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412-4081
  • 国内刊号:11-2142/R
  • 影响因子:1.40
  • 创刊:1950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0
  • 全年订价:52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2年荣获国家科委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科杂志   2010年2期文献
  • 依那西普治疗复发性Behcet病葡萄膜炎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依那西普治疗复发性Behcet病(BD)葡萄膜炎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与风湿免疫科门诊随诊的12例(16只眼)复发性BD葡萄膜炎患者给予依那西普治疗.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采用依那西普25 mg溶于1 ml注射用水皮下注射,初始频率为每周2次,根据疗效和患者经济状况减为每周1次.用药前及每次随诊检查裸眼视力、眼压、眼前节、眼底情况,必要时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部B超等检查.观察终点为眼部炎症反应明显好转或因各种原因停药.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至少有单眼视力改善,3例视力无明显改善.16只眼中,10只眼(63%)治疗后视力改善,6只眼(37%)视力同治疗前,无视力减退眼;7只眼(44%)视力提高≥2行.所有患者眼前、后节炎症反应均明显好转或基本消退.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依那西普治疗复发性BD葡萄膜炎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张美芬;赵潺;温鑫;杜虹;赵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维生素A棕榈酸酯对兔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愈合及结膜杯状细胞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维生素A棕榈酸酯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愈合及结膜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0只,建立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模型(角膜中央直径8 mm上皮刮除),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使用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B组合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与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C组合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与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D组合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与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及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各组均于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建模后当日开始用药.用法均为3次/d,1滴/次,观察时间为7 d.在模型建立第0、1、4、7天共4个时间点采用前节裂隙灯显微镜照相系统进行眼表照相,并计算角膜上皮损伤及其修复面积;在模型建立前及建立后第1、4、7天共4个时间点进行角结膜组织透射电镜检查、角膜光镜组织学检查及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对角膜上皮、结膜上皮细胞修复情况及结膜杯状细胞形态数量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Tukey显著性检验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造模后第1天各组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63,P=0.000),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A组(53.512±18.850)mm~2,B组(92.194±14.367)mm~2,C组(89.779±20.535)mm~2,D组(127.816±16.379)mm~2,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各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每740μm×550μm 面积)明显下降,A组(10.083±4.441)个,B组(10.667±3.551)个,C组(9.583±4.502)个,D组(9.167±5.606)个,但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9,P=0.868).造模后第4天各组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65,P=0.000),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A组(120.369±11.839)mm~2,B组(156.606±8.087)mm~2,C组(154.216±9.990)mm~2,D组(175.181±5.168)mm~2,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8);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各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每740 μm ×550 μm 面积)开始恢复,A组(41.250±4.575)个,B组(56.083±6.374)个,C组(48.417±4.562)个,D组(61.917±5.017)个,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10,P=0.000).造模后第7天各组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A组(177.472±3.585)mm~2,B组(186.715±3.022)mm~2,C组(182.293±3.158)mm~2,D组(194.106±2.176)mm~2,D组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大于其他3组(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各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每 740 μm×550 μm面积)明显恢复,A组(63.167±11.488)个,B组(99.501±15.877)个,C组(82.015±9.175)个,D组(104.750±9.659)个,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12,P=0.000),B组与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0).透射电镜下观察角膜组织,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能促进角膜上皮细胞之间连接的建立,维生素A棕榈酸酯具有保护角膜上皮细胞、防止上皮角化、促进角膜上皮增殖分化的作用.电镜检查结膜组织,可见B、D组新生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较多,胞内分泌颗粒密集,与A、C组有明显差异,B、C、D组新生的结膜上皮细胞连接紧密.结论 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能够有效促进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角膜上皮修复,合并用药时作用明显.维生素A棕榈酸酯可促进结膜杯状细胞的再生,促进结膜上皮细胞间连接的建立,明显优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作者:邱晓頔;龚岚;陈敏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阿尔茨海默病视网膜神经纤维丢失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视觉异常是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有关.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对12例AD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眼部检查、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检查评分及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黄斑厚度、黄斑容积等,两组间检查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RNFL厚度:患者组(93.18±11.36)μm,正常对照组(99.44±8.88)μm;黄斑中心凹厚度:患者组(204.00±52.06)μm,正常对照组(211.36±49.09)μm;距黄斑中心凹1 mm内厚度:患者组(232.50±23.37)μm,正常对照组(242.79±40.36)μm;距黄斑中心凹1~3 mm厚度:患者组(289.42±21.37)μm,正常对照组(298.43±23.30)μm;距黄斑中心凹3~6 mm厚度:患者组(256.67±20.04)μm,正常对照组(262.86±20.19)μm;距黄斑中心凹1 mm内容积:患者组(0.183±0.018)m~3,正常对照组(0.188±0.031)m~3;距黄斑中心凹1~3mm容积:患者组(1.819±0.134)m~3,正常对照组(1.875±0.147)m~3;距黄斑中心凹3~6 mm容积:患者组(5.443±0.424)m~3,正常对照组(5.571 ±0.428)m~3;上方1/4分区RNFL厚度:患者组(115.09±14.05)μm,正常对照组(127.94±12.29)μm.上述检测指标患者组均较对照组降低,其中两组间上方1/4分区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0,P<0.05);上方1/4分区RNFL厚度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值呈正相关(r=0.435,P<0.05).结论 AD患者有视网膜神经纤维的丢失,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可能随AD患者痴呆程度的加重而变薄,这种改变首先发生在上方视网膜区域.

