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50岁及以上人群中白内障患病率、白内障手术效果、白内障手术覆盖率和白内障盲人社会负担率.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06年4--8月在顺义区抽取50岁及以上成人5118名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包括评价晶状体混浊程度和白内障手术情况.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白内障患病率、白内障手术覆盖率、白内障盲人社会负担率及白内障术后视力效果的影响.结果 在5118名受检者中,发现白内障797例,患病率为15.57%.高龄、女性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白内障患病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施行白内障手术的189只眼中,采用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包括小切口白内障手术)123只眼(65.08%),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IOL植入术44只眼(23.28%),IOL植入率为89.42%.术后日常生活视力和佳矫正视力≥0.7的眼分别占总数的30.16%和61.38%,术后视力差的主要原因是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和屈光不正.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为62.22%,白内障盲人社会负担率为2.64%.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降低,白内障手术覆盖率逐渐降低,白内障盲人社会负担率逐渐增高,这种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白内障是常见的致盲眼病.虽然顺义区的白内障手术覆盖率较高,但在高龄人群中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仍然较低.白内障手术的视力预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作者:李凤荣;赵家良;陆宏;刘虎;毛进;降丽娟;张扬;杨渊荃;Leon B.Ellwein;王羽;高学成;张文宝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2006年江苏省启东市50岁及以上人群中白内障患病率、白内障手术覆盖率和白内障盲人社会负担率.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研究方法.2006年9-12月在江苏省启东市抽取16个调查点,共对5141例50岁及以上成人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评价晶状体混浊程度和白内障手术情况.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受检者不同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白内障患病率、白内障手术覆盖率、白内障盲人社会负担率及白内障术后视力效果的影响.结果 5141例受检者中,发现白内障1098例,患病率为21.35%.高龄、女性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白内障患病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施行白内障手术的89只眼中,采用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23只眼(25.84%),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IOL植入术38只眼(42.70%),IOL植入率为69.66%.术后日常生活视力和佳矫正视力≥0.7的眼分别占总数的24.72%和48.31%,术后视力差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疾病、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和青光眼.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为37.96%,白内障盲人社会负担率为2.10%.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降低,白内障手术覆盖率逐渐降低,白内障盲人社会负担率逐渐增高,这种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江苏省启东市高龄人群中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仍较低,防盲工作的首要任务仍是根治白内障盲.白内障手术的视力预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作者:管怀进;陆宏;戴追;李密;王燕;胡健艳;施健;赵家良;Leon B.Ellwein;王羽;高学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一个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伴鼻窦炎家系临床表型,并通过连锁分析对该家系致病基因进行定位.方法 临床工作中收集一CFEOM家系(4代41人,16人患病),所有患者进行眼科检查、头颅及眼眶磁共振检查,确定其临床分型及遗传特征;根据该家系显性遗传特征及目前已知的2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的CFEOM的遗传学位点12p11.2-q12 (FEOM1)和16q24( FEOM3)选取微卫星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该家系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先天性双眼下斜位、眼球运动不同程度受限、被动牵拉实验阳性,伴单眼或双眼上眼睑下垂、下颌上举、头后仰,MRI检查发现该家系所有发病者均伴有鼻窦炎、下鼻甲肥大,少年发病者(Ⅳ1、Ⅳ11)伴有腺样体肥大.系谱分析表明,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临床表现结合遗传特点,该遗传家系为CFEOM3,连锁分析显示,该家系在12号染色体D12S331、D12S59及D12S1668处,LOD值均大于1.0,于D12S1048处获得大LOD值2.19.结论 此家系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FEOM3型,致病基因与D12S331、D12S59和D12S1668存在连锁关系.
