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412-4081
  • 国内刊号:11-2142/R
  • 影响因子:1.40
  • 创刊:1950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0
  • 全年订价:52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2年荣获国家科委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科杂志   2008年8期文献
  • 24例眼眶异物诊断和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目前眼眶异物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眼眶异物患者24例,根据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了解目前眼眶异物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植物性异物11例,金属异物6例,玻璃异物2例,其他5例.18例曾行清创缝合术,12例曾行异物取出术,7例曾行3次以上各类手术.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问题:(1)受伤情况询问不详、对眶内异物存留认识不足;(2)未进行必要的CT检查;(3)不能正确阅读CT片,CT显示异物而未能诊断;(4)急诊清创处理、以及后续的化脓性感染切开引流,均未进行必要的探查;(5)对植物性和塑料异物,仅满足术中取出一个或数个异物;(6)对眼眶解剖结构不熟悉,手术技术不熟练,不能取出异物甚至将其推向深处;(7)再次手术时未重新进行必要的CT检查;(8)麻醉方式选择不当.局部麻醉下,患者不能耐受手术.结论 眼科医师应掌握眶内解剖结构、影像学和眶内异物的诊断,熟悉眼眶手术入路,提高异物取出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中华眼群杂志,2008,44:676-680)

    作者:朱豫;LI Zhi-gang;张效房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眼眶转移性肿瘤的诊治分析

    目的 了解眼眶转移性肿瘤的疾病种类,总结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经病理学确诊的眼眶转移性肿瘤患者30例,总结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征象.结果 常见眼眶转移性肿瘤的前3位分别是:乳腺癌、肺癌和肝癌.男性以肝癌和肺癌多见,女性以乳腺癌和肺癌多见.男女比例1∶1.儿童和中老年是两个好发年龄段.50%患者以眼部表现首诊.乳腺癌病程长,转移性母细胞瘤病程短.该类疾病可累及单眼或双眼,常见症状是疼痛和复视,常见体征包括眼球突出、运动障碍、眶压升高等.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显示,不同眼眶转移性肿瘤的累及部位和形态有一定规律,可分为4种类型:(1)骨膜下的以眶骨壁为中心的软组织肿物,伴骨破坏;(2)眶前部软组织肿物,包绕眼球,呈铸造样;(3)肌锥内软组织肿物,可侵犯眶尖;(4)孤立的软组织肿物,边界清晰.60%的随访者预后较差.结论 我国眼眶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疾病种类不同于西方国家,掌握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有助于缓解眼部症状,延长生命.(中华眼科杂志,2008,44:687-690)

    作者:王毅;杨新吉;LI Yue-yue;黑砚;肖利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表达和意义,并探讨两者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对新生C57BL-6N系小鼠给予高氧后,置相对低氧环境中饲养,诱导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在小鼠生后第12、14及17天摘除眼球,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及荧光素灌注造影,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全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对VEGF与PEDF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的差异,并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分布与形态变化,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对新生血管进行量化.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分别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mRNA与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高氧环境中(出生第12天小鼠),OIR模型鼠VEGF蛋白质表达A值(0.47±0.12)较正常鼠(1.81±050)下降,PEDF蛋白质表达A值(5.35±0.94)较正常鼠(0.68±0.17)明显升高;而相对低氧环境中(出生第14和17天小鼠),VEGF蛋白质表达A值(2.15±0.46,5.49±0.97)较正常鼠(0.90±0.05,0.88±0.91)明显升高,PEDF蛋白质表达A值(2.07±0.35,1.37±0.48)较正常鼠(2.62±0.68,5.30±0.59)明显下降,尤以第17天下降显著.对不同时间点VEGF和PEDF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时间点的VEGF蛋白质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450,P=0.000),各时间点的PEDF蛋白质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237,P=0.000).出生第12、14及17天小鼠视网膜VEGF蛋白质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10,0.000),PEDF蛋白质的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46,0.000);出生第12、14及17天小鼠视网膜VEGF 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0.001),PEDF mRNA的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伴随着视网膜组织的缺氧,出现了VEGF蛋白质表达水平升高和PEDF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导致视网膜组织中VEGF与PEDF蛋白质表达失衡;VEGF与PEDF的mRNA表达亦发生类似变化,且较蛋白质改变提前发生.上述改变均伴随着同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而逐渐加重.结论 VEGF和PEDF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失衡可能足造成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的机制之一.(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34-740)

