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颌面部蔓状血管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颌面部蔓状血管瘤的选择性动脉造影与分次完全填充栓塞的治疗资料.结果 24例颌面部蔓状血管瘤患者经分次完全填充栓塞治疗后治愈者8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10例行手术切除,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选择性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行栓塞治疗是颌面部蔓状血管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孙清荣;谭颖徽;周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围术期连续应用赖氨匹林(lysine acetyl salicylate,LAS)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 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后吞咽痛的影响.方法 中度OSAHS患者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Ⅱ级,随机分为2组,Ⅰ组15例,诱导前30分钟静脉注射LAS10 mg/kg,术中以5 mg/kg·h泵入LAS至术毕;Ⅱ组15例,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术后即刻、2、4、6、12、24小时患者的疼痛、镇静、恶心和呕吐的评分,记录各时段镇痛液消耗量及有效按压次数/实际按压次数比值.结果 Ⅰ组术后各时段VAS普遍低于Ⅱ组,在前12小时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2小时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有效按压次数/实际按压次数比值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术后24小时镇痛药消耗量Ⅱ组明显高于Ⅰ组,两组患者术后即刻~2小时、2~4小时、4~6小时镇痛药消耗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围术期连续应用LAS可减轻OSAHS术后吞咽痛,有一定的超前镇痛作用.
作者:王晓林;李小葵;张炳熙;李天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鼻咽癌和28例正常鼻黏膜上皮的病理组织切片标本中cyclin E和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 cyclin E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5%(25/42),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17.9%(5/28);nm23-H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2.8%(18/42),显著低于对照组中的100%(28/28);cyclin E蛋白在低分化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和77.8%,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18.1%和26.7%;nm23-H1蛋白在低分化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8%和25.9%,明显低于高、中分化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90.9%和73.3%;cyclin E和nm23-H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cyclin E过表达和nm23-H1表达下调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姚俊;张月飞;周慧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原发于喉部的非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喉非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免疫表型.结果 ①组织学类型,非上皮源性恶性肿瘤12例,其中小细胞癌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纤维肉瘤1例、恶性淋巴瘤4例和髓外浆细胞瘤2例;上皮源性肿瘤8例,其中多形性腺瘤恶变2例、疣状癌5例和腺样囊性癌1例;②治疗方法,除1例恶性淋巴瘤、1例髓外浆细胞瘤和1例小细胞癌行放射治疗和(或)化学治疗外,其他17例均首选手术治疗,部分联合放射治疗和(或)化学治疗;③随访,1例死亡,3例失访,其他患者均存活至今.结论 该病临床少见,容易误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临床上应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选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
作者:于丹;金春顺;赵黎明;金宏林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神经根外周浅层电凝术治疗多血管挤压诱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B-FFE)序列检查,采用乙状窦后进路术式治疗.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术中见3支动脉骑跨三叉神经,动脉间有较多细小吻合支;右侧三叉神经痛4例,其中3例三叉神经根受粗大动脉压迫、移位,张力较大;1例三叉神经感觉根呈分支状,并有多条动脉血管伴行,压迫神经.由于神经血管关系复杂,本5例患者均不适宜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中尽可能暴露三叉神经根后,在三叉神经根距出脑桥处远端约2/3处,用特殊的电凝镊行神经根外周浅层电凝,电凝输出≤3 W,手术显微镜下可看到神经由淡黄色变为银白色.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完全消失,面部痛、温觉存在,无明显后遗症,随访2.4~5年,疼痛均无复发.结论 颅内段三叉神经根外周浅层电凝术是治疗多血管挤压诱发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李明;高兴强;张剑宁;曹奕;马兆鑫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及其组织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2,TIMP-2)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鼻咽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二步法对50例鼻咽癌组织、15例炎性鼻咽黏膜组织MMP-2、TIMP-2进行检测,并进行x2检验.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2、TIMP-2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炎性鼻咽黏膜组织(P<0.05).MMP-2表达随鼻咽癌临床浸润程度的升高,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而上调,有显著性差异(P<0.01).TIMP-2在有淋巴结转移者极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TIMP-2随临床浸润程度升高其表达上调,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表明MM P2和TIMP-2在鼻咽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外扩散及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MMP-2/TIMP-2比率失衡在判断鼻咽癌侵袭性、估计其预后中有一定意义.
作者:陆兴;姚利;刘平平;胡洪义;刘凤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我科对85例因鼻腔结构异常导致的鼻及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85例患者,男53例,女32例,年龄16~62岁,平均34岁,病程1~25年,平均8年,主要临床表现:鼻塞85例,流涕或涕倒流82例,头痛、头昏52例,嗅觉障碍12例,鼻出血5例.
