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运用计算机建模分析中国马方综合征单纯晶状体脱位患者突变型微纤维蛋白-Ⅰ(FBN1)物理结构的改变,以阐明其在晶状体脱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运用SWISS-MODEL软件预测、SWISS-Pdb浏览器观察与分析野生型和R545C、R1530C突变型微纤维蛋白-Ⅰ的蛋白构型.结果 与野生型微纤维蛋白-Ⅰ比较,突变型微纤维蛋白-Ⅰ具有显著的二维结构的改变.R545C突变型微纤维蛋白-Ⅰ造成α螺旋结构缺失、氢键距离缩短、蛋白表面水溶性改变和分子负电荷势能下降.R1530C突变型微纤维蛋白-Ⅰ造成氢键缺失、蛋白表面水溶性改变和分子负电荷势能上升.结论 突变型微纤维蛋白-Ⅰ基因显著改变了该蛋白的二维结构,进一步支持了微纤维蛋白-Ⅰ在马方综合征晶状体脱位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的理论.
作者:申屠形超;汤霞靖;叶盼盼;金冲飞;王玮;姚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调节状态下的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眼内接触镜(ICL)在眼内的相对位移情况.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08年4月至2008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进行IC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患者41例(41只眼).检查手术前后的视力、调节力,以及术后非调节状态和毛果芸香碱药物诱导调节下的ICL和自身晶状体的位移及相对位置.对等效球镜度数、散光度数、调节力、人工晶状体移动度等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矫止远、近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前平均调节力(2.12±1.06)D,术后3个月平均调节力(4.46±2.11)D,较术前明显提高(t=2.312,P=0.022).ICL后表面至自身晶状体前囊的距离在非调节状态下为(0.48±0.27)mm,在药物诱导调节状态下为(0.34±0.19)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4,P=0.038).角膜内皮至ICL前表面的距离在两种状态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5,P=0.149).角膜内皮至自身晶状体前囊的距离在两种状态下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t=1.821,P=0.071),但可以见到自身晶状体的前极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前移位的现象.超声活体显微镜(UBM)检查可见,部分手术眼在调节和非调节状态下ICI 的襻部与晶状体赤道部均存在接触.结论 虽然在药物诱导调节的过程中,伴随的缩瞳现象使得ICL与自身晶状体之问的距离明显缩小,但在中央区两者之间的距离对于避免前囊下白内障的形成仍然是足够的.两者在周边部的接触可能是引起晶状体周边囊膜下混浊的原因之一,但其对于中央部囊膜下混浊发生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董喆;王宁利;付晶;李树宁;李德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植入ReSTOR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和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的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回顾性比较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5例(50只眼)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ReSTOR MIOL植入(多焦点组)和28例(56只眼)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Natural SIOL植入(单焦点组)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3个月时裸眼远、近视力,佳矫正远、近视力,远矫正状态下近视力、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视觉干扰以及脱镜率.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多焦点组94%(47/50)和单焦点组96%(54/56)患眼术后裸眼远视力≥0.6(X2=0.347,P>0.05);多焦点组88%(44/50)和单焦点组13%(7/56)患眼裸眼近视力等于或好于J3(X2=60.315,P<0.01);多焦点组90%(45/50)和单焦点组11%(6/56)患眼远矫正状态下裸眼近视力等于或好于J3(X2=66.515,P<0.01);两组各空间频段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焦点组12%(3/25)和单焦点组7%(2/28)患者术后出现轻度以上的眩光感(X2=0.365,P>0.05);多焦点组8%(2/25)和单焦点组4%(1/28)患者术后出现轻度以上的光晕(X2=0.485,P>0.05);两组均有96%(24/25、27/28)的患者术后视远完全脱镜(X2=0.007,P>0.05);多焦点组80%(20/25)和单焦点组11%(3/28)患者术后视近完全脱镜(X2=25.811,P<0.01).结论 ReSTOR阶梯渐进衍射型MIOL能同时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减少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具有较好的视觉质量.
