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7002
  • 国内刊号:11-517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613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年5期文献
  • 糖尿病患者前庭功能的变化特点

    目的 了解糖尿病对前庭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hy,VNG)描记法,分析1 2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前庭功能的特点.根据病程分组,A组:糖尿病病程≤5年者;B组:糖尿病病程5~10年者;C组:糖尿病病程>10年者.3个组间进行前庭中枢和外周功能比较.结果 ①前庭功能异常97例(80.8%),其中前庭外周功能异常64例(66.0%),前庭中枢功能异常16例(16.5%),外周合并前庭中枢功能异常17例(17.5%).②不同病程组间比较:前庭中枢功能异常在不同病程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7).结论 研究提示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视跟踪、视动性眼动异常反应发生率同步增高.

    作者:刘雪冰;刘博;翟秀云;张荔;孙甜甜;陈海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卫生经济学研究

    目的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全面了解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该病的诊治现状.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及2015年1月来院就诊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各30例,初次就诊时给予手法复位或复位椅复位,就诊时填写问卷包括:首次就诊的医院、就诊的科室、所做检查、就诊次数、治疗方法、既往治疗费用等.结果 2009年患者组确诊的平均就诊次数高于2015年患者组,平均治疗花费高于2015年患者组.在临床工作中仍然存在对该病诊治的延误,原因多为患者对该病认识不足,首次就诊科室忽略了耳鼻咽喉科;而且患者多为老年人,合并症较多,多就诊于附近社区医院,从而延误诊治.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作者:王慧;于栋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40例需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分为2组,采用自身对照.A组30例,患者右侧行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左侧行传统扁桃体剥离术;B组10例,右侧行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左侧行针式电刀扁桃体切除术.记录患者左右两侧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白膜开始脱落的时间、术后出血发生率及疼痛评分.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扁桃体组织的损伤程度并测量其损伤深度.结果 A组超声刀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均优于传统手术,但白膜开始脱落的时间稍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超声刀的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优于针式电刀,而术后疼痛、白膜开始脱落时间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术后原发性及继发性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术式对扁桃体组织的热损伤深度中位数分别为0.60、0.25、0.5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庹华为;黄志纯;冯旭;朱新;蔡文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基于头脉冲-眼震-扭转偏斜检查法的急性前庭综合征病因分析

    目的 分析头脉冲-眼震-扭转偏斜(head impulse,nystagmus,test of skew,HINTS)检查法在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VS)定位诊断中的价值,观察AVS的病因分布.方法 选取急诊就诊的眩晕持续>6h的AVS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完成HINTS床旁检查、颅脑MRI DWI像及前庭功能检查,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修正诊断.结果 ①2012 ~2013年以眩晕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的AVS患者53例;②前庭中枢源性AVS共20例,前庭外周源性AVS24例,9例患者不能确定病变部位,HINTS检查法对于鉴别前庭中枢源性AVS的敏感性100% (20/20),特异性69%(20/29);③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组7例,其余46例患者定义为非PCI(nPCI)组,比较发现PCI组年龄(68.3±9.2)岁,显著高于nPCI组(47.6±15.9)岁,P=0.002;PCI组患者均有1个以上脑卒中危险因素,nPCI组仅10.9% (5/46)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P=0.0.结论 急性前庭综合征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其中前庭中枢源性并不少见,应该推广HINTS检查法在临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对于眩晕症状持续超过6h的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如果伴有多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要高度警惕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

    作者:崔世磊;马中华;刘欣欣;孙厚亮;王佳伟;张晓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突发性聋病例特征及BPPV与突发性聋预后相关性.方法 对2007年3月~2013年3月,278例突发性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纯音听阈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预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6例突发性聋病例并发BPPV(12.95%).并发BPPV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听力损失重,并发BPPV的突发性聋者预后更差,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老龄(>60岁)、治疗前听力的损失程度、前庭功能异常与突发性聋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并发BPPV的突发性聋者,显示前庭功能受损更重,预后更差.

    作者:于立民;刘鸣;肖玉丽;韩东旭;王超;金德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

    目的 探讨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的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PAR)的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对照组32例)和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观察组36例)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的PAR,术后随访1年,根据症状和体征记分评定其疗效:≥66%为显效,65% ~26%为有效,≤25%为无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59.4%,观察组总有效率91.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伴有鼻中隔偏曲的PAR,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PAR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

    作者:张萍;耿江桥;刘原虎;韩书婧;倪鑫;许尧生;葛文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梅尼埃病早期临床特征及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MD)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的路径;通过纵向随访评价干预的效果和治疗周期.方法 资料收集于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耳科门诊入组的65例MD患者,登记标准的病史表格、量表评价和听力学检查,并依据平均纯音听阈分为临床早期组和临床中晚期组.所有入组患者均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指导,对满足连续随访3个月及以上的患者再次进行主观症状量表评价与听力变化趋势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听力水平.结果 ①首次发病症状依次为头晕26例,占40%;耳鸣22例,占34%;耳聋17例,占26%;首发症状为耳鸣和耳聋的患者共39例,占60%,从首发症状出现到确诊MD的时间为4.23年.②治疗后眩晕、耳闷堵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主观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听力改善,平均纯音听阈降低6.36 dB H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音听阈恢复至正常者有10例,占15%,治愈所需时间平均为(1.65±0.92)个月.结论 MD患者的首发症状表现多样,60%MD患者以耳聋或耳鸣为首发症状;MD患者的主观症状及纯音听阈均可依据规范治疗获得显著改善.