    作者:池滢;王荫华;杨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目的 探讨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6例经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 26例(40只眼)患者中,有14例患者为双眼发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21~58岁,平均40岁.患者均以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等为主诉.眼底检查可见22只眼的视乳头轻度充血,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8只眼的后极部有黄白色病灶;6只眼的视乳头充血肿胀;其余4只眼的眼底改变不明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40只眼的视乳头有荧光素着染或呈强荧光,26只眼的视网膜静脉有荧光素渗漏灶,6只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有荧光素积存,6只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40只眼均行脉络膜吲哚氰绿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眼底后极部有鳞状或播散性的弱荧光改变.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类药物,病情严重者辅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短期口服治疗,32只眼视力提高,眼底病变消退.结论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正规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顾莉莉;路磊;吴栋;李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ELOVL4 基因M299V多态性与我国人群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研究极长链脂肪酸延长因子4 (ELOVL4)M299V多态性改变与我国人群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渗出性AMD患者145例和正常对照人群117例,取其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分析法及DNA序列测定法对ELOVL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 rs3812153:A>G(M299V)进行检测.渗出性AMD患者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性别比例、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出现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根据Woolf等式计算,应用Haploview4.0软件检验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结果 145例渗出性AMD患者中,男性85例(58.6%),女性60例(41.4%);年龄50-89岁,平均(66.5±8.5)岁.117例正常对照人群中,男性61例(52.1%),女性56例(47.9%);年龄50-80岁,平均(66.5±7.4)岁.两组间年龄(t=-0.009,P=0.99)和性别(χ~2=1.103,P=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OVL4基因M299V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y平衡定律,M299V基因多态性与渗出性AMD无相关性(χ~2=0.960,P=0.619).变异型等位基因G出现频率:渗出性AMD组为17.2%(50/290),对照组为19.7%(46/23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5,P=0.477).与野生AA基因型相比较,拥有纯合子GG与杂合子AG的AMD患者发病比值比分别为0.56(95%CI:0.17-1.82)和0.98(95%CI:0.56~1.69).结论 ELOVL4基因M299V多态性与我国人群渗出性AMD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顾虹;崔蕾;刘宁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西安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初步结果

    目的 探讨适合西安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标准并分析与ROP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西安地区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134例(268只眼)早产儿和低体重儿ROP筛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我国卫生部制定的ROP筛查标准,结合本地具体情况,适度扩大筛查范围,将出生体重≤2000 g或矫正胎龄≤34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确定为本地区ROP筛查标准,并比较分析两个筛查标准所获结果.检查同时对受检儿全身情况进行评估与记录,分析ROP发生的全身高危因素.ROP患儿组与眼底正常儿组的出生孕周和出生体重比较,采用组间比较t检验;两组受检儿中有持续吸氧史者所占比例的比较,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ROP与全身相关因素的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西安地区134例(268只眼)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共筛查出18例(36只眼)患有不同程度的ROP,ROP检出率约为13.43%.其中男、女性各9例;出生孕周28~34周,平均(30.58±1.97)周;出生体重880~1950 g,平均(1388.89±268.39)g.18例ROP患儿均为双眼患病,其中ROP 1期4例(8只眼);ROP 2期5例(10只眼),其中1例病变侵及Ⅱ区且伴附加病变;ROP 3期伴附加病变5例(10只眼);ROP 4 A期1例(2只眼);ROP 5期1例(2只眼);退行性病变2例(4只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ROP筛查标准,西安地区134例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仅108例需要筛查,可以涵盖所有ROP患儿,ROP检出率约为16.67%(18/108).在接受筛查的134例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眼底正常儿组的平均出生孕周为(32.56±2.00)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773.91±349.73)g,均明显高于ROP患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周t=3.90,P<0.01;体重t=4.45,P<0.01);眼底正常儿组与ROP患儿组有持续吸氧史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9.48%和6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05);缺血和缺氧性脑病及胎盘早剥在眼底正常儿组与ROP患儿组的比例分别为12.07%与33.33%(P=0.030)和0.86%与11.11%(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早产、低出生体重、缺血和缺氧性脑病、胎盘早剥等影响胎儿发育的相对缺氧因素与ROP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西安地区ROP检出率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数据相近.我国卫生部制定的ROP筛查标准适合西安地区的ROP筛查工作.早产、低出生体重及相对缺氧因素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

