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7002
  • 国内刊号:11-517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613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年9期文献
  • 鼻腔冲洗治疗妊娠性鼻炎的初步研究

    目的 寻找治疗妊娠性鼻炎的合适方法.方法 将患有妊娠性鼻炎的30例孕妇随机分为2组:高渗盐水组15例,平均年龄28.73岁(24 ~31岁),生理盐水组15例,平均年龄25.93岁(24岁~3l岁).高渗盐水组以3%盐水(40℃)行鼻腔冲洗治疗,生理盐水组以生理盐水(40℃)行鼻腔冲洗治疗,干预期为4周,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鼻塞和流涕症状,用健康调查量表简版2.0版(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version 2.0,SF-12v2)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第4周末时的鼻腔冲洗液中组织胺和乙酰胆碱酯酶进行检测.结果 28例妊娠性鼻炎患者完成研究,干预第2、第3和4周末时,高渗盐水组患者鼻塞和流涕VAS评分均降低,SF-12v2评分均升高,干预第4周末鼻腔冲洗液中乙酰胆碱酯酶含量也出现升高,但组织胺含量与干预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生理盐水组患者干预第2、第3和4周末时,鼻塞和流涕VAS评分、SF-12v2评分和干预第4周末鼻腔冲洗液中组织胺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浓度与干预前相比均未有统计学差异;高渗盐水组和生理盐水组之间在干预第4周末相比,鼻塞和流涕VAS评分、SF-12v2评分以及鼻腔冲洗液中乙酰胆碱酯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鼻腔冲洗液中组织胺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渗盐水鼻腔冲洗是治疗妊娠性鼻炎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作者:蔺林;兰晶;汤欣玥;陈峥;戴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丙酸氟替卡松对体外培养的儿童肥大腺样体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丙酸氟替卡松对体外培养的儿童肥大腺样体细胞的增殖性的作用及其与剂量的相关性.方法 于36例腺样体切除术中获得的腺样体组织中提取淋巴细胞,培养并用不同浓度梯度的丙酸氟替卡松进行干预,测定其吸光度A值,不同组间相互对照.结果 吸光度测定值各组均值总体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1),丙酸氟替卡松组间比较除10-9mol/L与10-10mol/L A值均数无显著性差异,余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丙酸氟替卡松对体外培养的儿童肥大腺样体细胞的增殖性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随浓度增加更明显.

    作者:顾龚;肖林;朱灵颖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鼻腔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置

    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鼻腔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129例患者行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统计术后发生鼻腔并发症患者,对其进行分析及处置.结果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发生鼻腔并发症者26例(20.1%),包括鼻出血6例(4.8%)、脑脊液鼻漏9例(6.9%)、蝶窦炎3例(2.3%)、萎缩性鼻炎2例(1.6%)、嗅觉障碍2例(1.6%)、鼻中隔穿孔1例(0.8%)、鼻腔粘连3例(2.3%)等.经鼻内镜下定期术腔清理、鼻用激素、鼻腔冲洗等治疗后疗效满意.结论 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鼻腔并发症患者应及时予以处置,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程友;薛飞;王天友;季俊峰;陈伟;王志颐;许莉;杭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慢性扁桃体炎与扁桃体肥大患者扁桃体中铁和锌含量的研究

    目的 通过测定扁桃体组织中铁和锌元素的含量来研究这两种元素在慢性扁桃体炎和扁桃体肥大发病机制中扮演的角色.方法 选取40例在我院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根据病史、临床特征和病理学表现分为扁桃体肥大组和慢性扁桃体炎组.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其扁桃体组织中铁和锌的含量.结果 铁和锌的含量在扁桃体肥大组和慢性扁桃体炎组中均有显著性差异(f铁=3.89,t锌=3.63,P均<0.001).扁桃体肥大组中铁和锌的含量均高于慢性扁桃体炎组.结论 扁桃体组织中铁和锌含量的降低会导致扁桃体炎反复发作.

