.
作者:郝连正;朱晓艳;杨兴光;黄鹏翔;胡军;王国永;钱跃升;陶小润;康殿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在艾滋病(AIDS)病人中开展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将2010-2012年的240名AID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20人,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制定干预措施,实施护理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利用自制《抗病毒药物依从性调查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收集病人的基线资料,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组病人的药物依从性的四个主要指标(漏服或错服次数,超过规定时间和未按规定剂量服药的次数)显著低于基线数据,生存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基线数据;对照组病人的药物依从性指标和生存质量得分无明显变化.药物依从性指标和生存质量得分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分组的不同而不同.药物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中,心理状态的Sig.值小于5%;在5%显著水平下,职业、经济状况、心理状态、是否吸烟和每天睡眠时间能显著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分.结论 文章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AIDS病人的药物依从性,改善AIDS病人的生存质量.针对病人的背景和需求,积极探索和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策略,对提高AIDS病人药物依从性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艳光;许鸣;刘延成;付蓉;曲乐萌;梁也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社会支持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陕西省山阳县、武功县HIV/AIDS病人33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其进行调查,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超过半数调查对象感染HIV后感到羞愧、自责、痛苦、恐惧、绝望,且山阳县HIV/AIDS病人感到羞愧和自责的比例显著高于武功县.一半以上的HIV/AIDS病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质量一般.约1/3的HIV/AIDS病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满意.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心理领域得分和参加活动3个因素影响HIV/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且3个因素均为正向影响因素.结论 鼓励与支持HIV/AIDS病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其对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促进心理健康,均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明旭;陈永华;黄崇亚;员辉;马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调查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后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评估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简体中文版MOS-艾滋病病毒(HIV)量表,在定点收治医院抽取艾滋病病人,在其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病人的生活质量、人口学特征和与HIV感染相关特征,采用t检验、方差检验等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病人99例,治疗前其生理领域得分为(49.44±9.85)分,心理领域得分为(24.85±11.17)分;健康转变0.31分、健康压力0.37分、心理功能0.46分、总体健康感0.46分,4个维度得分率较低;治疗后,其生理领域导分为(57.84±3.59)分,心理领域得分为(56.00±5.01)分,11个维度的得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在给予病人必要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提供心理咨询和关怀服务,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亦提示要进一步拓展艾滋病病人医疗服务的内容,将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斌;余爱玲;杨明宇;屠爱霞;杨常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体内的病毒复制,重建免疫功能,降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濉溪县自2003年11月开展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以来,随着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第三轮中国艾滋病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实施,治疗人数迅速增加,截至2012年底,累计治疗人数已达153人.为评价濉溪县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的效果,现对抗病毒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林明华;王宗立;贾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ting,VCT)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之一[1].现将2010-2013年北京市朝阳区VCT数据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10-2013年主动到北京市朝阳区各VCT门诊的求询者.
作者:宋亮;王丽娟;杨烨;吴玮;高彦杰;于淼;祝军玲;姜树林;高耘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社区组织项目和武汉中盖艾滋病项目,在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的投入与产出.方法 收集、整理两个项目2012-2013年在MSM中的投入和产出数据,经处理分析后进行比较.结果 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社区组织项目与武汉中盖艾滋病项目2年间,在MSM中分别投入83.3万元和135.8万元,干预17 539人次、14 246人次,动员检测2232人、7132人,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52例和228例;前者相应的干预成本、HIV检测成本和新发现阳性成本分别为24.4元/人次、192.3元/人和7371.2元/例;后者的相应成本依次为45.5元/人次、77.5元/人和2496.8元/例.结论 在干预效果因严重知行分离现象而乏力的情况下,调整经费投入标准,注重对目标人群的HIV动员检测和阳性发现;而在阳性检出率较低的目标人群中,应继续以有效干预为主,兼重动员检测和阳性发现,实现艾滋病的三级预防.