作者:周炼红;吴丽;朱研;王炯;邢怡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眼肌麻痹的常见病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487例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神经科、眼科、内分泌科和影像学等检查.相应数据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87例患者中,明确病因19种.发病年龄方面,微血管缺血性(MVI)病变眼肌麻痹患者平均年龄大(60.38±11.16)岁,与重症肌无力(MG)和局部非特异性炎症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4.46,P=0.000).眼肌麻痹特点方面,双眼不对称性眼球运动障碍是MG患者(114例)的主要特点;所有MVI病变患者均表现为单侧单个眼动神经病变;局部非特异性炎症则多表现为单眼多个神经或肌肉病变.伴随症状方面,局部非特异性炎症患者(60例)均有局部疼痛,MVI病变也不少见(4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346,P=0.000);二者均有近50%的患者伴有轻度瞳孔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6,P=0.875).结论 眼肌麻痹病因复杂.MG、MVI病变和局部非特异性炎症为常见原因.约半数以上为神经病变,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约占1/3,肌肉病变少见.
作者:江汉秋;张晓君;傅涛;田国红;景筠;孙厚亮;赤克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山东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方法 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随机整群抽样方法.2008年4-7月在山东省3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市)中各选择1个县(市)作为调查地[乳山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滕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等)、鄄城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另外选择1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等城市市区的郊区农村作为调查地(济南市槐荫区).各调查地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编号排序的基本抽样单位中抽取调查点(村).受检者在当地设置的检查站进行视力检查和眼科检查,对一只眼日常生活视力(PVA)≤0.5者检查其佳矫正视力(BCVA).不同组之间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患病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地区差异对视力的影响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地调查结果的比较采用调整的疾病优势比.结果 4个调查地共检录≥50岁样本人数19 583人,实际受检人数17 816人,总受检率为90.98%.以PVA为标准,较好眼中、重度视力损伤(0.05≤视力<0.3)患病率为7.01%(6.63% ~7.39%,年龄标化率为6.56%);盲(视力<0.05)患病率为1.58%(1.39% ~ 1.76%,年龄标化率为1.48%).以BCVA为标准,较好眼中、重度视力损伤患病率为3.66%(3.38% ~ 3.94%,年龄标化率为3.38%);盲患病率为1.33%(1.16%~1.50%,年龄标化率为1.24%).应用PVA标准的中、重度视力损伤患病率高于应用BCVA标准的中、重度视力损伤患病率(x2=201.262,P=0.000);应用两种标准的盲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7,P=0.732).以PVA为标准,中、重度视力损伤和盲患病率与高龄、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和调查地区经济水平低均有相关性(P≤0.05).以BCVA为标准,中、重度视力损伤患病率与高龄、女性、文化水平低和调查地区经济水平低有相关性(P≤0.05);盲患病率与高龄、受教育程度低和调查地区经济水平有相关性,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 在山东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中,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未矫正的屈光不正是中、重度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利华;毕宏生;李运;杨少远;王婷;刘丽萍;周成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我国首届“国际眼科临床试验与研究研讨会”于201 1年12月1至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该会议由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Vision and Ophthalmology,ARVO)受美国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委派并在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支持下,由ARVO、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承办的一次国内外眼科同道共同参与的一次国际盛会.
作者:许迅;孙晓东;刘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样本中差异蛋白质含量异常升高与病理性近视眼发病的关系.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和同期正常人各30例.将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分为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脱离组8例,视网膜地图状萎缩组5例,黄斑裂孔组11例,脉络膜新生血管组6例.采用正常人血清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Protein A柱纯化混合抗体,溴化氰活化琼脂糖凝胶激活并合成亲和介质,基于抗原、抗体吸附原理,取备用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血清样本上PBS平衡过的抗体柱,去除大量背景蛋白;应用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法检测并分析剩余蛋白.差异蛋白质间的相关性采用非参数相关分析的K-S秩和检验.结果 入选病理性近视眼患者血清样本去除大量背景蛋白后,分析并检测出4种表达明显增高的差异蛋白质:转甲状腺素蛋白(TTR)表达阳性18例(60.0%),结合珠蛋白(HP)表达阳性11例(36.7%),血清结合素(HPX)表达阳性10例(33.3%),载脂蛋白(APO)表达阳性8例(26.7%);这4种差异蛋白质间的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性(TTR与HP、HPX、APO相关性:r=0.480,0.577,0.492; HP与TTR、HPX、APO相关性:r=0.480,0.783,0.636;HPX与TTR、HP、APO相关性:r=0.577,0.783,0.853;APO与TTR、HP、HPX相关性:r =0.492,0.636,0.853;P <0.05).