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CIOL)植入的手术方法,评价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4只眼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Ⅰ期ACIOL植入术、49只术后无晶状体眼行Ⅱ期ACIOL植入术.年龄16~80岁,平均43.5岁.检查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房角和手术并发症等情况.随访3~7年,平均4.8年.结果65只眼(78.3%)术后佳矫正视力≥0.5,Ⅱ期植入者裸眼或矫正视力均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前平均为(13.55±3.21)mm Hg(1 mm Hg=0.133 kPa),末次随访时(13.40±4.29)mm Hg(t=0.5427,P=0.5888).角膜内皮细胞密度:Ⅰ期植入组术前平均为(2497±629)个/mm2,末次随访时(1995±648)个/mm2,细胞损失率为(20.6±14.1)%;Ⅱ期植入组分别为(2459±681)个/mm2,(2238±817)个/mm2和(10.0±17.4)%.两组比较,Ⅰ期植入组损失率较高(P=0.023).人工晶状体(IOL)支点多位于房角隐窝或巩膜突,少数位于虹膜根部或小梁网,未见有触及角膜内皮细胞者.小梁网色素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地增加.术后早期并发症:高眼压7只眼(8.4%)、低眼压5只眼(6.0%)、前房出血2只眼(2.4%)、IOL旋转及移位3只眼(3.6%);晚期并发症有继发性青光眼2只眼(2.4%)、瞳孔变形1只眼(1.2%)、视网膜脱离2只眼(2.4%)和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2只眼(2.4%).结论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术后需长期随访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注重手术技巧,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黄钰森;谢立信;吴晓明;韩冬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以标准自动视野计的异常检测结果和(或)眼底改变为金标准,对研究倍频视野计(FDT)诊断原发性青光眼的文献进行荟萃(Meta)分析,评价FDT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BIOSIS、Previews、HMIC、IPA、OVID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手工检索国内外相关教科书、杂志、会议论文等及其参考文献.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数据分析采用Meta test version 0.6软件,检验异质性,并根据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对所有研究予以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及95%可信区间.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6篇,15篇英文文献(21个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研究对象共3172例.FDT诊断原发性青光眼的敏感性范围为0.51~1.00,特异性范围为0.58~1.00.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计算汇总,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6(0.80~0.90)、0.87(0.81~0.91).SROC曲线下面积为93.01%.纳入文献稳定性好.结论纳入的文献具有较高质量,汇总Meta分析显示FDT诊断原发性青光眼的效能较高,但还需要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作进一步分析.
作者:刘莛;贺翔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核苷酸(rAAV-aVEGF165)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发生与发展的作用.方法三质粒共转染法构建rAAV-aVEGF165和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β-半乳糖苷酶的结构基因(rAAV-Lacz).48只SD大鼠用抽签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碱烧伤方法诱导CNV生成.实验组结膜囊注射rAAV-aVEGF165(1010pfu/ml),对照组结膜囊注射rAAV-Lacz(1010pfu/m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组织化学染色,检测Lacz基因在结膜囊中的表达情况;碱烧伤后1、2、4、7、14及30 d,形态学分析评价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对照组rAAV-Lacz结膜囊注射2 d后,检测Lacz基因在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效率为21.36%±1.07%;30 d后Lacz基因在结膜下组织中的表达效率为28.02%±1.16%.碱烧伤后结膜囊注射rAAV-aVEGF165,实验组CNV面积明显减少,新生血管密度降低,VEGF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9.22,F=2187.16,F=719.17,P<0.01).结论rAAV-aVEGF165能显著抑制碱烧伤后CNV的形成,其机制与降低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有关,重组腺相关病毒是眼反义基因治疗的有效载体.
