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角膜微型刀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上皮瓣形态结构、活性的变化、周边上皮(上皮瓣切口缘与角膜缘之间的区域)增生情况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对29只新西兰白兔的双眼进行手术,28只眼行Epi-LASIK,24只眼行PRK,随机分为4组,在术后1、3、5、7 d取标本,6只未手术眼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透射电镜、光镜观察形态结构的变化;冰冻切片行酶组织化学检测上皮瓣细胞活性的变化;石蜡切片行凋亡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透射电镜发现KM5000D型上皮刀分离的上皮瓣基底膜完整,细胞之间结合紧密,术后上皮瓣与基质粘合牢固.1、3、5、7 d上皮瓣细胞三磷酸腺苷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上皮瓣与周边上皮细胞酶活性比值)分别为79%、58%、69%、86%和79%、63%、77%、97%;各组Epi-LASIK眼周边上皮细胞活性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9,P>0.05).各组Epi-LASIK眼周边上皮增生与空白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0,P>0.05).Epi-LASIK和PRK组在术后1 d基质细胞凋亡数为(3.429±1.693)和(3.796±1.998)个/10 000 μ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05);而Epi-LASIK眼术后3、5、7 d基质细胞凋亡少于PR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KM5000D型上皮刀分离的上皮瓣结构完整,细胞结合紧密,能保持较高活性,无明显刺激周边角膜上皮增生,有助于抑制凋亡的发生.
作者:刘维锋;杜之渝;赵武校;黄正;刘德杰;陈颖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结合临床体征及病史确诊的10例(10只眼)PCV患者,应用维替泊芬进行PDT治疗.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2例(2只眼);年龄50~77岁,平均59岁;治疗前佳矫正视力为0.1~0.5.治疗后随访时间短6个月,长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复查患者视力、眼底,进行FFA及ICGA检测.结果 PDT治疗后1个月,患者佳矫正视力:4只眼与术前一致,3只眼提高1行,2只眼提高2行,1只眼下降3行.FFA和ICGA检测,显示4只眼的血管荧光素渗漏停止,3只眼渗漏减轻,2只眼有微小渗漏.末次随访时,患者佳矫正视力:4只眼保持不变,2只眼提高1行,2只眼提高2行,1只眼行3次PDT治疗后提高3行,1只眼下降2行.FFA和ICGA检测,显示7只眼的血管荧光素渗漏停止,2只眼仍有轻微渗漏.术后1个月,有1只眼并发玻璃体出血(术前合并广泛视网膜下出血),未见其他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PDT能够阻止或减轻PCV所致的黄斑区血管荧光素渗漏,促进出血、渗出及水肿吸收,稳定或改善患者视力,可作为PCV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但确切疗效尚待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
作者:金陈进;张燕;田臻;孔宁;钟晓菁;周少博;文峰;闫宏;唐仕波;葛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对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6年4月行PDT治疗的27例(32只眼)病理性近视合并CNV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0CT)图像变化.结果 27例患者的年龄为18~59岁,平均40岁;单眼CNV 22例,双眼CNV 5例;黄斑中心凹下CNV 29只眼,旁中心凹CNV 3只眼;近视度数为-6D~-12D,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两行以上者4只眼(12.5%),保持稳定者27只眼(84.4%),下降2行以上者1只眼(3.1%);视物变形消失者29只眼(90.6%).FFA检测显示伴有漆纹样裂纹者12只眼,CNV完全闭合者17只眼,部分闭合者9只眼,未闭合者6只眼.27例患者PDT治疗的平均次数为1.3次.结论 PDT治疗病理性近视患者的CNV疗效满意,安全性较高,能显著降低中度和重度近视患者的视力下降,且症状明显减轻,可提高病理性近视患者的视觉生活质量.
