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与其他眼底疾病相鉴别,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2例(22只眼)确诊为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部分结合相干光断层扫描、B超等检查.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6例;年龄54~82岁,平均70岁.均为单眼发病,22例中单个大动脉瘤19例,有2个大动脉瘤者3例;瘤体均位于颞侧动脉分支,其中颞上支16只眼,颞下支6只眼;动脉瘤伞部位于1~3级分支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前出血和(或)玻璃体积血;佳矫正视力<0.05者10例,0.05~0.2者6例,0.3~0.6者5例,≥0.7者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动脉硬化,16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例合并糖尿病史.治疗后追踪11例患者,佳矫正视力<0.05者1例,0.05~0.2者4例,≥0.7者6例.结论 视网膜大动脉瘤多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女性.常发牛在视网膜动脉第1~3分支,局部扩张如瘤样,并有视网膜出出血、水肿和渗出,同时多伴有视网膜动脉硬化.这些特点可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Coats病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眼底病变相鉴别.(中华眼科杂志,2008,44:521-524)
作者:王涛;张惠蓉;鹿新荣;钱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大同市小学生流行性沙眼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大同市小学生共计1236人,其中男生624人,女生612人,年龄6~14岁,平均年龄(10±2)岁.所有被调查对象均进行临床检查,沙眼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简易沙眼分期标准;对临床诊断为沙眼的患者取结膜标本,进行免疫学与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沙眼衣原体.采用χ2检验分析沙眼患病率与学校、性别、年龄的关系,并对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沙眼患病的危险因素,先用Logistic单因素分析相父因素与沙眼患病率之间的关系,以P<0.05作为入选条件,选取相关自变量,然后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取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调查的:1236名小学生中,135例临床诊断为沙眼,沙眼患病率为10.9%[95%置信区间(CI):9.2%~12.6%],其中滤泡性沙眼(TF)117例,浸润性沙眼(TI)18例.男生沙眼患病率为8.8%,女生沙眼患病率为13.1%,女生沙眼患病率明显高于男生(P=0.016).各年龄组沙眼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临床诊断沙眼的135例小学生中,沙眼农原体免疫学检测阳性13例(9.6%),PcR检测阳性86例(63.7%).危险因素分析表明沙眼的发生与家人是否共用毛巾脸盆及是否经常揉眼睛等因素相关.结论 大同市小学生中仍有沙眼流行,需要针对危险因素开展沙眼防治.
作者:任喆;梁庆丰;郭胜;周玉梅;李然;孙旭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青少年Coats病的眼底表现、治疗效果及随诊情况.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962至2006年,经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Coats病的24例(26只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初诊年龄1~18岁,平均7岁;男件18例,女性6例;双眼2例(均为女性),单眼22例;10只右眼,16只左眼.根据患者眼底病情给予激光光凝、冷凝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随访时间1~44年,平均5年.结果 在26只患眼中,眼底有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动脉瘤、无灌注区及黄斑渗出者7只眼;合并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15只眼;晚期病变已无光感或濒于失明者4只眼.共有21只眼行激光治疗,10只眼眼底渗出和出血吸收,视网膜复位,视力增进,其中6只眼视力在0.8以上;共计10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其中6只眼曾行激光治疗,2只眼外加冷凝治疗,术后视力佳为0.1.在治疗后的随诊中,有5例眼底又出现新的病变,及时补充激光治疗,保持了较好视力.24只眼中,有10只眼(42%)视力增加,12只眼(50%)视力未改变,2只眼(8%)视力减退.结论 青少年Coats病的病灶在周边,渗出性病变多累及黄斑部.若早期发现并及时予以激光治疗,患者预后视力较好,但需长期随诊,随访中如发现新病变需补充激光治疗.
