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因具有比一般小切口手术创伤更小等优点而被认为是未来白内障手术的发展方向,然而就像其他新技术一样,在其发展的早期亦存在不少问题,如:因没有超声乳化针头袖套而产生对切口的热灼伤、前房稳定性较差、缺乏适合微切口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等。近年来随着超声乳化仪及其软件更新、手术技术和微切口人工晶状体的发展,以上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作者:毕伍牧;孙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西方老年人不可逆盲的首要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中国AMD患病率急剧上升。但其病因和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故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近年来国内外对脂类代谢与AMD的发病机制广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提示,脂类代谢异常与AMD的发生呈正相关,但有些研究则结论不一。本文就视网膜脂质及全身血脂代谢在AM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张蓓;邱庆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急性视神经病变。尽管其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本文从小视乳头、心血管危险因素、失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白内障手术、眼压、高凝状态、颈动脉疾病、遗传因素等方面就目前NAION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宋宏鲁;啜玉彩;王雨生;胡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葡萄膜炎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为了对葡萄膜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建立、改进了多种葡萄膜炎的动物模型,但由于葡萄膜炎是一组动态的疾病,所以目前尚无一种动物模型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人类葡萄膜炎的临床或免疫学特征。本文就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模型动物、诱导方式以及动物模型进行综述。
作者:李洋;崔彦;毕宏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磷脂酰肌醇3-激酶(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s,PI3K)是使磷脂酰肌醇的肌醇环第3位磷酸化的酯酶,属于磷脂酰肌醇激酶相关蛋白家族,具有内源性脂质底物。PI3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活动,是重要的生命信号通路。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是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主要机制,H3K信号通路是介导该过程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
作者:郭瑞;郭海科;孟倩丽;肖俐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是一种矫正屈光不正的眼内晶状体手术,尤其用于严重屈光不正的治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临床证实。较之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IOL提供了更好的视觉质量,同时避免了角膜混浊和角膜扩张的风险,然而该手术会造成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等角膜相关并发症。本文旨在讨论pIOL这一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分析各型pIOL导致术后近期和远期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可能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应用并帮助筛选适合的患者接受手术。
作者:张杰;杨亚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由于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发病机制的阐明,玻璃体手术用于治疗IMH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术中使用曲安奈德能够提高内界膜的能见度,降低内界膜撕除的难度。同时近年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的兴起,对其手术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本文综述了IMH的诊治演变、微创玻璃体手术以及黄斑裂孔形态与视力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钊填;张少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tight junctions,TJs)构成血-视网膜外屏障,对调节视网膜的微环境起重要作用。本文就TJs的分子结构、血-视网膜外屏障的功能、体外模型的构建与评估、相关眼病及细胞移植后屏障重建等问题加以综述。
作者:张燕;彭绍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临床上,部分患者尽管接受了成功的视网膜复位手术,其视功能的恢复仍很有限。一些临床特征如手术前视力、黄斑部视网膜脱离高度与时间、视网膜改变以及并发症等,被认为是预测手术后视功能的主要因素。近年通过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对残留视网膜下液和视网膜的病理改变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的视功能恢复和视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两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了解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因素,为预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的视功能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作者:侯慧媛;惠延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近年的研究证明,一些分子途径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进展有关。其中GNAQ基因、GNA11基因、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以及微小RNA(miR-34a)都通过调节特定的分子途径影响肿瘤的进展,靶向分子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脉络膜和睫状体黑色素瘤都存在特征性的1、3、6和8号染色体的改变,其检测有助于病情的随访以及预后的判定。
作者:屠颖;魏文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随着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的认识逐渐加深,本文对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分类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夏仁春;朱晓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感染性角膜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病与感染的棘阿米巴虫株尤其是18S核糖体RNA基因型具有一定关系,因此,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病原体基因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棘阿米巴角膜炎病原体基因分型在角膜炎病原学诊断、追踪感染源以及致病性等三个方面对棘阿米巴基因分型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姜超;梁庆丰;孙旭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通过调节跨细胞膜的钙离子流动来改变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从而影响多种细胞内的信号传导过程。有关CCB治疗青光眼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对CCB与眼压的关系、对眼血流及视乳头血流的影响、对视野与对比敏感度等视功能的作用、作为神经保护剂等多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研究药物涉及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尼伐地平、伊加地平、维拉帕米、洛美利嗪、氟桂利嗪、地尔硫卓等多种,给药途径既有局部滴眼剂,也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等。研究结果显示,全身应用CCB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的效果较明确,但有关改善青光眼患者眼血流的治疗方案尚未出现,局部滴用或口服CCB的降眼压效果在动物实验与人类试验的结果尚不一致。在开展CCB治疗青光眼的多中心、随机化、盲法评价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评价其效果及安全性之前,CCB尚不宜广泛用于青光眼的常规治疗。但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CCB是一种令人鼓舞的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李建军;徐亮;赵家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晶状体规则有序的组织结构和独特的生理学特点决定其透明性,并起到消除光散射及优化光学特性的作用。近研究表明晶状体内离子内流和外流途经的空间差异性及相互作用参与其容积调节,以应对细胞低渗透压性肿胀及纤维组织分化。因此保持晶状体透明有赖于细胞及组织层面上对容积变化的调节能力,无论细胞肿胀还是细胞间间隙扩张均可导致透明纤维束断裂,不仅破坏规则的细胞排列方式,也改变晶状体蛋白溶解度,产生光散射并终导致白内障。
作者:庄晓东;翁景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