作者:樊文英;王军;张恩魁;马剑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对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和非接触眼压计(NCT)测量结果 的影响.方法 比较性研究.选择120例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患者中央角膜厚度,采用多功能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应用GAT和NCT测量受检者双眼眼压.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直线回归法比较两种眼压计的测量结果 ,采用多重线性同归法分析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与两种眼压计所测眼压值的关系,应用Bland-Altman法比较NCT和GAT两种方法 对眼压测结果 的影响.结果 GAT与NCT测量的平均眼压值分别为(18.4±4.0)mm Hg(1 mm Hg=0.133 kPa)和(17.0±4.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35,P=0.000).GAT和NCT测量的眼压值均受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的影响.中央角膜厚度每增加1μm,GAT测量眼压值增加0.039 mm Hg,而NCT测量眼压值增加0.064 mm Hg.角膜曲率半径每增加1 mm,GAT测眼压值减少2.648 mm Hg,NCT测量眼压值减少3.190 nun Hg.中央角膜厚度对NCT测量眼压值的影响较其对于GAT测量眼压值的影响大.随着眼压的升高,NCT测眼压值呈现出由低于GAT测量值到高于GAT测量值的逐渐变化趋势.结论 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均会影响NCT和GAT测量眼压值,而且中央角膜厚度对NCT测量眼压值的影响较其对GAT测量眼压值的影响大.
作者:张扬;赵家良;卞爱玲;刘小力;金玉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圆锥角膜基质细胞内端粒长度的变化和圆锥角膜基质内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与衰老标记蛋白30(SMP-30)的表达,以及其在圆锥角膜发牛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实验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12月间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接受角膜移植治疗的圆锥角膜患者(32例)的病变角膜37份、来源于眼库的正常角膜20份.所收集圆锥角膜患者年龄范围13~34岁,平均(19±5)岁;正常角膜供体年龄范围9~25岁,平均(19±4)岁.采用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基质细胞的端粒长度.以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原位染色法染色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基质中的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应用逆转录PCR分别检测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基质中的SMP-30.同时对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基质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圆锥角膜基质细胞的端粒长度为10.29~14.12 kb,平均端粒长度为(11.54±1.41)kb;正常角膜基质细胞的端粒长度为12.64~15.32 kb,平均端粒长度为(13.45±0.99)kb;统计学分析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3,P<0.05).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圆锥角膜基质内X-Gal染色町见散在分布蓝色阳性着色,表明存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而正常角膜基质中X-Gal染色阴性,未见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表达.RT-PCR检测结果 显示圆锥角膜与正常角膜中均无SMP-30蛋白的表达.组织学病理学观察显示正常角膜基质纤维排列规则紧密,角膜细胞规则地分布在基质中.而圆锥角膜基质胶原纤维排列呈现疏松不规则,细胞分布较前者散乱且数量减少.结论 与正常角膜基质相比,圆锥角膜基质细胞的端粒长度有所缩短,基质中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表达增加.圆锥角膜可能是一种与组织异常老化有关的疾病.
作者:王佼佼;李绍伟;王宜强;王晔钟;文贤;臧新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硝酸银与氟康唑、酮康唑及两性霉素B对眼部致病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实验研究.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M38-A方案,用微量液基稀释法研究硝酸银对260株(15属29种)眼部分离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抗真菌药物氟康唑、酮康唑及两性霉素B进行对比研究.实验药物浓度范围分别为硝酸银、酮康唑及两性霉素B 0.031~16.000 mg/L,氟康唑O.5~256.0 mg/L.硝酸银和两性霉素B的低抑菌浓度(MIC)为100%的真菌生长抑制,氟康唑和酮康唑的MIC为75%的真菌生长抑制.结果 硝酸银、氟康唑、酮康唑及两性霉素B对镰刀菌属抑制90%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IC90)分别为2.000、512.000、32.000及2.000 mg/L;对曲霉菌属的MIC90分别为1.000、256.000、2.000及2.000 ms/L;对互隔交链孢霉的MIC90分别为2.000、128.000、4.000及2.000 mg/L;对新月弯孢霉的MIC90分别为2.000、4.000、0.125及0.500 mg/L;对罕见眼部致病菌的MIC90分别为1.000、256.000、1.000及1.000 mg/L.硝酸银对92.9%曲霉菌的MIC≤1.0 ms/L,对96.3%镰刀菌的MIC≤2.0 mg/L.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95.6%和90.8%,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44.1%和42.9%;镰刀菌属对酮康唑的耐药率为66.2%.硝酸银对氟康唑、酮康唑及两性霉素B耐药的曲霉菌属和氟康唑及酮康唑耐药的镰刀菌属有显著的体外抗菌活性.