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mRNA及VEGF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分析血管生成因素与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及组织病理学预后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65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瘤组织中VEGFmRNA、VEGF的表达;应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Ⅷ-related antigen,FⅧ-RAg)抗体标记瘤体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结果 VEGFmRNA与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和85%;VEGF表达阳性的肿瘤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者(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00);不同体积的肿瘤表达VEGF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5);是否伴有巩膜导管受侵的肿瘤表达VEGF阳性率的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34);而不同大基底直径(largest humor diameter,LTD)、不同细胞类型、不同位置的肿瘤表达VEGF阳性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不同LTD、不同体积、不同细胞类型、是否侵犯巩膜导管其肿瘤的MVD值的差异有显著意义(t检验,P值分别为0.012、0.008、0.001和0.000),与不同患者年龄和不同位置其肿瘤的MVD值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生成因素与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预后指标有密切关系,有可能成为预测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王凤华;李彬;孙宪丽;李辽青;陈长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和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方法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116例单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Ⅰ组)和93例单眼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Ⅱ组)的眼部情况,使用生存质量调查量表记录分数.结果术前生存质量总分数和各指标分数、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自理和活动指标分数,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 1周生存质量总分数和各指标分数、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社交和心理指标分数,Ⅰ组高于Ⅱ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手术效果好于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但是,本研究的观察时间较短,远期结果尚待深入探讨.
作者:刘杰为;许京京;何明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失败原因和再次手术部位的选择.方法对13例(13只眼)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失败且药物控制眼压不佳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滤过道再通术.再次手术前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sound biomicroscopy, UBM)检查,观察房水外流阻力发生部位,并予以解除;术中局部应用丝裂霉素;术后定期随访眼压.结果 UBM检查发现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失败后,虽然滤过泡实性变,但浅层巩膜瓣下仍有液腔存在.其中 9例因结膜瓣及浅层巩膜瓣瘢痕化造成房水外流受阻,深层巩膜床无明显瘢痕;3例非穿透小梁网表面增殖膜形成, 其中1例原非穿透小梁手术区范围过窄;1例原非穿透小梁手术处有微穿孔,虹膜根部与小梁相贴.再通术后随访 6~24个月,平均(14.0±5.8)个月.随访期末,10例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14.1±3.7) mm Hg;1例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眼压控制在15 mm Hg左右;2例再通术后6个月手术失败,终改行小梁切除术.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前房积血2 mm,术后5 d吸收;1例撕除增殖膜时,小梁穿孔,再行小的虹膜根部切除.结论结膜瓣和浅层巩膜瓣的瘢痕化是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小梁局部增殖膜形成、Schlemm管内壁和外层小梁组织撕除过窄、术中和术后微穿孔形成.术后药物控制眼压效果不佳者,应及早行滤过道再通术, 术中可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
作者:王艳;孙兴怀;孟樊荣;王嘉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术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33例(33只眼)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术后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的变化情况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8只眼(84.8%)术后佳矫正视力≥0.1,其中12只眼(36.4%)≥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只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平均随访时间(1.9±1.0)年,未发现视网膜再脱离者.结论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术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恢复较好的视功能,手术并发症少,视网膜脱离的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沈丽萍;童剑萍;楼定华;李毓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通过反义bcl-2寡核苷酸(bcl-2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bcl-2 AS-ODN)特异阻断bcl-2基因的表达逆转肿瘤耐药性.方法原代培养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采用噻唑蓝染色法测定肿瘤细胞对不同浓度的5-氟尿嘧啶、噻替哌、顺铂、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氮烯咪胺体外敏感性;通过阳离子脂质体导入bcl-2 AS-ODN,阻断bcl-2基因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及Westen blot法测定肿瘤细胞bcl-2的表达情况,并根据多药相互作用原理测定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结果葡萄膜黑色素瘤对不同种类的化疗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bcl-2 AS-ODN可明显抑制bcl-2基因的表达,并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bcl-2 AS-ODN与各种化疗药物呈协同作用,能够增加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所选6种化疗药物在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毒性作用较小,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与bcl-2基因的高表达有关,bcl-2 AS-ODN能够部分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作者:郭琳洁;吴中耀;张胜;郑建樑;郑湖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反义寡核苷酸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体外培养的第2代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用于实验.A~F组分别加入PBS、30 μmol/L PCNA 反义寡核苷酸、30 μmol/L PCNA 正义寡核苷酸、10 μg/L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10 μg/L bFGF及30 μmol/L反义寡核苷酸、10 μg/L bFGF及30 μmol/L正义寡核苷酸;常规培养24 h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和PCNA蛋白的含量.