作者:张承芬;董方田;王斌;韩宝玲;杜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双手法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常规同轴小切口超卢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品状体植入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80例(280只眼)白内障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行双手法微切口超卢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微切口组,146只眼)和常规小切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切口组,134只眼).分别记录两组超声乳化所用的超声乳化时间和平均功率,计算绝对超卢乳化时间(绝对超声乳化时间=超声乳化时间×平均功率),检查患者术后1 d和3个月的视力、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房水闪光值,以矢量法计算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手术源性散光,并观察手术并发症.采用两均数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微切口组的超卢乳化时间、平均功率以及绝对超声乳化时间分别为(0.76±0.36)min、10.93%±4.78%及(8.99±7.23)min,均明显低于小切口组(F=4.649,30.072,21.837;P<0.05).术后3个月,微切口组的手术源性散光[(0.37±0.32)D]显著低于小切口组[(1.28±0.7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331,P=0.000).两组术后1 d和3个月的视力、房水闪光值、角膜内皮丢失率和角膜增厚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手法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以降低超声能量释放,提高乳化效率,并可减少手术源性散光,提高手术疗效;但与传统同轴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相比,并未能进一步减少眼内组织损伤和炎性反应.
作者:姚克;汤霞靖;黄晓丹;叶盼盼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眼病筛查的临床策略,了解新生儿眼病的发病情况.方法 采用筛查方法进行研究.选择2002年10月1日至2005年4月30日出生的16 800名新生儿,对其中的15 398名(91.65%)新生儿进行了眼病筛查.筛查内容包括对母婴同窜新生儿在生后2~7 d进行筛查性评估(光刺激反应、外眼检查、红光反射检查),异常者进行诊断性检查(使用手持式裂隙灯显微镜进行进一步外眼检杳,散瞳检查,必要时进行视听同步诱发电位检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于生后5~14 d进行检查,并与高危因素新生儿实行眼部全面的筛查件和诊断性检查.疑似病例将被及时转诊到专业眼科进一步确诊并干预.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对两组间检出率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 15 398名新生儿中,检出新生儿眼病12种,共1266例,检出率为8.222%;其中先天性眼病7种,为809例(5.254%),包括先天性上睑下垂2例(0.013%)、先天性角膜混浊6例(0.039%)、瞳孔残膜724例(4.702%)、先天性白内障15例(0.097%)、玻璃体动脉残存54例(0.351%)、先天性鼻泪管闭锁7例(0.046%)及泪腺脱垂1例(0.007%);后天获得性眼病5种,为457例(2.968%),包括新生儿结膜炎391例(2.539%)、玻璃体出血6例(0.039%)、视网膜出血34例(0.221%)、新生儿泪囊炎23例(0.149%),另外在其中的27例体重低于1500 g的未成熟儿中检出3例(6只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正常新生儿14 306例中,检出先天性眼病7种717例,检出率为5.012%,后天获得性眼病4种417例(2.915%).NICU组1092例新生儿中,检出先天性眼病5种92例,检出率为8.425%,后天获得性眼病5种40例(3.663%).先天性眼病在NICU组的检出率高于正常新生儿组(JP=0.000),但是后天获得性眼病的检出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结论 我国婴儿期眼病或视力问题在儿科和围产医学的临床上并不少见,早期干预对预防和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新生儿眼病极其重要.新生儿眼病筛查评估在眼病监测和防治中不仅可行而且有效.
作者:聂文英;吴汉荣;戚以胜;张敏;侯茜;杨海霞;宫露霞;董砚儒;郭玉銮;施锦娜;尹素莹;李平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 50细胞生长及分化的作用.方法 为实验研究.将不同浓度的ATRA作用于SO-Rb 50细胞,绘制生长曲线;MTT法检测ATRA的IC50值;流式细胞仪测定用药前后的细胞周期;用药前及用药后20 d观察活体细胞和HE染色后的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0、1×10-7、1×10-6、1×10-5mol/L的ATRA作用于SO-Rb 50细胞后细胞生长曲线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逐渐变得低平;ATRA作用于细胞的IC50值约为14.05 μmol/L;用1×10=3mol/L的ATRA作用细胞后,G0/G1期细胞从用药前的56.5%升至用药后的66.6%~81.O%,S期细胞则从33.1%降至22.3%~15.9%.细胞在包被0.25%多聚赖氨酸溶液的载玻片上可贴壁牛长,用药后细胞生长集落明显减小,20 d后部分细胞呈椭圆形或梭形,胞核与胞质比值减小,并伸出细长或较短的突起;用药前NSE、Vimentin、GFAP染色分别旱中等阳性、强阳性和弱阳性;用药20 d后三者染色分别呈强阳性、强阳性和中等阳性.结论 ATRA对SO-Rb 50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使细胞停滞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ATRA可诱导SO-Rb 50细胞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方向分化.(中华眼科杂志,2008,44:549-553)
