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眼表应用选择性M1受体拮抗剂哌仑西平对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眼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4周龄豚鼠15只,均右眼戴-10.00 D透镜,左眼不戴镜.随机分为2个组:对照组(7只)双眼滴用0.24%氯化钠缓冲液,实验组(8只)右眼滴10%哌仑西平眼液,左眼滴上述缓冲液.用药11 d后摘去眼镜并停药,以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的变化来评估透镜诱导或药物的效应,摘除所有30只眼球作病理组织学切片行光镜检查,以了解哌仑西平可能的毒性作用.结果戴镜11 d后,与左眼比较,只有对照组右眼诱导出-2.45 D的相对近视(t=3.141,P<0.05),眼轴相对延长0.05 mm(t=2.500, P<0.05);实验组双眼及对照组左眼的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无明显毒性反应.结论哌仑西平眼液能有效抑制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眼眼轴的延长,抑制实验性近视发展,无明显眼部毒性反应.
作者:欧阳朝祜;褚仁远;胡文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视敏度和对比敏感度函数与视网膜光学成像质量的关系,评价各种屈光矫正方法获得的视觉质量.方法 23例近视眼患者(41只眼)近视度数范围为-1.25 D~-9.25 D, 散光度数<0.50 D,每例患者用3种方式全矫:(1) 同一品牌树脂镜片的框架眼镜(spectacles,SP);(2)同一品牌的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 (3)同一材料和设计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lens,RGP).分别在全矫状态下进行远距和近距的LogMAR视敏度检测和对比敏感度函数检测.为了避免主观误差,3种矫正方式的先后顺序随机决定,所用的视力表和对比敏感度函数视力表为同一设计类型,但视标方向不同.结果远距视力RGP矫正的视敏度明显好于SCL(P<0.001)和SP(P<0.05),SCL和SP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低频率点(1.5及3.0 cpd),3种方式的对比敏感度函数差异无显著意义,在高频率点(6.0、12.0及18.0 cpd)RGP对比敏感度函数曲线明显高于SCL和SP.结论视力对比敏感度函数可以较好的表达矫正的视网膜光学成像质量;RGP相对于SCL及SP而言,可提供较好的视觉质量.
作者:瞿佳;吕帆;毛欣杰;毛崇溶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近视屈光度数为-7.00~-30.00 D的41例(73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检查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裂隙灯下观察角膜、前房、瞳孔、透明晶状体、人工晶状体情况,检眼镜下观察眼底情况,房角镜下观察房角状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结果 73只眼均成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裸眼视力术前为一尺指数至0.2,术后3个月为0.1~1.0;佳矫正视力术前为0.05~1.0,术后3个月为0.1~1.0;术后3个月时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或等于术前.屈光度数术前为-7.00~-30.00 D,术后3个月为-6.00~+2.50 D.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角膜散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t=1.751,P=0.082),眼压差异无显著意义(t=1.181,P=0.240).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为(2 680±538)个/mm2,术后3个月为(2 514±420)个/mm2,较术前减少了6.19%,但差异无显著意义(t=1.182,P=0.242).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不仅手术操作简便,而且术后屈光状态具有可预测性、可逆性及可控制性;术后3个月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姚克;徐雯;于建春;张伟英;潘永称;杜新华;陈佩卿;易虹;万迪玲;李增琦;叶宏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鸡眼视网膜多巴胺转运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 DAT)的分布及其在实验性近视眼形成中的变化和可能作用.方法孵化第2 d的30只雏鸡随机分为Ⅰ~Ⅳ组,Ⅰ、Ⅱ及Ⅲ组小鸡单眼分别戴-10.00 D、-20.00 D透镜及半透明眼罩, 对侧眼为正常对照眼;Ⅳ组为正常对照组.3周后检测各组小鸡双眼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各组小鸡于一侧大腿肌注射125碘-2β-甲氧羰基-3β-(4-碘苯基)托烷, 2 h后将其处死, 摘出双眼球并解剖出全层视网膜组织(Ⅰ和Ⅳ组)或将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分别取下(Ⅱ和Ⅲ组),应用γ-计数器检测各组标本的DAT放射性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Ⅱ组小鸡双眼的RPE组织标本的DAT放射性计数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t=9.173,4.295;P<0.01);Ⅲ组小鸡双眼的RPE组织标本的DAT放射性计数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t=13.848,9.674;P<0.01).Ⅰ、Ⅱ及Ⅲ组全层视网膜组织标本或RPE组织标本的DAT放射性计数分别与对侧正常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t=5.585,4.923,5.791;P<0.01).结论鸡眼视网膜DAT主要分布在RPE.视网膜DAT可能参与小鸡形觉剥夺性近视及透镜诱导性近视的形成.
