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5330/R
  • 国内刊号:11-5330/R
  • 影响因子:1.72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8
  • 全年订价:4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年2期文献
  • 成人声带良性病变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调查

    目的 探讨与成人声带良性病变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168例声带良性病变(包括声带小结、声带息肉、Reinke水肿、慢性喉炎)患者及153例喉部正常者进行问卷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职业、工作或居住环境噪声、饮酒、每日用声时间和嗓音滥用5个因素是声带良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用声强度大的职业发病的危险性大,以用声强度小的Ⅰ类职业为参照,用声强度中等的Ⅱ类职业的发病危险为其1.934倍(OR=1.934),教师等用声强度大的Ⅲ类职业的发病危险为其2.633倍(OR=2.633).每日用声时间每增加1 h,发病的危险增加1.302倍(OR=1.302).习惯喊叫等有嗓音滥用行为的OR值为4.744,工作或生活在噪声环境中OR值为2.115,饮酒的OR值为2.177,均会大大增加发病的危险.结论 为预防功能不良性声带病变,应戒酒,降低环境噪声,养成良好的用声习惯,避免嗓音滥用,减少用声时间等.在用声强度大的高危人群应加强防护.

    作者:黄冬雁;杨伟炎;于萍;何耀;韩东一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语前聋听神经病多道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电生理结果 变化并分析其听力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对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2例听神经病患儿进行术前听力学评估,术中、术后听觉诱发电位反应监测及开机后1年的随访,获得其开机后6个月与12个月时的听力言语康复效果,并与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相近的非听神经病耳蜗植入患儿的康复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例1术中神经反应遥测hen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及电刺激听性脑干诱发反应(electr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可引出波形,但重复性不好,EABR V波潜伏期延长.开机12个月时复查,2项电生理检查均引出可重复波形,EABR V波潜伏期在正常范围;听力言语康复效果显著提高,开机1年后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得分优于对照组儿童;例2术中NRT未引出有意义波形,EABR可引出波形,但重复性不好;开机12个月复查,2项电生理检查均引出可重复波形,EABR V波潜伏期在正常范围;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亦有所提高.结论 2例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术前听觉通路电活动的去同步化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听力言语能力也有不同程度提高,说明人工耳蜗植入可以作为听神经病患者实现听力重建,重返主流社会的治疗和康复手段.

    作者:李永新;梁爽;郭连生;孔颖;刘海红;赵啸天;郑军;陈雪清;刘博;黄丽辉;莫玲燕;张华;韩德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鼻内镜鼻窦手术眼部并发症及其处理对策

    目的 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眼部并发症可能的原因及处理经验,以期引起鼻内镜外科医生的重视.方法 收集作者收治的具有比较典型特征的鼻窦手术眼部并发症者22例8类.损伤类型分别为:纸样板损伤、眶内感染、额筛阻塞性囊肿、泪道损伤、眼外肌损伤、眶内出血、视神经损伤、眼底动脉栓塞等,并给予了相应处理.结果 单纯纸样板损伤9例中8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眶纸样板损伤伴眶骨膜下感染1例和泪道损伤、额筛阻塞性囊肿各1例经鼻内镜手术痊愈.眼外肌损伤2例中1例经眼肌矫正术后除向健侧有轻微复视外,其他眼位无明显复视;另1例经眼肌矫正后仍有轻度复视.眶纸样板损伤致眶内出血1例痊愈,另1例眶内出血和1例眼底动脉栓塞导致的视力丧失无改善.视神经损伤6例(7侧)中1例(1侧)经视神经减压+眶尖减压视力恢复正常,另1侧及其余5例(5侧)无改善.结论 鼻内镜手术导致视神经损伤、眶内出血和眼底动脉栓塞导致的失明,治疗困难,预后极差;如果有残存视力,预后较好.

    作者:史剑波;陈枫虹;徐睿;吴文灿;侯伟坚;张玲;许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耳道上径路耳蜗植入术

    目的 探讨中国聋儿采用耳道上径路耳蜗植入的手术方法 .方法 2005年5月至2007年1月为50例(53侧)极重度感音性聋患儿采用耳道上径路行耳蜗植入.电极通过上鼓室的隧道于砧骨体与鼓索神经之间植入耳蜗鼓阶.结果 53侧手术电极全部植入者51侧;1例患儿(1侧)因耳蜗骨化只植入9对电极(Med-E1 C40+);另1例患儿(1侧)因耳蜗重度发育不良仅植入8对电极(Med-E1 C40+),该患儿术中发生井喷,植入电极时取出了砧骨并切断鼓索神经.1例患儿因鼓索神经与砧骨不易分离,电极经上鼓室隧道沿鼓索神经外侧植入鼓阶.所有病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耳蜗植入术后声场测听(听力级)均在30~40 dB;50例患儿随访均达6个月以上,其中26例具开放环境下的言语辨别力,己可进行交流;18例患儿可以讲短句,交流不太清楚;6例患儿只会讲单词.结论 耳道上径路耳蜗植入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技术,中耳腔暴露好,不需要行乳突、面隐窝切开,无误伤面神经、鼓索神经的危险,尤其适用于面隐窝狭窄或面神经前移的患儿.