    作者:江文博;张建耀;胡建道;周韶;孙红村;邱小雯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童支气管异物残留病例诊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童硬质气管镜异物取出术后残留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2年1月~2016年12月间硬质气管镜异物取出术后,远端支气管内仍有异物残留的18例患儿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结果 本组18例患儿除1例未发现异物考虑自行咳出外,其余均存在异物,其中12例经纤维支气管镜一次取出,5例进行2次以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后终取净异物,所有患儿术后均无喉水肿、皮下气肿,复查胸部X线片无气胸、纵膈气肿及肺炎表现.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在治疗儿童硬质气管镜异物取出术后残留病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是诊治深部异物安全、有效的手段.

    作者:王亚芳;宋英鸾;赵海涛;黄爱萍;崔莉;张爱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Francisco手法复位治疗外半规管嵴帽结石

    外半规管嵴帽结石诱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临床上不常见,但患者发病时症状较其他类型BPPV更加严重,而且症状持续时间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Francisco手法复位[1]治疗外半规管嵴帽结石型BPPV,与传统Appiani复位法比较,观察疗效.

    作者:辜程遥;吴允钦;范振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喉脂肪瘤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因“憋气、咽部不适、说话含糊不清20余天”入院.患者自诉20余天前感冒后突发夜间憋气,急诊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检查,诊断为“肺炎”.次日出现咽部不适,说话含糊不清.住院后给予对症治疗,后憋气消失,余症状无缓解.为进一步治疗于2017-01-20就诊于我院,行间接喉镜和纤维喉镜检查:左侧室带肿物,表面光滑,有蒂,蒂位于左侧室带前份,随呼吸上下活动,声带活动正常,声门下区未见异常(图1A、B).初步诊断:喉囊肿可能性大.于2017-01-22于清醒气管捕管后在全麻下行支撑喉镜下喉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侧室带前份可见淡红色带蒂实性肿物,质软,表面光滑,大小约2.0 cm×1.5 cm×1.5 cm,蒂位于左侧室带前份.术中沿肿物边缘完整切除肿物.术中大体标本见肿物呈分叶状,质软.术后患者说话含糊不清情况立即明显好转,憋气未再发作.术后病理:(左室带)镜下见结节构成于成熟的、呈分叶状的脂肪组织诊断为脂肪瘤被覆复层鳞状上皮较增生(图1C).

    作者:孙莎莎;臧传善;邱杰;张文伟;孙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罕见鼻咽部巨大血管瘤性息肉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4岁.因“鼻塞、流脓涕、睡眠打鼾1年余”入院.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鼻塞、流脓涕,呈渐进性加重,自觉双侧鼻腔持续性鼻堵,同时出现夜间睡眠打鼾、张口呼吸;流大量黄色黏脓涕,无臭味,不易擤出,严重时伴后枕部胀痛,影响夜间睡眠,同时感双耳闷堵,与人交流无受限.曾在外院诊断为“鼻炎”,给予口服药物治疗3个月,效果欠佳.在我院门诊行鼻窦冠状位CT示(图1A):鼻咽部占位性病变,考虑①腺样体肥大?②鼻咽囊肿?③鼻腔内息肉突入鼻咽部?行肿物病理活检提示见坏死组织,不排除肿瘤可能性.行鼻咽部核磁共振示(图1B):右侧中鼻道内异常信号影,向后突向鼻咽腔,堵塞双侧后鼻孔及右侧中鼻道开口,与右侧中鼻甲黏膜相延续,多考虑为良性病变,息肉的可能大,拟行手术治疗.