    作者:孔怡淳;韩梅;赵堪兴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颅眶沟通性肿瘤经颅手术及其并发症

    目的 探讨颅眶沟通性肿瘤翼点入路经颅手术方法和技巧改进,总结其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讨论避免手术损伤眶内正常组织的注意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37例颅眶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术式开颅,根据需要,用咬骨钳咬除眼眶内侧壁或外侧壁,去除眶顶板,小心分离并保护眶尖部能够显露的各眼外肌,用冷冻头冷冻肿瘤的眶内部分,小心分离其周围组织直至肿瘤摘除.如果肿瘤突破硬脑膜进入脑实质,则由神经外科医师处理其颅内部分.结果 37例患者中,32例一次性完整摘除,5例因肿瘤广泛侵犯海绵窦或是蝶鞍,作姑息性摘除.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良性肿瘤28例,占75.67%(28/37),恶性肿瘤9例,占24.32%(9/37).常见的肿瘤是脑膜瘤,11例,占29.73%(11/37).多的并发症是眼外肌损伤,21例,占56.76%(21/37).严重的并发症是视力丧失,4例,占10.81%(4/37).结论 翼点入路经颅手术摘除颅眶沟通性肿瘤,易于暴露,手术视野好,肿瘤易于摘除.术中注意保护眶后部重要组织,可以减少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眼群杂志,2008,44:696-699)

    作者:许雪亮;马建荣;XIANG Qian;江海渡;YI Wen-shu;王成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顺铂对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顺铂对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化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原代培养的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用特定时间下(72 h)不同浓度(100.00、10.00、1.00、0.10、0.01 mg/L)以及特定浓度下(10 mg/L)不同时间(96、72、48、24、12 h)的端粒酶抑制剂顺铂作用于黑色素瘤细胞,以生理盐水作用于细胞为空白对照组,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各组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细胞抑制率与端粒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顺铂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逐渐下降,在药物浓度>0.10 mg/L及作用时间达到24 h后,其活性出现大幅度下降,随后出现细胞抑制率明显升高,与端粒酶活性下降呈负相关(r=-0.900,P=0.037),但前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结论 顺铂作为一种端粒酶抑制剂,可有效降低体外培养的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造成细胞死亡.(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05-710)

    作者:程浩;吴中耀;XIA Tian;胡群英;HONG Hai-feng;麦庆怡;ZHENG Jian-liang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义眼台植入对兔眼眶骨细胞的影响

    目的 观察眼球摘除和义眼台植入对兔眼眶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义眼台植入对眼眶畸形发育防治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选用同龄、健康、体重相近新西兰幼兔21只,随机分为眼球摘除组、义眼台植入组及正常对照组.1个月龄时对眼球摘除组和义眼台植入组的兔分别行左侧眼球摘除或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术,正常对照组左侧眼眶作为参照.2个月龄时处死全部兔子,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TUNEL法检测其眶骨骨细胞凋亡,并用TUNEL法计量分析3组骨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LSD法对3组骨细胞凋亡率间进行比较.结果 在3组眶骨组织中均可检测到凋亡骨细胞,用TUNEL法观察可见凋亡骨细胞呈散在不规则性分布;TUNEL法计数结果显示眼球摘除组、义眼台植入组及正常对照组骨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56%±2.13%、14.29%±3.60%、12.57%±2.40%,眼球摘除组骨细胞凋亡率与义眼台植入组及正常对照组骨细胞凋亡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义眼台植入组和正常对照组骨细胞凋亡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眶骨细胞凋亡参与了义眼台植入防治眼球摘除后眼眶畸形发育的过程.(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00-704)

