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制备含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的组织工程化听骨赝复物,植入豚鼠听泡内,观察其成骨诱导情况及对耳蜗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脱细胞骨微管,管腔内填塞含BMP-2胶原海绵,形成小柱状听骨赝复物.耳后人路植入豚鼠听泡,对侧耳植入不含BMP-2的赝复物作为对照.植入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观察听骨赝复物植入对豚鼠反应阈的影响.植入3个月后通过听泡组织切片及基底膜铺片,观察植入物成骨情况以及对听泡、耳蜗大体结构和毛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 术后动物健康状况良好.植入听骨赝复物即刻,ABR反应阈(声压级,x±s,下同)与术前[(15.5±2.8)dB]相比略有升高[(28.3±4.8)dB,P<0.05],3个月后已恢复正常[(16.1±4.0)dB,P>0.05].术后3个月,大体观察见植入的听骨赝复物被覆黏膜,耳蜗及听泡大体形态正常.组织学检查可见含缓释BMP-2的骨微管内壁有新骨形成,未见耳蜗及听泡骨质异常增生,镫骨底板与前庭窗周围骨质无融合.基底膜铺片硝酸银染色示毛细胞形态正常,未见缺失.结论 含缓释BMP-2的组织工程化听骨赝复物植入听泡后,可诱导新生骨形成,但对听泡及耳蜗形态结构无影响,不会引起周围骨质的异常增生,同时对ABR反应阈无影响.该方法有希望应用于听骨链缺损的修复重建.
作者:李雪盛;孙建军;姜伟;刘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鼻用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全国10个研究中心完成持续性中-重度AR治疗患者463例,经鼻用糠酸莫米松治疗28 d(200 μg/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周,对流涕、鼻塞、鼻痒、喷嚏四项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同时采用简要鼻结膜炎症生活质量问卷(mini 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ini-RQLQ)和鼻结膜炎症夜间生活质量问卷(nocturnal rhinoconjune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NRQLQ),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和夜间睡眠的变化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1、2、4周,鼻部各单项症状评分(x±s,下同)呈下降趋势,且后一次访视的评分比前一次访视显著下降(P值均<0.01).治疗前鼻部症状总分为(9.24±1.27)分,治疗后第1周下降到(5.78±2.29)分,第2周和第4周分别下降到(3.99±2.25)分和(2.98±2.14)分,后一次访视的评分比前一次访视评分显著下降(P值均<0.01).同时,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1、2、4周的Mini-RQLQ和NRQLQ各单项评分(x±s,下同)呈下降趋势,且后一次访视的评分比前一次访视的评分显著下降(P值均<0.01).治疗前Mini-RQLQ总均分为(2.88±0.87)分,治疗后第1周下降到(1.89±0.83)分,第2周和第4周分别下降到(1.34±0.82)分和(1.02±0.77)分,后一次访视的评分比前一次访视评分显著下降(P值均<0.01).治疗前NRQLQ总均分为(2.70±0.96)分,治疗后第1周下降到(1.67±0.86)分,第2周和第4周分别下降到(1.17±0.79)分和(0.90±0.75)分,后一次访视的评分比前一次访视评分显著下降(P值均<0.01).结论 鼻用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4周能够控制持续性中-重度AR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罗;许庚;王向东;刘世喜;李源;汪审清;杨蓓蓓;郑春泉;王成硕;董频;林子萍;张华;韩德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中国人新鲜成人尸体5具,观察、测量10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并对其定位.结果 10侧标本均观察到大于0.5 mm的第1至第4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胸廓内动脉第1至第4穿支动、静脉外径(x±s)为:(1.29±0.28)mm、(1.46±0.22)mm,(1.1±0.27)mm、(1.41±0.39)mm,(0.87±0.23)mm、(1.17±0.15)mm,(0.92±0.22)mm、(1.12±0.14)mm.优势皮穿支主要出现在胸廓内动脉第1、2穿支.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的龙胆紫充盈范围内至胸前正中线外至腋前线,上至锁骨下至剑突.结论 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为某些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提供了选择,被认为可作为胸大肌皮瓣和胸三角皮瓣的替代皮瓣.
