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饮食和男女性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两件大事,一个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一个是保持人类种属的繁衍.本文讨论性问题:(1)性生活过多:欲不可强,得道为佳.(2)性生活不洁:欲不可纵,宜养精血.(3)性生活不规律:欲不可乱,和谐为上.(4)性生活过少:欲不可少,以能为度.(5)性生活绝止:欲不可绝,顺应天乐.前列腺属内性器官,参与性活动.因前述五方面的性问题,均可导致前列腺疾病,这就是性与前列腺的五大关系.
作者:王廷治;胥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慢性前列腺炙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它虽然不会对患者生命直接造成威胁,但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不明,诊断缺乏“金标准”,治疗亦无特效疗法.本文强调诊断应以NIH-CPSI 症状评分为主;治疗采取综合疗法,制定个体化方案,重视心理治疗;疗效评价以症状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作者:李振兴;陆佳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各社区绝经前后已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避孕知识知晓情况,并促进其及时将宫内节育器取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利用2009年3月~2010年8月南山区各社区妇女健康普查平台,将年龄在45~62岁已采取官内节育器避孕的妇女1595人,以自填式问卷进行避孕知识、宫内节育器相关知识调查分析.结果:实际同卷调查人数为1595人,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1586份.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绝经前后已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超过50%以上知晓常见的避孕方法种类,其中45.63%的调查对象知晓宫内节育器的副作用、并发症及其优点;23.45%调查对象知晓各类宫内节育器的使用年限,87.14%的调查对象对宫内节育器满意.结论:巳放置官内节育器45~62岁的妇女避孕知识知晓率偏低,应加强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的避孕知识咨询、指导工作,以提高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生活质量.
作者:韩春艳;谭电辉;奚红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撂讨切口保护器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行剖J宫产术的800例产妇,随机分成两组,使两组所含的合并症大致相当,实验组术中使用切口保护器,对照组术中不使用切口保护器.术后随访3年观察其伤口感染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l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及0例腹壁切口子官内膜异位症.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21例,度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切口保护器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作者:魏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早泄是临床中常见的性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抗抑郁药能够廷缓早泄患者的射精潜伏期,从而暗示了早泄是一种神经生理活动.本文对动物的性行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如何延缓射精的做了简短的回顾,同时总结了大鼠的射精功能的各种动物模型,期望能够研发出新的比较公认的早泄动物模型.
作者:郭军;耿强;王福;姚增民;张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评价CO2激光联合白介素2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激光治疗后,即给予60万IU白介素2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天1次,1周用药5天,共3周.对照组患者激光治疗后,不再进行其他特殊处理.对所有治疗的患者连续随访6个月,观察创面愈合和皮损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11.11%,对照组有19例复发,复发率为42.22%,两组复发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2.57,P<0.01).结论::CO2激光联合白介素2治疗尖锐湿疣,明显降低了尖锐湿疣的复发率,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作者:龚宪军;樊艳宏;王红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肛周尖锐湿疣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内服、解毒除疣外洗方外洗,配合冷冻、胸腺五肽肌注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CO2激光、百多邦外用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尖锐湿疣疗效显著,而且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作者:贺成彪;李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重心康泰胶囊有补肾益气、化瘀通脉、通腑降浊的功效,能广泛应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多种疾病.本文仅从勃起功能障碍、少弱精子症、慢性前列腺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等方面举案说明,并加以阐述.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大林1;金保方1;2;张新东1;2;高永金1;薛宇阳1;叶佳1;夏国守2;徐福松1;2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深圳市流动人口婚恋观念和性行为问题,为流动人口婚恋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男性42人和女性562人的婚恋观念和择偶模式进行匿名同卷调查,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1)7.3%未婚女青年可接受被包养做情人,而男性青年对此问题的可接受程度较高;(2)接受婚前多个性伴侣的男性比例为77.5%,约有50%的女性反对婚前多个性伴侣;男女青年有显著的差异,P值为0.004 <0.01.结论:未婚青年男女对婚恋观念和性行为观念在婚姻中的重要性认识没有达成共识,婚姻的观念受社会和物质环境影响,“二奶”现象归结于生活的客观物质现实.
作者:何胜昔;吴露萍;陶林;胡序怀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科学家近发现孕酮可以识别和引导精子与卵子相会,只有这样才有受精的可能.精子奔向卵子的途径是远比循路而行的奔跑速度更为关键的可能阻碍精卵结合的问题.在射出的千万个精子中终脱颖而出的、足够幸运的那个精子抵达输卵管,卵子则在那里守株待“精”,当然精子还必须穿透围绕在卵子之外的厚厚的凝胶状黏液和细胞层才能获取其战利品.幸运的是精子并不是孤立无援的,《自然》杂志刚刚发表的两项研究表明,精子是如何感觉到围绕在卵子之外的细胞所释放的女性激素孕酮的.这一激素会引导精子接近卵子,而且后还给力推精子一把.这一发现可能给男性避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理解精子调节的新进展.过去的研究表明射精后的精子将游向孕酮水平高的地方,激素引起精子尾更加有力的鞭打运动,这种称之为“高度活跃性”的状态使得精子更好地游向卵子.应该说具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这是对孕酮事态的反应,可是很难肯定这一点.