作者:张浩;颜建华;李永平;蔡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为揭示缺氧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影响及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的关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研究.分别从对数生长期的正常及缺氧状态人RPE细胞中提取蛋白样本后行等电聚焦电泳(IEF),随后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第二次分离.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对凝胶进行显色固定,Image Master 2D Elite软件行分析配比,筛选出正常和缺氧RPE细胞表达明显差异的蛋白质斑点,随机选取差异斑点进行质谱分析,数据经蛋白质组数据库检索得出蒡异表达蛋白.结果 正常组分离蛋白斑点578个,组内匹配率92.90%;缺氧组559个,匹配率91.41%;两组间蛋白斑点匹配率为85.47%.发现volume值改变超过2倍的点共92个,其中32个点表达卜调,60个点表达下调.选择7个蛋白斑点行质谱分析,成功鉴定5种差异表达蛋白质(3个斑点为相同的蛋白):表达上调为热休克蛋白70、热休克蛋白60;表达下调的为β肌动蛋白、β微管蛋白以及过氧化还原蛋白3.结论 缺氧状态下RPE细胞表达差异蛋白可引起细胞应激能力明显增强,而主要细胞骨架蛋白下调,细胞维持形态、保持内部结构有序性的能力下降;本研究首次发现人RPE细胞在缺氧状态下热休克蛋白60表达上调,此蛋白的进一步研究可能能够发现新的CNV致病途径;蛋白质组学方法为CNV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个很好的参考平台.
作者:何守志;侯豹可;唐维强;丁振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壳聚糖膜在眼眶损伤的早期修复中对软组织粘连的预防作用及其对视神经组织病理学结构和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取成年家兔10只,右眼为实验组,左眼为对照组.在上直肌与对应眼眶骨膜间人为制造创伤,实验组在创面问植入医用壳聚糖膜,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每只兔眼术前和术后第6天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并分别观察两组兔眼眼眶组织的粘连程度、炎性反应程度、转化生长因子(TGF)-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采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VEP检查术后P1波平均振幅为(9.847±2.320)mV,平均潜伏期为(71.700±5.144)ms,与术前比较,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74,0.228;P>0.01).粘连程度评分结果为对照组2分1只眼,3分5只眼,4分4只眼;实验组1分7只眼,2分3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0,P<0.01).炎性反应程度评分结果为对照组1分2只眼,2分4只眼,3分4只眼;实验组1分6只眼,2分4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0,P<0.01).TGF-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染色呈强阳性,实验组染色呈弱阳性.结论 医用壳聚糖膜可减少胶原纤维合成,在眼眶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修复中具有抑制粘连的作用.
作者:赵红;韩建华;林锦镛;孙丰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在前房相关免疫偏离(ACAID)小鼠虹膜睫状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为实验研究.96只正常BALB/c小鼠随机分配建立ACAID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每组均为24只小鼠.通过观察迟发型超敏反应,评价ACAID的形成与否.采用荧光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组小鼠虹膜睫状体中PD-1及其配体1(PD-L1)和配体2(PD-L2)mRNA和蛋白的表达.所有实验结果数据的统计学检验均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结果 所有ACAID组小鼠均未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DTH),表明ACAID诱导成功.PD-1 mRNA的表达在ACAID组中显著增加,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109,P<0.05);而PD-L1 mRNA的表达在阳性对照组中显著增加(F=179.033,P<0.05).PD-1和PD-L1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虹膜根部和瞳孔缘区,多呈圆形或类椭圆形,二者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它们的mRNA表达水平相一致.4组小鼠虬膜睫状体中均未检测到PD-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 ACAID小鼠虹膜睫状体中PD-1表达显著增加,可能参与了ACAID的形成.(中华眼科杂志,2008,44:558-562)
作者:孟倩丽;杨培增;李兵;周红颜;黄祥坤;朱怜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粉尘状白内障一家系的基因突变定位.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一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成员(共32人,其巾患者15人)散瞳后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晶状体,并取外周血提取DNA样品.选取常染色体上微卫星标记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扩增后,进行基因扫描.利用GeneMapper软件进行PCR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和单体型分析.分别通过Linkage 5.1和GeneHunter软件进行两点法和多点法对数优势记分(LOD)值计算.对候选基因通过测序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家系成员中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环胎儿核可见散在的类似于蚁卵的短棒状混浊.在不同患者间以及同一患者的不同眼别存在晶状体混浊程度和形态的差异.两点法计算LOD值,在重组率(θ)为0时,微卫星位点D20S186、D230S163、D20S915、D20S152、D20S98、D20S904、D20S875、D20S112、D20S1140、D20S432均获得正值,其中在D20S904获得大LOD值6.02.通过单体型构建,发现微卫星位点D20S163在Ⅳ7患者发生交换,而D20S912在Ⅱ3患者发生交换.基因序列分析未发现BFSP1、PLCB4基因突变.结论 该家系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20p12.1-p11.23上微卫星位点D20S186和D20S912间5.47厘摩范围内.
