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5330/R
  • 国内刊号:11-5330/R
  • 影响因子:1.72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8
  • 全年订价:4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年4期文献
  • 不同听力损失类型青年人言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与大言语识别率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不同听力损失类型青年人言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的电生理特性与大言语识别率(phonetically balanced maximum,PBmax)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测试41例(41耳)正常听力、30例(30耳)传导性听力损失和27例(27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成年人的PBmax及其对应强度的s-ABR,分析s-ABR主波潜伏期和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Fo)幅值、第一共振峰(first formant,F1)幅值与PBmax的关系.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PBmax测试,传导性听力损失者PBmax[(84.3±l7.0)%]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PBmax[(80.9±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明显低于听力正常者的PBmax[(94.8±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90%<PBmax≤100%、80%<PBmax≤90%及PBmax≤80%分组,结果显示随着PBmax降低,不同听力受试者均表现出s-ABR各主波潜伏期逐渐延长,F0幅值和F1幅值逐渐减小.在相同PBmax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传导性听力损失及听力正常者s-ABR各主波潜伏期有依次延长的趋势,而Fo、F1幅值也出现依次减小的趋势.对s-ABR的主波潜伏期和F0、F1幅值与PBmax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听力损失受试者s-ABR主波潜伏期均与PBmax表现出负相关,而F0幅值和F1幅值分别与PBmax表现出强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方程显示,A波潜伏期、F波潜伏期、Fo幅值及F1幅值对PBmax的影响总和达到了76%,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F0幅值、F1幅值、F波潜伏期及A波潜伏期.结论 不同听力损失类型青年人s-ABR电生理特性与PBmax之间有着稳定、密切的相关关系;s-ABR有望成为辅助评估言语识别功能的电生理方法,其电生理特性中的Fo幅值、F1幅值、F波潜伏期及A波潜伏期对PBmax测试结果影响程度较大.

    作者:符秋养;梁勇;邹岸;王涛;赵向东;万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ymphocytic thyroiditis,L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诊断及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同—治疗组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初治的LT合并甲状腺结节病例292例,其中男25例,女267例.依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分为两组,其中LT合并PTC患者262例,中位年龄47岁.术前超声诊断为恶性或可疑恶性259例,良性3例;考虑多灶恶性结节者98例,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12例,其中考虑双颈淋巴结转移37例.LT合并良性结节患者30例,中位年龄为54岁,术前超声诊断为恶性或可疑14例,良性16例.以SPSS 2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2例LT合并PTC患者与良性组相比,前者发病年龄较轻,在超声上粗大钙化比例均较高,分别为34%和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中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平均浓度为2.80 mU/L、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平均浓度为27.14 μg/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ATG)平均浓度为417.3 U/ml,良性组中TSH、TG、ATG分别为2.99 mU/L、18.60 μg/L、378.7U/ml,经统计分析P值为0.233、0.747、0.8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LT合并PTC患者中,多病灶患者占42%,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达50%,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多中心病灶、肿瘤直径>2cm及有腺外侵犯患者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概率较高(P<0.05),在侧颈淋巴结转移方面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Ⅵ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血清TSH、TG和ATG在LT合并PTC的鉴别诊断中帮助不大,粗大钙化在LT合并PTC的超声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重视.多发病灶及单个病灶合并低回声良性结节患者建议行甲状腺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有Ⅵ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需警惕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

    作者:王士旭;佘志强;安常明;张溪微;李正江;唐平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模式低氧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模式低氧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8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组,20只)、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20只)、OSAHS低氧7d脑缺血再灌注组(IH7+ I/R组,20只)、OSAHS低氧21 d脑缺血再灌注组(IH21+ I/R组,20只).造模前,0SAHS低氧各组分别给予间歇性低氧7d、21 d.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大鼠视空间记忆能力.结果 与SO组比较,I/R组水迷宫测试潜伏期延长、穿台次数减少,大鼠神经细胞存活率降低,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损伤严重(P<0.05).与I/R组比较,OSAHS低氧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延长、穿台次数均减少,神经细胞存活率均降低,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更为严重(P<0.05).上述变化在IH21+ I/R组为显著(P<0.05).结论 OSAHS模式低氧可加重脑缺血再灌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与海马区神经细胞丢失及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有关.

    作者:郭向飞;赵雅宁;李建民;陈长香;李淑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复发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 观察临床指标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鼻息肉复发的相关性,探讨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鼻息肉复发的预测价值,并初步确定其预测标准.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48例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的CRSwNP患者.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复发组和非复发组的人口学特征和其他临床特征进行比较.鼻息肉标本进行HE染色,计数炎性反应细胞数量.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评价CRSwNP患者鼻息肉复发的预测指标,初步确定佳诊断分界点.以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鼻息肉术后复发率为55.6%(138/248).鼻息肉组织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哮喘、嗅觉评分和Lund-Mackay评分与鼻息肉复发密切相关(P值均<0.01).其中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对于复发的预测价值高.组织嗜酸粒细胞百分比>27%时,预测鼻息肉复发的敏感度为96.4%,特异度为92.7% (AUC =0.971,P<0.001).结论 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对于鼻息肉术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组织嗜酸粒细胞百分比>27%,可作为预测鼻息肉术后复发的标准.

