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喉癌Hep-2细胞株中CD133+肿瘤细胞的干细胞特性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流式细胞仪分选Hep-2细胞株中CD133+肿瘤细胞,Transwell法检测CD133+肿瘤细胞侵袭能力及三代克隆形成能力;CD133+肿瘤细胞与紫杉醇共培养,10 Gy的直线加速器照射CD133+肿瘤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法计算其相对存活率和生长抑制率,观察其放化疗抵抗性.结果 CD133+细胞比例为3.1%±0.2%,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度可达90.2%±5.5%,分选后的CD133+细胞贴壁,呈团块状、克隆球状生长.增殖速度明显较CD133-细胞快;Transwell实验中,相同视野CD133+细胞穿膜细胞数(526±39)个/每视野,而CD133-细胞为(220±20)个/每视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P<0.01);CD133+细胞三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0.0%±4.7%、32.2%±3.6%、32.7%±3.4%,CD133-细胞三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5.2%±2.2%、12.0%±2.5%、13.8%±3.3%,同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99、14.66、12.69,P值均<0.01).在紫杉醇共培养体系中,CD133+细胞24 h、48 h、72 h的相对存活率分别为90.1%±5.9%、85.1%±7.1%、70.3%±6.4%,均高于同时期对照组CD133-细胞(t值分别为5.24、8.18、8.14,P值均<0.01);放射线照射后,CD133+细胞生长抑制率30.0%±7.1%,显著低于CD133-细胞的55.0%±6.3%(t=8.30,P<0.01).结论 CD133+ Hep-2细胞所占比例较小,具有强的增殖、侵袭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对放化疗有抵抗性,具有干细胞特性.靶向CD133+肿瘤细胞,有望有效杀伤喉癌干细胞.
作者:卫旭东;何健;高江霞;王晶宇;马斌娟;陈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卡那霉素和速尿联合致聋豚鼠耳蜗鼓阶导入Math1基因后的形态学及功能改变,探讨Mathl基因治疗药物中毒性耳聋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成年豚鼠经硫酸卡那霉素(500 mg/kg)和速尿(50 mg/kg)联合致聋,将听性脑干反应(ABR)反应阈>95 dB SPL的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置,3只),手术对照组(右耳单纯鼓阶钻孔,3只),人工外淋巴液组(右耳鼓阶钻孔导入人工外淋巴液,3只),单纯病毒载体组[右耳鼓阶钻孔导入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重组腺病毒(Ad.EGFP),4只]、Math1基因治疗组[右耳鼓阶钻孔导入携带Math1及E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Math1-EGFP),6只].各组动物分别于鼓阶注射前及注射后8周时行ABR测试,结束测试后处死动物,取出耳蜗组织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各组豚鼠不同频率(4、8、16、20 kHz)短纯音ABR阈值在不同检测时间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Math1基因治疗组外,其余各组右耳耳蜗各回毛细胞形态和数目与左耳(自身对照)比较无明显差别.4只Math1基因治疗组豚鼠中,有2只右耳耳蜗第三回内、外毛细胞数量明显比左耳多,其中内毛细胞排列形态较外毛细胞整齐.结论 鼓阶显微注射导入Math1基因能使部分卡那霉素和速尿联合致聋豚鼠的耳蜗毛细胞修复或再生,但其听觉功能没有改善.
作者:张贤芬;杨仕明;韩东一;郭维维;孙建和;高举;孙东绣;孙爱玲;李臻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对口咽前壁癌患者施行以经舌骨入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0年10月24例口咽前壁即舌根会厌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患者中T27例,T3 2例,T4 15例;N0 7例,N1 4例,N2 12例,N3 1例.均经舌骨入路,行全舌根和(或)半舌切除+喉部分切除9例,舌部分切除+喉全切除7例,舌全切除+喉部分切除7例,舌部分切除(全舌根+半舌)1例.胸大肌岛状肌皮瓣修复全舌(7例)或部分舌(9例)及咽侧壁缺损(16例),修复颈部皮肤缺损1例;游离前臂皮瓣+胸骨舌骨肌瓣修复半舌、咽侧及部分咽后缺损1例;胸骨舌骨肌瓣修复舌根2例;直接拉拢缝合4例.20例行双侧颈清扫术,4例行单侧颈清扫术.术前放疗5例,术后放疗16例.结果 24例患者原发灶切缘均阴性,17例(70.8%)患者淋巴转移阳性.术后咽瘘3例,其中2例舌部分切除+喉全切除胸大肌皮瓣一期修复术后4d出现咽瘘者,经清创换药后拉拢缝合;1例舌根全切除+喉部分切除术后放疗后咽瘘者以胸大肌皮瓣修复.17例保留喉功能患者中16例于术后1~6个月内拔管,恢复正常饮食,构音尚可,另1例发音、吞咽尚好,但堵管后通气不足,未能拔管.随访3年以上21例,Kaplan-Meier法计算3年总生存率72.6%.结论 经舌骨入路口咽前壁癌切除是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手术缺损较大,多需一期修复,综合治疗尚能取得较满意结果.