在黄斑裂孔组中,有7例TTR表达阳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组中,有6例患者HP、TTR表达均阳性,5例患者HPX表达阳性.结论 血清蛋白质组学分子标志物筛选法可以快速、有效去除正常人群和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共有的蛋白,从而发现可能与病理性近视眼相关的蛋白.这些相关的功能蛋白有可能成为筛选病理性近视眼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邵珺;辛瑜;李荣秀;陈凤娥;张皙;许迅;孙晓东;樊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易感基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对150例渗出性AMD患者与161例正常对照人群的C3 rs2230199(R102G)、C3rs1047286 (P314L)、LOC387715 rs10490924、HTRA1 rs11200638、CFH rs1410996(非编码区)及CFHrs1061170(Y402H)共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对照分析.患者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比例和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比例比较采用x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叉生分析法计算受检者各基因型间交互作用指数(SI),分析易感基因SNP位点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 150例渗出性AMD患者中,男性88例(58.7%),女性62例(41.3%),平均年龄(66.6±7.7)岁;161例对照者中,男性84例(52.2%),女性77例(47.8%),平均年龄(65.7±8.4)岁;两组间性别(x2=1.32)和年龄(t=0.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位点中,CFH rs1410996(x2=17.83)、LOC387715 rs10490924(x2=17.71)及HTRA1 rs11200138(x2 =2.77)位点的组间基因型分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位点间交互作用分析,显示CFH rs1410996与LOC387715 rs10490924位点间无明显的交互影响(回归分析:P =0.41;叉生分析:SI=1.04,P=0.45),CFH rs1410996与HTRA1 rs11200138位点间也无明显的交互影响(回归分析:P=0.91;叉生分析:SI=1.42,P=0.17).结论 CFH非编码区SNP位点rs1410996与LOC387715 rs10490924和HTRA1 rs11200138位点间均无明显的交互作用.
作者:梁旭;崔蕾;顾虹;周海英;徐军;刘宁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2006年江苏省启东市5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致盲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2006年9-12月对江苏省启东市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6个调查点,正式现场调查之前先进行预试验,并进行保证调查质量的重复性检验.根据村户口本逐户检录调查对象,对受检人群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分别计算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各检测数据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和趋势x2检验.结果 在检录的5662人中,5141人接受并完成了检查,受检率为90.80%.以世界卫生组织1973年视力损伤分类标准和佳矫正视力计算,盲91例,患病率为1.77%;中、重度视力损伤175例,患病率为3.40%.以世界卫生组织1973年视力损伤分类标准和日常生活视力计算,盲113例,患病率为2.20%;中、重度视力损伤354例,患病率为6.89%.以佳矫正视力计算,高龄(趋势x2=825.16,P=0.000)、女性(x2=19.85,P=0.001)和文盲(趋势x2=329.85,P=0.000)人群的肓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增高.白内障是致盲的首要原因.结论 江苏省启东市高龄和文盲中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患病率较高,致盲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白内障、眼底病、屈光不正、角膜瘢痕或混浊.
作者:陆宏;管怀进;戴追;李密;王燕;胡健艳;施健;赵家良;Leon B.Ellwein;王羽;高学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影响抗原特异性CD4+辅助性T(Th)17细胞分化的调控因素.方法 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向小鼠背部及胁腹部多点皮下注射光受体视黄醇类结合蛋白(IRBP)制作EAU模型,提取小鼠致敏14d的脾脏CD4+T细胞,置于含有IRBP抗原的细胞培养板中,加入不同组合的调控细胞因子,分为8组: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 TGF)-β组、白细胞介素( IL)-6组、IL-23组、TGF-β+IL-6组、TGF-β+IL-6+IL-23组、IL-27组和全反式维A酸(ATRA)组.培养72 h,收集细胞与上清液,通过流式细胞仪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h17细胞的分化及细胞因子的水平.利用独立样本单因素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结果显示,TGF-β和IL-6共同存在的条件下,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升至13.08%(t=-2.842,P=O.008),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的浓度由50.66 μg/L升至164.12 μg/L(t=-9.493,P =0.009),Th1细胞的百分比由6.33%降至3.43%(t=6.059,P=0.000),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由4.96%降至1.52%(t=5.683,P=0.005);IL-23进一步促进了TGF-β和IL-6诱导的Th17细胞分化,与单纯极化条件培养组相比,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升至18.37%(t=-3.329,P=0.029),Th1细胞(t=7.410,P=0.002)、Th2细胞(t=-3.863,P=0.018)百分比均明显降低;而IL-27组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降至1.92%(t=4.425,P=0.041),Th1细胞百分比由6.33%降至0.63%(t=13.847,P=0.001),而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由4.96%升至9.98%(t=-5.073,P=0.015),ATRA组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降至4.06%(t=2.163,P=0.099).结论 抗原特异性Th17细胞的分化是不同于Th1和Th2细胞的独立的分化过程,TGF-β、IL-6和IL-23可诱导或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而IL-27抑制其分化.