    作者:纳俊蓉;彭德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听神经瘤诊疗新进展

    听神经瘤是内耳道、桥小脑角区域为常见良性肿瘤,约占桥小脑角肿瘤90%,颅内肿瘤10%,多来源于前庭上神经分支[1~8].早在1777年Eduard Sandifort首次确切描述“听神经瘤”这一专用名词[9],1890年yon Bergmann尝试第1例听神经瘤手术[10],但是长期以来听神经瘤仍是一项危险性极大的手术.20世纪90年代术后死亡率仍高达6% ~ 14%[11],且致残率极高,术后耳聋、面瘫等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极大负担.近年来听神经瘤治疗目标已从降低死亡率、致残率逐渐转向神经功能完整保留、提高生活质量等方向.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长期治疗听神经瘤的经验,目前听神经瘤全切率高达99%,术后死亡率小于0.3%,面神经解剖完整率95%左右,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良好率88.8%,保听手术听力保留率62.1%[12].本文针对目前听神经瘤诊疗过程中的一些新进展和方向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听神经瘤治疗发展提出展望.

    作者:吴皓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听神经瘤专题编辑导读及组稿实践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自2004年创新改版后,陆续刊登了一系列实用性、可读性强的重点号专题.专题组稿始终坚持以读者感兴趣的高水平文章为中心.本期我们策划组织昕神经瘤重点号专题,内容涵盖当前听神经瘤研究的新热点趋势.为引导读者阅读,特将专题重点内容做一整合推介.同时也将专题组织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融入其中,与读者分享.

    作者:赵黎明;沈懿;王楠;卢曦;刘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听神经瘤临床特征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在听神经瘤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65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检测各亚型淋巴细胞数量.取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8例正常颅神经为对照,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65例患者外周血各亚型淋巴细胞数量与临床资料无显著相关性.肿瘤组织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且与术前听力水平呈负相关,CD8+T淋巴细胞数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呈负相关.40岁以下患者中,肿瘤组织CD4+、CD8+T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高龄患者.Foxp3在对照组中未见明显表达,与患者术前听力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听神经瘤的发生发展及患者神经功能的保留和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火子榕;张治华;黄琦;汪照炎;贾欢;严爽;吴皓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病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病变的诊断以及影像学检查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2001年1月~2016年12月185例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的病例资料,其中后组颅神经鞘瘤65例,面神经瘤55例,脑膜瘤25例,胆脂瘤9例,恶性肿瘤9例,三叉神经鞘瘤8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蛛网膜囊肿5例,脂肪瘤3例.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诊断和手术入路根据术前临床表现、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确定,术后均病理确诊.结果 185例患者中男96例,女89例,年龄11 ~77岁,平均(46.4土25.6)岁,术后平均随访(5.1±3.2)年,病变均全切除,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4例(2.2%),术后随访过程中死亡4例(均为桥小脑角恶性肿瘤),1例胆脂瘤复发.各类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病变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根据术前临床表现、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为93.5%(173/185).结论 准确的术前诊断对制定内耳道及桥小脑角病变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术前结合临床表现、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朱伟栋;柴永川;杨洁;张治华;汪照炎;吴皓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迷路后入路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迷路后入路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2011-01-01~2016-01-01收治的42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均采用迷路后入路暴露手术区域,术中应用显微镜-内镜双镜联合技术.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手术.听神经瘤及胆脂瘤病例均完全切除,术后可测听力保留率(AAO-HNS听力评级A、B、C级)为66.7% (6/9),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Ⅰ-Ⅱ级),无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等颅脑并发症,随访中未见复发.颅神经疾病术后症状均消失,术后均保留可测听力,面神经功能良好,术后无后组颅神经等非责任神经并发症.结论 迷路后入路创伤较小,听觉及面神经功能保留率高,在内镜辅助下特别适合功能性颅神经手术及位于内耳道口且直径< 15 mm的桥小脑角听神经瘤及胆脂瘤的治疗.

