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单眼双垂直直肌后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所致的下方垂直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利用非麻痹眼的上、下直肌后徙术,对11例上斜肌麻痹所致的下方垂直斜视患者施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原在位的垂直斜视度:11例患者均≤4△.正位7例,欠矫2例,过矫2例.上方注视:正位5例,过矫6例(1△~5△),平均3△.下方注视:正位5例,欠矫5例(2△~5△),平均3.5△,1例过矫6△.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7例患者具有立体视功能.10例患者在主要视野内复视消失,1例患者下方注视有复视,并有异常头位,11例患者均未发生眼睑退缩.结论单眼上、下直肌后徙是治疗上斜肌麻痹所致的下方注视位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
作者:韩惠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与调节有关的内斜视矫正规律.方法随机选择56例有调节性因素的内斜视进行散瞳检影、戴镜和综合弱视治疗,首次、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检影验光1次,检查内斜矫正度.结果治疗6月后内斜度数基本稳定.结论与调节性有关的内斜视戴镜治疗6个月后,即可考虑手术矫正非调节部分内斜视.
作者:田振宇;徐邵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正常与弱视儿童的图形反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的P100波差别及弱视眼经短期治疗后的P100波变化.方法选择弱视患儿36例(67眼)及正常儿童30例(60眼),采用丹麦DANTEC多导视觉电生理检测仪进行检查.结果正常组与中、重度弱视之间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而正常组与轻度弱视间P100波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但振幅则有明显差异(P<0.05).并发现轻、中、重度弱视眼经过3个月综合治疗,视力虽有提高,但各程度弱视治疗前后的100波潜伏期和振幅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重度弱视眼PR-VEP100波潜伏期延迟,振幅降低.轻、中、重度弱视经短期治疗后P100波无显著变化,预示其视觉传导功能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作者:郭智一;许江涛;李丽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一系列临床指标的观察,探讨假性近视发病特征.方法收集假性近视71例123眼,观察假性近视患者视力、临床近视度数、实际屈光度数、调节痉挛度数、眼轴长度、病程、年龄分布范围及视力下降程度与调节痉挛度数之间关系等.结果假性近视患者年龄5~16岁,平均8.78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14个月;0.4~1.0,其中0.5~0.8有112眼(90.2%);临床近视度数-0.25D~-2.00D,平均-0.88D;实际屈光度数0D~+2.00D,平均+0.93D,临床近视度数与实际屈光度数差异显著;调节痉挛度数0.50D~4.00D,在1.00D 3.00D之间有93眼(75.6%).远视力下降程度与调节痉挛度数呈正相关r=0.5,P<0.05。眼轴长度22.0mm~23.1mm,平均22.5mm.结论假性近视患者远视力降低程度与调节痉挛度数呈正相关.对可疑假性近视人群必须在睫状肌充分麻痹状态下检查及诊断.如病程不超过4年、临床近视度数<2D、视力≥0.4、眼轴长度小于24mm的病例要考虑到假性近视的可能.
作者:亢晓丽;杨积文;马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皮质类固醇局部注射治疗儿童眼睑血管瘤的效果.方法将69例儿童眼睑血管瘤随机分为2组:第1组35例,局部注射康宁克通A 20~40mg;第2组34例,局部注射康宁克通A 20~40mg和地塞米松2.5mg.结果第2组的痊愈率和显效率(85.3%)明显高于第一组(71.4%);年龄小于1岁的痊愈率和显效率(87.2%)明显高于1岁以上的患儿(70%);毛细血管瘤的痊愈率和显效率(87.2%)明显高于海绵状血管瘤(59.1%);治疗后患眼总的散光度数明显小于治疗前.结论局部注射康宁克通A和地塞米松是治疗儿童眼睑血管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作者:李东豪;庞友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局部治疗加化疗治疗眼内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效果.方法对11例眼内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人使用联合化疗(长春新碱、卡铂、环磷酰胺、VP 16)加局部治疗.有4例在3个方案的化疗后行眼球摘除术.结果停药后平均随访9.4月,有2例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复发,其余患眼随访中无新病灶或对侧眼无病灶.结论对于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人使用化疗加局部治疗是有效的,化疗可能有预防肿瘤转移的作用.