    作者:殷善开;王林娥;吴雅琴;陈正侬;张剑;周文胜;周卫东;黄嘉云;沈志森;邱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听神经瘤临床特征与肿瘤细胞增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肿瘤增殖标记指数(1abeling index,LI)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听神经瘤组织标本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临床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听神经瘤手术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对其石蜡切片病理标本进行Ki-67、PCNA和TGF-β1免疫组化学常规步骤染色.用SAS 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3例中,Ki-67阳性率77.4%(41/53),PCNA阳性率84.9%(45/53);Ki-67阳性与病程和临床生长率有关(t=2.14和2.70,P值均<0.05);PCNA阳性与临床生长率有关(t'=-4.45,P<0.05);TGF-β1阳性表达83.0%(44/53),与Ki-67增殖标记指数呈正相关(r=0.36,P<0.05).53例中囊性变者比非囊变者肿瘤直径明显增大(Z=4.44,P<0.05);囊性变者与非囊变者,其肿瘤增殖标记指数Ki-67、PCNA、TGF-β1和病程之间无相关性.听神经瘤囊性变者比非囊变者临床生长率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Ki-67和PCNA与肿瘤的细胞增殖有关,增殖指数与临床生长率有关.双向调节因子TGF-β1参与了听神经瘤的生物学行为.囊性变听神经瘤,其增长与肿瘤的增殖活性关系不大,其增长是囊的容积增加,而非肿瘤细胞生长速度的加快.

    作者:杨仕明;于丽玫;韩东一;郭维维;胡吟燕;孙建和;杨伟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水通道蛋白1在哮喘豚鼠嗜酸粒细胞迁移趋化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豚鼠哮喘模型中水通道蛋白1(aquapofin 1,AQP)在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运动中的作用,探讨AQP1是否可以作为EOS趋化活性的标志.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Hartley系豚鼠建立哮喘模型,分别提取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EOS,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荧光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从基因水平及蛋白质水平检测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OS表达AQP1的情况.结果 AQP1在哮喘豚鼠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EOS内均有表达,外周血中AQP1 mRNA(平均灰度值92.904±3.290,-x±s,下同)和蛋白(荧光强度425.081±17.474)的表达强度均高于灌洗液中AQP1 mRNA(109.200±5.756)和蛋白(279.926±11.293)的表达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519和27.020,P值均<0.05).结论 变应性疾病状态下,EOS可能通过合成更多的AQP1来加速其向炎性靶器官的运动,AQP1有望成为EOS趋化活性的标志之一.

    作者:雷霏;朱冬冬;王心蕊;关桂梅;姜云鹏;董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采用纯音和汉语言语声刺激测试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纯音和汉语言语声刺激诱发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udi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AERP)波形,探讨用汉语言语声刺激测试中国人AERP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汉语言语和纯音作为声刺激对正常青年人(44名,83耳)进行AERP测试,对波形进行评分.比较言语和纯音声刺激诱发的AERP的潜伏期、幅值及波形评分.结果 言语声刺激比纯音更容易记录到典型AERP波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P=0.039).分析言语及纯音刺激均记录到的72组AERP波形,言语和纯音刺激诱发的P3的潜伏期、幅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言语诱发的AERP波形评分较纯音高(t=6.57,P=0.000).左耳言语刺激诱发的AERP的N2、P3潜伏期短于纯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前者P=0.002,后者P=0.003),而右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汉语普通话单词较符合AERP测试的要求和我国日常言语的习惯,汉语言语刺激较纯音可能更适合中国人的AERP测试.