作者:田青;拓明祥;白有仁;王尧;韩淼;杨芳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奥曲肽是一种生长抑素类似物,对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强大的抑制生长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多种研究证实其对多种非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严重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的鼻咽癌的作用却研究很少.我们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研究奥曲肽对鼻咽癌细胞株CNE-2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菊兰;梁传余;蔡华成;韩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治疗鼻出血患者457例,男274例,女183例,年龄15~69岁;438例为利特尔区出血,其中235例为动脉性出血;14例为较严重的下鼻道穹隆顶中、后部出血,其中8例为高血压性鼻出血,经后鼻孔填塞仍反复出血;2例为鼻咽血管纤维瘤;3例为出血性鼻息肉.
作者:吕艳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仍为目前导致鼻中隔穿孔的常见原因[1,2].手术中黏软骨膜、黏骨膜破损是造成术后穿孔的主要原因之一.受到偏曲形态、部位以及术者操作技巧等诸多噜因素影响,黏软骨膜、黏骨膜破损仍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不同偏曲类型穿孔成功修复的总结,探讨鼻中隔手术穿孔的预防.
作者:姜子刚;付志强;王金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我科从2003年至今采用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H-UPPP)[1]治疗以软腭及其后区阻塞为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作者:张德章;李志儒;卫元峡;董淑霞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眶假瘤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增殖性炎症,因其具有真性眶肿瘤的症状而命名.鼻窦炎是引起眶假瘤的常见原因之一.眶假瘤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我们曾诊治12例鼻窦炎并发眶假瘤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年周;唐升学;贺建桥;唐红旗;陈一新;宁伯祥;周晓东;赵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暴露在鼻道内的额外牙较少见,偶见报道[1,2].埋伏在上颌骨内上颌窦口更少见.我科曾见1例额外牙位于下鼻道前端,1例位于上颌窦口,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女,30岁,因双耳鸣1周入院.入院查体:双外耳及鼓膜未见异常,双鼻通气,左鼻腔底前端见棕褐色、触之质硬、露出部分呈瓷白色之异物立于总鼻道(图1),不活动,未见脓性分泌物,口内牙裂整齐,无牙齿缺少.颌骨全景片未见牙缺失.纯音测听示双耳听力正常.
作者:杨长东;田晓斌;付志强;李欣;刘汉忠;齐正圆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梨状窝瘘系发生于梨状窝的鳃缘性内瘘,起源于第3或第4鳃囊.内口多位于梨状窝侧壁,左侧多见.我科2002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5例梨状窝瘘患者.
作者:肖淑芬;陶振峰;李晓明;李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侵袭性纤维性甲状腺炎也称Riedel甲状腺炎,1896年由Riedel首先报道,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疾病.主要表现为甲状腺无痛性的、木样坚硬的肿瘤,亦称木样甲状腺炎.我院1985~2004年2194例甲状腺手术中,有侵袭性纤维性甲状腺炎6例,占0.27%,报道如下.
作者:林旭明;王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在鼻内镜视频下,自咽鼓管咽口插入胶管并留置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 在鼻内镜视频系统下,经咽鼓管咽口插入鼓室腔,外侧端固定于面颊部,定期抽液,冲洗、注药,痊愈后观察10天拔管.结果 21耳均插管顺利,无不良反应.其中18耳一次插管治愈,占85.7%,3耳经2次插管治愈,占14.3%.总治愈率100%.结论 通过鼻咽部咽鼓管置管术,视野清晰,操作方便,治疗时间短,复发率低,无明显后遗症,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理想选择.
作者:许凤山;刘忠钰;王荣华;谢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多发病之一,尤其在儿童发病率较高.临床上以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症状与体征的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1],若治疗不当将导致儿童听力障碍及言语发育不良.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明确,目前众多学者认为SOM的发病与咽鼓管形态发育和功能不良、变态反应、免疫及感染等因素有关.
作者:龚树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儿童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3月~2006年3月诊治的84例(104耳)儿童和41例(53耳)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病因、病程、首发症状和听力受损特征的异同.结果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平均病程较成人短,病因以腺样体肥大和上呼吸道感染为主,首诊原因多为耳痛,其次为听力下降;成人患者病程较长,病因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鼻咽部新生物为主,首诊原因多为听力下降,其次为耳闷.儿童与成人患者都可出现骨导听阈提高,以2、4、8 kHz为主.结论 儿童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病因、病程及首发症状等方面有所不同,且儿童患者可造成言语语言发育迟缓,应及早诊治.
