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神经网络的特点,尝试将其应用于儿童斜视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用训练好的软件指导儿童斜视的手术量设计.结果用该软件设计的斜视手术量为5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术后正位率(≤±10△)为92.9%.结论运用神经网络技术指导斜视手术是一种科学的、有益的探索,有助于手术医生积累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吴西西;向宇;董塔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眼外肌手术刺激引起的胃电图变化.方法应用体表胃电描记法对眼科病房163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双眼内直肌后徙术患儿的胃电活动进行监测.结果斜视儿童内直肌或外直肌因手术刺激引起胃电图变化的主要表现为主功率增加,内直肌组37例主功率差值增加:胃窦63.59μV±128.22μV、胃体78.24μV±143.85μV;外直肌组126例主功率差值增加:胃窦57.35μV±189.60μV、胃体64.95μV±129.94μV,内直肌组主功率差值增加较外直肌组程度更为明显.与此同时,眼-胃反射发生率内直肌组(43.24%)也略高于外直肌组(40.47%),但其差别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胃电图记录与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结论胃电图是监测不同眼外肌手术眼-胃反射的一种可以量化的客观检查方法,内直肌与外直肌后徙手术时的胃电图未呈现明显差别.
作者:叶婴茀;汤洪;乔彤;严春香;黄丽芳;黄晓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52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组.用同视机测定远双眼单视功能,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天、1月、3~6月的斜视角度、远双眼单视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三组斜视的视远双眼单视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调节性内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无统计学差异(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损害较远立体视觉轻(P<0.05).结论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视组对远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与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作者:熊飞;刘双珍;吴小影;闵晓珊;李凤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生原因.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各类患儿185例进行眼底检查,并对42例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视网膜出血检出率为22.7%.其中阴道分娩较剖腹产术分娩者检出率高,重度窒息较轻度窒息及非窒息新生儿高,其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轻度窒息与非窒息新生儿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性别、胎次、胎龄、出生体重等与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生无关.结论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生与分娩方式有关,窒息是引起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而且窒息程度与视网膜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范真;陈丕亮;石静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LASIK联合散光MASK盘(M盘)矫治儿童高度复性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使用Summit公司的SVS Apex Plus准分子激光系统、MASK盘(M盘)及Moria公司的板层刀,对21例7~15岁患儿23只高度复性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眼行LASIK手术,术后托百士、艾氟龙眼液点眼.随访时间12个月.结果术前球镜均值:-9.10±3.37DS(-4.50~-17.25DS),柱镜均值:-2.37±0.47DC(-1.25~-4.50DC).裸眼视力均值:0.07±0.04(0.04~0.1),矫正视力均值:0.51±0.31(0.1~1.0).术后12月球镜均值:-1.10±1.15DS(+0.50~-3.25DS),柱镜均值:-0.10±0.14DC(+0.25~-1.25DC).裸眼视力均值:0.58±0.41(0.2~1.0),矫正视力均值:0.67±0.40(0.3~1.2).结论 LASIK矫治儿童高度复性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是安全、有效的,且可预测性及稳定性均较好.这一手术的开展为不能耐受戴镜的高度复性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眼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矫治手段.
作者:汪辉;阴正勤;陈莉;任茜;罗启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下睑赘皮的成因,评估皮肤部分切除和Riolan氏肌切除法治疗下睑赘皮的疗效.方法应用梭状皮肤切除和Riolan氏肌切除法治疗60例110只眼下睑赘皮,平均随访1年.结果术后下睑赘皮及下睑睫毛角度异常矫正率95.5%,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下睑赘皮切除合并Riolan氏肌切除是治疗儿童下睑赘皮的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彭鸿钧;顾建军;黄一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眼球摘除或眼内容物剜出术后,由于眶内组织的部分缺失,组织间空间结构的紊乱,常导致眼窝综合征,在儿童往往引起上睑凹陷,眼窝缩窄,眶骨发育迟缓,对儿童生理、心理发育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1].关于儿童眼窝综合征的治疗国内外报道较少,我们自1996年以来应用羟基磷灰石义眼台(以下简称义眼台)对儿童行眶内植入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晓辉;陈樱;喻长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临床治疗弱视常用遮盖法,如患儿不配合可用压抑疗法.我们对100例患儿行阿托品治疗或遮盖治疗,现将两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丽华;徐世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斜视矫正术是眼科的常见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局麻、氯胺酮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等.几种麻醉方法下,眼心反射、眼胃肠反射发生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的对照比较尚未有报道,现将1996年至2002年100例斜视手术,术中心电图变化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陈婷婷;王刚;冯春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间歇性外斜视发病于幼年,而且保持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间歇性外斜视双眼单视功能与发病年龄间有无关系,过去报道不多,本文对北京同仁医院155例6~12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解湘陵;卢炜;王京辉;李琳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Ⅱ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4例(28眼)伴有不同程度眼前段结构紊乱的儿童无晶状体眼患者,行Ⅱ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包括联合行虹膜粘连松解、瞳孔成形、瞳孔区机化膜切除、前段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缝线固定等手术.结果术后随访2~28个月.矫正视力≥0.3者21眼,占74.3%;人工晶体正位23眼,占82.2%.术后炎性反应明显.无严重并发症.结论Ⅱ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儿童无晶状体眼的有效方法,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掌握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黄伟奇;李瑞庄;魏建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春季结膜炎是一种慢性过敏性结膜炎.儿童和年轻成人发病,春夏季多见.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奇痒;睑结膜有巨大的铺路石样乳头;角巩膜缘结膜胶样结节增生,有时数个结节融合围绕角巩膜缘呈堤状,晚期可见Horner-Trantas点[1,2,4],容易诊断.