作者:冯云;李文婷;唐平章;徐震纲;张彬;王乃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介绍头颈外科与神经外科合作处理颅底沟通肿瘤的经验和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联合制定手术方案并共同实施手术54例(良性21例,恶性33例)颅底沟通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前颅底19例,侧颅底12例,中央颅底17例,后颅底(颈静脉孔区)6例.结果 本组颅底沟通肿瘤均一期手术切除.良性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1例;恶性肿瘤肉眼全切除25例,6例鼻窦、鼻咽、腮腺恶性肿瘤及2例脊索瘤近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恶性肿瘤并发症13例,其中术后出血2例.随访8~43个月,良性与恶性肿瘤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9.1及21.0个月,恶性患者失访3例.21例良性肿瘤复发1例.33例恶性肿瘤中复发12例,死亡9例(其中1例死于心脏病),Kaplan-Meier法统计3年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3.0%及52.7%.结论 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合作有利于提高颅底沟通肿瘤的手术切除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吴跃煌;万经海;祁永发;徐震纲;唐平章;郭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模型鼻黏膜、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因子IL-5的影响.方法 采用6~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AR组、基因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12只.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激发建立AR模型,治疗组激发前经鼻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 IL-12,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三组分别用HE染色计数鼻黏膜中EOS的数量,用瑞氏染色计数骨髓涂片中EOS数,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的EOS数;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鼻黏膜和骨髓中IL-5的表达,以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IL-5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三组小鼠中,各检测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发现,基因治疗组鼻黏膜EOS数为(4.6±2.6)个/高倍镜视野,低于AR组的(26.5±9.8)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阳性细胞数[(3.0±1.3)个/高倍镜视野]也低于AR组[(17.6±6.4)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涂片中EOS(0.040±0.029)低于AR组(0.086±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阳性细胞数(0.035±0.012)也低于AR组(0.083±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治疗组外周血中EOS(0.124±0.031)低于AR组(0.184±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29.51±6.68)pg/ml]也低于AR组[(56.58±16.8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 IL-12能够通过降低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IL-5的表达,进而减少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EOS的数量,IL-12基因治疗可能为呼吸道变应性炎症开辟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臧洪瑞;王彤;范尔钟;李颖;周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在全国1552例聋哑学生中进行基于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的全序列筛查,分析和探讨中国人SLC26A4基因相关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聋哑学校学生1552例,共涉及21个民族.听力正常的对照组人群150例.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以序列分析方法检测SLC26A4基因外显子7+8以筛查热点突变IVS7-2A>G,对携带IVS7-2 A>G纯合突变的个体结束筛查,对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个体进行SLC26A4基因其他外显子测序,寻找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突变位点.结果 1552例患者中197例携带IVS7-2A>G突变,其中83例携带IVS7-2 A>G纯合突变,114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IVS7-2A>G突变总检出率达到12.69%(197/1552).114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患者中78例找到另外一个突变位点,其余36例未找到另外的突变.1552例耳聋患者中IVS7-2A>G纯合突变及包含一个IVS7-2A>G突变的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共161例,占10.37%(161/1552).78例携带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患者中,除IVS7-2A>G突变外的另一突变位点主要存在于外显子19、10、17、15、11+12、14和3上,发现新突变类型21种.正常对照人群IVS7-2 A>G突变检出率为2%,均为单杂合突变,且均未找到另一个突变.结论 中国耳聋群体中由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的大前庭水管相关遗传性聋的比例超过10%,SLC26A4基因筛查和诊断在耳聋的病因学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在较大样本中进行与SLC26A4基因IVS7-2 A>G突变相关的全序列分析,可以明确相对热点突变分布密集的外显子区域,为制定高效的SLC26A4基因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新发现的突变类型丰富了中国人群SLC26A4基因突变图谱.