作者:张美霞;严密;张军军;唐健;韦纯义;孟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药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ARN)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 ARN住院患者14例(14只眼),均符合美国葡萄膜炎学会ARN诊断标准.患者初诊视力为光感、眼前手动、数指者各1只眼,0.08~0.1者4只眼,0.2~0.4者5只眼,0.5、0.8者各1只眼.角膜后沉着物、房水闪光均阳性.眼底表现为周边部局灶性和(或)片状视网膜坏死、视网膜动脉白线、视网膜出血等.全身分别给予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患者病情继续发展、恶化,但尚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再对14只眼行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药术.其中2只眼注药后,病情不能控制,出现了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和视网膜脱离,即行玻璃体切除术.术后患者随访4~74个月,平均25个月.结果 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药术后,12只眼视力显著提高,提高至1.0~1.5者5只眼,0.5~0.9者5只眼,0.3者2只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的2只眼,术后视力较术前亦有提高,分别由眼前数指提高至0.4,光感提高至眼前数指.14只眼的眼前节炎性反应和玻璃体混浊消失或明显减轻,视网膜黄白色病变消退,出血吸收,视网膜在位.结论 对全身抗病毒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病情的ARN患者,在尚未发生PVR或视网膜脱离时,及早给予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药术可获得满意疗效,能显著提高患者视力.
作者:郭立斌;孙鼎;叶俊杰;耿爽;徐海燕;张美芬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小分子化合物J2在抑制小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23只C57BL/6小鼠作为供体,76只BALB/c小鼠作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随机数字法分为A、B、C及D组,A组为BALB/c小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B、C及D组为C57BL/6-BALB/c小鼠间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灌胃给药,A组和B组给予不含药物的空白液,C组和D组分别给予环孢素A(CsA)和小分子化合物J2,连续灌胃12 d,比较各组小鼠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术后21 d对各组小鼠行外周血单核细胞行流式细胞学检查,并做角膜植片的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观察期内角膜植片未发生排斥,B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7.8±2.1)d,C组为(38.1±9.9)d,D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40.6±8.3)d,D组与A组(P=0.04)及B组(P=0.00)比较存活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流式细胞学检查显示J2给药小鼠外周血CD4+细胞、CD8+细胞未发生增殖,组织学检查证实术后21d D组角膜植片未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小分子化合物J2能够抑制排斥的发生,延长小鼠角膜植片存活时间.
作者:张晗;黄一飞;王丽强;刘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水肿的患病情况.方法 对上海北新泾街道社区100例(151只眼)1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超声波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际调查对象795人,发现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215例,随机抽取100例糖尿病患者,有151只眼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195.7μm;有46只眼的黄斑增厚,其中黄斑视网膜海绵样肿胀35只眼(76.1%),黄斑囊样水肿8只眼(17.4%),神经上皮层脱离3只眼(6.5%).黄斑中心凹厚度与佳矫正视力的负对数之间有相关性(r=0.2869,P=0.0004).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其黄斑水肿的患病情况有所不同(P=0.0003).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发生与玻璃体后脱离情况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472).结论 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黄斑水肿患病率为37.1%.患眼的OCT图像归为三种类型:视网膜海绵样肿胀、黄斑囊样水肿及神经上皮层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越重,发生黄斑水肿的可能性越大.糖尿病黄斑水肿与有无玻璃体后脱离无明显联系,与总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
作者:王宁;许迅;邹海东;朱剑锋;王伟伟;潘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猪-猴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特点及糖皮质激素在异种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3月龄五指山小型猪(WZS)6只为供体,恒河猴12只为受体,建立猪-猴异种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受体猴分为角膜移植组和激素干预组,每组6只.激素干预组角膜移植术毕,结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0.5 ml(7 mg/ml),术后每10 d结膜下注射长效倍他米松注射液0.3 ml,共10次;角膜移植组术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术后植片的存活情况,术后1个月取角膜植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流式蛋白分析系统检测猴血浆与房水中细胞因子IFN、TNF、IL-4、IL-5及IL-10浓度.免疫浊度法检测猴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手术前后受体全血中CD4+、CD8+、CD16+T淋巴细胞的比率变化.结果 猪-猴穿透性角膜移植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5.5±2.3)d;激素干预组为(182.8±66.1)d.角膜移植组植片术后在前房形成渗出膜,角膜植片水肿明显,植片新生血管长入.而激素干预组在给药期间植片维持透明,仅有轻微的植片水肿反应.组织病理学显示角膜移植组植片较植床明显增厚,上皮下及前基质层炎性细胞浸润,后基质和角膜内皮层破坏,内皮面形成渗出膜;激素干预组植片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内皮完整,无渗出膜.在术后第3周角膜移植组受体猴房水中各种细胞因子浓度均升高,尤其以IFN升高明显;而激素干预组中房水的细胞因子变化主要是IL-10和IL-4浓度升高,但IFN和TNF的浓度均有降低.两组猴全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显示,角膜移植组术后第2~3周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浓度升高,而激素干预组IgG和补体C4浓度降低.结论 猪-猴异种角膜移植术后的主要表现为角膜内皮排斥反应,全身体液免疫可能参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明显延长植片存活时间.