    作者:王雨生;张自峰;李曼红;张鹏;刘小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泪道内镜下环钻术治疗复发性上泪道阻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在泪道内镜下行环钻术治疗复发性上泪道阻塞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67例(73只眼)复发性上泪道阻塞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局部麻醉后在泪道内镜下通过检查确定阻塞性质和部位,然后采用微型环钻清除泪道阻塞物并置人硅胶管治疗,拔管后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3~5个月,73只眼均顺利拔管.其中51只眼(69.86%)治愈,即无流泪,泪道冲洗通畅;19只眼(26.03%)好转,即轻微流泪,泪道冲洗通,但不畅;3只眼(4.11%)无效,即仍流泪,泪道冲洗不通.有效率为95.89%(70/73).且上下泪小管阻塞合并鼻泪管阻塞的有效率低于单纯下泪小管阻塞或泪总管阻塞.结论 泪道内镜下环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复发性上泪道阻塞的手术,可明显提高治疗复发性上泪道阻塞的成功率.

    作者:杨代慧;张晓俊;柯秀峰;李苏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三维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目的 探讨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三维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8例经三维频域OCT检查确诊的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其三维频域OCT检测图像特征.根据频域OCT定量检测的玻璃体与黄斑区视网膜附着粘连的范围,将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分为局灶型和宽大型两类.运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所有患者的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部视网膜厚度的关系.结果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频域OCT检测图像清晰,其病变特征明显.18例患者中,病变呈局灶型14例,宽大型4例;合并黄斑前膜8例,合并黄斑全层裂孔2例,合并黄斑板层裂孔2例.18只眼的logMAR视力为0.15~1.22,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275~899 μm,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所有患者的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呈中度线性正相关(r=0.616,P=0.007).结论 三维频域OCT检测可以直观地显示眼底病变三维结构,对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随访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枝桥;董方田;于伟泓;戴荣平;赵潺;杨治坤;韩宝玲;杜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一家系发现新的复合杂合突变

    目的 明确一个中国斑状角膜营养不良(MCD)家系中致病基因及其突变的类型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获得的先证者角膜进行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收集此家系11个成员的外周血,提取DNA;合成特异性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CHST6基因的编码区;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分析.选取100个无关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结果 组织特殊染色显示胶性铁染色阳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滑面内质网扩张,胞质空泡化,有细颗粒物质.CHST6基因编码区进行突变检测发现,此家系3个患者CHST6基因第3个外显子存在一个复合杂合突变(Q298X和Y358H),其中第892位碱基C→T,导致第298位的谷氨酰胺变成终止密码子;第1072位碱基 T→C,导致第358位的酪氨酸被组氨酸取代.6个表型正常的个体均为杂合子,而在100个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个体中没有检测到突变.结论 确定了两个新的突变导致了该家系CHST6基因功能的丧失,引起MCD.该复合杂合突变在国内外为首次报道.