作者:袁永一;戴朴;朱庆文;康东洋;黄德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喉咽癌保留喉功能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和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4年9月至2003年7月收治的45例喉咽癌保留喉功能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其中梨状窝癌23例,环后癌13例,喉咽后壁癌9例.术前放疗2例,放疗量40~50 Gy;术后放疗32例,放疗剂量60~70 Gy.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45例保留喉功能术后发音清晰者88.9%,发音轻度含混者占11.1%;23例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51.1%,全部能进普食.出现术后并发症19例(42.2%);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20例,占44.4%.Kaplan-Meier法统计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53.3%.T1+T2组和T3+T4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43.3%;cN0和cN1、cN2组生存率分别为65.2%和46.7%、28.6%;病理分化程度高、中和低组生存率分别为62.3%、42.1%和30.8%.单因素分析生存率与术前有无颈淋巴转移及病理分化程度有关(x2值为5.297和11.556,P值为0.021和0.003).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无颈淋巴转移和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x2值为4.365和4.600,P值为0.041和0.032,OR值1.151和0.610).结论 喉咽癌保留喉功能手术为T1、T2患者的佳术式,部分T3、T4晚期喉咽癌也可以采用保留喉功能手术.正确选择颈清扫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喉咽癌保留喉功能手术的生存率.
作者:李家喜;李星儒;孙高;曲波;王卉;戴嵩;郭志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法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1988--2004年收治的19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Pittsburgh外耳道癌分类法,T1期5例,T2期2例,T3期6例,T4期6例.T1和,12期病例行局部切除,T3和T4期病例行乳突根治术或颞骨切除术.术后予以足量放疗.复发病例伴远处转移单灶者行手术治疗,远处多灶转移者行放疗.结果 19例病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19年,随访时间中位数44个月,随访5年以上者8例.12例复发,7例远处转移,4例死亡.初次切缘肿瘤细胞阳性的4例患者足量放疗后全部复发.复发患者有9例进行了2次以上手术治疗,8例进行了3次以上手术治疗,4例进行了4次手术治疗.结论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起病隐匿,易复发,可长期带瘤生存.首次手术应扩大切除范围,确保切缘肿瘤细胞阴性.术后辅以足量放疗.复发病例可多次手术治疗,延长生存期.多次局部复发后易发生远处转移.远处转移是主要死亡原因.
作者:赵飞帆;王嘉陵;武文明;黄德亮;戴朴;杨仕明;韩维举;韩东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上气道阻力综合征(upper airway resistance syndrome,UABS)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表现的异同,探讨两者临床特点和睡眠呼吸特征.方法 采用双盲法收集资料,所有患儿多道睡眠临测南1名睡眠技师和1名耳鼻咽喉科医师分析监测结果确诊为UARS和OSAHS,再由另外的耳鼻咽喉科医师详细记录两者的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果 睡眠监测结果,253例OSAHS患儿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低血氧饱和度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分别为3.60[2.00;7.55]次/h和0.90[0.85;0.91],而102例UARS的同类指标分别为0.90[0.50;1.10]次/h和0.95[0.92;0.96],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两组学龄前期患儿比例均较学龄期患儿高.两组患儿均以睡眠打鼾为主诉,均以睡眠打鼾、睡眠不安、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张口呼吸为主要症状,以上症状的发生率:UARS分别为94.1%、72.5%、62.7%、37.3%,OSAHS分别为92.9%、78.7%、57.7%、45.5%,卡方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儿均多伴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27,P=0.87),而OSAHS患儿较UARS患儿更容易观察到睡眠出现呼吸暂停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07,P<0.001).结论 UARS和OSAHS的临床表现相近,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难以判断两者的差别,OSAHS患儿更易被观察到睡眠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两者的确诊要依据睡眠监测.