作者:李翠娥;陶泽璋;周涛;常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咽鼓管逆行插管行鼓室冲洗,盐酸氨溴索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2例(178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逆行经咽鼓管插管,37℃生理盐水鼓室冲洗、盐酸氨溴索鼓室注药并留置.观察耳闷、耳鸣症状,鼓膜像,语频区听力恢复情况及与病程的关系.结果 全部病例178耳经1~3次治疗后,治愈119耳(66.9%),有效30耳(16.9%),无效29耳(16.3%),治愈率66.9%,总有效率83.7%.病史小于半年者,治愈率明显高于病史大于半年者,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治愈率和有效率逐渐降低.结论 逆行咽鼓管插管行鼓室冲洗,盐酸氨溴索注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冯炜;孙汝山;郭丹;原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内毒素诱导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动物模型,观察其动态病理改变,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54只健康的SD大鼠,雌雄不拘,体重250 g~300 g.均以右耳为实验耳,左耳作正常对照.其中50只作光镜观察,随机分为实验组(脂多糖组,30只)及对照组(生理盐水组,20只).分别经听泡注入来源于绿脓杆菌的内毒素主要提取物一脂多糖35 μl和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术后6小时、1天、3天、7天及14天各处死6只、4只大鼠取听泡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中耳黏膜各时间段的病理变化.另4只大鼠扫描电镜观察.各取2只右耳经听泡分别注入脂多糖35μl及生理盐水35μl,分别于3天及14天处死两组大鼠各1只,扫描电镜下观察咽鼓管鼓口处听泡黏膜黏液纤毛运输系统的超微改变.结果 光镜下脂多糖组术后6小时中耳黏膜上皮下间隙增厚,1天时增厚更显著并见炎性细胞浸润,中耳腔可见炎性细胞渗出.3天时上述改变达高峰.7天时仅见上皮下间隙增厚,且明显减轻.14天时基本恢复正常.柱状纤毛上皮区1天、3天可见纤毛部分消失,杯状细胞明显增生.咽鼓管内柱状纤毛上皮病变尤重,但上皮下间隙增厚不著.生理盐水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扫描电镜可见脂多糖组3天时纤毛倒伏,脱落、集结成束;生理盐水组未见异常.结论 听泡注入内毒素诱导大鼠急性SOM成功率高,其病理改变3天达高峰,14天基本恢复.
作者:李希平;牟文清;赵守琴;戴海江;刘仲燕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将35例(60耳)患儿分为阿奇霉素组(18例,31耳)与对照组(17例,29耳),两组患者同时给0.5%麻黄碱滴鼻,波氏球咽鼓管吹张2周,阿奇霉素组同时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开始3天每天1次,以后每周2次,疗程为8周;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25 mg/kg,3次/日,疗程为2周.8周后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阿奇霉素组的治疗有效愈率为80.64%,显著高于对照组44.83%(P<0.01);治疗后阿奇霉素组听阈为(18.55±4.52)dB,显著好于对照组[(27.48±7.27)dB,P<0.01].结论 长期低剂量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较好.
作者:付涛;祝威;汪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 脑脊液耳漏1例.患者女,11岁,因头部胀痛5个月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胀痛感,以前额部为重,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此后上述症状又曾间歇发作2次.偶有右耳痛、耳闷、耳鸣等不适.查体见患儿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耳部检查左耳未见异常,右外耳道畅,鼓膜完整,略外膨,紧张部可见淡黄色液平面.右耳骨导正常,气导下降,提示右耳传导性聋(图1).初步诊断为右耳分泌性中耳炎,拟于镇静下行鼓膜置管术.
作者:董世亮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肥大腺样体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与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方法 10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腺样体组织(72例中耳炎发作次数大于3次,34例中耳炎发作次数少于等于3次)及30例单纯腺样体肥大患儿腺样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各组T淋巴细胞CD4+、CD8+的表达及CD4+/CD8+值,统计分析三组之间是否有差别.结果 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炎发作次数大于3次)患儿腺样体组织中CD4+、CD8+细胞数及CD4+/CD8+分别为41.9±9.07,20.45±7.08,2.10±0.17;较非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组(中耳炎发作次数少于等于3次)17.4±6.85,13.02±5.88,1.33±0.11及单纯腺样体肥大组(无中耳炎病史)16.3±8.21,11.15±5.71,1.39±0.1 5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CD4+细胞数明显多于CD8+细胞数;非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组患儿腺样体组织中CD4+、CD8+的表达及CD4+/CD8+与单纯腺样体肥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形成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有关.
作者:张淑君;刘卫卫;岳卓立;尹桂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尽管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仍有部分较为顽固,对这些患者的处理目前仍存争议.近年来尽管在治疗上有新的尝试,但疗效并未实现突破.本文对目前SOM的治疗现状进行归纳评述,希望引起大家对SOM治疗方法选择的谨慎与重视,也希望带动相关研究的开展.
作者:李希平;戴海江;牟文清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