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是由于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的母系遗传性致盲性疾病,青少年多见.LHON发病的生化机制有呼吸链复合酶I功能障碍、活性氧生成增多及细胞凋亡学说等.对LHON理想的治疗措施是基因治疗.目前基因治疗采用异位表达、转染缺陷基因及抗氧化基因等方法.但临床上基因治疗LHON的开展及远期疗效尚需更多的研究证据.
作者:黄淑娟;田国红;张晓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与血糖水平、病程长短以及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疾病,其相关或易感基因的研究在近年来非常活跃.DR的相关候选基因包括醛糖还原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基因等.DR是多基因作用的疾病,而每个基因存在不同的多态性.准确把握基因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表达的差异性,对其早期诊断、防治DR的发生发展及开发新的诊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有关DR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何芳邻;王志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尽管角膜具有众多特殊的免疫赦免机制,但CD4+T细胞为主介导的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仍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本文从高危角膜移植对免疫赦免状态的影响、角膜免疫机制的应答以及排斥反应的预防及治疗几个方面阐述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新进展.
作者:贾喆;张晓敏;赵少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小胶质细胞是视网膜组织中来源于髓系祖细胞并具有免疫活性的一类细胞.正常情况下小胶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对周围环境起免疫监视作用;组织发生病变时,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免疫与炎症反应,一方面可对病变组织起保护与修复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加重组织的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神经病理学特征之一,提示其在病变中发挥重要功能.本文就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作用及其活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晓菲;张卯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 SMILE)是在角膜基质层进行两次预设深度和弧度的扫描切削制作基质透镜,将透镜前后表面分离后从小切口完整取出的手术技术,其革新了传统的近视矫正手术方式,实现“全飞秒”模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和稳定性,应用前景良好,远期效果需更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作者:赵婧;陈志;周行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体内检测玻璃体与视网膜氧含量的方法及对眼科研究的意义,简要介绍了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法、光化学氧传感器检测法、高光谱液晶可调谐滤波器眼底成像法、荧光寿命频域成像法四种检测方法的原理、研究结果及应用前景,并讨论了光化学氧传感器在玻璃体视网膜氧分压检测的应用和临床意义.
作者:周海燕;严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依靠临床视力检查和以自评问卷的方式来评估视觉生活质量已不能全面反映眼病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生活视功能评估方法作为一种新型视功能评价手段已引入眼科领域.作为传统视力检查和视觉生活质量自评量表的重要补充,它可更真实地反映眼病对患者实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本文就生活视功能评估方法在眼科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倪薇;王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数字广角小儿眼底成像系统(RetCam)在ROP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文献,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总结了RetCam在ROP筛查中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性,强调RetCam用于ROP筛查具有安全性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简便快捷等优势,具有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前景.
作者:李蓉;王雨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est病)作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黄斑疾病,其临床表现常分5期:0期:卵黄病变前期;Ⅰ期:卵黄期;Ⅱ期:假性前房积脓期;Ⅲ期:卵黄囊肿破裂期;Ⅳ期:萎缩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可快速获得较高分辨率眼底断层图像,为研究此病的病变特征、病情演变和分期提供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主要综述了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不同阶段的OCT表现.
作者:薛莹;张勇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已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尤其是防治黄斑囊样水肿和葡萄膜炎,以及潜在的对脉络膜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上.近年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一些新型NSAID局部制剂如奈帕芬胺和溴芬酸钠滴眼液,奈帕芬胺的结构减少了它对角膜表面毒性的风险,增强了对靶组织的穿透性;溴芬酸钠起效快、可快速穿透和散布到角膜、虹膜、睫状体、视网膜和脉络膜,作用持续达24小时之久.本文还综述了NSAID的作用机制,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防治现状,在葡萄膜炎中的应用,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潜力和局部应用NSAID的副作用等.
作者:李姣;崔彦;王兴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EDI SD-OCT)是在传统频域OCT的基础上改进的能反映脉络膜组织结构的技术.通过将设备进一步靠近受检眼,使更多的光线集中照射在脉络膜内部甚至更深层的巩膜水平从而得到较清晰的脉络膜影像,为观察脉络膜血管结构以及定量测量脉络膜厚度提供依据.目前关于EDI SD-OC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脉络膜厚度方面.通过测量脉络膜厚度,不仅可对高度近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等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还能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各种脉络膜肿瘤等的鉴别诊断,以及对脉络膜新生血管、Vogt-小柳原田病等治疗后疗效观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金琼;魏文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作为超高频率超声影像检查手段,不受角膜、房水浑浊,瞳孔小等因素的影响,在眼前段尤其是晶状体疾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UBM在白内障术前对晶状体核硬度的判断,晶状体脱位手术前、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前、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手术前及前房型IOL植入术后,后房型IOL的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OL植入术后安全性分析,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UBM在晶状体手术中的应用有利于指导选择手术方式及预见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加以防范.
作者:王胜男;吕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循证医学证据对于临床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具有重要意义.已证实视网膜消融术(冷冻和激光)治疗ROP有效,但对周边视网膜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而需要寻找更安全的治疗方法.继“冷冻治疗ROP(CRYO-ROP)”和“早期治疗ROP(ET-ROP)”临床试验之后,美国又先后发起了“减少光照对ROP的效应(LIGHT-ROP)”、“阈值前ROP补充氧疗(STOP-ROP)”和“贝伐单抗消除ROP的血管生成威胁(BEAT-ROP)”等多项重要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本文综述了ROP多中心临床试验LIGHT-ROP、STOP-ROP和BEAT-ROP的目的、试验设计、主要结果和结论.
作者:李蓉;王雨生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