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500/R
  • 国内刊号:11-5500/R
  • 影响因子:0.24
  • 创刊:196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0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   2001年6期文献
  • 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的注气移位治疗

    由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其它疾病所导致的黄斑部视网膜下致密出血常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且预后较差,临床治疗效果欠佳.一种新的注气移位疗法采用玻璃体腔注气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配合术后短期俯卧位已在某些病例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该方法简单易行,并发症较少.对于某些病例该方法可使患者得到明显和较稳定的视力提高.本文对该治疗方法及其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卢海;彭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CE综合征)是一组累及虹膜、角膜、前房角的致盲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Chandler综合征、Cogan-Reese综合征.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无统一结论.本文就其临床和基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小伟;庞国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HRT在青光眼诊断和视神经监测中的应用

    HRT是一种自动化的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共焦激光眼底断层扫描仪.利用它可以获取视盘的三维地形图,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处理,得到视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定量描述,并且可用于地形图变化的定量分析.本文就HRT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及其在青光眼诊断和视神经损害监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夏翠然;徐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细胞缝隙连接与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中常见的致盲眼病.缝隙连接是组织细胞之间连接的一种基本形式.近年来,研究者发现,缝隙连接的异常与先天性白内障的形成和发展有明显的联系.本文就缝隙连接的生理作用及其与先天性白内障发生机制之间的联系等作一综述.

    作者:徐雯;姚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Fas/FasL与眼新生血管

    Fas是神经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一种跨膜蛋白,与其配体FasL结合,通过FADD与Daxx两条独立的途径诱导细胞凋亡.Fas/FasL在眼部有广泛表达,对角膜及脉络膜的新生血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新生血管的可能机制包括:1.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2.诱导粘附于血管壁的白细胞凋亡,抑制其外渗,从而减少血管刺激因子的释放.

    作者:陈琳;孙旭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结膜泪囊鼻腔吻合术

    近端泪小管堵塞引起的泪溢症,系眼科常见病,现多主张采用结膜泪囊鼻腔吻合术(conjunctivodacryocystorhinostomy,CDCR)治疗.CDCR开展已近30年,但因手术带来的各种问题严重阻碍了其临床应用和推广.本文总结了数年来诸多学者对CDCR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促进各临床医生对CDCR的进一步思考.

    作者:秦毅;闵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及研究进展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常见的原发性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成人的生命,尽管诊断正确率较高,但其病因、发病机制、自然病程尚不清楚,目前除眼球摘除外治疗方式多样,但临床医生对不同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无统一标准.本文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生物学特性、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综述.

    作者:王风华;李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屈光手术新进展-LASEK

    LASEK手术是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屈光手术.本综述主要介绍此手术的原理、手术技巧、临床效果、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作者:万修华;姚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晶状体囊袋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1991年,为克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囊袋皱缩变形,Hara发明了囊袋赤道环.在此基础上Nagamoto设计了囊袋张力环,使晶状体脱位时的白内障手术得到改观.1998年,Nishi将囊袋张力环改进成为囊袋曲折环,使之成为一种同时具有抑制后发性白内障能力的环.囊袋环作为一种独立于人工晶状体的囊袋内植入物,正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功能.本文对上述这三种囊袋环的作用原理,外形设计,植入方法和应用效果作一综述.

    作者:杨晖;张振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玻璃体后脱离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作者通过阐述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机制、分类、诊断,揭示玻璃体后脱离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并且回顾了玻璃体后脱离的各种药物诱导方法.

    作者:王志良;张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的研究新进展

    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是由病毒抗原引起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在T细胞活化的过程中,CD28和B7起重要作用.T细胞的细胞因子如IL-2、IFN-γ以及粘附分子如ICAM-1、PECAM-1也在此病中起调节作用.

    作者:张铁英;齐艳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内皮素、一氧化氮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是两种作用相反的血管活性物质,两者共同作用影响眼底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毛细血管的闭塞、内皮细胞的增殖、周细胞的凋亡以及基底膜的增厚密切相关,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也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陈百华;姜德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角膜厚度对眼压测量的影响及其意义

    眼压是诊治青光眼的一个重要参数.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受角膜中央厚度的影响,正常人群中角膜中央厚度个体差异较大,带来眼压测量值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引起一些临床意义,对高眼压症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诊治造成影响.本文就正常人的角膜中央厚度、每日角膜厚度变化曲线、与眼压测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高眼压和青光眼的角膜厚度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王卫群;孔令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器官培养法保存人角膜

    器官培养是欧洲眼库保存角膜的主要方法,它可以保存角膜活性达数周,并且可以降低感染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本文就器官培养保存角膜的方法、临床应用效果及保存角膜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一综述.