作者:陈海婷;王红;赵萌;侯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北京市顺义区5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方法 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2006年4-8月对北京市顺义区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8个调查点,正式现场调查之前先进行预试验,并进行保证调查质量的重复性检验.根据村户口本逐户检录调查对象,对受检人群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分别计算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各检测数据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和趋势x2检验.结果 在检录的5840人中,5118人接受并完成了检查,受检率为87.64%.以世界卫生组织1973年视力损伤分类标准和佳矫正视力计算,盲57例,患病率为1.11%;中、重度视力损伤160例,患病率为3.12%.以世界卫生组织1973年视力损伤分类标准和日常生活视力计算,盲65例,患病率为1.27%;中、重度视力损伤428例,患病率为8.36%.以佳矫正视力计算,高龄(趋势x2=784.23,P=0.000)、女性(x2=28.35,P=0.000)和文盲(趋势x2=397.13,P=0.000)人群的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增高.白内障是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视网膜疾病成为导致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第二位原因.未矫正屈光不正也是导致视力损伤的重要原因.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50岁及以上人群盲的患病率较1996年有所下降,表明该区的防盲治盲工作取得成效.但是白内障仍是导致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首要原因.
作者:刘虎;赵家良;陆宏;李凤荣;毛进;Leon B.Ellwein;降丽娟;张扬;杨渊荃;王羽;高学成;张文宝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眶上动脉蒂额部皮瓣结合游离黏膜移植修复炎症、外伤后的上睑大面积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03年9月至2008年7月共9例上睑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以缺损对侧眶上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至缺损上睑,并做额肌瓣辅助再造上睑的睁眼功能,结合游离黏膜移植完成上睑缺损的修复.术后随访1~5年,通过临床观察和调查问卷的模式,从功能、外形以及患者的满意度3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9例患者眶上动脉供血的额部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血供稳定,质地、色泽都与眼睑极为相似,具有感觉神经支配.术后出现1例上睑闭合不全,1例皮瓣肥厚,2例蒂部臃肿,均在术后半年手术修复.随访1~5年,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眶上动脉供血的额部皮瓣是修复上睑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供区.
作者:何林;管延续;王瑞林;黄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儿男性,7岁,因右侧额部、面部及眼睑皮肤疱疹,伴有眼眼红、视力下降2个月余,于2010年1月11日至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门诊就诊.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右眼红、异物感,并伴有咳嗽等感冒症状,当地诊为肺炎,抗生素输液治疗3d(具体不详),全身症状缓解,右眼未予治疗.约20 d后,右侧额部、头顶部、眼睑、鼻背及鼻尖部皮肤出现水泡样改变,伴疼痛,皮损不过中线,并在眼红、异物感的基础上又出现视力下降,当地医院诊为右眼带状疱疹,予以阿昔洛韦口服及更昔洛韦眼用凝胶1次/d,重组表皮生长因子4次/d,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3次/d,治疗1.5个月后眼部病变未见好转.患儿家属否认患儿有水痘及水痘接触史.