作者:程翼飞;张乐萍;刘桂兰;黎晓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佳手术方式.方法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3例,其中16例行患眼下斜肌后徙术,4例行患眼下斜肌后徙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3例患眼下斜肌后徙联合上直肌后徙术.结果术后15例治愈,7例改善.治愈率65.22%,改善率30.43%,总有效率为95.66%.结论术前准确地多次测量斜视角,术中根据眼外肌和节制韧带的解剖结构适当修正手术方案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作者:李兰;樊良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先天性眼球震颤,特别是合并有斜视时,临床处理较为困难.部分病例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原在位视力.我院自1990~2001年问采用Parks法矫正先天性眼球震颤代偿头位,合并水平斜视者17例同时矫正,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结果如下:
作者:赖云珍;姚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垂直斜视的原因、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出现垂直斜视的患者进行角膜映光、眼球运动、三棱镜加Maddox杆、同视机、Hess屏及牵拉试验检查.并采用神经营养,地塞米松肌腹旁注射及手术治疗.结果9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上直肌受累,6例为下直肌受累;其中左眼受累7例,右眼受累2例;上直肌受累表现为肌肉不全麻痹,下直肌受累3例表现为肌肉亢进,3例表现为肌肉不全麻痹.7例经非手术治疗治愈,2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结论白内障术后垂直斜视的病人多数经非手术治疗可治愈,地塞米松肌腹旁注射对这种病人有一定价值.
作者:罗肇文;孙志河;苏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膜形成的处理方式.方法对10例13眼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儿行前膜切除,术后全身及局部应用地塞米松.结果术前视力光感~手动,经上述处理后随访1~12个月,矫正视力5眼<0.1,7眼在0.2~05之间,4眼在0.6~1.0之间,1眼>1.0.结论前膜切除有利于改善儿童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
作者:茶国铭;潘剑国;徐家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美多丽能否用于学龄儿童远视眼散瞳验光.方法以自身对照法,比较美多丽与1%阿托品用于33例60眼,6~12岁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散瞳验光的结果.球、柱镜相同或相差≤0.50D为符合,>0.50D为不符合;散光轴相同或相差≤5.为符合,>0.50D为不符合.以student's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美多丽与98.33%,无显著差异(P86.67%,差异显著(P<0.05);柱镜值符合率为1%阿托品散瞳验光结果,球镜值符合率为>0.05);散光轴符合率为95.0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美多丽可用于无内斜视的远视性屈光不正学龄儿童散瞳验光,特别是再次散瞳验光配镜者.
作者:戎君;孙景莹;吴彤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应用于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共26例,Ⅰ期自体巩膜内植入12例,Ⅱ期带预置缝线义眼台眼眶内植入14例,观察其疗效及有无并发症.结果26例患者均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排斥反应,义眼台活动度好,配戴义眼外观逼真.并发症:2例义眼台暴露、1例结膜囊内息肉形成、1例上睑下垂.结论对各种原因导致眼球摘除或萎缩的儿童,尽早行义眼台植入手术是安全和必要的.
作者:张春侠;杨丽霞;黄锋;陈梅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选择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佳手术方案.方法对210例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如提上睑肌缩短术,利用额肌的弗盖式手术,睑轮匝肌肌瓣转移术,睑皮肤及皮下组织肌瓣悬吊术,额肌瓣悬吊术,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各种术式均有不同的并发症,但其中以额肌瓣悬吊术并发症少,治疗效果佳.结论大部分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应以利用额肌的术式为主,而利用额肌的诸术式中以额肌瓣悬吊术为适宜.
作者:史林;孙玉英;董顺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成人间歇性外斜视与儿童早期不同的临床特点和手术处理原则以引起关注.方法总结46例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就诊时的主要症状和外斜视特点,以及术后效果的评价.结果成人间歇性外斜视就诊原因是以复视、视疲劳、阅读困难为多见症状,手术评价是以改善术前症状为依据.结论成人常以与视力有关的症状为主要主诉,外斜影响外观为第二位.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应保守,手术目的以改善消除术前症状,改善工作、学习的舒适视觉状态为主.手术成功就在于有意识的欠矫.
