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是眼表免疫稳态失衡所致的炎症性疾病.由泪膜、角结膜上皮、睑板腺、泪腺以及联络它们的神经通路共同组成的泪腺功能单位(lacrimal functional unit,LFU)是维持眼表生理稳态的完整系统,任何影响这一系统的因素都可以干扰眼表免疫平衡机制引发炎症反应,并终导致干眼的发生.研究发现,Th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干眼炎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Th细胞分化或Th细胞相关因子的异常表达可以控制眼表炎症反应,有助于恢复眼表免疫稳态,有效抑制干眼病理改变和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常昆;郑晓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是眼科较复杂的一种疾病.目前,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方式和时机的选择尚有争论,手术操作的复杂程度也远大于普通白内障手术,且术后并发症多而复杂.近年来为了使患者术后拥有佳的视觉体验与少的并发症,各种手术技术与新的手术辅助工具都在不断完善.目前,为经典的术式为经巩膜后房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缝线固定术,而近年来缝线固定张力环和张力段的植入由于其术后长期并发症较少被运用得越来越多,部分术者则青睐虹膜夹IOL或虹膜缝线固定IOL.每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并发症不尽相同,术者需把握每种术式的时机与适应证,针对不同患者个性化选择治疗方案,控制并发症,才能取得好疗效.同时,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使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作者:王安暕;樊琪;卢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高度近视眼患者行角膜屈光矫正术后其角膜形态改变,曲率和像差均较正常角膜发生了变化.该类患者按照传统方法计算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度数易产生屈光预测误差.屈光术后角膜正球差增加,亦明显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已有一系列以降低预测偏差为目的的IOL度数计算方法,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IOL度数预测值.此外,白内障术前根据角膜球差选择个体化的负球差IOL,能够降低全眼球差,减少患者夜间视力下降、眩光等视觉不适症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视觉和生活质量.
作者:买尔哈巴·玉素甫;樊帆;罗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角膜内皮移植(endothelial keratoplasty,EK)是针对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靶向性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首选方法.而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escemet's membrane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DMEK)是目前EK新技术,也称为小切口角膜内皮移植术,从解剖学角度完美恢复了角膜组织的正常结构,可更好更快恢复视力,且术后排斥反应显著降低,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然而,DMEK作为一项新技术,虽然具有显著的优点,也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受关注的是供体制备过程中内皮片的丢失、植入受体的展开和位置调整.目前随着手术方法和设备的不断改进,植入技术不断改进,学习曲线正在逐渐减低,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掌握了该技术.由于角膜材料与手术适应证等限制,目前我国尚无开展DMEK的报道.
作者:陈陆霞;汤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利用准分子激光切除病变组织,切削表面规则而光滑,且不损伤周围健康组织,具有精确度高、安全性好、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等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角膜变性、角膜营养不良、大泡性角膜病变、复发性糜烂等角膜浅层病变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视力,缓解症状,可延迟或部分替代角膜移植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严格掌握PTK的适应证,了解其局限性,针对不同病变特点采取相应手术技巧,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是获得满意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段嘉欢;郭秀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Stevens-Johnson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这两种药物不良反应能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其均由机体免疫反应引起,两者临床症状非常相似,且互有交叉.两者均表现出全身不适、高热、皮肤疱疹及斑丘疹,常伴有黏膜损伤以及眼部损伤等.SJS与TEN引起的眼部损伤临床治疗棘手,治疗不及时容易致盲且预后差.主要病理环节为外周血液中角化细胞表面所表达的Fas受体与单个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Fas配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角化细胞迅速凋亡、表皮损伤,临床症状逐渐明显.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性治疗(系统支持治疗、皮肤黏膜分泌物或伪膜清理、他克莫司等)和特异性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特异性药物)和眼部损伤治疗(视病情给予羊膜移植、结膜瓣覆盖、角膜移植、人工角膜及眼表重建等手术治疗).