    作者:MA Jian-min;赵家良;LI Zhi-hui;陈凤华;SHI Ji-tong;程刚炜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人工晶状体眼近视力矫正对近立体视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立体视改善的方法和手段,为临床改善人工晶状体眼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随机收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92只眼),平均年龄(61.3±5.5)岁.其中单眼人工晶状体眼24例(A组),双眼人工晶状体眼22例(B组).测量调节幅度、相对调节、近附加、近立体视.对被收录者人工晶状体眼的一般资料及近附加等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受检者近立体视分布数据采用X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B组人工晶状体眼移近法单眼调节幅度分别为(2.05±1.12)和(2.35±1.30)D;双眼近附加分别为(2.08±0.37)和(2.13±0.46)D,单眼近附加分别为(2.20±0.42)和(2.01±0.39)D,各组内双眼近附加与单眼近附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2.20;P<0.05),左右眼单眼近附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0,5.02;P<0.01).A、B组配戴单眼近附加时的近立体视优于双眼近附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46,7.02;P<0.05).结论 单眼近附加作为人工晶状体眼的近附加可以有效改善近屯体视.(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11-714)

    作者:俞阿勇;王勤美;诸葛晶;金婉卿;JIANG Jun;赵云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对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平行、阳性对照设计及多中心、随机、双盲方法.将2005年4至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青岛市立医院诊断为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240例(240只眼)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入两组,即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120只眼)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120只眼).两组分别滴用20%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和5000 IU/m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每天给药4次,每次1滴,疗程14 d.用药前和用药后3、7、14 d分别对症状、体征观察进行综合评分以及评价其安全性.采用非劣性检验、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法、卡方检验、校正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方差分析及CMH X2法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有效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3 dX2=1.5677,P=0.4566;7 d X2=1.7152,P=0.4242;14 d X2=3.0814,P=0.2142).用药后第3天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症状体征综合评分下降幅度为(6.009±3.030)分,蕈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为(5.177±2.5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67,P=0.0263).用药前、后视力比较,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烧灼感、眼痒方面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烧灼感:3 d X2=0.4394,P=0.932;7 d X2=1.4710,P=0.479;14 d X2=2.1875,P=0.335.用药后眼痒:3 d X2=2.1045,P=0.349;7 d X2=2.0192,P=0.364;14 d X2=0.6863,P=0.407).舒适性方面,用药后3 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较好,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26,P=0.0100);但是,用药后7、14 d眼部舒适性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7 d X2=7.8106,P=0.050;14 d X2=5.5278,P=0.063).结论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能够有效治疗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起效时间短,安全性较好.(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20-725)

    作者:QIU Xiao-di;龚岚;孙兴怀;ZHAO Nai-qing;祝肇荣;LI Yu-min;姚克;ZHAO Wu-ling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手术联合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眼眶静脉畸形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联合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凝固治疗眼眶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激光凝固的方法治疗眼眶静脉畸形患者17例.全身麻醉,根据瘤体部位、大小、与眼外肌和毗邻神经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手术径路,充分暴露瘤体,手术切除和激光凝固交替进行.激光凝固方式包括小剂量短时光凝和连续光凝,前者能量密度设定为60~80 J/cm2,后者能量密度不超过90~100 J/cm2.体积小、病变深,周围有重要的神经或血管时采用小剂量短时光凝;体积大、易暴露,且距重要的组织较远时用连续光凝.光凝后立即用低温生理盐水冲洗光凝部位予以降温,防止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结果 术后随访12~26个月,17例患者中疗效显著15例(88.24%),有效2例(11.76%),总有效率100%.术后所有患者无视力下降(2例视力提高),眼球突出完全矫正,其中4例出现眼球内陷,眼球运动明显改善.并发症包括:上斜肌麻痹1例,上睑下垂1例.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或残存病变增大.结论 手术联合Nd:YAG激光治疗眼眶静脉畸形是安全和有效的.激光凝固可减少术中出血,简便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中华眼科杂志,2008,44:681-686)