    作者:齐艳华;党秀红;苏虹;周南;梁婷;王铮;黄尚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硅油填充眼超声生物测量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硅油填充眼超声生物测量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根据超声测距原理,对相同高度的平衡盐溶液和硅油进行对比研究,计算出其间的测距比例常数(0.674),从而建立硅油填充眼矫正眼轴的测算公式,即公式=ab+0.674×bc(a、b、c分别为角膜顶点、晶状体后极或囊膜中央点、黄斑表面).然后,采用Vivid 7型超声诊断仪对150例(150只眼)硅油填充眼取出硅油前后的眼轴和玻璃体腔前后径进行测量,根据眼轴的长度分为两组,即第1组患者的眼轴长度<25 mm,第2组患者的眼轴长度≥25 mm.其中76只眼在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前,按Sanders retzlaff kvaff T公式计算出IOL度数,将术后实际屈光状态与术前预见屈光状态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后眼轴长度、玻璃体腔前后径、屈光状态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50例(150只眼)硅油填充眼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视网膜病变稳定.生物测量结果:第1组111只眼,硅油取出术前矫正眼轴长度为21.10~24.90 mm,平均(22.77±1.00)mm;硅油取出术后眼轴长度21.00-24.70 mm,平均(22.76±0.99)mm;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8,P>0.05);111只眼取出硅油前与后玻璃体腔前后径的超声测量值分别为(26.57±2.14)mm和(17.90±1.38)mm,后者与前者的比值为0.673 78.第2组39只眼,硅油取出术前矫正眼轴长度为25.00~30.58 mm,平均(26.52±1.31)mm;硅油取出术后眼轴长度为25.00~30.59mm,平均(26.53±1.29)mm;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109,P>0.05);39只眼硅油取出前与后玻璃体腔前后径的超声测量值分别为(32.01±2.90)mm和(21.57±2.04)mm,后者与前者的比值为0.673 95.两组76例(76只眼)IOL植入术后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其术后实际屈光状态与术前预见屈光状态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_1=0.253,P_1>0.05;t_2=0.209,P_2>0.05).结论 硅油填充眼的超声生物测量法准确、简便,临床应用效果好.

    作者:刘国军;沈宝莲;仇宜解;于湛;崔虎山;王海存;康维强;刘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肝脓肿导致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一例

    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较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相对少见.在患有糖尿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心脏病、恶性肿瘤、肾衰透析治疗、应用免疫抑制剂、静脉吸毒等情况下,伴发全身或局部感染灶时患者易发生眼内感染.

    作者:王洪格;田景毅;董晓光;王金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单眼前房积脓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一例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出现眼部征象者较少,特别是以眼内症状为首发者更为少见.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曾于2008年4月14日收治单眼前房积脓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例,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刘新玲;张红;华宁;何彦津;张晓敏;李筱荣;张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进展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临床上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眼科遗传性致盲疾病,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先天性黑朦、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Stargardt病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相关遗传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延伸芯片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突变筛查的进度,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46个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和2497个突变位点.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根本的治疗方法是基因治疗,而进行基因治疗的前提是首先要筛查到致病基因.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以供眼科同道参考.

    作者:李文生;郑钦象;孔繁圣;庞继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世界范围内老年人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探索治疗AMD的有效方法具有防盲治盲的重要意义.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强效的内源性新生血管抑制剂,大量基础研究及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PEDF可有效治疗以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湿性AMD,因此,PEDF已成为目前具潜能的治疗AMD的首选药物之一.

    作者:侯慧媛;王雨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糖尿病管理模式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控

    近,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颁发了糖尿病管理模式推广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操作手册,这是我国眼底病防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此项目将由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作执行.这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有参与防控的人员应坚持以患者为本的原则,建立、健全个人健康档案,为患者提供咨询、筛查、终生定期检查、定期随访及适时和适当治疗的条件;坚持预防、治疗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巨大的人口资源优势,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与病变发展的危险因素等难题,为防治糖尿病盲作出新贡献.

    作者:惠延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原反应致双眼眼底出血

    患者女性,43岁.攀登珠穆朗玛峰后突发视力模糊、晕厥,血压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在当地行降血压和吸氧等治疗,具体情况不详.

    作者:林嘉;龚颂建;白雪;曾英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慎重应用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

    眼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方法,此类药物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仍然存在治疗后病情复发、需反复多次注射的缺点.相对于经典的激光光凝疗法而言,尚缺乏有力证据表明药物治疗能带来更好的预后.优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改变药物注射频率、激光与药物注射治疗联合应用,可减少眼内注射风险和改善患者预后.如何遵照循证医学原则,更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法,大程度保持或改善患眼视功能,是目前临床医师面临的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作者:孙晓东;宫媛媛;汪枫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Ca~(2+)、calpain-2 和 AQP1在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中的变化及意义

    晶状体的透明依赖于晶状体蛋白质、水、电解质等的正常生理代谢,晶状体囊膜尤其是囊膜下上皮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是维持晶状体透明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新芳;张虹;王芳;陈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我国著名眼科专家严密教授逝世

    我国著名眼科专家、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中华眼底病杂志总编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教授严密因病不幸于2010年1月4日零时32分逝世,享年78内切岁.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沉痛悼念宁琛教授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