作者:罗安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们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与现代囊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并对术后后囊混浊的情况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峰;崔国义;丁相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睫状肌麻痹后人工检影验光是目前公认的准确的儿童屈光检查方法,但费时长,效率低,幼儿不易合作.为寻求一种简便、快速而准确的儿童屈光检查方法,我院特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了睫状肌麻痹前后电脑验光和睫状肌麻痹后人工检影验光结果比较,并对其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红霞;杨慧玲;陶利娟;康如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共同性内斜视,此类斜视患者一般均有较大度数的内斜视,并有不同程度的远视.配戴矫正眼镜后,内斜度可以减轻但仍不能正位.非调节成分引起的斜视需行手术治疗,我们通过配镜和手术两种方法矫正治疗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65例,并进行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观察,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曾思明;赖云珍;陈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后天麻痹性斜视为临床常见病,病人往往发病急骤,突然出现复视是其典型的症状.根据症状及眼部检查诊断某条肌肉麻痹并不困难,但由于导致眼外肌麻痹的病因较多,故寻找病因及时治疗,就很重要.
作者:初培莲;张丽彩;赛自金;刘状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例1:王某,男性,22岁,主诉左眼被拳击伤,疼痛、畏光、流泪、眼睑肿胀,不能睁眼,曾在外院治疗半月,肿胀消退,可睁眼,但视物呈双影,伴有头晕.于1986年5月24日来我院治疗.检查:一般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1.5,左0.9,右眼前后节正常.
作者:谢继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病例患儿刘××,男,6岁.家长诉患儿左眼视力明显下降6个月,左侧视野范围比右侧小,近2周以来左侧视物不见,持续眼红,流泪,于2002年8月11日入院,诊断左眼虹膜囊肿.否认遗传病史,患儿无眼局部用药史,否认眼外伤及手术史.
作者:燕振国;张晓春;岳红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病例患者男,11岁,主因发现右眼视物不清3天于2002-3-18到我院就诊.病史:患者3天前因无意中遮盖左眼,发现右眼视物不清,即到当地医院就诊,查右眼视力0.1,小瞳检影验光未见屈光异常,弧形视野计检查,见右眼中心视野视敏度降低,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患者家属因担心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拒绝治疗,到我院就诊.
作者:张明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尽早施行白内障摘出并矫正无晶体眼的屈光不正已成为公认的治疗白内障的原则.由于儿童期眼球发育及屈光改变很快,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后屈光度不能随其变化,而且幼儿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极高,这些都给儿童人工晶体植入造成很大的困难.本文就白内障对儿童眼轴发育的影响、IOL植入佳手术时机、IOL屈光度的选择、术后屈光度变化等问题进行综述.白内障是严重影响患儿视觉发育的疾病.在英国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约为0.36%,其中双眼致密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为0.12%,单眼致密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为0.08%[1].Francois回顾性资料表明,先天性白内障占儿童失明原因的10.0%~38.0%.全世界约有20万儿童由于双眼白内障而致盲(佳矫正视力<0.05).在我国天津、上海、北京儿童致盲原因的调查中,发现20%~39%的盲童是因先天性白内障而致盲,占失明原因的第二位[2].此外,还有许多儿童因本病而导致严重的弱视.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及早行白内障摘出及术后屈光矫正已被广大医生和患儿父母所接受.对成年人,人工晶体植入是无晶体眼的佳屈光矫正办法,但由于儿童视觉系统还处于发育过程,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例如IOL植入术的佳手术时机,合适的IOL设计,IOL屈光度选择等.
作者:黄琳;庞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兔眼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其发生与直肌切断的数目和组合之间的关系,以及分离保留直肌睫状前血管是否能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方法 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4组,分别切断内和外直肌、上和下直肌、内和外直肌加一条垂直肌、4条直肌,其中右眼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左眼不分离保留血管.在术后4周取兔眼的虹膜和睫状体做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保留血管眼以及不保留血管眼中切断两条水平肌眼未出现明显病理学变化,而切断上下直肌以及3条以上直肌眼出现明显的缺血性病理学变化,其中包括:虹膜上皮细胞及基质水肿,睫状体基质出血、白细胞浸润等.结论单纯切断兔眼两条水平直肌一般不引起眼前段缺血综合征,同时切断上下直肌或3条及以上的直肌则可能引起眼前段缺血综合征,虹膜和睫状体表现出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可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麦光焕;李艳娜;余焕云;余新平;张平;林小铭;邓大明;康瑛;吴河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76例共同性内、外斜视眼外肌及7例正常眼外肌的电镜观察,探讨斜视发病机制.方法应用电子技术对34例共同性内斜视眼、42例共同性外斜视眼及7例非斜视行眼球摘除眼的眼外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分析.结果非斜视组肌细胞正常,肌丝,肌节排列整齐,方向一致,Z带清晰,线粒体分布正常,未见坏死,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部分肌纤维不同程度萎缩,变性,肌原纤维稀疏,有的肌原纤维排列方向紊乱,线粒体增多,肌质网扩张;有1例肌纤维坏死,结构消失,代之以纤维组织;有些有髓神经髓鞘结构破坏.结论提示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的确产生超微结构改变.
作者:郑绍斌;林发森;邱芳芳;陈振斌;徐国兴;马少青;周琳瑛;韩晓丽;刘小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