    作者:杨洁;朱伟栋;柴永川;贾欢;汪照炎;吴皓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囊性听神经瘤成瘤研究新进展

    听神经瘤为颅内常见肿瘤,分为实性和囊性,囊性听神经瘤生物学行为特殊,症状严重,治疗棘手,疗效不佳,故对听神经瘤囊性变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听神经瘤囊性变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组织形态学、细胞分布、蛋白表达、基因组学等现象对囊性听神经瘤成瘤机制进行分析.肿瘤的发生本质上是体内原癌与抑癌基因失调所致,未来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将为听神经瘤囊性变机制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严爽;张治华;黄琦;汪照炎;贾欢;火子榕;吴皓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小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 总结小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小听神经瘤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在我科手术治疗的26例小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1例术前听力分级为B者,行颅中窝入路;其余25例术前听力分级均为C与D者,行迷路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回顾分析术前术后的面肌力弱、平衡障碍、耳鸣等情况,分析术中蜗神经的解剖完整性保存、肿瘤控制及复发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获益情况.结果 25例(96.2%)达到肿瘤全切除,1例因与面神经粘连过于紧密,做近全切除.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7年,随访19例,7例失访.无死亡、颅内感染病例.术后脑脊液耳漏1例,二次手术进行咽鼓管封堵,脑脊液耳漏消失.面神经解剖保存率100%,蜗神经解剖保存率88%.19例随访者中术后17例(89.5%)具有良好面神经功能,HB Ⅰ与Ⅱ级;另2例面瘫,HB Ⅲ级.经颅中窝入路患者,术后听力C级.19例随访者中术前眩晕6例,术后5例(83.3%)眩晕消失,1例与术前相同.另13例术前无眩晕者,术后12例仍无眩晕与平衡障碍,1例出现体位改变时头晕或者快走时走路不稳.术前耳鸣15例,术后5例(33.3%)耳鸣消失或减轻,8例(53.3%)耳鸣程度与术前相同,2例耳鸣加重.术前4例无耳鸣,术后仍没有耳鸣.结论 小听神经瘤是否手术需要考虑患者年龄,合并全身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肿瘤生长速度,采取个性化治疗策略.对于没有实用听力者,推荐经迷路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尽量保存蜗神经完整性,为人工耳蜗植入重建听力创造条件.

    作者:郝欣平;陈树斌;张家亮;李永;王杰;王翰菁;李永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两种听觉监护在听神经瘤术中的联合应用及评价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手术中听觉监护的意义.比较听性脑干反应(ABR)和蜗神经动作电位(cochlear nerve action potential,CNAP)在听觉监护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12例保留听力手术的听神经瘤患者资料及术中情况,患者术前均有实用听力(AAO-HNS分级A级、B级),可引出ABR波形,V波分化可,所有手术均采取乙状窦后径路摘除肿瘤.所有患者均全程ABR监护,术中打开脑膜后联合监测CNAP.结果 手术过程中所有患者ABR波形较术前基线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记录到V波潜伏期均较基线延长(0.68±0.41) ms.CNAP波幅个体差异性较大,可记录到的P1潜伏期均较基线延长(0.25±0.16) ms.12例中有8例(66.7%)患者术后保留可用听力;另外4例(33.3%)术后达不到可用听力,此4例患者ABR表现为3例V波消失,1例V波潜伏期延长.CNAP表现为2例CNAP的P1消失,2例P1延长.电钻钻磨造成的震动和噪声、手术时神经被牵拉或热损伤后等急性损伤后ABR和CNAP波幅均出现短时间急剧下降,手术暂停5 min后,部分患者波幅可在一定程度恢复.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中ABR和CNAP对于听觉监护均有一定意义.ABR波形稳定可靠,但叠加时间相对较长;CNAP叠加快速,可提升监测灵敏度,但波形变异度较大.电钻钻磨造成的震动和噪声、操作过程中对神经组织的牵拉以及热损伤均被及时监控,两者联合应用可提升听神经瘤手术的听觉功能保留率.

    作者:朱丽烨;杨洁;朱伟栋;柴永川;汪照炎;吴皓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