    作者:王蕊;刘博;张祎;段金萍;刘冬鑫;傅新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急性期处理策略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急性期临床特点、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诊断为急性期BPPV患者46例,予口服抗眩晕治疗,分析急性期处理策略、手法复位的相关风险及并发症.结果 46例急性期BPPV患者予口服抗眩晕治疗,1周后复诊时症状消失痊愈18例,症状改善有效27例,无效者1例;对仍有眩晕的28例予手法复位,眼震、症状均消失.另外报道1例急性期BPPV在手法复位过程中,出现腰椎骨折,予对应处理;1例在耳石复位后出现耳石嵌顿现象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BPPV因发病病程长短、自愈性、急性期BPPV手法复位可能存在的风险,应充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对骨质疏松、围绝经期患者,复位过程中应充分告知手法复位风险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措施,避免副损伤.

    作者:陈希杭;张榕;陈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一种新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

    目的 评价一种新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鼻内镜下“工”形黏骨膜切口联合倒“u”形泪囊壁黏膜瓣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2年5月~2014年明慢性泪囊炎手术患者80例(8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46眼)采用新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对照组35例(40眼)采用鼻内镜下横“u”形黏骨膜切口联合横“u”形泪囊壁黏膜瓣吻合术,从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吻合口肉芽形成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时间0.5~1年,有效率:观察组97.83% (45/46),对照组85.00% (34/40),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36.20±5.12) min,对照组(41.20±5.32) min,P<0.05;吻合口肉芽形成:观察组2例,对照组8例,P<0.05.结论 新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效果更好,手术时间更短,操作更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业武;黎国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鼻中隔矫正术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鼻中隔矫正术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43例OSAHS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接受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采用鼻阻力仪、auto-CPAP呼吸机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定鼻通气阻力、CPAP压力及nCPAP治疗耐受性.结果 与术前相比较,术后1个月患者的鼻气道阻力、CPAP压力显著降低(P<0.01),而VAS评分显著升高(P<0.01);CPAP压力与鼻气道阻力呈正相关(P=0.01),而VAS评分与CPAP压力呈负相关(P<0.01).结论 鼻中隔矫正术能有效降低OSAHS患者的鼻阻力,降低nCPAP治疗时的CPAP压力,提高nCPAP治疗的耐受性.

    作者:王建秋;徐珏;罗旭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小剂量庆大霉素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对听力影响的研究

    目的 明确小剂量庆大霉素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眩晕对听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60例单侧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显微镜下小剂量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记录注射前后言语频率、4和8 kHz听阈变化.结果 60例患者中言语频率、4和8 kHz听阈,注射前分别为(61.92±2.03) dB、(68.00±2.69) dB、(75.73±2.86) dB,注射后分别为(57.41±2.01) dB、(65.11±2.87) dB、(72.51±3.18) dB,无统计学意义(P>0.05);庆大霉素鼓室内注射治疗后在言语听阈、4和8 kHz听阈提高≥15 dB患者分别有4、5、4例;听力下降率分别为6.67%、8.33%,6.67%,而注射后言语听阈、4和8 kHz听阈降低≥15 dB患者分别有8、8、8例,听力改善率为13.33%;余者听力注射前后听阈变化在10 dB之内.结论 小剂量庆大霉素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眩晕安全有效,对听力无明显影响.

    作者:肖汉琼;张国明;吴倩如;戴春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鼻腔呼吸道上皮腺瘤样错构瘤

    目的 分析19例鼻腔呼吸道上皮腺瘤样错构瘤(respiratory epithelial adenomatoid hamartoma,REAH)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经病理证实的19例鼻腔REAH,分析其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临床症状与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症状相似,其中8例有鼻内镜手术史.17例患者新生物位于双侧嗅区,2例位于鼻中隔.17例鼻窦CT示双侧鼻腔嗅区可见软组织呈膨胀性生长,鼻窦内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2例鼻窦CT示鼻中隔孤立肿物.结论 REAH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但该病并不少见,因其有独特的影像学及病理表现,所以临床医师应充分认识该病并术中取材准确,可以提高其诊断率及治愈率,降低术后复发.