作者:沈泓;赵恩民;肖水芳;秦永;景志斌;李天成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支气管源性囊肿(bronchogenic cyst)是源于胚胎期原始前肠的先天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囊壁衬以呼吸道上皮.发生于颈部的支气管源性囊肿文献报告较少[1].本例颈部支气管源性囊肿位于甲状腺右叶背侧并延伸至椎前.由于囊肿与甲状腺右叶关系非常密切,同时甲状腺也有病变,术前误诊为甲状腺内肿物,介绍如下.
作者:李丽娟;温树信;王斌全;张春明;孟晓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常引起内分泌系统症状,但累及喉部者较少见,特别是在早期,导致声音嘶哑现象较少.自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我科收治因甲减致声音嘶哑出现误诊3例,现报告如下.例1 女,62岁.声音嘶哑2周于2007年9月13日入院.颜面部轻度浮肿,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胸闷、怕冷、易疲劳等症状.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时查体:血压85/55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55次/min,神志清楚,颜面部及眼睑皮肤轻度水肿;咽部慢性充血,双侧声带慢性充血,肥厚明显,右侧声带前中段见淡红色新生物,运动尚可,闭合欠佳(图1a).入院诊断:声带息肉(右),慢性肥厚性喉炎.行术前准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无异常.于2007年9月16日全身麻醉下行支撑喉镜下声带肿物切除术,术后采用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雾化吸入,病理结果回报:声带息肉(病理改变与其他患者的息肉无明显区别).
作者:游龙贵;张克辉;张小安;王富华;王心涛;黄海;刘遗斌;陈万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患者男,85岁.因进食虾后呛咳、声音嘶哑1d于2010年4月1日就诊.患者ld前吃虾后出现呛咳,伴声音嘶哑,无明显呼吸困难和咽喉疼痛,立即就诊于当地医院,初步考虑喉部异物,为求进一步治疗转来我院.查体:神清,口腔及下咽部未见异物,行纤维喉镜检查见双侧室带充血,略肿胀,双侧声带充血,声门区前部可见一异物存留,遮盖前连合,初步诊断:声门异物.入院后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后于全身麻醉电视支撑喉镜下行声门异物取出术,手术顺利,取出后见异物为一虾头,长约1.5 cm,卡于前连合处,其头部尖刺刺入右侧声带前1/2处黏膜下(图1).术后患者声嘶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消失.经抗炎及雾化吸入治疗3d后出院.患者2个月后复诊声嘶完全消失.
作者:肖跃华;杨凤;张海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例1女,76岁.左侧面颊部长出牛角状物,突然加快生长1个月于2011年10月10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在左侧面颊部长出一小肿物,大小约0.5 cm×0.5 cm,无红肿,无压痛,肿物逐渐增大,且反复破溃,结痂,患处疼痛、红肿,末端硬化成皮角样改变,表面有破溃,其上有褐色的痂皮,干燥,一直未做任何治疗,近半年逐渐长大呈牛角状物,1个月前突然加快生长,不堪重负,门诊以左侧面颊部角状物收入院.入院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好,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颌下及颈部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腹部B超肝、胆、胰腺、脾、双肾未见异常;X线片示:颅骨及面部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胸部X线片、心电图均正常.专科检查:左侧面颊部有类似牛角的皮角,颜色为黄褐色明显角化过度,末端硬化坏死,基底部红肿(图1),轻度压痛.牛角状物长约22 cm,基底面积约6 cm×6 cm,表面粗糙、质硬.