    作者:王成硕;娄鸿飞;孟一帆;朴颖实;张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重复滚转试验对水平半规管管石症定位的必要性探讨

    目的 探讨重复滚转试验在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HSC-Can)责任半规管定位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重复滚转试验的必要性.方法 对以左右翻身诱发眩晕为主诉的患者连续行2个循环的滚转试验,应用视频眼震图,记录每个循环的诱发眼震,以2个循环中诱发眼震强度较强且患者症状较明显的一侧为患侧,总结分析51例HSC-Can患者2个循环各个试验头位的眼震方向、强度、时间等参数特点.结果 HSC-Can患者滚转试验在向左、右侧转头后均可诱发出与转头方向相同的水平性眼震.在51例HSC-Can患者中,26例(51.0%)滚转试验循环1与循环2诱发眼震的强弱侧相同,其中19例循环2眼震强度较强,7例循环2眼震强度较弱;25例(49.0%)2个循环诱发眼震的强弱侧相反,并且循环1左右转头诱发眼震的强度均弱于循环2,以循环2结果判定HSC-Can侧别.循环1向患侧和健侧转头位诱发眼震的持续时间(x-±s,下同)分别为(13.4 ±11.5)s和(14.1 ±9.9)s,强度分别为(18.1 ±22.4)°/s和(13.0±12.0)°/s;循环2向患侧和健侧转头位诱发眼震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0.7±10.2)s和(18.0±12.0)s,强度分别为(40.4±28.0)°/s和(15.6±11.2)°/s.循环2患侧转头位诱发眼震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均较循环1长且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33和-5.154,P值均为0.000).51例HSC-Can患者中,44例选择复位治疗,经过1~2次的手法复位,全部有效(100.0%),其中治愈41例(93.2%);余下7例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症状好转.结论 建议对可疑HSC-Can患者进行滚转试验时至少行2个循环重复测试,并主要以第2个循环进行责任半规管定位.

    作者:鲁宏华;赵媛;陈太生;徐开旭;王巍;刘强;温超;李珊珊;李晓劼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chronic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CIFRS)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CIFRS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病程、症状、鼻窦CT/MRI、手术方式、术后病理以及药物治疗方法.本组患者治疗方法采取手术加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着重分析2例具有典型临床特征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CIFR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 7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2例;病程2个月至8年,7例患者均无全身免疫系统疾病史及糖尿病病史,有面部外伤史1例,车祸后长期卧床并应用抗生素1例.发病初期病变位于单侧上颌窦者6例,单侧筛窦者1例.病理检查和/或真菌培养检出曲霉菌6例,毛霉菌1例.随访1~5年,治愈6例,死亡1例.结论 CIFRS多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单窦发病为主,上颌窦多见,曲霉菌多见;临床表现及早期鼻窦CT缺乏特异性.治疗以手术联合足量足程抗真菌药物为主.

    作者:李天成;曾镇罡;肖水芳;秦永;王鹤;王全桂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先天性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皮层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先天性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的研究,探讨中枢听觉发育与人工耳蜗植入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 5岁前植入人工耳蜗的先天性聋患儿110例,测试时年龄12~80个月,其人工耳蜗使用时间从刚开机到48个月.声场下以65 dBSPL的/m/、/t/、/g/为测试声,进行CAEP测试,记录其P1、N1及P2波.分析各波的引出率、人工耳蜗植入年龄以及使用时间与P1波潜伏期的关系.结果 P1波的总体引出率为66.4%,N1波为15.5%,P2波为12.7%;P1波的引出率明显高于N1波(x2=228.542,P=0.00)和P2波(x2=257.438,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t/、/g/等三种刺激声的P1波引出率分别为64.1%、66.9%和6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9,P=0.75);三种刺激声之间P1的潜伏期(P=0.22)和幅度(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年龄≤42月龄组P1潜伏期进入与年龄相当的正常值范围的百分比(95.3%)明显高于> 42月龄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在42月龄前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中,耳蜗使用时间分别为1年、2年、3年和4年的各组之间,在进入年龄相当的正常P1潜伏期范围的百分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 先天性聋患儿42月龄前植入人工耳蜗,其听觉中枢更有可能实现正常发育,而且一经植入使用,即可迅速发育达到正常听力的水平.