提取细胞mRNA,采用地高辛标记PCNA探针和Northen酶联吸附免疫杂交法,在酶标仪上测定吸光度(A值)以表达PCNA mRNA含量.结果牛晶状体上皮细胞S期的细胞数量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A组为(15.7±1.8)%,B组为(7.9±0.4)%,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PCNA mRNA含量A组A值为 0.206±0.004, B组A值为0.173±0.0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PCNA蛋白表达率A组为(55.27±2.64)%,B组为(12.32±1.82)%,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牛晶状体上皮细胞S期的细胞数量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D组为(23.4±2.8)%, E组为(19.9±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PCNA mRNA含量D组A值为0.576 ±0.021, E组A值为0.357±0.08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PCNA蛋白表达率D组为(76.40±0.43)%,E组为(35.58±4.04)%,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PCNA反义寡核苷酸可影响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内PCNA mRNA含量,使PCNA蛋白表达率下降;可改变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周期,使S期细胞数量减少,达到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翁景宁;张惠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节段状视网膜动脉周围炎(segmental retinal periarteritis)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视网膜血管疾患,我院曾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永宁;吴有华;陈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较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其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已有文献报导,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报道较少[1],笔者近遇到5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和ICGA检查,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余运娴;蔡明高;冯翠兰;郑红;王琦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黄斑区视网膜下大出血是临床较常见的眼底病变,有些患者因出血浓厚或较为局限,形态类似脉络膜黑色素瘤而容易误诊.本院病理科于1988~2000年,收治3例因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而摘除眼球的视网膜下大出血患者,现将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王兰惠;林锦镛;李恩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儿女,84 d.生后即发现右眼球突出,呈渐进性加重.于2001年4月10日来我院眼科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无法检查.右眼球突出约3 mm(无法用眼球突出度计精确检测),眶压高,触诊阴性,晶状体混浊,眼底窥视不进.CT检查:右眼球后巨大囊性肿物,约5.0 cm×2.5 cm.B超检查:右眼球后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病变前部为液性暗区,后部有一团状弱回声带.标准化A超检查:病变为液平段,病变后部可见微小反射.
作者:肖利华;鲁小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20世纪80年代初,庆大霉素以其广谱的抗菌效果和良好的眼内通透性,在眼科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给药方式包括结膜下、球后及玻璃体腔注射或灌注.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收治了3例前房内误注入庆大霉素的患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陈彤;高岩;陈晶;张兰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儿女,3岁.因自幼双上眼睑下垂,于2002年3月14日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智力和发育正常,身高 97 cm,体重17 kg.毛发卷曲,宽方额,鲨鱼样嘴,腭弓高,小颌,耳位低,后发际低,颈短且有璞.胸骨上部向外移位,下部向内移位,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隆隆样杂音.心脏B超示肺动脉瓣狭窄.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5,内眦间距38 mm,睑裂宽度23 mm,双眼上睑下垂,代偿头位呈昂位,平视睑裂高度2 mm,上睑提肌力为0.逆行性内眦赘皮,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Bell现象存在.眼位无偏斜,眼球无震颤.
作者:胡章超;黄发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采用自闭式巩膜隧道切口,有术后不需缝合、切口闭和性好、恢复快及术后角膜散光不明显等诸多优点.术后较长时间由于钝挫伤所致手术切口裂开,眼内容脱出的报道并不多见.笔者曾于2001年1月治疗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褚涛;秦炳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先证者女,28岁.双眼胀痛2年,于2001年3月28日入我院.患者自幼双眼畏光,视物不清;双眼白内障摘除手术20年.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矫正视力0.12 (+9.00 DS),左眼光感,不能矫正;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虹膜缺如,晶状体前、后囊膜相贴,有不均匀网状纤维增生,玻璃体、眼底窥不清;眼球呈水平钟摆型震颤.眼压:右眼32.97 mm Hg(1 mm Hg = 0.133 kPa),左眼43.38 mm Hg.前房角镜检查:双眼宽房角,可见大量色素沉着,并见环行细条带状虹膜残端及睫状突.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血糖5.22 mmol/L.心电图、X线胸片正常.诊断:双眼先天性无虹膜;双眼开角型青光眼;眼球震颤.于同月30日在局麻下行双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4月4日出院,双眼视力与入院检查结果相同;眼压:右眼T-2,左眼25.81 mm Hg.随访 8个月,右眼矫正视力0.2(+9.00 DS),左眼仍为光感;眼压:右眼18.86 mm Hg,左眼28.01 mm Hg.
