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性聋是长期遭受噪声刺激引起的缓慢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聋,其致病机制仍不清楚,传统观点认为神经因子缺乏、谷氨酸的神经毒性、钙离子平衡失调、局部缺血和机械性损伤等与其发病有关.新近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的产生、氧化还原状态下过量自由基的产生、螺旋器细胞间连接功能的中断以及缝隙连接蛋白的突变等因素参与其致病过程.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本文就噪声性聋致病机制及其防护研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曲腾飞;龚树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在我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药物性致聋因素中仍占主要地位.钙黏着蛋白-23、肌球蛋白Ⅶa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亚家族等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在内耳毛细胞的吸收累积有关;细胞骨架连接膜蛋白-63、Rac1、连接蛋白26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等蛋白可能参与了氨基糖苷类药物耳毒性机制;热休克蛋白、钙网蛋白、B细胞淋巴瘤-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蛋白可拮抗氨基糖苷类药物耳毒性.本文就蛋白质组在氨基糖苷类药物在内耳毛细胞的吸收累积、耳毒性机制及防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陈茜;杨烨;殷泽登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耳蜗外侧壁包括螺旋韧带和血管纹.国内外研究发现耳蜗血管纹缘细胞中存在大量的各种形状的囊泡结构,这些囊泡由单层或双层膜包被,并常含有绒毛状电子致密物,此囊泡可能与离子的转运、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释放密切相关.有人证实囊泡中的ATP不是来源于线粒体.有学者观察到了囊泡明显的胞吐活动,但是不能确定ATP是否通过胞吐作用分泌至内淋巴.缘细胞中的ATP囊泡是否就是溶酶体,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证实.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耳蜗缘细胞中ATP囊泡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刘君;杨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疾病,其主要并发症之一为胆红素脑病.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听觉中枢对胆红素高度敏感,听觉核团受累后可出现听力下降甚至失聪、言语分辨率下降等临床表现.目前,由于胆红素神经毒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临床上对胆红素脑病缺乏有效且可靠的药物治疗方法.探索胆红素神经毒性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有望为胆红素脑病患儿的康复提供新的希望.
作者:尹新璐;李春艳;殷善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老年性聋是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以双耳进行性高频听力下降为特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耳聋的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言语识别能力下降.目前的研究尚未明确言语识别缺陷的机制,但多数学者认为听力损失、听觉中枢功能障碍和认知能力改变等因素可影响老年性聋的言语识别能力.本文就以上影响因素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王翠霞;陈贤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后天性耳廓缺损的治疗一直是耳鼻咽喉科和整形外科医师研究的课题,应用皮肤扩张器法,术中应用自体肋软骨支架重建耳廓,疗效满意,并发症少,解决了患者的容貌美观和心理问题,是后天性耳廓缺损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孙继兵;苏法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Waardenburg综合征是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综合征型聋,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多样的临床表型差异性,是由于神经嵴源性黑素细胞发育异常和功能缺陷而致,以先天性聋和虹膜异色为主要临床特征.MITF是其主要致病基因之一,在黑素细胞分化、增殖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其突变通过影响黑素细胞发育而致Waardenburg综合征临床表型.本文就MITF基因在Waardenburg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作者:张华;冯永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放疗后导致高频感音神经性聋为其常见的并发症.放疗可以引起耳蜗外毛细胞形态学改变,放射性内耳损伤机制可能与耳蜗感觉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及耳蜗微循环障碍相关,近来有学者发现Prestin蛋白可能参与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放射性内耳损伤防治方法也很少.本文将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内耳损伤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内耳损伤的特点、机制和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杨衬;梁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生物工程技术在临床医学上主要用于组织器官损伤的修复、替代.随着工程技术以及生物研究的发展进步以及整合医学的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前景越来越好.本文拟就生物工程技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的应用进行回顾性综述.
作者:闵敏;罗家胜;刘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肿瘤作为一世界性难题,必须从深层次、本质上探索解决方法.TNFSF 13作为近年来发现的实体肿瘤分子标志物,研究其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机制有望提高该类疾病诊断、治疗水平.本文就TNFSF13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做一探讨.
作者:郭亿超;王琪;房居高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是使组蛋白去乙酰化从而抑制基因转录的一类蛋白酶,参与维持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的平衡状态,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正常细胞一旦发生核内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的失衡,即会改变正常的细胞周期与细胞代谢从而诱发肿瘤.近来随着HDACs及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在头颈部肿瘤研究的日益深入,HDACi有望成为治疗头颈部肿瘤的发展方向.
作者:赵蕊;刘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颈静脉球体瘤(glomus jugulare tumor,GJT)发生位置隐匿,早期不易发现,与周围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关系密切,血供十分丰富,术中易出血,难于彻底切除;肿瘤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是目前耳科较难处理的良性肿瘤.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颈静脉球体瘤的主要手段,本文就颈静脉球体瘤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珊珊;田广永;徐达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治疗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免疫治疗可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疾病的自然发展进程,不仅减轻临床症状,同时可降低哮喘的发病率,主要包括皮下免疫治疗及舌下免疫治疗.本文就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于沿凯;孟粹达;沙骥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儿童平均每年患感冒6~8次,其中有0.5%~5.0%的机会将会发展成鼻-鼻窦感染,并引起注意力、认知感下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儿童鼻-鼻窦炎有其自身特点,本文从儿童鼻-鼻窦炎定义及分类、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思路、阶梯治疗及手术干预的选择策略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夏忠芳;孔维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白介素-33是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炎症及免疫反应性疾病.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白介素-33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机制,抗白介素-33抗体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是近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对白介素-33的新认识和此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宋倩;高志娟;王建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2013年4月19日,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迎来建所60周年华诞.值此之际,笔者回忆30多年来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特别是《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表达一下感激的心情.1963年经中宣部批示,通过市卫生局,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接受了国家科委情报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室下达的任务,当年12月情报编辑室开始承担《医学文摘第十一分册耳鼻咽喉科学》的编辑出版任务,根据英、法、日、德、俄五个语种的外文专业期刊的论著,以文摘、简介和题录三合一的形式编辑出版,属于检索性情报刊物.1964年正式出版,当年为季刊,翌年改为双月刊,到1966年完成4期后,因“文革”而停刊.1977年8月复刊,更名为《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耳鼻咽喉科学分册》,为16开64页季刊,以综述、译文和文摘三合一的方式出版.1979年该刊更名为《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0年改为双月刊,年发行量达6万余册.直至2006年更名为《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作者:王荣光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