作者:马雪燕;高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为了大限度减少儿童以避免盲和视力损害,对儿童眼病的早期干预成为目前儿童保健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新生儿眼病筛查越来越受到眼科医生的重视.我国早的儿童眼病筛查开始于2005年,筛查对象逐渐由高危儿及早产儿扩展到部分地区内所有新生儿,检查的方法由早的光刺激、眼前节联合红光反射检查逐渐扩展到前节联合间接检眼镜下的视网膜检查,至某些地区目前开展的数字化眼底成像系统.视网膜照相成为新生儿眼病筛查的新的重要工具并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但目前新生儿眼病筛查中发现的可以治疗的和治疗后可脱盲的眼病比例仍缺乏相关数据.新生儿眼病筛查需要规范和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以便有效地消灭儿童可预防盲.
作者:刘丽丽;赵军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可以使角膜盲患者复明或者控制角膜病变进展.成功的角膜移植不仅需要植片透明,还要获得较好的视力.目前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残留的高度散光成为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原因之一,也一直是屈光角膜医生面临的难题.对其矫治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缝线处理,通过调整角膜缝线张力和选择性拆除角膜缝线改变角膜曲率,达到矫正散光的目的;第二阶段,缝线完全拆除后残余的散光,可以通过光学镜片或手术来矫治.光学矫治主要包括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其中近年来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和巩膜镜使用较多.手术方法除了传统的通过改变角膜曲率来实现散光矫治的角膜松解切开术及角膜楔形切除术外,还包括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角膜基质环植入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新型矫治方法.近年来,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松解切开术、角膜楔形切除术及角膜基质环植入术等,使散光的矫治更加精准,术后并发症减少.
作者:刘洋;赵少贞;杨瑞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多发神经病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基因突变(Va130Met突变)是常见的类型.通常导致长度依赖性周围神经病变,在随后大概十年内发生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恶病质和死亡.组织活检见刚果红亲和性染色且在偏振光下呈现黄绿色双折射的特性.累及眼部时,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眼的瞳孔缘、小梁网、玻璃体,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和玻璃体混浊.玻璃体混浊通过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明显提高患眼视力,但术后有复发的风险;继发性青光眼通过小梁切除术加丝裂霉素浸润以控制眼压.高危的家庭成员应进行基因检测,DNA检测提供了无症状的预测诊断.
作者:赖婕;张瑜;王庆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老年人首要致盲眼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干性AMD占85% ~ 90%,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自噬是指细胞中需要降解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等成分被包裹,并终运送到溶酶体降解的过程,是清除细胞内受损蛋白及细胞器的主要途径,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至关重要.多项研究显示自噬失调与AMD目前所知的主要发病机制,即氧化应激、炎症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代谢障碍密切相关,为从自噬方面探索AMD治疗方案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
作者:章尧;冯乐;王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我国近视眼患者超过3亿,其中高度近视患者已超过一千万,高度近视中很大一部分为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其并发的眼底病变已成为眼底病中不可逆致盲的首位眼病.在病理性近视眼底一系列退行性病变中,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taphyloma,PS)是基础的病变之一,其发病原因仍无定论,可能是眼轴不断延长、巩膜中胶原的合成及分解紊乱造成胶原蛋白减少共同造成巩膜变薄而不能抵抗眼压的结果.目前病理性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唯一治疗手段为后巩膜加固术.对于无临床症状或者因PS而产生的并发症需要定期观察,手术时机仍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进行评估.
作者:黄炜琳;段安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与许多眼底病变有关,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异常参与了CNV的发生和发展.新近的研究发现,PI3K/Akt、Wnt、STAT3、Notch等信号通路在CNV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信号通路的研究对于更加深入地揭示CNV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莹;陈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表现为眼底后极部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末端局限性膨隆,呈息肉状改变,伴复发性出血,并有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自发现以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被认为是诊断PCV的金标准.随着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时域-OCT中特征性的“双层征”到在谱域-OCT中可清晰呈现的异常血管网和息肉状改变,再到穿透性更强的OCT血管造影技术中扩张的脉络膜血管和息肉状结构反射信号的改变,逐步为PCV的非侵入性诊断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作者:孙镝;李毅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