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基质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早期角膜瓣黏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以Ⅲ型、Ⅵ型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与该黏附机制关系为密切.细胞外基质对角膜瓣与基质层之间的黏附起骨架作用,对角膜活性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起促进作用.
作者:张婉琪;谢军谊;孙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西方国家55岁以上人群的主要致盲原因.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现有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药物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目前已应用于临床以及即将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包括Macugen、Lucentis、曲安奈德、Retaane、Evi-zon、Avastin等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杨琳;刘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前LASIK手术已经成为主要的角膜屈光手术.虽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术后角膜感染偶有发生,感染的后果严重危害视力.本文从LASIK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常见菌种、临床特点、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王佼佼;李绍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黄斑转位术是临床上针对黄斑区病变的新的手术治疗方法.它可以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中心视力,但也带来一些并发症,如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旋转斜视.针对后者有人采用同期或二期斜视手术消除患者术后出现的视物倾斜和复视症状.本文就黄斑转位术后继发旋转斜视的过程和手术治疗效果作一综述.
作者:陈遐;赵堪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上世纪末有学者发现人类眼外肌Pulley作为眼外肌的实际功能起点对眼球运动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后,以活体动态影像学发现为基础,主动Pulley假说得以提出并用于眼球运动理论的研究.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不同种系哺乳动物眼外肌Pulley的组织形态结构有一定差异,这可能与不同种系的眼球运动机制不尽相同有关.有学者认为这一发现可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人类眼球运动机制.本文从进化角度,就不同种系哺乳动物眼外肌Pulley组织形态学,及以形态学为基础不同种属眼球运动机制的不同作一综述.
作者:孙春华;赵堪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硅油作为一种暂时性玻璃体替代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硅油眼内填充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与硅油的理化性质及硅油移行有关.其中白内障、高眼压、角膜病变、硅油乳化较常见,中心暗点和硅油迁移入脑室是近期发现的两个并发症.
作者:徐鼎;董方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角膜个体化切削方法主要有波前像差引导的、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体化切削,以及Q值调整、Kappa角补偿的切削模式,这些方法虽在提高术后视觉质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着综合考虑不全、不能同时解决多个问题的缺陷,其有效性和可预测性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钱汉良;陈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小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化学治疗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一种有效疗法.随着化学治疗等保守疗法的应用,患者的生存率和眼球保存率均有较大提高.本文就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常用化疗方案、化疗效果、化疗毒性反应、环孢霉素A的应用、基因组的改变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化疗后再复发的补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高蕊;李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神经功能异常可能先于血管损伤,引起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细胞外谷氨酸的大量蓄积,持久激活谷氨酸受体以及损伤视网膜神经元.细胞外谷氨酸的蓄积可能与视网膜Müller细胞L-谷氨酸/L-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功能下降有关,致使细胞外的谷氨酸不能及时转运到Müller细胞内.本文就Müller细胞GLAST的作用机制及在糖尿病状态下功能的变化进行综述.
作者:毛静海;许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驱除视网膜前膜的常规方法是机械性剪断和剥离,但伴有明显的牵引作用,容易导致视网膜撕裂和出血.脉冲电子崩解刀是一种新的无牵引作用、更精确的冷切割工具.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脉冲电子崩解刀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安全性和效率.但仍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完善其性能.
作者:高永峰;郭希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随着准分子激光矫正屈光不正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机械法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的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它们的基本原理、手术操作过程、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顾丽琼;廉井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能促进视网膜缺血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和轴突切断后再生,为治疗视神经损伤提供了可能.但单纯应用外源性CNTF直接治疗,在体内作用时间短,而其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克服了该缺点,为治疗视神经损伤性疾病开辟了新途径.本文就CNTF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对视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特别是CNTF转基因治疗在视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方丽君;朱益华;徐国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角膜神经受到损伤,术后角膜神经存在缓慢的修复过程.本文就近几年有关LASI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及相关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促进角膜神经修复的方法提供借鉴,以完善角膜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
作者:丁冬梅;陈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率低,国内眼科界对该病的认识尚未统一,本文主要对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分类、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组织病理学表现和病理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李学晶;童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一种慢性特发性炎症,是局限于泪腺、涎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伴有眼干及全身免疫性疾病,与Sj(o)gren综合征有相同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类似的临床表现,在临床常常被误诊.本文就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和Sj(o)gren综合征两者的关系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作者:汪亮;杨华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眼部好发的恶性肿瘤,近年研究发现一些对脉络膜黑色素瘤发生起关键作用的异常的分子信号传导途径,如RTK(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途径的过度激活,CDK(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信号途径的失活等,及其相关基因的异常,导致肿瘤的生成和增殖.随着对脉络膜黑色素瘤发病的分子机制认识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九可;李毓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P物质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在角膜病变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就其对角膜上皮细胞的迁移及创伤愈合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媛;贾卉;郝继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作为严重威胁婴幼儿视力发育的眼病,其遗传倾向受到关注,目前GLC3A,GLC3B和GLC3C三个相关候选基因已经定位.CYP1B1是目前仅找到的先天性青光眼的致病基因,其突变和功能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先天性青光眼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其与CYP1B1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宇虹;孙兴怀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常用于矫正麻痹性睑外翻的手术方法--外侧睑板剥离术和外侧睑缘缝合术,不能完全解决面神经麻痹引起的严重眼睑松弛、下坠,也不能有效保护角膜,而且后者由于缩短了睑裂长度,可致患者颞侧视野缩小.由传统外侧睑板剥离术发展而来的扩展外侧睑板剥离缝合术,较外侧睑缘缝合术有更强的缩短下睑的作用,但不缩小患者的颞侧视野.
作者:田彦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前葡萄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内炎症性疾病.按其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或慢性前葡萄膜炎.病程3个月以上者,即称为慢性前葡萄膜炎.本研究旨在观察慢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经治疗控制炎症后的视力状况和长期并发症.
作者:杨琼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来自6个国家的15名有经验的眼科专家,其中包括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分期委员会成员数人,对在1984年和1987年制订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国际分期和分类(ICROP)作了修订.原ICROP内容主要包括:(1)视网膜受累的前、后部位(区).(2)依钟点数计算视网膜受累的范围.(3)在颞侧周边视网膜血管化与非血管化分界处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或分期.
作者:刘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