作者:王亚荣;刘斌钰;刘斌焰;郭敏芳;李丽芬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变应性鼻炎(AR)是一类为常见的变应性疾病,患者人数占全世界人口的10%~20%[1],在我国11个大中心城市AR的患病率达到8.7%~24.1%[2],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此外,AR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等关系密切,10% ~ 24%的AR患者伴有哮喘[3],尽管新一代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较好地控制了部分AR患者的症状,但仍未控制其发病率和流行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大量有关AR发病机制的研究使我们对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远大于我们目前对其的认识和掌握.
作者:许昱;陶泽璋 刊期: 2013年第07期
1997年,Fuller和Gibson将益生菌(probiotics)定义为一类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而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菌添加剂[1].之后,益生菌的概念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常见的益生菌,一些其他种类的细菌和某些酵母菌也具有益生菌的特性.它们可通过竞争性黏附,抑制有害菌在肠道的生长繁殖,对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以及局部和全身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均起着重要作用[2].近年来,动物疾病模型的研究证实了益生菌或其成分及代谢物质的免疫调节作用,而且临床试验也证明某些种类的益生菌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这使得利用益生菌进行变应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可能[3-6].本文就益生菌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和机制,以及对变应性疾病的防治作用等作一介绍.
作者:张清照;朱鲁平;程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对先天性第四鳃裂畸形的走行进行探讨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2例第四鳃裂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第四鳃裂畸形的走行及其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术中均显露喉返神经,10例行甲状腺腺叶部分切除,其中2例行Ⅱ、Ⅲ、Ⅳ及Ⅵ区颈清扫术;此10例病变均行于甲状腺后方,其中7例进入梨状窝尖;1例术前检查示内瘘口于梨状窝尖,但术中未探及内瘘口;1例止于颈段食管侧壁;1例开口于颈段食管.另2例患者中1例病变以条索止于甲状腺外侧,1例为甲状腺外侧囊肿.本组无瘘管绕过舌下神经的病例,也没有延伸至纵隔的病例.1例患者术中切断左侧喉返神经,立即行喉返神经端端吻合术,术后左侧声带麻痹.本组患者术后随访8~8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10例无复发,1例复发,1例失访.结论 本组病例的先天性瘘管走行与理论走行不符合.病变大多与甲状腺和喉返神经关系密切,需保护喉返神经,处理甲状腺.对难以辨认瘘管走行的复发病例应行上至二腹肌下的Ⅱ、Ⅲ、Ⅳ及Ⅵ区颈清扫术.术中未找到内瘘口者,应进行长期随访.
作者:钟贞;赵恩民;刘玉和;肖水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内镜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杓状软骨切除术治疗双侧声带外展麻痹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大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29例双侧声带外展麻痹患者,均行内镜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单侧杓状软骨切除术.手术前后行声门测量及嗓音分析.结果 29例患者术后1周内均成功拔管.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平均((x)±s,下同)声门面积为(21.9±4.7)mm2和(40.3±5.2)mm2,声门后部大横径为(1.47 ±0.37) mm和(4.82±0.5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74和6.24,P值均<0.05).术后3个月26例(89.7%)患者对嗓音质量表示满意.手术前后嗓音声学参数中基频、基频微扰、振幅微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长发音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至3.5年,中位数2年,患者均无呼吸困难,可从事轻体力劳动.结论 内镜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杓状软骨切除术治疗双侧声带外展麻痹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张庆丰;张晶晶;张悦;佘翠平;马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在过去的30年间,如同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变应性鼻炎(AR)发病率也快速增加,这种现象的发生至今尚无明确解释.虽然大量的研究仍不断深入,但有关变态反应性疾病在许多方面仍所知甚少,以致临床治疗措施近几十年间仍无显著突破,更无有效措施遏制其发病率的持续上升.