作者:孙存;潘志强;接英;王立;闫超;王宁利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前部视网膜冷凝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以及VEGF含量的变化与虹膜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8例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虹膜血管造影,确定新生血管的范围和数量后,行前部视网膜冷凝术,7~14 d后经虹膜血管造影确定虹膜新生血管大部分消退后,再行小梁切除术.分别于前部视网膜冷凝术前和小梁切除术前抽取房水标本,另取3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房水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全部房水标本中的VEGF含量.结果 小梁切除术前房水中VEGF的含量[(2.096±0.512)ng/ml]明显低于前视网膜冷凝术前房水中VEGF含量[(0.478±0.312)n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梁切除术前房水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VEGF的含量[(0.198±0.045)n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EGF在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阻断促使虹膜产生新生血管的VEGF来源,可抑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
作者:陈彤;曾水清;卢颖毅;黄林英;戴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纤维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及其与共同性外斜视中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的关系.方法 对31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间歇性外斜视17例,恒定性外斜视14例;具有阳性家族史7例)行内直肌缩短术,术中切除前段内直肌作为患者组;21例正常人对应前段内直肌作为对照组.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内直肌中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与恒定性外斜视患者、不同性别患者间、具有不同家族史患者间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年龄患者间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患者组内直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23.56 μg/g)明显低于对照组(444.59 μ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蛋白聚糖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纤维连接蛋白含量(103.88 μg/g)明显高于恒定性外斜视患者(11.2 μ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蛋白聚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患者内直肌蛋白聚糖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r=-0.8712,P<0.01),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与年龄增长无关(r=-0.1718,P>0.05).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与患者的性别、家族史均无关(P>0.05).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的改变可能与共同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有关,在今后的斜视研究中应对纤维连接蛋白给予重视.
作者:刘桂香;孔庆兰;胡聪;于淑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分布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首先使用CD31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然后取P4代细胞,加入含有地塞米松的培养液对细胞进行处理,并设立对照组,通过检测跨细胞电阻、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方法,从地塞米松对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功能、蛋白分布以及蛋白mRNA表达水平几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 细胞经鉴定后证实为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组处理2 d后,地塞米松组电阻值与对照组电阻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地塞米松组较对照组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分布向胞质的外周聚集.RT-PCR证实地塞米松组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 mRNA表达水平,均对照组细胞升高.结论 地塞米松可以增加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并促进其聚集于细胞外周,并增强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密封性.从而推测,糖皮质激素治疗黄斑水肿的药物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可以加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有关.
作者:田景毅;董晓光;陈楠;徐海峰;原公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非结核性分枝杆菌(NTM)性兔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与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方法 48只兔(48只眼)随机分为3组:角膜瓣下NTM感染组(UFI组)、角膜瓣下NTM感染后糖皮质激素使用组(UFIC组)及角膜表面NTM感染组(SI组).观察角膜基质浸润情况,并于术后5、7、14及21 d进行角膜病灶细菌定量培养、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兔NTM角膜炎在感染后5 d角膜组织反应性水肿;7~14 d角膜浅基质层出现多灶性点、片状灰白致密浸润;21 d角膜新生血管大量增生,白斑形成.术后5、7、14及21 d,3组模型角膜基质浸润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24,P<0.05);组间比较,UFIC组角膜浸润面积大于UFI组与S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362,8.341;均P<0.05).