    作者:于晓峰;顾兆伟;曹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以头晕为首发表现的遗传性尿素循环障碍特点分析

    作为一名耳内科医师,经常会听到头晕、头昏及眩晕等众多主诉,患者常常难以明确描述其临床症状.眩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眩晕(dizziness)指非前庭系统性眩晕或头昏;狭义的眩晕(vertigo)指前庭系统性眩晕,是由于生理或病理性刺激引起患者有外物转动的错觉,是一种空间定位障碍产生的运动错觉,即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在皮层感觉中枢的反应出现失真[1].尿素循环障碍(urea cycle disorders,UCDs)是一组由于先天酶缺陷引发的以高血氨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者在新生儿阶段就可以出现拒食、嗜睡、呕吐、抽搐、昏迷以致死亡.这类患者多于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科室就诊.而在临床工作中有极少数UCDs患者首发表现为头晕而首诊于耳鼻咽喉科,因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须引起耳鼻咽喉科医师重视.

    作者:周芸;曾祥丽;黄子真;陶媛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身麻醉经可视麻醉喉镜会厌囊肿切除术

    会厌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严重者会有窒息危险,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切除[1].我科采用全身麻醉经可视麻醉喉镜会厌囊肿切除术,取得了良好效果.1 资料方法1.1 临床资料.2013年4月~2014年3月我科就诊25例会厌囊肿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7.9岁,术前均常规检查排除手术及麻醉禁忌,喉动态镜检查了解会厌囊肿的位置、大小,术前准备完善.1.2 方法.患者仰卧位,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满意后,将可视麻醉喉镜经口插入,向下挑起舌根,暴露会厌及会厌谷,调整麻醉喉镜角度,自可视麻醉喉镜显示屏清晰显示病变部位,此时由助手手持麻醉喉镜,术者一手持喉显微钳自麻醉喉镜气管插管进路钳夹提起囊肿,另一手持长电刀,使长电刀头抵达囊肿位置,功率30 W,必要时可将长电刀头弯曲一定弧度以便操作,将囊肿电凝烧灼一圈取下,充分止血.手术完成撤出可视麻醉喉镜,患者苏醒后拔除气管插管.术后半流饮食2周,每日间接喉镜检查创面恢复情况,抗生素预防感染24~48 h,激素雾化吸入治疗7d,2周门诊复查.

    作者:唐慧玲;鲍晓林;郭家亮;王园;孙蔷;赵源庆;武文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以吞咽痛、右颌下肿块为首发症状的舌梅毒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因“吞咽痛伴右颌下肿块1个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出现吞咽疼痛,以右侧为著,伴右颌下肿块,肿块无明显疼痛,无舌体麻木及舌活动受限,无吞咽梗阻感,无声嘶及畏寒、发热,无胸闷、气急.曾在外院就诊,查鼻咽部CT示鼻咽部未见明显异常,右颌下腺增大,未行特殊治疗.患者既往体健,家族史无特殊,否认不洁性交史.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肝脾无明显异常,舌根右侧见直径大小12.0 mm新生物,表面欠光滑,边界清,未越过舌中线,质硬,伸舌略左偏,咽黏膜无明显充血,双侧扁桃体、会厌、杓部及声带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曹效平;曾冬前;王天生;顾东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第三鳃裂瘘管误诊为单侧喉咽肿瘤1例

    鳃裂囊肿及瘘管是胚胎期鳃器发育异常所形成的先天性畸形,其中以第二鳃裂痿管及囊肿多见,第一鳃裂瘘管及囊肿次之,第三、四鳃裂瘘管及囊肿极少见.第三鳃裂瘘者鳃裂瘘管外口位于胸锁乳突肌下1/3前缘,内口于甲状软骨侧缘止于梨状窝外壁[1].若临床医师对此病缺乏明确认识,加之临床症状不典型,仅限于颈部脓肿或梨状窝的诊断将导致误诊,延误病情.

    作者:杨云蔚;何晓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内淋巴囊手术

    梅尼埃病是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和(或)耳胀满感为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病.目前梅尼埃病的治疗尚无国际统一规范,主要是经验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内淋巴囊手术属于保存听力的功能性手术,适应于早中期梅尼埃病患者,尤其是听力尚存在波动的患者.内淋巴囊手术主要分为内淋巴囊减压术和内淋巴囊引流术,其总体眩晕控制率在60%~80%.虽然对内淋巴囊手术的机制及疗效仍存在争议,但由于其手术方式符合生理要求,破坏性较小,内淋巴囊手术目前仍作为顽固性梅尼埃病患者的手术治疗初期的首选.

    作者:樊兆民;张道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强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梅尼埃病诊疗指南的临床指导

    眩晕是普通人群常见的症状,1年患病率为5%,成年人发病率为1.4%[1].眩晕症状是临床医师每天都可能面对的普遍问题,准确的鉴别、合理的治疗是控制眩晕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核心环节.为规范临床医师工作习惯和工作流程并获得优良的诊疗结果,国内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和神经科学会制定了一系列临床指南,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作为外周性眩晕疾病的典型代表是目前受关注的焦点;同样由于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MD)发病机制不清、诊断困难等特点也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更多关注和研究.

    作者:刘博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