作者:李宁东;布娟;袁松涛;杨建军;赵堪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04年2月至2005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诊治的19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以年龄、性别作为匹配条件,选择有其他眼部疾患的19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χ2检验比较PACG病例组与对照组在人群特征、生活行为习惯、既往病史、青光眼家族史及眼底、屈光、眼压、A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居住农村(OR=2.40,P=0.000)、高文化程度(OR=0.21,P=0.000)、高经济收入(OR=0.34,P=0.000)、高血压(OR=3.05,P=0.000)、青光眼阳性家族史(OR=5.59,P=0.001)、浅前房(OR=11.25,P:0.000)、大杯盘比(OR:8.81,P=0.000)、近视眼(OR=0.31,P=0.000)、近距离看电视(OR=0.47,P=0.001)是PACG的独立相关冈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DR=2.004,P=0.009)、青光眼家族史(OR=6.726,P=0.003)、远视眼(OR=3.192,P=0.031)、浅前房(OR=12.804,P=0.000)、大杯盘比(OR=9.401,P=0.007)等因素与PACG存在关联性.未发现吸烟、饮酒、近视眼、糖尿病、血型等因素与PACG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 高血压可能与PACG存在关联性,眼科医师应定期随访具有青光眼家族史、浅前房及大杯盘比等特征的青光眼高危人群.
作者:庄勋;朱蓉嵘;管怀进;黄春华;施文平;姜声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眼眶及眼附属器黏膜相关(OA-MALT)淋巴瘤中BCL10蛋白表达及染色体易位情况.方法 收集60例OA-MALT淋巴瘤患者的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10蛋白的表达,用荧光素原位杂交(FISH)法分别检测AP12-MALT1融合基因、BCL10、MALT1及IgH基因的异常.采用交叉分组设计,对结果进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OA-MALT淋巴瘤中BCLI0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85.0%(51/60),其中胞质阳性率为41.7%(25/60),胞核阳性率为43.3%(26/60).FISH结果显示除2例患者有API2.MALTI融合基因外,其余患者的BCL10基因和IgH基因均未发现异常.统计学分析显示OA-MALT淋巴瘤中BCL10蛋白核表达不依赖于染色体异常(P=0.184).结论 OA.MALT淋巴瘤中有较高的BCL10蛋白核表达率,对OA-MALT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在全身其他部位MALT淋巴瘤中报道的染色体易位,在OA-MALT淋巴瘤中并不常见.
作者:李百周;杨文涛;周晓燕;范月珍;陆洪芬;施达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问允质干细胞(MSC)诱导为光感受器样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MSC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后,用含小鼠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培养液诱导MSC细胞8~10 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后的细胞是否表达视紫红质,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达视紫红质的细胞比例.结果 传3代的MSC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显示培养细胞具有正常的分裂增殖特性;超过70%的传1代和传2代细胞为CD90单阳性,从传3代绌胞开始CD90单阳性的百分数一直高于93%,即采用贴壁筛选法可获得大量高纯度的大鼠骨髓MSC细胞.经EGF诱导后的细胞有15.32%±0.92%表达视紫红质,而未经诱导的细胞表达视紫红质的比例为1.64%±0.78%.结论 经EGF诱导后,15.32%的大鼠MSC可分化为光感受器样细胞.