    作者:梁勇;欧阳天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鼻腔吸入γ干扰素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鼻腔吸入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对大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卵白蛋白、氢氧化铝建立大鼠AR模型,分为阳性对照组(B组)、IFN-γ组(c组)和丙酸倍氯米松组(D组),每组8只大鼠,分别于模型建立后第31~38天,每只每日每侧鼻腔滴入磷酸盐缓冲液50μl、IFN-γ1 μg和丙酸倍氯米松3.5 μg,另设阴性对照组(A组)大鼠8只.第39天取鼻腔灌洗液测定细胞成分、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浓度;取血测定血浆IgE水平;黏膜切片观察鼻腔组织病理学改变及GATA-3的表达.结果 C组鼻腔灌洗液中的嗜酸粒细胞数量(-x±s,下同)为(O.005±0.003)×104/ml,明显低于B组(0.225±0.060)x104/ml(P<0.01);C组鼻腔灌洗液中的白细胞介素4为(7.8±3.5)pg/ml,白细胞介素5为(12.5±4.3)pg/ml,均低于B组(P值均<0.01);C组血浆中总IgE为(38.5±9.6)μg/ml,卵白蛋白特异性IgE为(19.8±5.4)IU/ml,均低于B组(P值均<0.01).B组大鼠鼻腔黏膜充血、水肿,黏膜层增厚,并有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而c组大鼠上述炎性症状改变减轻.免疫组化显示B组鼻腔组织中GATA-3表达增加,而C组的表达减少.结论 鼻腔吸入IFN-γ可以抑制AR大鼠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的合成,抑制嗜酸粒细胞在鼻腔内的炎性浸润,降低血浆中总IgE和卵白蛋白特异性IgE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阻断GATA-3表达,从而继发抑制Th2型反应有关.

    作者:李钦;张永东;孙崇伟;陈彦林;杜英华;赵广娟;张大良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重症肌无力误诊二例

    重症肌无力患者以咽喉症状为主诉时,易被误诊.我们遇2例,现报告如下.例1 女,51岁.分娩后乏力、消瘦20年,头昏、咽喉异物感、吞咽费力、声音低沉3~4年,加重1周于2003年9月17日到本科就诊.此前20年曾在外院和本院内科多次就诊,在外院耳鼻咽喉科就诊2次,未愈

    作者:贾月芝;李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支气管异物误诊10年一例

    患者男,19岁.因反复咳嗽10年于2007年3月6日到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10年期间患者多次出现咳嗽、发热,高体温为38.5℃,尤其在感冒后明显,偶咳黄色痰,无明显呼吸不畅,均在静脉应用抗生素后才控制症状.

    作者:华辉;李薇;陈静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原发性喉小细胞癌五例

    原发性喉小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喉部恶性肿瘤,恶性程度极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85年1月至2000年间共收治原发性喉小细胞癌患者5例,占同期收治喉癌患者总数的0.38%.5例患者均有完整的病历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琪;田慎之;陈福进;曾宗渊;李秋梨;陈艳峰;关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癌二例

    甲状旁腺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文献报告约<1%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例是由甲状旁腺癌引起的[1].1904年Quevain首次报道了1例甲状旁腺腺癌.现结合我院2例甲状旁腺癌探讨甲状旁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作者:刘君;王家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耳硬化症一家系

    先证者(Ⅲ:7)男,58岁.18岁即有听力减退感觉,参军后任电报话务员,常有译错,至中老年渐渐加重.先证祖父母(I:1,2)一代病否不详;父亲(Ⅱ:1)有耳聋患病史;先证者兄弟姐妹8例中有7例患病,仅二姐(Ⅲ:4)1例幸免(听力正常),六弟(Ⅲ:11)耳聋为轻中度(≤60 dB).先证者下一代(Ⅳ:1-16)16例中尚无发病记录(图1).

    作者:王金明;王兰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嗜酸细胞肉芽肿一例

    患者男,44岁.发现右侧耳前无痛性包块1个月,进展缓慢,无症状,肿块渐进性增大.于2006年11月8日入院.查体见右侧耳前腮腺上缘质韧之肿块,约2.5cm×1.5cm,活动,无压痛.鼻咽部未见新生物,B超显示右侧腮腺上方见2.5cm×1.5cm×1.3cm混合性暗区,清晰,欠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混合性暗区内探及条状彩色血流,动脉阻力指数示:0.74.血常规:白细胞:12.9×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20,单核细胞占0.01,嗜酸细胞0.14),红细胞:4.9×1012/L,血小板:159.0×109/L.肝肾功能正常.