    作者:卢伟;陈丽丽;鲁倩;孙淑萍;雷一波;陈雪清;米思;莫玲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病例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疗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总结2007年3月--2014年5月,北京世纪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7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不同手术方式的结果.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25~73岁,平均49岁.甲状腺乳头状癌23例,滤泡状癌1例,髓样癌3例.甲状旁腺瘤24例,甲状旁腺癌2例,甲状旁腺增生1例.非同期手术者8例,其中7例在行甲状腺癌手术时已存在高钙血(2.7~3.1mmol/L),在甲状腺癌术后3~ 26个月实施甲状旁腺手术,1例甲状旁腺癌术后复发合并甲状腺癌.19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同期实施甲状旁腺和甲状腺癌手术,在实施甲状旁腺手术时常规术中快速检测外周血甲状旁腺激素动态变化,甲状旁腺手术标本切除5分钟后甲状旁腺激素降幅均不低于50%.结果 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6例,长期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4例,均发生于分次手术者.暂时性喉返神经不全麻痹者4例.无新发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者.随访11 ~43个月均未见甲状腺癌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复发.结论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患者一期手术可降低术后长期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风险,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应尽可能检查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

    作者:申虹;魏伯俊;谢洪;彭振兴;王佳;白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鼻咽癌放疗后颞骨骨肉瘤一例诊治教训及思考

    鼻咽癌放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治愈或病情缓解和控制.因射线具有致癌作用,少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癌.继发癌多以舌、肺、牙龈、鼻腔等多见,其他如颞骨等部位少见.颞骨继发癌的早期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因发病部位隐匿,往往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错过了佳治疗时间.现将我院1例鼻咽癌放疗后颞骨骨肉瘤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如如;陈波蓓;黄赛瑜;南奔宇;吴珏婷;施云斌;冯博孩;陈思;项海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鼻咽结核合并结核性中耳炎一例

    鼻咽结核合并结核性中耳乳突炎临床较罕见,误诊率极高,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我科收治鼻咽结核合并结核性中耳炎一例,报告如下.患者,女,49岁,以“反复左耳闷痛、听力差2个月,口角歪斜3d”于2013年10月2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闷痛伴听力下降,无耳流脓,无眩晕及视物旋转等,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分泌性中耳炎(左),给予“左耳鼓膜穿刺”及药物等治疗,耳闷及听力有所好转,但症状反复发作.1个月前左耳闷痛等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脓性分泌物,脓液无特殊臭味,无眩晕.3d前患者突然出现口角歪斜及左眼无法闭合,遂就诊我院.

    作者:杨育儒;卓明英;杨峰;郑晓晖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鼻部奴卡菌感染一例

    患者男,53岁,因鼻部皮肤红肿3d来我科就诊,有鼻部皮肤肿痛伴灼热,无脓涕、鼻塞,无嗅觉减退、鼻出血,无咳嗽、咳痰,无头痛、发热,平素体健,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查体见右侧鼻背皮肤局部2.0cmx1.8 cm充血、肿胀,表面脓血性分泌物、压痛(+)、波动感(+/-).双侧鼻腔黏膜充血,下鼻甲肥大,各鼻道未见分泌物积聚.血常规WBC11.98×109/L、中性粒细胞占0.7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37 mg/L,考虑“鼻部皮肤疖肿”于2014年11月15日收入院.入院后予以哌拉西林10 g、地塞米松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抗炎治疗.

    作者:胡伟琦;汪五清;赵缜;许伟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累及鼻腔鼻窦的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一例

    患者男,57岁,2012年7月因“牙龈天疱疮”就诊于我院皮肤科,给予甲泼尼龙片每日48 mg口服,逐渐减量为16 mg,同时口服阿仑膦酸钠,每日70 mg预防骨质疏松.2014年1月患者因右侧面部肿胀、疼痛,回吸吐出有臭味的黄色黏稠脓液2周就诊于我科,门诊诊断为“牙源性鼻窦炎”,行“右侧颊龈部切开引流术”,引流出黄色黏稠脓液,细菌培养结果为草绿色链球菌、奈瑟菌.口腔科建议耳鼻咽喉科先控制上颌窦内感染,患者遂于2014年1月14日收入我科.患者否认糖尿病病史.