作者:钟建文;刘大波;黄振云;谭宗瑜;仇书要;俞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观察3种钩突形态下(位置与形态正常、发育不明显或位置外移和完全切除)鼻腔中烟雾进入上颌窦的方式、上颌窦内烟雾密度和上颌安内烟雾完全交换所需要的时间,探讨钩突对上颌窦气流交换的影响.方法 经鼻内镜检查,选择鼻腔结构正常且上颌窦自然开口通畅的,钩突位置与形态正常、钩突发育不明显或位置外移的两种成人尸头标本各6个.全面开放上颌窦前壁并用透明塑料替代密封上颌窦前壁.从前鼻孔或喉咽接人自制烟雾发生器,导入模拟正常成人呼吸频率和潮气的烟雾,通过透明的上颌窦前壁,用高清摄像机分别摄录3种钩突状态下上颌窦内烟雾充盈和消散的方式,记录上颌窦内烟雾完全交换所需的时间.结果 钩突位置与形态正常的标本,在正常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情况下,烟雾进入鼻腔后立刻经上颌窦自然开口进入上颌窦,在窦内以漩涡状形式迅速充盈和弥散,完全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1.4±1.4)s.钩突发育不明显或位置外移的标本,烟雾进入上颌窦速度明显减慢,没有漩涡样充盈的运动方式,完全交换所需的时间为(24.2±1.6)s,与钩突位置与形态正常的标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1).完整切除钩突后,烟雾进入上颌窦均明显减慢,时间大于30 s[(35.0±3.5)s],而且达不到钩突存在状态下的窦内充盈浓度.在钩突形态正常组,把保留钩突和切除钩突两种状态作比较,保留钩突较切除钩突的上颌窦内气流消散时间为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P<0.01).钩突发育不明显或位置外移组,把保留钩突和切除钩突两种状态作比较,保留钩突较切除钩突的上颌窦内气流消散时间为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P<0.01).结论 位置与形态正常的钩突具有保证上颌窦气流交换的生理功能.发育不明显或位置外移的钩突可减少上颌窦气流交换.切除钩突之后,将明显影响上颌窦气流的进入和弥散.
作者:江广理;许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降低Twist1表达可否改变鼻咽癌细胞系HNE1对紫杉醇的敏感性.方法 用包含Twist1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序列的表达质粒转染HNE1细胞,以新霉素(400 μg/ml)筛选阳性克隆,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法鉴定Twist1蛋白的低表达.通过Annexin V-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标法和观察DNA降解的方法分析si-Twist1 HNE1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采用实时PCR技术分析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周期分析和叫甲基偶氮唑蓝(MTT)方法分析降低Twist1表达是否影响HNE1细胞增殖.结果 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检测结果显示,10 ng/ml紫杉醇处理后,si-Twist1 HNE1细胞的凋亡率为40.2%,显著高于对照siRNA组的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99,P=0.000);恢复Twist1蛋白的表达,紫杉醇引起的凋亡率在低Twist蛋白表达组为44.80%±4.80%(x±s,下同),在高表达组为27.00%±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4,P=0.049).实时PCR实验结果显示,紫杉醇处理的HNEI细胞中si-Twist组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bcl)-2的相对表达量为0.28±0.05,显著低于对照siRNA组的0.57±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0,P=0.021);而bax和bcl-XL基因的转录水平没有明显改变(t值分别为2.000和1.502,P值均>0.05).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Twist表达降低没有影响HNE1细胞增殖(P值均>0.05).结论 降低Twist1表达可能是通过诱导凋亡提高了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提示Twist蛋白可望成为一项新的鼻咽癌治疗靶标.