作者:董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根据解剖部位的不同,鼻黏膜慢性炎症可分为慢性鼻-鼻窦炎(CRS)和慢性鼻炎,所导致的鼻塞、流涕、鼻痒和喷嚏等症状临床常见.该病发病机制复杂,部分患者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是未来鼻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作者:张罗;韩德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对单一过敏和多重过敏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接受粉尘螨滴剂SLIT治疗1.5 ~2.0年且随访资料完整的AR患者资料.根据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单一过敏组和多重过敏组.在治疗前、治疗半年、1.0年和1.5 ~2.0年后,评估两组患者的鼻部症状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s score,TNSS)和药物评分(total medication score,TMS)的变化.以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SLIT半年和1.0年时,单一过敏组患者的TNSS(2.00[1.00;3.00]、0.00[0.00;1.00]分)低于多重过敏组(3.00[2.00;4.00]、2.00[0.00;3.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851、-2.590,P均<0.05);SLIT治疗1.5 ~2.0年后,单一过敏组患者(0.00[0.00;1.00]分)与多重过敏组患者(0.00[0.00;2.00]分)的TN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61,P>0.05).SLIT治疗半年、1.0年、1.5~2.0年后,单一过敏组和多重过敏组的T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为-0.777、-0.944、-0.907,P均>0.05).结论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单一过敏和多重过敏(含尘螨)的AR患者均有疗效.经过1.5 ~2.0年的SLIT治疗后,多重过敏患者也可以达到单一尘螨过敏AR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伯亚;龙自铭;黄燕君;曾坚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小鼠生命早期不同剂量变应原免疫干预对将来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50只新生小鼠分完全随机为4组,出生后第1、8、15天给予不同剂量卵清蛋白(ovalbumin,OVA)或生理盐水及佐剂皮下注射.NS组:10只,皮下注射生理盐水;NS+ AL组:10只,皮下注射生理盐水+ Al(OH)3;小剂量组:15只,皮下注射10 μg OVA +AL(OH)3;大剂量组:15只,皮下注射1000 μg OVA +Al(OH)3.5周龄时尾静脉注射激发,其中NS组及NS+ AL组给予生理盐水激发,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予100 μg OVA激发,1周后收集血清,检测OVA特异性IgE、IgG1及IgG2a含量.行脾单个核细胞培养后检测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γ干扰素(interferon,IFN-γ)、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单个核细胞中CD4+ IL4+、CD4+ IFN-γ+、CD4+ IL-10+细胞表达情况.结果 小剂量组血清OVA特异性IgE为(0.33 ±0.18),高于NS组的(0.07 ±0.01)、NS+ AL组的(0.09 ±0.04)、以及大剂量组的(0.17±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6、-3.21、2.58,P值分别<0.01,<0.01,<0.05).大剂量组OVA-IgE高于NS组(t=-2.53,P<0.05)但与NS+ A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P>0.05).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OVA特异性IgG1及IgG2a均高于NS及NS+ AL组(P值均<0.05).脾细胞培养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小剂量组IL-4、IFN-γ及IL-10均高于NS及NS+ AL组(P值均<0.01).但小剂量组IFN-γ/IL-4比值低于NS及NS+ AL组(t值分别为2.14、3.44,P值均<0.05),而大剂量组IFN-γ/IL-4比值高于NS及NS+ AL组(t值分别为-2.14、-1.61,P值均<0.05).流式检测结果表明,大剂量组CD4+ IL-4+细胞较小剂量组明显减少(P<0.05),与NS组及NS+ A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命早期小剂量OVA干预,可使小鼠机体形成Th2方向为主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而大剂量OVA干预时,则可使其形成Th1方向为主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作者:陈建军;王景慧;袁阳;付俊梅;余滋中;王彦君;孔维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17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3-7月,收集32例AR患者(AR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γδ T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7、TGF-β1的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γδ T细胞百分比在AR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30±8.62)%、(5.18±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18,P<0.01);Treg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75±0.56)%、(4.76±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46,P<0.01).AR组血清中IL-17的表达水平为(668.55 ±45.15) pg/ml,高于对照组的(573.53±17.4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1);AR组TGF-β1的表达水平为(0.34±0.04) pg/ml,低于对照组的(0.49 ±0.0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1,P<0.01).AR组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百分比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趋势(r=-0.561,P<0.01),γδ T细胞百分比与IL-17呈正相关趋势(r=0.469,P<0.01),γδ T细胞百分比与TGF-β1呈负相关趋势(r=-0.622,P<0.01),Treg细胞百分比与TGF-β1呈正相关(r=0.738,P<0.01),IL-17表达水平与Treg细胞百分比、TGF-β1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11、-0.196,P>0.05).