    作者:赵婷婷;钟贞;曾镇罡;安金刚;肖水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咽喉部扁平湿疣一例

    患者女,46岁,因咽痛伴麻木不适2个月余入院.患者2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咽部疼痛不适,局部麻木感,偶有咳嗽,无口臭,无渗血,无言语、吞咽障碍,曾至外院就诊,诊断为慢性咽炎,予口服药物(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详)治疗,效果欠佳.后症状持续存在,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二期梅毒?慢性咽喉炎”收入院拟行进一步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好,饮食睡眠好,大小便无异常,体重无减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血压高达160/90 mmHg(1 mmHg=0.133 kPa),不规律口服药物治疗,血压控制情况不详;无冠心病、糖尿病史,无长期服药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及其密切接触史,无外伤手术史,无输血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作者:杨成林;汤华晓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气管切开经鼻内镜取出成人假牙并发气胸一例

    患者男,26岁,2015年2月17日因车祸伤及头部、颌面部、右膝部,当时昏迷,急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面部、右膝部清创缝合治疗,并给予抗感染治疗,清创术后仍有意识不清,伴咳嗽无咳痰,并有发热,伤后第4天意识渐清醒,咳嗽渐加重,但持续发热,体温高达39℃,于伤后7d在当地医院行胸部X线检查发现右肺支气管高密度影,怀疑异物并右侧肺炎,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2014年11月曾因外伤导致11、12、21牙缺失于当地医院行陶瓷牙镶嵌.

    作者:张田;王云强;王锡温;卢国伟;李大建;宋西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游走性颈部上纵隔迷走神经鞘瘤一例

    神经鞘瘤是来源于周围神经Schwann鞘细胞所形成的单发或多发、有包膜、生长缓慢的肿瘤,大多数为良性肿瘤.神经鞘瘤以发生在颈部的周围神经或颅神经多见.颈部迷走神经鞘瘤主要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可伴有或无声嘶.跨颈部上纵隔的迷走神经鞘瘤很少见,而在颈部和上纵隔之间上下游走的迷走神经鞘瘤少见报道.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崔捷;张海林;钟外生;陈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治及进展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指原发于甲状腺内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所有甲状腺恶性肿瘤的5%,占结外淋巴瘤的1%~3%,主要见50岁以上妇女,绝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病理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且不同病理亚型其治疗方案也不同,因此明确其病理诊断特别重要,主要诊断手段有甲状腺超声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空芯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及手术活检等,治疗方案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及联合治疗,手术主要作用明确诊断和解除气道压迫.PTL预后一般较好,本文讨论的核心是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的进展.

    作者:梁鹏;王森;陈康兵;李茉;刘洋;李爽;潘予韦;张轶西;姜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声惊恐症

    声惊恐症是指听到某种声音(通常是耳边突然、意想不到的响声)后出现不自主反应,并产生暂时或永久性神经生理和/或心理特殊反应.本文从声惊恐疾症的临床表现、可能机制、评估和诊断等内容进行综述.

    作者:刁明芳;孙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儿童声门下狭窄

    目的 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声门下狭窄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用该方法治疗的9例儿童声门下狭窄患者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7个月至7岁,平均年龄2.5岁.狭窄程度按Myer-Cotton法分类:Ⅱ°7例,Ⅲ°2例.病因为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后引起者8例,切割伤1例.结果 患者行球囊扩张手术1~3次,平均1.8次.成功拔管6例(66.7%),其中一次扩张治疗即拔管者4例(44.4%).2例患者术后出现气胸.结论 对于程度较轻的声门下狭窄,内镜下球囊扩张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手术方法.

    作者:崔鹏程;罗家胜;赵大庆;郭志华;马瑞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早期声门型喉癌CO2激光术后创面的动态观察

    目的 探讨CO2激光喉显微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术后创面愈合过程,嗓音分析,疗效,经济学效益.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6例T1-T2声门型喉癌CO2激光喉显微手术患者进行创面的内镜动态观察及分析.并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12例行常规开放性手术和27例行放射治疗的T1声门型喉癌患者临床资料,与其肿瘤学疗效、经济学效益进行比较.结果 34例患者行创面愈合形态学观察,黏膜稳定时间平均93 d,120 d内黏膜稳定者为31例(91%),黏膜稳定时间大于120 d的3例患者中1例复发.31例患者嗓音评估,VHI-10平均得分5.9,T1优于T2,前连合未累及者优于累及者.36例患者,平均随访18.7个月,1、2年总生存率、疾病相关生存率均为100%,局部控制率、喉功能保存率均为94%,与开放性手术、放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放性手术、放疗组相比,CO2激光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短,平均治疗费用少(P<0.05).结论 CO2激光术后创面水肿渗出、肉芽增生明显,创面的动态监测有利于理解喉癌CO2激光术后创面二期愈合过程,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同时尽早发现可疑病变;CO2激光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疗效可靠,经济学效益好.

    作者:王琦;徐霖;汪文斌;王华林;袁晖;凌奕;沈磊;范国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腭咽部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的预测

    当前包括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及其各种改良术式在内的腭咽部手术仍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常用术式,在我国的一些医疗机构中此类手术甚至是应用于此疾病的唯一术式.腭咽部手术的优点在于相对简单易行、主观疗效较好且并发症相对较少,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较低的客观有效率,Sher等[1]的数据认为UPPP的有效率仅为40%~ 50%,各种改良术式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并未显著提高客观有效率[2].

    作者:叶京英;张俊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