作者:席晓勍;褚仁远;周行涛;卢奕;刘兴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光斑式切削屈光手术对眼波前像差的影响,观察不同瞳孔区眼波前像差的改变.方法检查45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术前、术后10 d和术后1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 SE)及波前像差,根据术前SE将患者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3个不同的屈光度数组.使用Allegretto客观式波前像差分析仪检查眼部的波前像差,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平均BCVA为4.98±0.07;术后10 d平均UCVA为4.92±0.10, BCVA为4.95±0.09;术后1个月时平均UCVA为4.96±0.09, BCVA为 4.99±0.09.视力在术后随时间延长而好转,术后1个月时26只眼(30.6%)BCVA好于术前.术后10 d各组的SE为轻度远视或正视状态,随时间延长向近视方向漂移.各屈光度数组内,术后10 d与1个月时,高阶像差为术前的2倍以上,以5阶二次彗差为(P<0.05);术后1个月,高阶像差比术后10 d有减小(P>0.05),但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总像差术后较术前减小.各组内,无论术前术后,瞳孔直径为6.5 mm时的像差显著大于瞳孔直径为4 mm时的像差(P<0.01).在不同屈光度数组间,术前的高阶像差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在术后10 d及1个月,高阶像差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的高阶像差比术前明显增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像差减小,但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屈光度数愈高,像差愈大;不同屈光度数的患者,术前的像差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差异出现显著意义.手术前后6.5 mm瞳孔区的像差大于4 mm瞳孔区的像差,并以球差为显著.Allegretto系统适用于检测中低度近视患者的波前像差.
作者:金红颖;王勤美;王丹梅;孟觉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室管膜下区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诱导分化情况.方法取新生0~3 d的SD乳鼠室管膜下区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同时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收集视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配制成条件分化液,将培养的室管膜下区细胞接种于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中,并对诱导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室管膜下区细胞在无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接种于SD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中的室管膜下区细胞可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样细胞.应用Thy1.1单克隆抗体行免疫荧光检查,细胞呈阳性反应.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室管膜下区细胞能够于体外培养存活,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可定向诱导室管膜下区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样细胞,体外模拟眼内环境行室管膜下区细胞诱导,将为进一步的眼内移植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原慧萍;葛坚;段永恒;王艳梅;王莉娜;杨滨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角膜塑型镜治疗后镜片偏离中心的相关因素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Humphery Instruments ATLAS 8.0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135例(270只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型镜前及治疗6个月内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定量分析,以角膜顶点为参考点,检测治疗后光学区中心与角膜顶点的距离,即为偏中心距离,分析偏中心距离与患者治疗前有关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偏中心距离大小对视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1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患者平均镜片偏中心距离分别为(0.49±0.34 ) mm、(0.57±0.41) mm、(0.55±0.48) mm及(0.59±0.39) mm.治疗1个月平均偏中心距离≤0.5 mm者138只眼(51.1%),0.5~1.0 mm者96只眼(35.6%),>1.0 mm者36只眼(13.3%).其中偏中心距离>0.5 mm者中,48.5%的患者偏离方向为颞侧.治疗前不同散光度数和不同镜片直径者间的治疗后镜片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0.00).治疗前不同屈光度者间的治疗后镜片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方差分析,P=0.64).治疗前不同平均角膜曲率半径和不同角膜偏心率E值者间的治疗后镜片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t检验,P=0.64、0.51).治疗后有无发生重影和眩光者间的治疗后镜片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检验,均P=0.00).结论角膜塑型镜治疗后镜片偏离中心的发生与患者适应证选择和镜片设计有关.镜片偏离中心影响治疗后患者的视功能.