作者:张枝桥;董方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远期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失与变异情况.方法 为病例对照研究.选择1989年1月至199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行RK并可随访到的51例(101只眼)患者,作为RK组.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在同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无其他眼疾的51例(102只眼)近视眼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检查者使用Topcon SP2000型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观察,记录中央、上方、下方、颞侧及鼻侧5个方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细胞平均面积(AVG)、变异系数(CV)及六边形细胞百分比(H%).对计量资料进行数据的正态性榆验与方差齐性榆验.RK组与对照组的各年龄段患眼的数据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RK组内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 各年龄段中央、上方、下方、颞侧及鼻侧5个方位,RK组与对照组间CD、AVG、H%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V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30岁~的年龄段中央区比较t=3.742、P=0.000,上方t=3.627、P=0.000,下方t=3.180、P=0.002,鼻侧t=2.448、P=0.016,颞侧t:3.149、P=0.002;两组问40岁~的年龄段中央区比较t=4.446、P=0.000,上方t=2.444、P=0.017,下方t=2.113、P=0.038,鼻侧t=3.214、P=0.002,颞侧t=2.680、P=0.009;两组间50岁~的年龄段中央区比较t=2.360、P=0.024,上方t=2.600、P=0.013,下方t=2.787、P=0.008,鼻侧t=2.144、P=0.038,颞侧t=2.177、P=0.036.但是,RK术后CV与术后时间无相关性(P>0.05);不同切口数量组问中央、上方、下方、颞侧及鼻侧相应方位CD、AVG、CV、H%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K术后远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角膜内皮细胞的面积CV增大.结论 RK术后患者行其他内眼手术时,眼科医师应注意对术前角膜内皮情况的评价.
作者:赵露;王艳玲;刘萍;刘瑄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先天性无虹膜是一种以虹膜发育不良为主要特征,累及全眼球的眼疾[1],多为双眼发病,发生率约在1:96 000~1:64 000之间,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2005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中心诊治了先天性无虹膜一家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雯;李茅;陈晓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女性,32岁.因双眼高度近视10余年,于2007年1月19日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经国际标准视力表查视力,右眼0.04,左眼0.10;矫正视力,右眼-18.00 D→0.3,左眼-14.00 D→0.8;前房深度>3.0 mm.
作者:孙新成;李朝伟;刘毅;卢国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诸多眼底疾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以破坏已形成的CNV为目的 ,但效果有限.针对CNV病因进行的药物治疗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Pegaptanib、Ranibizumab及Bevacizumab的作用靶点均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而Anecortaveacetate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激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是干扰新生血管的生长.随着对CNV发生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针对其病因而开展的有效治疗研究,将为临床治疗CNV患者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作者:李夏;王雨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偏倚是眼病抽样调查中常见的人为误差,是影响调查结果真实性与可靠性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评论了我国眼病抽样调查中常见的几种偏倚,包括抽样偏倚、无应答偏倚及诊断偏倚等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策;强调控制偏倚足确保调查研究质虽的关键;指出只要随机化抽样、样本量足够、认真检录和询问病史、提高受检率、准确检查诊断、严格培训及预试验,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就可以将偏倚消除或减少到低程度,从而提高我国眼病抽样调查质量.
作者:管怀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我国以人群为基础的眼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日益增加,但足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将危险因素的确立等同于统计学上的相火性,盲目地进行大样本研究,不恰当的抽样方法导致样本不具备总体代表性,随意设计调查表,缺乏预试验,采用眼科检查设备和诊断标准不统一,以及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受到资料处理不当的不良影响等.这些问题导致研究设计和实施上各个环节的缺陷,从而使得调查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不佳.眼科工作者应该加深对这些问题和缺陷的认识与理解,规范化进行研究设计与实施,才能保证调查研究的真实价值.
作者:邹海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近年来,临床卜眼科医师使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治疗慢性泪囊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成功率为86.0%~95.7%[1-4].我们对2000年4月至2005年4月期间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应用泪道激光成形术治疗的有完整随访记录的103例(108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作者:阴秀霞;杨新光;陈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编者按: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4秒,发生在我国四川北部汶川县的一场8.0级大地震震惊全国,震惊世界.这场大地震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这场灾难牵动着举国上下每一个人,也牵动着全国23 000名眼科医师的心.我们的一些同道已经奔赴灾区,直接为受灾的人民服务.
作者:马志中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