    作者:FAN Xian-qun;肖彩雯;ZHOU Guo-yu;贾仁兵;傅瑶;周慧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进行手术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例眼眶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资料,归纳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病理和免疫组织织化学学染色结果.结果 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9~57岁.临床表现:3例主诉为眼球突出,3例为球结膜下或眶缘肿块.影像学检查:边界清晰的实质性占位影,均可被造影剂均质增强;肿瘤位于肌锥内间隙者2例,肌锥外间隙者4例.病理学检查:肿瘤细胞呈弥漫分布的梭形,形态规则,核分裂象偶见,胞质透明或轻度嗜酸性,多以血管外皮瘤样不规则单相排列,也可呈席纹状、编织状及束状等,血管丰富,壁薄,可呈鹿角样,间质有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肿瘤细胞波形蛋白(+),CD34(+),CD99(+).治疗:4例行肿瘤摘除,2例因与重要结构粘连紧密行局部切除.随访:4例无复发,2例复发.结论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发生于眼眶的少见肿瘤,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表现极易与其他肿瘤混淆,结合肿瘤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确诊,并可作为与其他肿瘤相鉴别的特征之一.(中华眼科杂志,2008,44:691-695)

    作者:卫承华;QIAN Jiang;毕颖文;CHEN Rong-jia;姚亦群;YUAN Yi-fei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目的 探讨严重且复杂的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LEK)的可行性、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 采用非随机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对15例(15只眼)严重且复杂的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无缝线DLEK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2例联合睫状体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例联合人工晶状体摘出术,1例联合人工晶状体置换术).术后4~6个月,4例无晶状体眼行睫状体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复查视力、角膜散光、角膜曲率及内皮细胞密度,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深板层内皮植片的愈合情况.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时间点之间的差异.结果 术后13例植片与植床贴附良好;1例植片移位,经重新复位后贴附良好;1例层间积液,5 d后吸收.随访期内,所有植片均透明.5例(33.3%)植片与植床边缘间有约0.5~1.0 mm宽的裂隙,其中2例(13.3%)在裂隙处上皮面出现小水泡,分别于术后2周和3个月后消失.术后4例(26.7%)裸眼视力为0.4,3例(20.0%)裸眼视力为0.3,4例(26.7%)裸眼视力为0.2,1例(6.7%)裸眼视力为0.1.术后6、9及12个月,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2.80±0.70)D、(2.60±0.70)D及(2.20±0.60)D(F=5.591,P=0.090);角膜曲率分别为(43.60±1.90)D、(44.10±1.30)D及(44.10±1.00)D(F=1.515,P=0.237);术前、术后6、9及12个月,角膜厚度分别为(666.1±70.6) μm、(544.5±30.9)μm、(538.2±34.7)μm及(532.4±41.6)μm(F=32.692,P=0.000).术后内皮细胞密度为(1915.7±90.8)个/mm2.结论 严重且复杂的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无缝线DLEK是安全、有效的,但通常需联合其他的眼前段手术.DLEK术后4~6个月,无缝线的植片可耐受其他的眼前段手术.(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26-733)

    作者:黄挺;WANG Yu-juan;高娜;WANG Tao;陈家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健康人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量测量值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

    目的 探讨健康人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量测量值及其与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等效球镜度数及眼压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每名研究对象任选一眼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共计205只眼.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量,并用多重回归分析其与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等效球镜和眼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205只眼的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量呈正态分布,两者集中分布在8.1~11.0 mm Hg(1 mm Hg=0.133 kPa)之间.在不同性别以及年龄(<25岁和≥25岁)组间的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5只眼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量的95%参考值范围分别是6.8~13.0和6.6~13.6 mm Hg.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量与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等效球镜度数及眼压相关(P<0.05).结论 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量分别描述了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中的不同属性,两者可能是对角膜厚度、曲率、硬度、水化状态、眼压等因素作用效力的综合体现.本文测定了正常人眼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量值,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量与眼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15-719)