作者:马晓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医性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之苑中的奇葩.中医性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性心理、性生理、性病理、性技巧、性保健和性医疗的一门科学.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以中医理论认知和分析性与生殖及两性的关系变化;以辨证论治、中药、针灸、按摩等为基本手段,诊治与性有关的疾病.此外,中医性医学与西方性医学相比,房室养生学、中医性药学等更是中医性医学所特有的内容.中医性学和我国古代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是随着古代文明的产生、衍变而发生、发展的.它肇始于上古,发展于秦汉,兴盛于晋唐,衰落于宋元,隐没于明清.
作者:李曰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佛教作为我国大的宗教之一,积极的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本文介绍了佛教中的性爱世界及众生的性爱方式,佛对众生的性爱开示对我们社会家庭的积极影响.
作者:许进;杨菲;孙继玮;周建华;崔昭;贾隽乔;郎玉春;梁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在高中学生中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工作是当前教育中的一种迫切需要,性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性卫生、性安全、性审美等部分.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学校主管领导和部门重视,各部门协调配合;选择较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受过基本专业培训的本校教师共同进行;形式上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特别要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以避免产生不良后果;还要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协调配合,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要及时进行效果的反馈与测评,以便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收到预期实效.
作者:李一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学生早恋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其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关注和积极应对的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也正在不断地挑战着社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标准及其学校领导、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的神经.中学生早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物问题、生理问题、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文章将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研讨中学生早恋中的原始动机.
作者:杨鹤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调查护生恋爱情况与对恋爱的态度.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140名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分恋爱过组、恋爱中组、未恋爱组,及农村组、城镇组进行卡方检验;各项目子选项进行t检验.结果:恋爱过组与恋爱中组分别在:对恋爱时期的认识(x2=9.576,P=0.023<0.05)、恋爱动机(x2=12.72,P=0.013 <0.05)、恋爱与工作的关系(x2=7.683,P=0.021 <0.05)等项目上,恋爱过组与未恋爱组在恋爱失败的影响的调查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x2=8.791,P=0.032<0.05;恋爱中组与未恋爱组分别在: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x2=7.20,P=0.027 <0.05)、对恋爱时期的认识(x2=13.12,P=0.004 <0.05)、恋爱动机(x2=12.96,P=0.011 <0.05)、工作与恋爱的关系(X2= 10.41,P=0.005 <0.05)、对大学生同居的态度(x2=17.56,P=0.000 <0.05)等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农村与城镇的大学生由于社会发展进步,在恋爱行为和观念上并无显著差异;恋爱过的护生对恋爱的认识较恋爱中的护生更理智,未恋爱的大学生对恋爱的危害有一定提防,但对恋爱仍充满好奇;影响护生恋爱观的学习、就业、经济等因素是高校性教育的突破口.
作者:黄燕;孙云;祁红;何春渝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同性恋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至少在中国),同性恋者广泛分布在世界的各个国家之中.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同性恋者应当享有和异性恋者同样的权利,这是国际人权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对同性恋的态度和做法大相径庭,但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保护同性恋权益的法律.可以说,加强对同性恋权益的保护,是尊重和捍卫人权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而同性恋者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并不明朗,1997年修改后的刑法虽没有明确禁止同性恋行为,但也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承认同性恋者的地位.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展现自我之国家,更应该顺应历史潮流,正视同性恋问题,积极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以此来展现一个尊重人权的民族之伟大风貌.
作者:刘旭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女性学相关体系的形成,促进其为临床实践服务.方法:利用近20年来的临床经验以及相关的药学、药理学、药效学研究,借鉴世界上有关性与神经与大脑机制的新研究成果,引入医学伦理学、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的理念、方法,进行梳理、综合、调适.结果:传统医学(疾病医学)与性医学在“病”的判定上存在差异,两者分别以“生存”与“生存质量”为标准;进入性疼痛不能愉悦并不影响生存,因而不为传统医学正视,这是大量患者无处求医的根源;按传统医学模式对进入性疼痛治疗,难以进行实验室检验,并少有阳性发现,因而治疗也难有针对,生.利用循证医学理念、方法,容易达到预期目的.进入性疼痛的病理确实存在生理因素,如由较强的痛感可引起神经超敏反应;由神经递质产生负情绪可导致内分泌系统抑制;阴道黏膜的高拉伸性需要在高敏感的状态下修复等;因此,要加强相应的临床治疗学研究.结论:对进入性疼痛控制的系统研究,将有利于丰富女性学内容,促进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查建中;王淑范;李颂霖;王晓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