作者:周炼红;邢怡桥;陈春莲;汪道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连续环形撕后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夹持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83只眼)因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行连续环形撕后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夹持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和眼压.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随访时间为6~36个月.结果术中共75只眼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夹持成功,手术成功率占90.4%;术后佳矫正视力≥0.5,占48.0%(36/75),夹持成功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视轴区混浊;主要并发症包括前房渗出物、虹膜后粘连、人工晶状体表面沉积物.结论连续环形撕后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夹持术是治疗儿童白内障安全、有效的办法,尤其有效预防了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作者:陈茂盛;叶应嘉;王勇;刘勇;巫雷;罗维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兔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小梁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含量并探讨其与激素性青光眼的关系.方法隔日给兔眼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1个月,制作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模型.实验前后采用3H地塞米松放射配体法,测定兔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小梁细胞GR数目,探讨其两者间的关系,比较初始GR含量和GR表达的变化与高眼压的关系.结果兔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小梁细胞均表达GR,淋巴细胞GR表达水平为(3642±947)位点/细胞,小梁细胞GR含量为(2437.85±733.93)dmp/mg,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62,P<0.01).3H地塞米松处理组,兔外周血淋巴细胞中GR受体数量下降,眼压升高.实验前与实验后兔外周血淋巴细胞中GR数量变化与眼压升高的程度呈正相关(r=0.78,O.79;P<0.01).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GR数量可间接反映小梁细胞的GR水平,与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张虹;赵国宏;张祺;冬雪川;胡维琨;谢二娟;李贵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对兔实验性白色念珠菌性眼内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缓释系统由二性霉素B和乙交酯-丙交酯-己内酯三元共聚物(PGLC)制成.(1)药效学实验:50只新西兰兔右眼行中央部玻璃体切除,同时眼内注射104cfu/ml白色念珠菌悬液0.1 ml,构建眼内炎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眼.A组,眼内炎对照组;B组,空白药物载体组;C组,二性霉素B眼液滴眼组;D组,二性霉素B眼内注射组;E组,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组.对比观察各组眼内炎性反应.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定期检测眼内二性霉素B浓度.(2)毒性实验:20只正常新西兰兔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2只眼;DDS组,眼内植入1粒含药1 mg的缓释系统,10只眼;空白载体组,眼内植入空白药物载体,8只眼.分别进行视网膜电图、眼部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查,并行肝、肾病理学检查.结果E组在各个时间点玻璃体混浊较A、B、C组均明显减轻;E组与D组玻璃体混浊在2周内无差异,其后存在差异;D组玻璃体混浊在2周内与A、B、C组存在差异,但2周后无差异;C组在各个时间点玻璃体混浊较A、B组均无显著差异.眼内植入药物缓释系统后,视网膜电图无显著改变,视网膜病理学和电镜检查以及肝、肾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能够抑制白色念珠菌性眼内炎进展.PGLC缓释系统释药稳定、安全、无毒性.
作者:陈楠;杨一涛;董晓光;谢立信;王身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移位或脱位的发生原因及发病机制.方法1995年12月至2004年5月在本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共31例,散瞳后在裂隙灯显微镜或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晶状体囊袋结构异常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变异,对已移位或脱位的人工晶状体的手术复位、置换或取出.结果共31例,早期移、脱位者20例,晚期移、脱位者11例;其中5例(16.1%)患者晶状体后囊膜大部破损致人工晶状体半脱位于玻璃体前端,9例(29.O%)患者晶状体后囊膜下方破损致人工晶状体下移,1例(3.2%)患者晶状体囊上方赤道小破口致人工晶状体上移,2例(6.5%)患者晶状体前囊膜放射状撕裂致人工晶状体部分脱入前房,人工晶状体与囊袋大小不匹配2例(6.5%),人工晶状体襻严重变形1例(3.2%),2例(6.5%)患者上方晶状体后囊膜破损致人工晶状体全脱位于玻璃体内,2例(6.5%)患者外伤性悬韧带断裂致人工晶状体侧移,6例(19.4%)患者晶状体囊收缩不均、缩窄致人工晶状体移位或拱曲,1例(3.2%)患者人工晶状体半脱位系假性囊剥脱征所致.结论囊袋内人工晶状体重度移位或脱位在手术后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处理及时、得当则预后良好.