    作者:LIU Rui;褚仁远;汪琳;周行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以眼外肌肿大起病的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淋巴瘤占眼眶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4位,但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较为罕见,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不良.现将解放军总医院眼科收治的1例以眼外肌肿大起病的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赵燕燕;魏世辉;周振鸿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异位性皮炎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一例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炎性、易复发的皮肤病,合并眼部并发症者则更少见,国内仅有1例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文献报道[1].我院曾收治1例异位性皮炎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伟;卢宁;王莹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过程中细胞外基质作用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多项有关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外基质(ECM)的多种成分参与了PVR的形成,包括ECM结构蛋白、黏附蛋白、抗黏附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等.其中,结构蛋白包括胶原、弹力纤维蛋白等,是视网膜前、后及玻璃体腔内形成增生膜的主要的非细胞成分,可以促进增生膜的收缩;黏附蛋白包括纤维连接蛋白、玻璃体连接蛋白、层黏连蛋白等,能促进增生膜中细胞与基质间的黏附,增进视网膜色素上皮的黏附、移行及分化功能等;抗黏附蛋白包括血小板反应蛋白-1、骨连接蛋白、韧连接蛋白等,可促进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移行,促使增生膜再塑形;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组织抑制因子能降解多种ECM,增加增生膜中血管内皮通透性,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等.笔者就其目前国内外有关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膜的研究结果予以综述,以供同道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59-763)

    作者:王良海;LI Gen-lin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应当以眼科急症来处理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近年来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有增多的趋势.TON视功能损伤严重,预后较差.TON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能获得较高的视力改善率.TON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抓住时机,以眼科急症来尽早处理TON病例,进行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尽快完成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视觉电生理检查,以便判断是否有手术指征;尽早给予合理治疗.(中华眼科杂志,2008,44:673-675)

    作者:朱豫;ZHANG Xiao-fang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健康人群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高阶像差的分析

    现代白内障摘除手术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屈光性手术,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不断增高,波阵面像差也日渐成为客观评价手术前后眼球成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王飞;卢奕;蒋永祥;方艳文;乐琦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急性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特征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视功能的线粒体DNA(mtDNA)遗传性疾病.临床发病以双眼先后无痛性、急性或亚急性视力下降为特征,急性期常表现为视乳头炎,晚期则以视神经萎缩为眼底征象,故又称Leber视神经萎缩.我们对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在本科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6例(8只眼)LHON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该病急性期FFA图像特征.

    作者:周剑;韦企平;孙艳红;宫晓红;李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重视眼眶炎性假瘤的合理诊治

    眼眶炎性假瘤或眼眶假瘤由Birch-Hirschfeld于1905年首先描述.为常见的眼眶疾病,占眼眶病变的7.1%,仅次于甲状腺相关眼病和眼眶血管瘤而居眶内疾病的第三位[1-5].该病不仅因突眼、红肿等影响外观,而且可损害视力导致失明.临床表现变化多样,可单眼或双眼受累;既可波及全眶,也可只累及眶内某一组织;既可表现为急性,也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既可类似于感染性炎性反应,又可表现为肿瘤样特征.病程常常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经常可见患者奔波于各家医院,既没有明确的诊断,又没有采用规范与合理的治疗,导致病程反复发作和失明的严重后果.因此,眼科医师有必要重视眼眶炎性假瘤的临床特点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永平;颜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854例地震中眼外伤患者的临床分析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四川等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中绵阳市及周边地区是重灾区,而其下属的北川、平武、安县、江油4县为特重灾区.突然发生的大地震瞬间造成了大批人员的伤亡[1].地震后,绵阳市的16家医院共收治了8431例伤者,其中眼外伤或合并眼外伤患者854例(占10.1%).现将笔者统计的这些伤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眼科医师对地震致眼部损伤的认识与诊治水平.

    作者:王晓莉;陈小虎;代艳;胡波;唐晓蕾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