作者:钟丘;朱白蕾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较为罕见的并发症.随着连续环形撕囊技术的推广和各类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尤其与晶状体囊膜具有高度黏附性的疏水性材料人工晶状体的使用,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国外文献已见多篇报道.我们曾收治1例囊袋阻滞综合征合并迟发性眼内炎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盛耀华;徐巍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男,57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阵发性头痛、晕厥10个月.发作时伴有一过性黑及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自行缓解.近2周症状加重.于2000年12月21日来本院就诊.患者曾于4个月前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双眼虹膜新生血管,双眼视网膜缺血病变.于外院行双眼视网膜光凝治疗,但视力仍继续减退.既往史:1990年患鼻咽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曾于颈部行放疗痊愈.患者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史.体检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左眼指数/2尺.眼压(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定):右眼16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8 mm Hg.右眼球结膜充血;虹膜纹理清,可见新生血管;瞳孔对光反应极迟钝;晶状体混浊.左眼球结膜充血;虹膜纹理欠清,可见新生血管;瞳孔缘色素上皮外翻,瞳孔对光反应消失;晶状体混浊.眼底检查:右眼视乳头边界清,色淡,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视网膜动脉粗细不均,静脉纡曲扩张,部分呈节段状,动脉∶静脉=1∶4;后极部视网膜散在微血管瘤、点状出血及少量黄白色渗出,下方及周边部视网膜可见激光斑.
作者:刘瑄;黎晓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常见的原发眼内恶性肿瘤[1],可发生于虹膜、睫状体及脉络膜,多数葡萄膜黑色素瘤位于后部葡萄膜[2].放射敷贴疗法是一种近距离放射治疗,是多年来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常用的方法之一[3].早在1930年,Moore[4]曾用镭针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1966年Stallard[5]首先报道使用60Co放射敷贴器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125I、106Ru、192Ir及103Pa相继用于放射敷贴法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
作者:佘海澄;姜燕荣;黎晓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恶性肿瘤是指人体细胞失去控制、无休止异常生长而形成的组织肿块.肿瘤细胞可向其周围组织蔓延或经淋巴及血液向远处转移,导致患者受累器官功能障碍或致患者死亡.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choroidal melanoma,CM)为成人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在已行CM眼球摘除术的患者中,50 % 的患者术后15年肿瘤细胞经血行转移至远处脏器,其中肝转移致死者占85 %,故危害极大[1].
作者:罗清礼;孙宪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资料显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和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内皮细胞均有一定影响[1-3].我们于2000年6月至2001年12月观察并分析了166 例患有近视的青少年或儿童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检查的结果,以期为青少年配戴角膜接触镜及行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平;姜德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蚕蚀性角膜溃疡是一种慢性、疼痛性、进行性、非感染性的角膜周边溃疡.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与眼局部及全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1,2].我们自1998年1月以来采用羊膜移植治疗16例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护平;洪荣照;洪佳;周太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发现的人体内功能强的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1].近年来,国外学者应用肿瘤抗原将DC致敏,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的产生,进行T淋巴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2-5].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既可提高肿瘤的免疫原性,又能有效激发抗肿瘤的细胞免疫反应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又一新兴手段.有研究表明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6],但从DC入手探讨Rb的免疫治疗及预防的报道少见.
作者:唐松;李永平;钟秀风;郑健樑;颜建华;应方微;林征;冯官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眼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50岁中年人,儿童或≥70岁老年人少见;男与女性发病率大致相同.一般为单眼发病,肿瘤呈单灶性,无遗传性.85%的肿瘤发生于脉络膜,10%发生于睫状体,5%发生于虹膜.睫状体部位的黑色素瘤亦可由于虹膜或脉络膜黑色素瘤蔓延所致.
作者:林锦镛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