作者:王文清;贾丽丽;陆斌;方健;陈颖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构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原核表达载体,表达足量的PDGF-BB蛋白,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猫角膜内皮细胞,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增殖情况.方法从健康剖宫产妇胎盘组织中提取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PDGF-B Cdna,将其克隆至含T7启动子的质粒Pet-28a(+)中,构建表达质粒Pet-PDGF-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表达菌株BL-PDGF-B,进行PDGF-BB蛋白的表达,以Ni2+-NTA树脂对表达蛋白纯化、复性;将得到的PDGF-BB蛋白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猫角膜内皮细胞,用MTT法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以及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结果经基因测序证明,成功构建出Pet-PDGF-B质粒;凝胶自动扫描分析表明,PDGF-BB在BL21(DE3)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表达的PDGF-B单体蛋白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了1条特异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7 000;MTT法证明所表达的PDGF-BB蛋白可促进体外培养的猫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结论Pet-PDGF-B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和PDGF-BB蛋白制备纯化为生产活性PDGF-BB蛋白及其进一步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PDGF-BB蛋白具有促进猫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罗文娟;刘美光;王传富;王丽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L型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Wistar大白鼠95只,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空白)对照组5只,B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组(实验对照组)30只,C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尼莫地平组(实验组)30只,D组低压灌注组(假手术组)30只,以前房灌注升高眼压的方法制备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发生后2、6、12、24、72、168 h各处死5只大鼠,石蜡包埋后切片.以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时间点视网膜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P38 MAPK)mRNA表达情况,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于Metamorph软件上处理,取平均吸光度值作统计分析.结果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38 MAPK和caspase-3表达增强.视网膜P38MAPK mRNA原位杂交信号位于节细胞层和内核层的细胞核内,正常视网膜只有少量表达.P38于B组缺血-再灌注后,6 h表达即明显增加,至12 h达到顶峰,持续至24 h,72 h后逐渐下降.C组使用尼莫地平后,P38表达趋势与B组相同,但表达水平下降.caspase-3表达情况与P38相似.2 h开始见内核层细胞核散在阳性,6 h后节细胞层内核层细胞核阳性数增加,至24 h达到顶峰.C组caspase-3表达趋势同B组,阳性细胞数及着染深度均小于B组.对平均吸光度值行统计学分析表明:P38MAPK mRNA表达,在6、12、24、72 h,B组与A、C组,C组与A、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spase-3表达,除0 h、168 h这两个时间点外,其他各时间点A、D组与B组,A、D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38 MAPK和caspase-3均参与了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视网膜神经细胞信号的转导,尼莫地平通过下调P38 MAPK和caspase-3的表达而实现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作者:傅映晖;许军;张劲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中文眼科学专业期刊所载论文的引文和论文被他刊引用情况,了解眼科学领域文献的利用与需求特征.方法以2001年公开发表的13种中文眼科学专业期刊为研究对象,采用引文计量学方法对所载论文的引文数量、类型、语种、自引率及他引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其中5种眼科学核心期刊从引文年限分布、普赖斯指数及引文半衰期、论文被引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001年13种眼科学专业期刊引文总量为16 429条,篇均引文量5.13条,平均引文率77.42%,自引率23.49%、他引率76.51%;引文语种以英文为主(59.17%),主要的引文类型为期刊(89.25%).2001年5种眼科学核心期刊论文中,中、外文文献分别在出版后第3、4年引用频次高,引文的总普赖斯指数为35.22%,中、外文引文文献半衰期分别为5.12年及7.52年.结论中文眼科学专业期刊引文主要来自英文期刊,中文文献引用半衰期较短,眼科学核心期刊被引率高.
作者:杨柳;邹峰;吴开力;胡世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3种不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眼的波阵面像差及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6例(80只眼)(丙烯酸酯26只眼;水凝胶27只眼;硅凝胶27只眼),术后3个月时使用WASCA波阵面像差仪,在瞳孔直径4.0 mm时,测量人工晶状体眼的各项波阵面像差指标,对检查结果中的慧差、球差、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以及从Z(2,-2)到Z(4,-4)的Zernike常数,个组间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除了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的总高阶像差(S3+S4)稍高于硅凝胶人工晶状体(P=0.011),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的Z(3,1)高于水凝胶人工晶状体(P=0.038),其余指标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在自然瞳孔下,3种人工晶状体眼的波阵面像差除丙烯酸酯总高阶像差稍高之外,其他指标基本无差异.3种人工晶状体眼的视网膜成像质量可能无区别.
作者:姚克;章征;徐雯;陈佩卿;申屠形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IRVAN(idiopathic retinal vasculitis,aneurysms,and neuroretinitis,IRVAN)是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动脉瘤、视神经视网膜炎的英文缩写词,属于罕见的眼部综合征,目前尚无确切的中文病名.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周边部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网膜血管炎及多发性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瘤[1].在近期国内的眼科会议中,多位研究者就此综合征的治疗进行过交流,但尚无相关的文献报道.我院于2004年诊治1例双眼发病患者,其一只眼通过积极治疗病情稳定,另一只眼因未能完成治疗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失明.
作者:田景毅;王洪格;董晓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收治1例因慢性泪囊炎行泪道探通+红霉素眼膏注入的误探误注引发眶内肿物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性,46岁,2004年12月因左眼球突出1个月,伴胸部疼痛半个月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1.2,右眼未见异常.左眼球轴性突出,突出度:右眼9 mm,左眼15 mm,眶距96 mm,左眶外上方深部可触及一肿物,质软,轻度压痛,可活动.眼球外转、上转受限,眶压增高,眼压正常,眼睑肿胀,结膜无充血,结膜外上方可见淡红色泪腺受压突出,角膜透明,晶状体透明,玻璃体无混浊,眼底正常.CT检查发现左眶外上方边界不清的高密度影,眶外壁骨质破坏,肿物向后、向颞窝蔓延,CT值:69.2 Hu(图1).MRI检查提示左眶外上方异常信号,向颞窝及颅内蔓延,T1WI为中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图2).