作者:孟大为;暴继敏;马云鹏;李哲;李素洁;李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硫酸链霉素是否通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的激活而导致大鼠耳蜗毛细胞凋亡.方法 将出生后3~4 d的大鼠耳蜗基底膜取出进行离体培养,培养过夜后用0.1 mmol/L硫酸链霉素培养液继续培养24 h.终止培养前1 h应用碳氧荧光素标记的肽荧光甲基酮(carboxyfluorescein labeled peptide fluoromethyl ketone,FAM-peptide-FMK)标记的caspase-6,caspase-8,或caspase-9指示剂作用1 h,然后应用异硫氰酸四甲基罗丹明(tetramethyl rhodamine iso-thiocyanate,TRITC)标记的鬼笔环肽(phalloidin)标记毛细胞的纤毛和表皮板,再应用Topro-3 DNA探针对细胞核进行染色,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1 mmol/L硫酸链霉素引起的耳蜗毛细胞缺失在底回约为80%,在顶回约为20%.经链霉素作用后,耳蜗毛细胞的细胞核发生浓缩和碎裂,同时可见cmpase-6,caspase-8和caspase-9阳性表达.结论 硫酸链霉素可以引起离体培养的大鼠耳蜗毛细胞凋亡,上游和下游的caspase激活可能是其主要途径.
作者:何景春;于栋祯;丁大连;殷善开;Richard J Salvi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喉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与CD105标记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及其在评价喉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2年1月91例喉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HIF-1α、EGFR的表达,CD105标记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并计数MVD.结果 HIF-1α的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T分期、淋巴转移和病理分级有关(P值均<0.05);EGFR表达与TNM分期、淋巴转移、病理分级和复发有关(P值均<0.05);MVD与喉痛部位分型、TNM分期、T分期、淋巴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分级有关(P值均<0.05).HIF-1α、EGFR表达水平与MVD有关(F值为7.644和5.197,P值为0.001和0.025).HIF-1α与EGFR表达的相关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38,P=0.007).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为56.1%和44.2%,Log-rank法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喉癌部位分型、TNM分期、HIF-1α和EGFR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有关(P值均<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NM分期和EGFR的表达为影响喉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49和0.041,RR值分别为1.300和2.417).结论 在喉癌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存在HIF-1α与EGFR的异常表达,且对调节肿瘤血管生成有一定的作用,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关.
作者:林鹏;王巍;蔡文娟;韩春荣;孙燕;李熳;孙保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寰枢椎脱位是指创伤、先天畸形、退变、肿瘤、炎症或手术等因素造成的寰枢椎骨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而发生关节功能和(或)神经功能障碍[1].小儿寰枢椎容易发生脱位,外伤引起寰枢椎脱位几乎都发生于小儿.寰枢椎脱位并不多见,而咽喉部慢性炎症、扁桃体切除术及乳突切除术等导致的寰枢椎脱位更不常见.2008年1月28日我院曾收治一例慢性中耳炎患儿,术后出现寰枢椎脱位,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红;马元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脊索瘤是一种来源于胚胎脊索结构残余组织的肿瘤,呈低度恶性,多数发生在骶尾部和蝶枕联合区,亦发生于颅底、颈椎、胸椎、腰椎等,极少发生于颌面部.我们收治1例复发的左颌面部巨大脊索瘤患者,再切除后游离肌皮瓣修复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曲雁;马颖钰;张勋;龚志鑫;丁洋;彭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68岁.因右侧面神经麻痹、听力下降20年,右耳流血水、搏动性耳鸣半年,于2006年1月8日入院.查体见右鼻唇沟变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上下睑不能闭合,鼓腮漏气;右耳道内可见红色新生物,搏动,触之易出血.纯音测听示右耳各频率平均听阈(听力级)90 dB以上.