作者:杨晓;龚向明;戴祖优;魏玲;李树兴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外源性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non-enzymatic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在血管壁的沉积与糖尿病性视网膜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6只健康两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鼠.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糖尿病对照组应用AGE 制作糖尿病模型;血清白蛋白(rat serum albumin,RSA)组每日自鼠尾静脉注射RSA(40 mg/kg体重),连续注射2周;AGE-RSA组注射AGE-RSA,注射方法、剂量与RSA组相同.2周后观察各组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密度变化.结果注射RSA组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数平均为(5.80±0.48)个/每油镜视野,注射AGE组为(4.31±0.34)个/每油镜视野,显示实验组毛细血管周细胞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F=7.164,P<0.01).结论外源性AGE注入正常大鼠会引起类糖尿病性视网膜血管病变,AGE可能是糖尿病性视网膜血管病变的独立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李治平;许迅;黄宇峰;朱剑锋;王晓珏;胡宏慧;何志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辐射强度为5 mW/cm2和10 mW/cm2的微波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探讨国际公认微波辐射安全域值的可靠性.方法以辐射强度为5 mW/cm2(Ⅰ组)和10 mW/cm2(Ⅱ组)的微波分别连续照射兔眼3 h,采用Annexin Ⅴ-碘化丙啶荧光标记双染色流式细胞技术定量检测兔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正常细胞、早期凋亡细胞及继发性坏死细胞的数量,分别记录百分比.以对侧正常眼为对照.结果Ⅰ组实验眼早期凋亡细胞的平均百分比为(16.0±6.8)%,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眼,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实验眼继发性坏死细胞的平均百分比与自身正常对照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Ⅱ组实验眼早期凋亡细胞的平均百分比与自身正常对照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眼继发性坏死细胞的平均百分比为(16.2±5.6)%,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个组实验眼早期凋亡细胞的平均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继发性坏死细胞的平均百分比比较,Ⅱ组明显高于Ⅰ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辐射强度为5 mW/cm2和10 mW/cm2的微波均可导致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且微波辐射强度增加可加重损伤改变;5 mW/cm2和10 mW/cm2作为微波辐射安全域值尚待深入探讨.
作者:叶娟;姚克;鲁德强;姜槐;吴仁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62岁.因左眼视力渐进性下降2年,加重1个月.于2001年3月以虹膜肿物、并发性白内障收入我院.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眼前1 m指数.右眼正常.
作者:杨文慧;徐大慧;许瀛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视眼是目前全球发生率高的屈光不正,美国25%以上的成年人患有近视眼,在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定人群近视眼发生率高达70%.目前儿童和青少年近视不仅发病年龄提前,发生率增高,且发生后呈进展趋势,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近视眼的防治列入全球防盲计划.近视眼发生和发展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眼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近视眼的防治也一直是公众关心的问题.其治疗方法虽层出不穷,但良莠难辨,令公众困惑.笔者将对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研究、近视眼的发生、发展机制及近视的矫治方法作一评述.
作者:瞿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整合素属细胞黏附分子,是由α和β亚单位通过非共价键形式结合成为跨膜糖蛋白,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黏附,并在角膜创伤愈合中起重要作用[1,2].α5主要与β1结合.文献报道,配体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是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的大分子糖蛋白,经典受体为整合素-α5,大鼠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创缘上皮细胞、迁移上皮细胞膜基底面及基质切口边缘α5及FN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当创伤愈合后,其α5及FN蛋白表达消失[3,4].为此我们对大鼠角膜创伤愈合中整合素-α5及FN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探讨其在角膜创伤愈合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轶群;王传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自1984年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相容性、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临床不断改进其材料和设计.我院于2001年1月开始使用1994年设计的新一代丙烯酸酯(AcrySof)单片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冯波;林振德;邹玉平;刘杰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医学文献是生命科学重要的信息载体.要了解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就必须学会查阅医学文献, 这是每位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文献综述是概括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研究现状和动向的论述性专题资料,它依赖于大量的一次性文献,但又不同于撰写论文和专著时对医学文献的应用.在此就综述撰写过程中如何查阅医学文献做一简述.
作者:李根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