结论 硝酸银对眼部分离真菌有较强的广谱体外抗菌活性,该药适当的浓度、眼用剂型及给药方法将可能对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徐岩;庞广仁;高传文;赵东卿;王丙亮;周路坦;孙声桃;杜连心;陈祖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小干扰RNA(VEGF-siRNA)对角膜碱烧伤急性期新生血管(CN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体外化学合成VEGF序列特异性双链小干扰RNA(VEGF-siRNA),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角膜上皮和基质细胞,实时PCR法检测转染后各时段VEGF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转染后各时段VEGF蛋白表达水平.制作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采用VEGF-siRNA转染的角膜上皮移植联合前房注射脂质体包裹的VEGF-siRNA治疗急性期CNV,免疫组化和ELISA分别检测角膜VEGF表达,观察术后CNV形成.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中siRNA处理组和对照组VEGF蛋白含量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 siRNA对角膜上皮细胞VEGFmRNA的抑制效率达60%~84%,角膜基质细胞VEGFmRNA的抑制效率达59%~76%,角膜上皮和基质细胞VEGF蛋白表达也有相应的下降.采用VEGF-siRNA转染的角膜上皮移植联合前房注射VEGF-siRNA治疗,实验组CNV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实验组VE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VEGF-siRNA能显著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急性期CNV形成.
作者:范先群;李瑾;傅瑶;贾仁兵;陆雯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发育过程中大鼠视皮层第2、3层锥体神经元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变化,探讨生后早期自发性突触活动情况,以及视觉经验在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突触的修饰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应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IR-DIC)结合电耦合式摄像机(CCDCamera)可视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生后2~7 d、8~14 d、15~21 d、22~28 d各组sEPSC变化,同时于电极内液中加入0.3%荧光黄对所记录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误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后,多组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结果 4个组视皮层神经元sEPSC幅值分别为(14.13±0.73)、(15.01±0.62)、(19.87±0.75)、(22.09±1.14)pA,随发育逐渐升高(F=20.69,P<0.01),但2~7 d组与8~14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睁眼前8~14 d组较睁眼后15~21 d组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个组视皮层神经元sEPSC频率分别为(1.35±0.05)、(1.33±0.12)、(2.26±0.15)、(2.85±0.12)Hz,随发育逐渐提高(F=87.46,P<0.01),同样睁眼前8~14 d组较睁眼后15~21 d组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皮层第2、3层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以及生物电学特性随发育逐渐成熟.结论 视觉经验对于视皮层第2、3层神经元及突触发育成熟起了关键性作用.发育早期视皮层第2、3层有一定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号声(噁)唑丙酸(AMPA)受体功能表达,突触并非完全处于静息状态.
作者:张卫鹏;史学锋;邢咏新;赵堪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的选择性非肽类抑制剂SB225002对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使用激光对12只棕色挪威大鼠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6只光凝术后立即玻璃体腔注射10μmol/L的SB225002,6只给予二甲基亚砜作为对照.3只大鼠未给予激光光凝及眼内注射,作为阴性对照用于定量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查.光凝术后7 d,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CNV损伤荧光素渗漏的变化,脉络膜铺片定量分析CNV面积的变化,qRT-PeR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一脉络膜复合物CXCR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的渗漏评分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CNV面积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CXCR2或VEGF的mRNA水平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 10μmol/L的SB225002能有效抑制CNV损伤造成的荧光素渗漏.光凝术后7 d 10μmol/L的SB225002组脉络膜铺片的CNV面积为(10531 4±4627)μm2,DMSO组为(30974±6762)μm2,10μmol/L的SB225002组面积较DMSO组缩小66%(t=2.54,P=0.001).10μmoL/L SB225002组CXCR2 mRNA和VEGF mRNA相对值分别为1.22 4±0.92和1.93±0.87,与DMSO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4,3.61;P=0.007,0.002).结论 SB225002在CNV形成早期通过阻断IL-8与CXCR2的结合,能够有效抑制血管的新生,提示治疗CNV的一个新的化疗干预机制.