角膜细菌定量培养,UFIC组细菌数量高于UFI组与SI组,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1.272,P<0.05).病理学观察,感染后5 d角膜基质层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7~14 d角膜淋巴细胞灶性浸润,21 d角膜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增生明显.3组模型于术后5、7、14及21 d角膜组织中CD4+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907,196.521,12.552,11.100;均P<0.01),CD8+细胞计数在感染后7、1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1.115,77.017;均P<0.01).结论 角膜基质多灶性点、片状灰白致密浸润为NTM性角膜炎临床特征,CD4+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在本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梁庆丰;王智群;邓世靖;李然;罗时运;孙旭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对圆锥角膜的不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自2003年4月至2006年4月期间于我院行DLKP11例(11只眼)和PKP 18例(18只眼)的29例圆锥角膜患者资料.对术前、术后的未矫正视力(UCVA)、好矫正视力(BCVA)、植片情况、散光状况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DLKP术后9例患者BCVA高于0.5,PKP术后14例患者BCVA高于0.5.DLKP组术后的平均球镜度数(DS)为(-1.21±3.36)D,平均柱镜度数(DC)为(-4.03±1.87)D,PKP组术后平均DS和DC分别为(-3.86±2.43)D和(-3.43±2.31)D,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S:t=2.135,P=0.46;DC:t=-0.643,P=0.528).共焦显微镜检查显示,DLEK组与PKP组术后角膜植片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基底层及前弹力层角膜在形态上基本相似,均表现为植片基质细胞胞核略小,排列稍显紊乱,有裂隙样暗纹.DLKP组患侧眼内皮细胞的形态基本正常,平均密度为(2311.72±439.73)个/mm2,对侧眼为(2477.81±535.92)个/mm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P=0.78);PKP组患侧眼内皮细胞面积较大,细胞大小不均匀,非六角形细胞比例高,平均密度为(1642.17±583.41)个/mm2,明显低于对侧眼(2739.05+401.77)个/mm2,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32,P=0.006).DLKP组的并发症主要是术中后弹力层穿孔、缝线松脱及层间浑浊等.PKP组的并发症主要是缝线松脱、眼压升高、排斥反应及内皮功能衰竭.结论 DLKP术后的屈光状况与PKP术接近,虽然手术操作难度较高,但是术后发生内皮排斥和内皮衰竭的机率低、安全性高.
作者:徐建江;乐琦骅;孙兴怀;张朝然;王艳;洪佳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在眼科集中手术的条件下,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疏忽,都会给术后群发性感染的发生留下隐患.术后群发性感染多以细菌感染为主.白内障摘除术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这两个领域中集中大量的手术为普遍,国内眼科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面对已经发生的术后群发性感染的惨痛教训,眼科医师需认真总结与随时警惕.只要严格地把好术中和围手术期的各个环节,术后群发性感染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作者:孙旭光;黎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性,80岁.因左眼视力逐渐下降伴疼痛和异物感半年,于2007年2月1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两年前在外院行双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部检查:右眼视力为0.09,左眼视力为眼前指数;眼压正常;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右眼为1874个/mm2,左眼<400个/mm2;左眼角膜混浊(精粹图片1);双眼前房清,瞳孔圆,人工晶状体位置正.
作者:徐建江;洪佳旭;王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感染性角膜炎是我国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对其快速、明确的诊断是合理治疗和挽救视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是先有明确的病原学诊断后再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还是先凭经验应用药物治疗再考虑病原学诊断,是眼科医师面对的难点.作者认为,在首次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当重视病原学诊断.这样才能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也能增强眼科医师对感染性角膜炎病原学诊断的意识.
作者:史伟云;刘明娜;王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在下泪小管断裂行泪小管吻合术中,寻找泪小管的内侧断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1-3].术中向泪道内注射透明质酸钠,使其从泪小管的内侧断端溢出,能缩短寻找时间,减少组织损伤,提高手术效率和成功率.
作者:蔡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在现代影像技术逐渐成为青光眼诊断和随访的重要手段时,利用视觉生理特异的短波长视野计和倍频视野检查法显著提高了青光眼患者视觉功能检测的特异性.
作者:贺翔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0岁.因左眼畏光、流泪、疼痛伴视力下降1个月余,于2006年8月11日来我院就诊.40 d前左眼曾被钢丝戳伤,在当地医院治疗,具体情况不详,病情无明显好转.全身体检未见异常.
作者:廖荣丰;周艳峰;刘伦;汪永;龚健杨;刘兴华;封利霞;朱美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X型题属于多选题,每道试题由一个题干和A、B、C、D、E共5个备选答案组成,正确答案有2~4个,只有全部答对才能得分.因此,该题型对考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目前广泛应用于基础和临床考试中.
作者:李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