作者:朱利民;何彦津;张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性,9岁.因左眼颞上方肿物逐渐生长9年余,影响美容,于2003年2月来我院眼科就诊.查体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1.0.右眼外眼及眼底未见异常.左眼颞上方球结膜扁平隆起,距角膜缘4~5 mm处,12点至4点子午线范围,肿物向后伸延至穹窿部以后.肿物呈淡黄色,厚度约5~7 mm,质软,半固定(图1).肿物表面部分球结膜增厚、粗糙有角质物,睑裂部可见短毛3根,汗腺开口11个(图2).角膜、前房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陶鹭;宋国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骨瘤样病变,既往认为本病为非遗传性疾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一家系,报告如下.
作者:周杨;孙为荣;张萍;姜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先天性眼球震颤在临床上并不十分少见,许多先天性眼球震颤疾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也有X染色体连锁显性、隐性遗传.现将本院门诊所见X连锁遗传性眼球震颤一家系报道如下.
作者:王玉晶;杨玉俊;刘红梅;谷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是一组具有不同遗传方式的视网膜病变,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和视觉电生理表现.已有5个致病基因被确定.笔者就CSNB的临床、电生理和分子遗传学进行了综述.
作者:睢瑞芳;赵家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信息技术的崛起并向各学科领域渗透是当今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眼科学与信息学交叉结合,诞生了眼科信息学.眼科信息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借助眼科知识,开发和评估各种有关获取、处理及解释患者数据的方法和系统,将成为促进传统眼科学深入发展的新手段.为了让更多的眼科工作者了解眼科信息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笔者对眼科信息学的定义、原理、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综述,同时列举了部分国内近年开展眼科信息学相关研究的实例,提出了眼科信息学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作者:王晓幸;王勤美;包含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简述人工晶状体个性化选择的定义及进行人工晶状体个性化选择的基本原则.举例说明对不同类型患者选择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的重要性.强调在人工晶状体选择上保证获得佳术后效果和患者的佳满意程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作者:何守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生理机能,RPE吞噬脱落的视细胞外节膜盘(ROS)是视网膜的主要功能之一,这对视细胞外节的更新及维持正常视觉功能至关重要.该功能障碍时引起ROS堆积而导致严重的视网膜疾病[1-4],目前对这类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RPE细胞不同的吞噬机制目前尚未阐明.本研究通过对RPE细胞不同吞噬过程中细胞内钙离子变化的测定,探讨RPE细胞吞噬时钙离子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了解跨膜信号传导系统在RPE细胞的特异性吞噬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安刚;洪晶;孙煜昭;路璐;许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内折叠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的迅猛发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后发性白内障,即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为常见.目前降低PCO发生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IOL两方面.直角边缘设计对PCO的抑制作用已经得到共识[1].但由于各个厂商生产工艺的差别,目前市场上各种直角边缘设计的IOL对PCO的影响仍有争议.循证医学的发展为研究不同类型的直角边缘IOL对PCO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采用随机自身对照的分析方法,观察不同材料直角边缘IOL植入术后是否对PCO形成的影响有差异.
作者:郭未艾;王晓黎;吴文捷;杨晖;张振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RPECs)的退化导致视网膜感觉层的继发性改变,甚至产生视力丧失.RPECs的移植治疗仍是临床和研究的热点[1].其中,移植细胞的标记始终是移植研究的一个难题[2].活体染料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5-(and-6)-carboxyfluresceindiacetate,succinimidyl ester,CFDA-SE]初是用于研究淋巴细胞增殖[3],具有染色好、阳性率高、观察结果直观可靠、并可长期追踪标记细胞等优点,现已被应用于标记血细胞,并成功的用于移植细胞的定位及标记[4,5].我们首次将此染料用于标记RPECs,深入探究此标记方法的可行性及优点,为今后RPECs移植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彭绍民;丛丽丹;张中宇;黎晓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眼的重要发育期是胚胎的前4~6个月,而婴幼儿时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阶段.因此美国小儿眼科和斜视协会及美国眼科学会理事会分别于1991、1996及2001年修改和批准进行早期婴幼儿和儿童的视力筛查和眼部检查的工作[1].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约2000万[2],但一直缺乏对新生儿眼病筛查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本调查遵循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的原则,开展了新生儿、婴幼儿眼病筛查工作[1].
作者:郭玉銮;董砚儒;施锦娜;尹素莹;戚以胜;宫露霞;刘玉俊;聂文英;张敏;侯茜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