作者:王戈平;苏玲;邹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儿童白内障是严重影响儿童时期视功能发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的治疗能使其恢复有用视力.现将我科1997年1月~2001年12月14岁以下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刘永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眼科显微技术的发展,有学者将显微技术引进到斜视手术领域,明显提高了斜视手术的质量和准确性.下斜肌切断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下斜肌减弱术,适合于各种原发的或继发的下斜肌功能亢进.自1929年Dunnington首创该手术,一直以其简便、安全、效果显著而应用于临床.自2000年以来,我们对37例斜视患者进行了直视下下斜肌的显微手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高文红;吴德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后天性的下斜肌麻痹以外伤较为多见,患者常因眼眶或眼眶周围部钝挫伤后出现复视、歪头而来眼科就诊.笔者诊治过3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3岁,左面部撞伤后向左侧歪头1周,于1999年11月就诊.眼科检查:左眶部无明显肿胀.角膜映光右/左5.,交替遮盖:右眼由上到中,左眼由下到中.眼球运动:左眼右上转落后.代偿头位:头向左歪,盖一眼歪头明显好转,因患儿不合作,未做同视机、三棱镜等检查.诊断:左眼下斜肌麻痹.给予维生素B1、弥可保、ATP、肌苷等药物治疗.1.5月后复诊,角膜映光正位,代偿头位消失.
作者:朱小妹;王苏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病例患者王xx,女,6岁.发烧两天,全身起皮疹一天,于2001年3月到我院儿科住院.次日晨,患者因双眼视物不清,眼红、痛而到眼科会诊.既往无眼痛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9℃,全身皮肤充血,且见小点状红色斑疹,有的融合成片,压之可暂时退色.患者舌乳头色红增大,似杨梅状.眼科检查:双眼视力0.4,双眼睑皮肤发红,球结膜混合充血(+++),上方球结膜下见大片状出血,角膜透明,Kp(+),房水闪辉(+),浮游物(+++),瞳孔4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玻璃体、眼底未见异常.化验室检查:白细胞13,000/mm3,中性粒细胞88%,淋巴细胞18%.
作者:任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以单眼发病为多,约18%~40%可双眼发病[1].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trilateral retinoblastoma)罕见,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黄新文;唐光才;吕红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例1男,13岁,出生时右眼不能睁开.3年前患儿偶然发现右侧咀嚼时右眼皮上提,一直未治疗.2000年1月3日来我院就诊,检查视力,右0.08,左1.0,验光无明显屈光不正.
作者:董光美;兰志辉;孙常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视网膜劈裂是指由视杯内层发育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本身的层问裂开,可分为先天性、退变性和继发性三种[1].前者劈裂发生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后两者劈裂部位为邻近内核层的外丛状层[2].
作者:费萍;赵培泉;王文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探讨摄影验光法在婴幼儿眼病诊治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美国MTI公司瞬息图象筛分仪对162例10月~3岁婴幼儿进行摄影验光,将其结果与临床检查和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结果对比,并以标准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MTI照片普查在斜视、远视、近视及屈光参差的特异度分别为100%、96.79%、98.61%、93.98%;灵敏度分别为95.12%、74.85%、77.14%、77.78%.结论 摄影验光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儿童眼病筛查方法,较其他常规检查能更早地发现儿童眼病及病及屈光异常。
作者:陶利娟;蒋红霞;杨慧玲;唐晓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研究共同性斜视弱侧肌显微、超微结构的特征及神经生长因子(neural growth factor,NGF)的活性,从形态学及神经支配角度探讨共同性斜视的病因.方法收集共同性斜视患者弱侧肌(作用力与眼位偏斜方向相反的眼外肌)和正常人眼外肌共20例,分成两组,每组10例,分别行光电镜和NGF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共同性斜视弱侧肌纤维排列紊乱,萎缩变性,胶原组织增生;电镜下肌小节结构破坏,M线、Z线模糊不清,细胞内线粒体不同程度的水肿及空泡样变;正常组、斜视弱侧肌均有NGF阳性表达,斜视弱侧肌中NGF表达明显较正常人减弱.结论共同性斜视弱侧肌肌萎缩、退行性变可能是肌组织中NGF表达下降所致.
作者:陈永东;刘双珍;吴小影;闵晓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合并严重内眦赘皮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寻找同期手术矫正外观的方法.方法对7例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内眦赘皮的患儿实施了提上睑肌缩短联合内眦成形术.结果从手术矫正上睑下垂及美容两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合并下睑倒睫者同期获得矫治.并发症主要为结膜脱垂,与提上睑肌缩短术有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提上睑肌缩短联合内眦成形术对上睑下垂合并内眦赘皮和/或下睑倒睫病例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庞琳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