作者:曲毅;周芳;许孝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在保留人工晶状体(IOL)情况下,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3至2008年因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而发生术后眼内炎,在保留IOL的情况下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的7例患者(7只眼)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间接眼底镜、眼压及眼部B超扫描结果 ,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及术后眼压变化.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67.0~84.0岁,平均(70.0±4.5)岁.眼内炎发生时间平均为术后2 d(1~3 d).其中5只眼于术后3~6个月将硅油取出.术前视力无光感至手动.术前眼压平均为(35.0.±0.5)mm Hg(35.0~56.0 mm Hg,1 mm/Hg=0.133 kPa).平均随访(10±6)个月(6~43个月).术后视力无光感至0.8,视力提高6只眼(86%),不变1只眼(14%).眼压平均为(18.0±1.5)mm Hg(10.0~20.0mm Hg),显著低于术前眼压(t=1.94,P<0.05).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早期前房炎性渗出(7只眼),术后短暂高眼压(1只眼).无视网膜脱离和眼球萎缩.结论 在保留IOL情况下,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对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眼内炎有一定疗效.
作者:颜华;陈松;张静楷;于金国;韩金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寻找一个我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家系的资料,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家系成员的晶状体;提取家系中参与研究的26名成员的基因组DNA,进行白内障致病基因(如晶状体蛋白基因和Cx基因等6个基因)外显子区域的突变扫描,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对检测到的突变进行验证,在4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204名正常人中检测是否存在已筛查到的突变.结果 疾病的表型为粉尘状核性白内障;在Cx50基因(GJA8)的编码核苷酸序列第827位发现一个C到T的新突变,导致在Cx氨基酸序列的276位出现一个丝氨酸到苯丙氨酸的改变,氨基酸由极性中性氨基酸变成疏水性的非极性氨基酸.在4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204名正常人中均未检测到这一突变,同时在晶状体蛋白和Cx基因上发现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论 在一个我国汉族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家系中发现一个GJA8基因的新突变(P.276 S>F),可能是该遗传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突变.
作者:严明;周新;陈永梅;马俊婕;熊陈岭;程小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大鼠慢性眼拍打伤后晶状体可溶性蛋白与不溶性蛋白的改变,并研究大鼠热休克或喂饲HSP70阻滞剂Quercetin后对钝挫伤性晶状体蛋白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SpragueDawley (SD) 大鼠24只(24只眼),完全随机设计分成以下4组:A组(对照组):6只眼;B组(拍打组):6只眼,每次以20 g钢球20 cm高度拍打大鼠右眼100回,每周1次,连续5周;C组(热休克组):6只眼,温水浴(45℃)使大鼠体温提高至40.5~41.5℃ 8 min,常温下恢复2~3 h后拍打眼球同上.每周重复1次,连续5周;D组(Quercetin组):6只眼,喂饲大鼠Quercetin 100 mg/kg体重,2~3 h后拍打眼球同上.每周重复1次,连续5周.蛋白定量用Bradford法.对晶状体蛋白测定结果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并用q检验方法 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对透明晶状体和混浊晶状体蛋白测定结果 采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拍打眼球5周后,热休克组的可溶性晶状体蛋白含量为22.71±1.99,较其他3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2,P<0.01);拍打组的不可溶性蛋白含量为2.60±0.48,较其他3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P<0.05).可溶性晶状体蛋白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发现混浊晶状体眼在66 000处出现明显的高分子量蛋白带,随白内障程度增加更显著.结论 慢性拍打眼球可造成晶状体损伤,不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热休克可增加品状体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不可溶性蛋白.可溶性蛋白SDSPAGE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慢性拍打眼球引起晶状体蛋白质的变化向高分子蛋白移动.