结论 AR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和Treg细胞之间存在免疫平衡失调,γδ T细胞可能参与了IL-17的分泌,这可能在AR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雪琨;杨钦泰;陈玉莲;张富程;张革化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热处理及酶裂解的肠球菌faecalis FK-23菌株(简称LFK)和经热处理的肠球菌faecium sp.TN-3菌株(简称TN)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抗变态反应作用.方法 BALB/c小鼠24只完全随机分为4组:阳性对照组、LFK组、TN组、阴性对照组.采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腹腔注射及鼻腔激发建立AR小鼠模型,阴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进行腹腔注射及鼻腔激发.LFK组和TN组分别给予相应的益生菌制品对小鼠进行经口灌胃,每次0.5 ml(60 mg),每日1次,共计42 d;阳性和阴性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处理.观察经灌胃干预后第21、27、35天小鼠搔鼻和喷嚏次数.第42天取小鼠鼻部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鼻黏膜嗜酸粒细胞的浸润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和脾细胞培养液中γ干扰素(interferon,IFN)、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和OVA特异性IgE水平.结果 ①在27 d,LFK组小鼠的搔鼻次数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5,P=0.028);在35 d,LFK组、TN组小鼠的搔鼻次数(f值分别为3.75和3.06,P值分别为0.005和0.011)和喷嚏次数(t值分别为2.56和3.35,P值分别为0.038和0.01)均明显减少,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42 d,小鼠鼻黏膜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LFK组、TN组的嗜酸粒细胞计数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3.44和2.97,P值分别为0.014和0.025),但两组的嗜酸粒细胞计数仍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2.54和3.39,P值分别为0.044和0.015).③在42 d,LFK组小鼠的血清IL-4和OVA特异性IgE水平、脾细胞培养液中IFN-γ和IL-4水平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N组小鼠血清IFN-γ水平为(27.07 ±3.83) pg/ml,明显高于LFK组的(14.83 ±0.9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P=0.016),但与阴性对照组的(37.12±1.65) 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P=0.343).TN组小鼠血清IL-4水平为(34.48±7.53) pg/ml,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的(58.68±6.5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P=0.035),但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20.22±1.7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P=0.021).TN组小鼠脾细胞培养液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LFK组(Z=2.72,P=0.03)和阳性对照组(Z =2.30,P=0.029),而IL-4水平(Z=2.12,P=0.034)以及血清OVA特异性IgE水平(Z=2.31,P=0.021)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AR小鼠模型,经口给予益生菌制品LFK或TN均可减轻鼻部变应性症状,减少鼻黏膜组织的嗜酸粒细胞浸润.TN具有显著的调节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的作用,且对抗原特异性IgE水平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朱鲁平;张清照;嶋田貴志;榎本雅夫;程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分析气象要素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发病时间的相关性,建立AR发病情况的预报方法.方法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7-2010年AR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和北京市专业气象台的气象要素资料,研究AR患者平均发病时间与同期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通过分析AR患者发病时间的概率分布,确立AR发病趋势的指数等级.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各类变应原敏感的AR患者发病的高峰主要集中在8月中下旬.AR患者发病时间与平均气温和水汽压等气象要素有明显相关性(r=0.7473,F=206.13;r=0.8465,F=321.04,P值均<0.001),气温和水汽压的年高峰早于AR患者发病高峰1个月.根据以上相关性可以建立AR发病趋势非线性预报方程;应用概率分级方法,将AR发病趋势指数划分4个等级,指数等级越高,发病人数越多.结论 根据气象要素分等级预报AR患者发病趋势的方法,对于AR的诊断和预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欧阳昱晖;丁谊;李津;张德山;张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经组织(肌肉)或血管注射或滴注给药;经口给药,药物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口腔、舌下、唇下黏膜吸收;经眼、鼻和耳给药;经尿道给药;经直肠给药和经皮肤给药.上述途径可大致分为两种方式:①局部给药方式,即通过人体表面的皮肤或黏膜用药并在局部发挥治疗作用;全身给药方式,包括肠道方式(经消化道或经直肠给药)和肠胃外方式(除上述途径外的其他给药途径).
作者:王成硕;王向东;张罗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