    作者:杜晓东;朱国华;浦洪波;沈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左上颌窦原发性恶性肌上皮瘤一例

    我科于2002年9月收治1例位于左上颌窦的原发性恶性肌上皮瘤,现报道分析如下.患者女,41岁,因左鼻塞1个月,逐渐加重10d,于2002年9月1日来我院就诊,伴左牙痛数天,为钝痛,呈持续性,无放射性痛;鼻涕不多,为少量白色分泌物,时有涕中带血丝;无面部麻木、张口困难,无耳鸣、听力下降,无视力影响,于9月2日收住入院.体格检查: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左下鼻道花生米大小红色新生物,表面光滑、质软、触之易出

    作者:周水洪;徐盈盈;汪审清;郑舟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头颈肿瘤放化疗后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阴性时的手术治疗选择

    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放、化疗后颈清扫术的作用,是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与同步放化疗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了完全缓解,即使有淋巴结残留的患者,也有高达50%的残留淋巴结并不含存活的肿瘤细胞[1].然而,在过去没有临床指标可以预测哪些患者将从颈清扫术免除中获益时,常规性颈清扫术治疗仍然是一种被广泛推荐使用的治疗方法[2].

    作者:陆合明;姚敏;冯国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舌动脉及舌下神经与舌根的解剖关系

    目的 通过舌重要神经血管局部解剖学特点的研究,探讨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进针的安全范围.方法 对8例(16侧)成人尸体舌的局部解剖测量,了解舌动脉及舌下神经在舌内的走行,并进行相对定位.结果 舌动脉及舌下神经的主干在舌盲孔周围距舌表面的垂直距离不随其走行而改变,约为20 mm;但其水平位距中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越靠近舌前部距离越小.舌动脉水平位距中线距离与舌宽的比值于舌盲孔后10mm、舌盲孔及舌盲孔前10mm分别为0.269±0.012、0.262±0.003及0.233±0.009,舌下神经水平位距中线距离与舌宽的比值在以上3个断面分别为0.262±0.010、O.202±0.014及0.193±0.010,即舌动脉及舌下神经主干在舌根部走行于舌中线与舌外缘连线的内1/3与外1/3之间,靠近舌外缘侧1/3处.结论 舌根等离子射频消融的相对安全范围:舌表面下垂直深度不超过20mm,水平方向为舌中线与舌外缘连线的内1/3和外1/3,舌中线与舌外缘连线的外1/3处是危险的部位.

    作者:张庆丰;刘得龙;秦文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超声刀在扁桃体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与常规剥离法扁桃体切除术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方法 半随机分组(根据住院号后一位数字的奇偶数分组),将60例患者分为超声刀组和对照组.超声刀组用超声刀手术系统切除扁桃体,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剥离法切除扁桃体.记录切除扁桃体所需时间和出血量,手术后扁桃体窝内的伪膜状况,咽部疼痛情况,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和正常饮食时间.结果 超声刀组(30例)手术时间比对照组(30例)为短,术中出血量(-x±s)较对照组少[分别为(8.8±4.7)ml和(32.0±12.4)ml],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更早恢复正常饮食,但较对照组伪装膜脱落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与剥离法相比,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出血量极少,手术方法 容易掌握,但扁桃体窝愈合的时间较长.

    作者:徐家兔;俞萍;陈凯良;商黎明;杨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Over-Under法鼓膜成形术在鼓膜大穿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Over-Under法鼓膜成形术在鼓膜大穿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6年接受Over-Under法鼓膜成形手术且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52例(54耳),比较手术前后的穿孔愈合率、听阈变化和随访结果 .结果 术后3个月,54耳中鼓膜穿孔愈合的49耳(90.7%),平均语言听阈(0.5、1、2 kHz)下降10 dB以上31耳,下降20 dB以上5耳,听力改善率达63.3%.手术前后气骨导差缩小≥10 dB以上的31耳,缩小≥20 dB以上4耳.随访6个月~2年,鼓膜再穿孔2耳(4.1%),钝角愈合5耳(10.2%),鼓膜内陷4耳(8.2%),无鼓室胆脂瘤发生.结论 Over-Under法鼓膜成形术适用于鼓膜大穿孔的患者,它能克服了内植法和外植法的不足.

    作者:佘万东;戴艳红;陈峰;覃道芬;丁小琼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颈动脉体瘤的诊治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也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CBPGL)、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血管球瘤(glomus tumor),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颈动脉体肥大、增生进而瘤变.Albrecht在1743年首次对颈动脉体瘤进行描述,随着临床检测方法改进,颈动脉体瘤的检出率逐渐升高.本文就CBT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预后方面作一介绍.

    作者:沈来根;胡国华;于费杰;金晔;李鲁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内镜经鼻颅底外科在实践中发展

    谈到内镜经鼻颅底外科大多数外科医生联想到的是其微创的特点和有限的适应证.如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内镜经鼻垂体腺瘤切除[1]、视神经减压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等,以其微创、安全、疗效好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外科和眼科专家们的认可.

