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检查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主要依据.传统的自动视野检查,或称白对白视野检查法,存在着检测早期青光眼视野敏感性差,检测时间长,光阈值波动大以及仅检测光敏感度等缺陷.倍频视野检查法,尤其是第二代的Matrix FDT,在不降低第一代倍频视野高敏感度的基础上改善了其检测点数少、无法检测中心30°视野的缺陷.蓝黄视野检查法,或称短波长视野检查法,通过对短波色觉通道的分离检测提高了早期诊断的敏感性,近年来通过检测程序和检测策略的改进使其更适用于检测青光眼视野损害.本文对Matrix EDT和蓝黄视野的原理、检查程序、检测策略及其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劲嵘;余敏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下方视网膜是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病的好发部位,由于比重等原因,普通硅油对下方视网膜疾病的应用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研究证明重硅油对下方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就目前研制的数种重硅油的理化特性、应用疗效和研究进展作一介绍和比较.
作者:陈艳;林季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完备而复杂的三色视觉系统是人类和大部分灵长类动物所特有的.色觉信息始于视网膜上光感受器经复杂的神经网络向大脑皮层传递,并经各级神经元的编码处理产生色觉.本文复习了近年来色觉研究的成果和进展,重点就色觉信息在外侧膝状体核,视皮层V1区、V2区及V4区的传递通路作一综述.
作者:刘睿;褚仁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儿童眼球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结构较不稳定,白内障手术后常发生近视漂移;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近视漂移加剧,而视觉剥夺与弱视、手术刺激、单侧患病等多种外界因素均可能导致患儿眼发育异常,进而增加白内障术后近视漂移的个体间差异,尤其在手术年龄不足2岁者,使术前选择植入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更加困难.目前不同文献关于研究对象的手术年龄、随访期长度、对近视漂移的度量方法差异较大,研究结论之间缺乏可比性;部分研究者发现儿童白内障术后眼屈光状态随年龄增长遵循对数衰减曲线,并进一步归纳出术后患儿各年龄屈光状态的预测方法应用于临床.
作者:张湘;施玉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儿童低视力的视觉康复备受关注.视功能和功能性视力是研究视觉损失的两个重要方面.儿童低视力的早期干预得到神经生物学理论和发育理论的支持,功能性视力的评估是早期干预的关键.儿童低视力的视觉康复主要包括视功能训练、助视器的使用、改善环境及特殊教育.建立完善的低视力服务体系,以实现低视力儿童的视觉康复.
作者:高雅;孙葆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滴用非甾体类抗炎剂(NSAIDs)滴眼液出现角膜融解的病例时有报道,其发生的可能机制包括NSAIDs对环氧酶的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角膜中表达的增高、角膜知觉的减退及其中所含防腐剂、溶剂与表面活性剂的毒性等.此外,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眼表疾病等也可能与该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作者:赵晓彬;晏晓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是一种罕见的黄斑区营养不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双眼中心视力低下,眼底检查正常,全视网膜电图正常,而局部或多焦视网膜电图异常.本文就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病因与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作一综述.
作者:陈静;陈长征;邢怡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与其特异性受体CXCR4构成的SDF-1/CXCR4轴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近研究发现,循环中的造血干细胞及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在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视网膜缺血缺氧可引起缺氧诱导因子-1的增加,继而引起SDF-1表达上调.SDF-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黏附分子等关系密切,还可破坏血-视网膜屏障,促进EPC在缺血缺氧的视网膜上产生新生血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作者:袁源智;袁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的研究显示免疫系统调节在青光眼视神经病变中起到损伤和保护两种矛盾的作用.青光眼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够致神经元损伤,然而直接针对特异性抗原的T淋巴细胞却能保护神经元避免轴突受损后的进一步损伤.所以在受益于保护性自身免疫和诱发自身免疫性神经元变性疾病之间的平衡成为关键.胶质细胞的免疫调节和机体的组织应激是决定其平衡的重要因素.深入地研究免疫系统在青光眼视神经变性中的不同作用,能更有效地促进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策略的发展.
作者:李略;赵家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高新技术,在角膜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揭示角膜病的功能基因组及基因表达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作者:房兴峰;赵靖;谢立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晶状体蛋白是人晶状体内主要的结构蛋白.晶状体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以引起晶状体混浊.晶状体蛋白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可以导致晶状体蛋白结构和功能相应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晶状体混浊.本文就先天性白内障的表现型与各晶状体蛋白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张瑛瑛;楼定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原发性眼内淋巴瘤是一种眼部相对少见的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属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其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本文对原发性眼内淋巴瘤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查、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述.
作者:毕颖文;陈荣家;徐格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视锥细胞营养不良(COD)和锥-杆营养不良(CORD)均属于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二者在表型上很难区分.已确定18个染色体位点的12个基因与二者发病有关.常见的如锥-杆细胞同源盒基因(CRX)、视网膜ATP结合盒式基因(ABCA4)、视网膜色素变性GTP酶调节因子基因(RPGR)等.本文按疾病遗传方式对COD和CORD相关基因及突变和基因型-表型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张晓慧;李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患者视力的角膜感染性疾病,为眼科临床急症.近年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多种因素导致了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株的出现,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病理机制,诊断与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丹;孙旭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无虹膜或虹膜大部分缺损眼硅油填充时,往往出现硅油和角膜内皮接触,导致角膜变性、混浊和眼压升高等并发症.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通常植入人工虹膜隔来代替虹膜.本文就人工虹膜隔的类型、形态、优缺点、植入方法、目前的治疗效果及原因等进行综述.
作者:陶爱珠;宋宗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包括全球一些主要眼底病专家与会的第ⅩⅩⅤ届Jules Gonin学会和第39届视网膜学会联合会议,于2006年10月15~20日在南非开普敦召开.会议交流了近两年眼底病研究的重要进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主要是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或bevacizumab,已成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主流疗法.关于小规格玻璃体切除术、干涉光断层扫描等成像技术方面的改进和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作者:惠延年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