作者:饶惠英;姚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在无灌注状态下应用25-G玻璃体切除头切除视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和玻璃体前皮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为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对连续30例(40只眼)儿童白内障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晶状体前囊环形撕开、白内障吸出和囊袋内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后,在前房保留黏弹剂的状态下,经扁平部应用25-G玻璃体切除头行视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和前玻璃体皮质切除.观察记录手术切除时间、眼压变化、穿刺口愈合情况、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无前房塌陷、晶状体后囊膜撕裂和其他并发症,IOL均位于囊袋内.视轴区后囊膜切开和玻璃体前皮质切除的时间为20~60 s,平均(38.8±11.2)s.有2只眼术后发生短暂低眼压,均在3 d内恢复正常,其余患儿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术后2只眼前房出现轻度纤维性渗出,在术后37~d完全吸收.超声活体显微镜显示巩膜穿刺口在术后1个月左右痊愈.随访时间4~30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儿瞳孔均圆而居中,无虹膜后粘连、后囊膜切开区混浊、IOL偏位或夹持、玻璃体脱出、视网膜脉络膜脱离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结论 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利用25-G玻璃体切除头在无灌注状态下行视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和玻璃体前皮质切除术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操作容易控制,术后炎症反应轻.长期疗效及与其他手术方式疗效的比较还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谢立信;黄钰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的患病率有所增加,通常此类患者首诊于皮肤科或内科,眼科首发症状并不多见,而且缺乏典型的、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作者:庄岩;张美芬;钟勇;叶俊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后发性白内障是婴幼儿白内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普遍采用的手术方式是白内障摘除、晶状体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前段玻璃体切除仪是同步灌注、吸出与切除,切除高频率为600次/min,切除头为18 G,术中、术后并发症多,操作难度大.扁平部20 G玻璃体切除需做2个巩膜穿刺口,拔管后需缝合,灌注液直接进入玻璃体腔,使玻璃体水化膨胀向前移动进入前房,对眼内组织扰动较大,而且20 G切除头相对婴幼儿眼球较大.25 G玻璃体切除高频率为1500次/min,可将前段玻璃体整齐切除,减少了玻璃体牵拉和震动;只需做一个巩膜穿刺口,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也避免了术后由缝线污染引起的不适.本文就无缝线无灌注25 G手术治疗婴幼儿白内障的应用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由彩云;谢立信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白内障手术及人工晶状体相关技术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及时加以纠正.复明手术不复明问题依然存在,引进和应用新技术仍有一定盲目性,对人工晶状体个体化选择理解上也存在偏差.指出这些问题所在,并加以引导,在总体上把握好推广新技术的节奏,在具体技术细节上处理好关键环节,就一定会推动白内障手术健康发展.
作者:何守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患者女性,19岁.因左眼球逐渐变小14年,于2007年11月27日到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治疗.患者双眼无溢泪及眼干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孕期无疾病史及用药史,家族中无遗传疾病史.全身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左眼视力为无光感;眼睑无瘢痕,结膜不充血,全角膜瓷白色混浊,可见少许新生血管,角膜直径约为8 mm,眼内窥不清;眼球直径约为16 mm;下睑泪小点情况和泪道情况见精粹图片1,上睑泪小点形态和泪道冲洗均正常.
作者:杨海军;白永泉;易敬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临床应用取得一定成功.但必须认识到这两种IOL设计上的缺陷及由此产生的临床问题,如可调节型IOL的调节力非常有限,多焦点IOL固有的眩光光晕以及对比敏感度下降等问题.本文重点阐述这两类IOL易被忽略的临床应用局限性和不良后果,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避免不恰当地使用.
作者:卢奕;季樱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白内障手术目前已日臻完善,而晶状体后囊膜混浊也称后发性白内障,仍然是防治的重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华蟾素可以抑制肝癌细胞、肺癌细胞、喉癌细胞等多种细胞增殖,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上已被广泛应用.其特点是安全、毒副作用小[1].
作者:王婷婷;徐国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白内障手术眼内感染是一种十分严重和对视力具有破坏性的术后并发症.20世纪初,其发生率高达10%.目前随着消毒、手术方法和抗生素应用方面的改进,绝大多数统计表明其发生率降至0.015%~0.360%[1-2],在我国,刘玉华和刘奕志[3]报道7998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发生化脓性眼内炎17例(0.21%),也有报道发生率为O.02%[4].
作者:俞一波;姚克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