    作者:张秋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2007年全国中耳疾病外科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要

    全国中耳疾病外科治疗专题学术会议于2007年9月6- 9日在西部美丽的边城乌鲁木齐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共同主办,由新疆乌鲁木齐市眼耳鼻喉专科医院协办.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总编辑韩德民教授在开幕式上致开幕词(图1,2),杨伟炎名誉主任委员(图3)、韩东一副总编(图4)、孔维佳副总编(图5)、倪道凤副主任委员(图6)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和代表130余人参加了会议.

    作者:杨仕明;张亚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脑脊液鼻漏经鼻内镜及其与额部联合进路的治疗

    目的 总结脑脊液鼻漏的漏口诊断与经鼻内镜及其额部联合进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58例确诊脑脊液鼻漏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均行CT检查寻找漏口.56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鼻内镜修补45例,对漏口位于额窦后壁及额眶部位的11例进行了经鼻内镜和额部联合进路修补;2例未行手术.56例手术患者中,普通CT扫描31例,其中25例术中证实正确显示漏口;另外25例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三维重建方法 ,其中23例正确显示;8例术前CT未能显示漏口者均经术中探查明确部位进行治疗.结果 随访6个月至5年,中位随访时间3年.53例1次治愈,一次成功率94.6%,1例2次修补成功,1例先后行5次手术治愈;1例因术后颅内并发症死亡;2例因故未行手术出院失访.结论 螺旋CT薄层扫描图像的三维重建可使脑脊液鼻漏漏口的定位更准确;对发生于额部的脑脊液鼻漏,经鼻内镜和额部联合进路可弥补内镜下操作困难和不足,有助于提高修补的成功率.

    作者:时光刚;王昭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鼻颅底肿瘤内镜手术并发症分析

    目的 分析鼻相关颅底肿瘤内镜手术并发症,并提出预防和治疗这些并发症的初步策略.方法 鼻相关颅底肿瘤132例,均在内镜下进行手术.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累及范围及性质分别采取经筛、鼻中隔经蝶、扩大鼻中隔经蝶、经上颌窦后壁、扩大上颌窦后壁、鼻腔外侧壁、鼻外上颌骨、经口-咽后壁等手术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率78.8%(104/132),并发症发生率29.5%(39/132),分别为大出血、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尿崩、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高血糖及神经精神症状,无致残及致死性并发症.随访时间4个月至8年,中位随访时间3.0年.良性肿瘤术后复发率9%(9/100),无死亡病例;Kaplan-Meier法计算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75.O%,5年生存率55.6%.结论 采取合理的手术入路,明确手术的切入点和切除肿瘤的安全平面,并采取恰当的方式切除肿瘤;手术前评估手术风险,并提出处理预案;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为正确处理跨学科问题提供技术保证.这些措施对有效减少颅底肿瘤内镜手术并发症,尤其是避免致死和致残性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蒋卫红;谢志海;肖健云;章华;赵素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脑膜脑膨出鼻内镜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鼻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脑膜脑膨出的方法 和临床经验.方法 运用内镜经鼻外科手术治疗鼻部脑膜脑膨出9例,采用自体阔肌筋膜片修补颅底缺损.结果 9例患者中,8例1次手术治愈,随访1~4年无复发.中位随访时间2年.1例复发,于术后1个月出现脑脊液鼻漏,再次手术以阔肌筋膜+人工脑膜修复,术后随访1年半未复发.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1例、脑脊液鼻漏1例,全部病例无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脑水肿及脑积水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内镜经鼻治疗颅底脑膜脑膨出不仅微创、安全,而且视野清晰,可更好地辨认漏口及其周围结构,是治疗鼻部脑膜脑膨出的首选手术方法 .准确定位漏孔,选用合适的修复材料及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成君;刘丕楠;吴胜田;李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嗅神经母细胞瘤手术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1987年8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对其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与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随访时间8~1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鼻内镜手术者随访时间为8~79个月,内镜经鼻联合经颅入路者随访时间为10~87个月.应用Kaplan-Meier法按分期对不同的手术入路分别计算生存率,内镜经鼻入路或联合经颅入路患者B期3年生存率78.8%,C期3年生存率50.0%.而鼻侧切开联合经颅入路,B期3年生存率60.O%,C期3年生存率44.4%.两组手术中位出血量有明显差别,分别为140 ml(内镜经鼻联合经颅入路组),450ml(鼻侧切开联合经颅入路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 鼻腔、鼻窦嗅母细胞瘤A期和B期患者内镜经鼻手术入路和鼻侧切开手术入路的疗效相同,c期内镜经鼻及内镜经鼻联合经颅入路肿瘤切除有较好的疗效.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嗅神经母细胞瘤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地减少住院时间和手术创伤.

    作者:李良玉;陈雷;王荣光;韩东一;黄德亮;杨伟炎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