作者:范传刚;罗西;彭玲;徐晓芹;彭聪;张琼;杨连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江油市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现状,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评估检测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7-2013年HIV检测数据和疫情报告数据为依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3年江油市HIV检测量从2007年的26 642人次上升到2013年的157 417人次,平均增长率为29.70%,阳性检出数从2007年的9例上升到2013年的86例,平均增长率为2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9,P<0.05).综合医院的样本检测量和阳性检出数逐年增加,分别占总数的18.12%和52.23%.传播途径构成变化较大,异性性传播变化为明显,同性性传播有所增加,吸毒途径传播呈下降趋势.结论 继续做好自愿咨询检测(VCT)工作,大力提倡医务人员主动提供咨询检测(PITC)能及早发现HIV感染者和病人,从而降低HIV的传播流行.
作者:刘江;董佳鑫;冯源钊;周欢;程静;黄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2010-2013年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实施,对金华市非政府组织(NGO)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影响.方法 收集项目地区常规报表、报告和相关资料,描述参与全球基金项目的NGO的工作成绩.结果 共有7家NGO参与了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的动员项目,且检测数量逐年增加,2010-2013年各年检测数量分别为156、450、1016和1618人.通过NGO动员,检测发现的HIV阳性率为3.83%(124/3240),与通过高危行为干预参加检测的HIV阳性率(2.48%,158/6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96,P=0.000).NGO参与发现的阳性人数占总疫情发现的MSM阳性总人数的40.0%(124/310).结论 NGO动员MSM参加HIV检测工作效果突出,全球基金项目促进了NGO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力度.NGO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工作模式可行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唐慧玲;胡跃强;张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山东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情况及需求.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信息,Excel软件分析资料.结果 2013年山东省有57个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87.7%(50/57)未正式注册,70.2%(40/57)资金来源于国际合作项目,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密切,但地区发展不平衡.结论 山东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已逐步建立,但是社会组织自身管理和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作者:吕翠霞;张晓菲;董蕾;傅继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一、艾滋病(AIDS)疫情报告情况截至2014年7月31日,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483 801例,死亡147 690例.现存活HIV感染者293 239例,AIDS病人190 562例.
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防治工作历经10年,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社会组织自身条件所限,发展仍不均衡.如何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1-4].安徽省从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政策入手,从协会协调全省社会组织参与防治艾滋病的可行性出发,探索建立了“一体统筹、两端联络、三项支持、四个抓手”的社会组织参与防治艾滋病(简称防艾)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者:王华东;谢文琴;赵存喜;李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防治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小组(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CBO)积极参与到艾滋病防治活动中,已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J].安徽省“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坚持宽进严管、依法监督,以发展为主线,以规范为手段,一手抓数量,一手抓质量,实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提高”的有关要求[2].
作者:谢文琴;王华东;周可能;徐伏牛;赵存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前,中国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流行已进入稳定增长期,感染途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关怀是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 /AIDS病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控制传染源,减少二代传播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不少地区在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病人关怀模式,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展了非政府组织参与关怀服务的探索[1-4].
作者:霍炜;张纪东;井文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黑龙江省属于艾滋病低发地区,但疫情特点突出,每年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通过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传播的比例逐年攀升,2012年起超过70%,且疫情发展较快,有效控制MSM疫情成为黑龙江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核心.
作者:闫红梅;王开利;高聪;孟滨;张婕;赵东辉;李一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为保障国家艾滋病抗病毒药品的安全有效供应,巴西和南非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并取得一定进展.鉴于中国不断增长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压力,文章对巴西和南非艾滋病抗病毒药品保障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旨在阐述两国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艾滋病抗病毒药品保障策略提供建议.
作者:赵红艳;尹爱田;陈晔;马丽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病人数持续上升,且生存年限逐年提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AIDS病人的生存质量,已成为一个亟须关注的问题,也是一项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虽然国家出台了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和《艾滋病防治条例》,使AIDS病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法律保护.同时,民政、卫生、红十字会等部门也有许多可用于帮助生活困难的AIDS病人的资源.
作者:王炜;邹亚洲;丰刘富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