    作者:赵靖;谢立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眼表疾病行羊膜移植的抗感染效应

    严重眼表疾病的治疗常因角膜或结膜上皮化延迟而变得复杂.上皮化延迟(PED)的治疗涉及导致PED的各种因素,包括异常眼睑重建、人工泪液、自体血清点眼和近期提倡的作为受损基底膜替代物的羊膜之应用.关于羊膜的报道多数集中于羊膜作为基底膜替代物,被认为是促进上皮生长的理想底物.此研究不同于以往的报道,即羊膜被用作遮盖再生上皮的暂时性植片,不包括其基底膜特性. 临床研究:患者20例20眼,分为两组,一组是PED患者接受羊膜移植,仅保守疗法治疗2周无效的患者方可进入此研究;另一组是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患者,作为预防性措施接受这一疗法,因为此类患者角膜上皮化常很困难.疑有活动性炎症者除外,按常规方法施行羊膜移植,所有病例均为基底膜面向外,术后1周取下羊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苏木素-伊红染色,及TUNEL染色.浸润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用抗CD14,CD4,CD8和CD20单克隆抗体特征性标记受累细胞是T细胞或B细胞亚群. 体外研究:几种T细胞来源细胞系(Raji,Molt 4)和由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来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与保存的人羊膜共同培养,获取含有淋巴细胞的羊膜.每组事先用β1及β2整合蛋白的封闭抗体处理.羊膜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及TUNEL技术染色. 从临床研究获取的羊膜,其基质中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CD14染色阳性表明大多数属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CD4、CD8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几乎相等,说明两种类型T细胞均存在.另一方面,CD20抗体着染不明显,证明B细胞浸润很少.大多数浸润的淋巴细胞TUNEL(+),提示迁移到羊膜时多已凋亡.其凋亡过程是否是由羊膜所导致的主动效应还不很清楚,因为淋巴细胞在羊膜中可能仅进行了一次生理性凋亡过程.所有的组织学标本均表明浸润细胞没有侵犯基底膜,大多数细胞似乎都与紧邻于羊膜下的眼表面相隔开来.另有可能是羊膜作为一种生理性屏障,就像接触镜保护眼表那样,以防泪膜中的炎症细胞侵入.此研究中作者没有比较羊膜处于相反方向,即基质面向上时的结果. 体外研究结果发现Raji和外周血单核细胞都没有侵入羊膜,而Molt4粘附并浸润于羊膜基质中.这表明淋巴细胞的粘附和浸润是有选择性的,提示其粘附是通过有关的特定分子进行的.Molt4的粘附未被加入的主要粘附分子β1和β2整合素阻遏剂所阻断,提示其它分子可能参与此过程. 此研究表明羊膜在眼表作为暂时性植片能够促进眼表上皮化,羊膜使浸润于其中的淋巴细胞与眼表面相隔离,似乎在羊膜的抗感染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连同羊膜其它已公认的特性使羊膜在严重的眼表疾病治疗中成为一种有用的外科材料.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对比敏感度分析

    对比敏感度作为一种心理物理学检查法,对视力特别是视觉质量的评估,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关于RK、PRK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已有较多报道,但对LASIK后对比敏感度研究较少.为此,作者对接受近视或近视散光性LASIK术的65例(120眼)患者(术前近视等值球径度数:-1.25D~-13.75D)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了空间对比敏感度检查和佳矫正视力测定,以探讨LASIK对二者的影响. 结果表明,LASIK后所有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均有下降,其中频率为12c/d的对比敏感度下降至少持续3个月,而18c/d频率者则仅下降1周.将病例按近视度数分为低度数组(-1.25D~-6.00D)和高度数组(-6.00D~-13.75D)后,发现低度数组仅12c/d频率的对比敏感度下降至少持续3个月;而高度数组则表现为术后1周6c/d、12c/d和18c/d频率均有下降,但术后1个月时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在高度数组除12c/d频率的对比敏感度下降至少持续3个月和18c/d频率下降1周外,患者术后的对比敏感度虽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另外,虽然术前高度数近视组佳矫正视力较低度数组稍低,但两组术后的佳矫正视力均与术前保持一致. 近有研究表明,LASIK单区切削治疗近视(-2.25D~-7.80D)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低(3c/d)、中(6c/d)频率的空间对比敏感度均显著下降.而对一组高度近视患者(-6.00D~-19.50D)进行的研究表明,LASIK术后1个月,患者低(3c/d)、中(6c/d)频率的空间对比敏感度显著下降,但术后3个月时则有所改善;而高频率(12c/d、18c/d)的空间对比敏感度无明显下降.作者推测,这些研究结果之所以与作者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可能与研究的病例数不同、所用激光器及切削程序不同等有关. 作者认为,LASIK对治疗高达-13.75D的近视和高达+5.25D的散光是安全有效的,对佳矫正视力和对比敏感度几乎无影响,而12c/d频率的空间对比敏感度对评价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的下降是敏感的.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低剂量丝裂霉素C的疗效观察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可有效防止其复发,但可引起如角膜融解等严重并发症.近有报道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也可明显降低其复发.作者对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低剂量丝裂霉素C的疗效进行了观察. 实验分为三组.组1为36例38眼原发性翼状胬肉,组2为26例26眼复发性翼状胬肉,组3为30例32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其中组1,组2切除翼状胬肉暴露巩膜后,局部用含0.02%的丝裂霉素C的棉片作用30秒钟,之后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组3切除翼状胬肉暴露巩膜后行自体结膜移植.所有病人术后至少遮眼一天至角膜上皮愈合.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点眼(4次/日)一周后,地塞米松逐渐减量至停药. 结果:组1随访6~12个月38眼中有3眼(7.9%)复发,组2随访5~7个月26眼中有5眼(19.2%)复发,组3随访2~9个月32眼中有2眼(6.3%)复发,统计结果显示组2和组3的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年轻人的复发率高于老年人.术后至发现翼状胬肉复发的时间:组1为(10.0±3.5)天,组2为(5.1±1.7)天,组3为(5.5±3.5)天.术后组1中有71.1%的病人对手术外观满意,即术眼与正常眼无明显差别,或只在手术区有少量浅层巩膜血管但未超过角膜缘并且无纤维组织增生.组2和组3病人满意率分别为65.4%和75.1%,二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丝裂霉素C治疗组的主要并发症是浅层点状角膜炎,多在术后1~2周内出现,但在自体结膜移植组,未见此类并发症.平均随访(28.3±10.3)个月,无巩膜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出现. 结果表明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低剂量丝裂霉素C可有效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而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眼外观使病人满意.作者认为:对于初发的翼状胬肉患者,应施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丝裂霉素C治疗;对于复发性翼状胬肉,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是更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