作者:张华;王锡温;张庆泉;宋西成;于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无注气内镜下利用超声刀逆行法行腮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切口取下颌角后下(第一切口)和耳垂后上(第二切口)两小切口各约2.0~2.5 cm,于颈皮瓣下分离建立手术空间和用小拉钩维持手术空间,使用高频超声刀采用面神经下颌缘支逆行解剖法切除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结果 18例肿瘤直径1.5~3.0 cm的腮腺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手术出血量10~20 ml,平均17 ml,手术时间20~90 min(平均110 min).术后1例出现暂时性轻微口角偏斜,1个月后恢复;1例发生涎腺积液,1个月后恢复.结论 无注气内镜下腮腺部分切除术创伤小,安全可行,术后美观效果好,可作为直径<3.0 cm的良性肿瘤的一种新术式供临床选择.
作者:黄晓明;郑亿庆;孙伟;刘翔;曾亮;刘伟;许耀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研究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的细菌学特点,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患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42.7岁,平均病程2.9年.通过上颌窦穿刺术收集到上颌窦分泌物标本共37份,行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阳性标本27份,共分离出32株细菌;革兰阳性球菌占62.5%,革兰阴性杆菌占31.3%.常见细菌包括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18.75%)、流感嗜血杆菌(15.6%)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5.6%).头孢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而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以及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慢性鼻-鼻窦炎的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分布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临床用药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
作者:邓泽义;唐安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内耳疾病(inner ear disorder)特指发生于迷路范围内的听觉(耳蜗)与平衡(前庭)器官病变,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鉴于内耳组织结构的微观特性与精细程度,内耳疾病的临床病理与症状十分复杂,某些病变的发病原因及机制迄今不明.对于内耳疾病的治疗方法繁多,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与康复治疗.随着给药技术及药物剂型的发展,局部给药已经成为治疗内耳疾病的重要方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传统的全身给药方式相比局部给药所具有的优势包括:①直接治疗患耳,对全身各系统无明显影响;②内耳局部可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使治疗更为有效;③避免全身给药带来的毒副作用;④可以达到缓释[1-2]、控释[3]及靶向[4]给药,因而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作者:孙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一百多年来,Caldwell-Luc手术在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历史中,曾较长时期发挥着主导作用.该手术需要去掉上颌窦内的黏骨膜,手术后由于缺少黏骨膜对骨性上颌窦腔的向心性生长的抑制作用,经常会发生上颌窦腔狭窄、闭锁,患者容易出现持续性面部麻木、疼痛等严重并发症[1].自20世纪70年代起,鼻内镜引导下的鼻窦手术开始应用于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与传统手术比较,它具有保留鼻窦基本结构(包括黏骨膜),以维系鼻窦通气、引流等基本功能的特点.经过30余年的发展,鼻内镜手术已成为外科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标准手段,并延伸至鼻颅底和鼻眼相关领域[2-5].
作者:韩德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使REZ-1人工耳蜗电极靠近蜗轴的植入方法.方法 22例尸头标本CT扫描测量耳蜗直径后,植入REZ-1人工耳蜗电极,完成植入后回撤1~2个电极环,耳蜗位摄片,测量蜗轴与电极环之间距离是否有所改变.测量60例CT扫描显示一侧中耳、内耳结构正常病例的耳蜗直径.结果 22例标本中3例植入27个电极环,19例植入28个电极环.回撤电极后,与回撤前相比17例标本中第12至第19个电极环与蜗轴的距离减小(配对t检验,P<0.01),该17例标本的耳蜗直径均小于9.50 mm;而耳蜗直径大于9.60 mm的5例标本均没有出现电极环靠近蜗轴的改变.17例电极回撤后靠近蜗轴的标本耳蜗直径为9.11(0.57)mm[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下同],另外5例标本耳蜗卣径为9.78(0.28)mm,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秩和检验,P<0.001).60例正常耳蜗直径(x±s)为(9.04±0.45)mm,90%小于9.50 mm.结论 REZ-1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后回撤电极的植入方法可以使耳蜗直径小于9.50 mm的患者底回内部分电极环靠近蜗轴.术前CT扫描测量耳蜗直径可以为REZ-1人工耳蜗电极选择植入方法提供帮助.
作者:杜强;王正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