作者:侯文博;孙旭光;李炜炜;王智群;邓世靖;李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8岁,因右眼被“砂轮片”击伤后视力下降伴眼痛8h,于2010年6月28 日至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住院治疗.既往无其他眼病及家族病史.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右眼光感,左眼0.8;有眼眼压指测Tn-1;右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颞下方瞳孔缘区可见长约8 mm舌形全层裂伤,伤口处见数颗泥沙样异物附着,前房消失,散在积血,部分晶状体皮质溢人前房,瞳孔欠圆,大小约4 mm,对光反射迟钝,晶状体混浊,其余结构窥不清(图IA),左眼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右眼球内异物(图1B).初步诊断:右眼角膜穿通伤,右眼外伤性白内障,右眼球内异物.于当晚急诊行右眼角膜穿通伤清创缝合术,术后全身静脉滴注克林霉素0.6 g加地塞米松5 mg,每天2次;局部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2小时1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滴眼液每小时1次,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每2小时1次.
作者:王明玲;郑美琴;刘晓强;李军花;肖天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角膜原位癌又称角膜上皮内肿瘤或Bowen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是一种单眼发病,病程缓慢的上皮样肿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收治1例男性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后,确诊为“角膜原位癌”,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5岁.因左眼角膜新生物切除后复发5d,于2010年9月20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曾在外院诊断为角膜原位癌,先后4次行角膜新生物切除术.人院后,眼部检查:左眼视力:0 6,眼压:11.2 mm Hg(1 mm 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球结膜稍充血,上方11点位至1点位角膜缘处可见一大小约为5 mm×3 mm的胶冻样新生物,微微隆起呈粉红色,边界清楚,新生物表面可见少量“松针”样新生血管,角膜4点、9点位有散在的角膜变性(图1),余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吴若曦;杨燕宁;袁静;肖璇;杨万举;曹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0岁.因左眼不适伴眼红1年,左眼“变小”及肿物生长3个月,于2009年11月4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否认眼部慢性炎症和角膜接触镜佩戴史,否认眼外伤及手术史.家族成员无相关病史及遗传史.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0,眼前节与后节检查均未见异常.
作者:沙艳会;王康;李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当眼球注视目标时,会产生我们察觉不到的频繁而有规律的微小运动,称为注视性眼球运动.这种运动可以进一步分为漂移、震颤及微扫视眼球运动.近年来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由于注视性眼球运动在控制注视位置、保持连续的感知觉,维持双稳态,保持清晰视力、空间朝向性及注意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使该领域的研究可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近视眼研究方向.
作者:邸悦;周行涛;褚仁远;周晓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优选的视网膜注视点( PRL)主要应用于黄斑受损的低视力患者视功能康复训练.近年来PRL训练成为低视力康复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利用患者中心视力损害后的残存低视力进行PRL训练,可以逐步改善患者的视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就PRL的定义、定位、特点、训练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戴炳发;胡建民;许锻炼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干眼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与泪膜功能紊乱息息相关.泪膜由脂质层、水液层及黏蛋白层(或脂质层、水合黏蛋白层)组成.脂质层成分来源于睑板腺,瞬目时分布于泪膜表面,具有减少泪液蒸发速率,稳定泪膜结构等生理功能,在维持眼表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脂质缺乏的患者脂质层厚度变薄、质量下降、分布不均,引起干眼的症状.含脂质的人工泪液在补充水液的同时补充泪膜脂质成分,有效的增加脂质层厚度、维持泪膜稳定、改善睑板腺功能、促进泪膜分布,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肖辛野;刘祖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我国九省眼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情况仍很严重,一些边远省份的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患病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发生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原因兼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特点,表现为白内障依然是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同时视网膜疾病上升为导致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第二位原因.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分别为1.95%和5.31%,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仅为35.7%,表明我国防盲治盲仍然任重而道远.当前,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首要问题仍然是解决白内障导致的盲和重度视力损伤,同时应组织力量开展视网膜疾病防治的研究.
作者:赵家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女性,12岁.因自幼左眼外斜,来哈尔滨二四二医院眼科就诊.否认既往眼病史及全身疾病史,否认直系亲属眼病史,否认其母妊娠期间风疹等疾病史,其母妊娠期间曾有大量吸烟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0 8,左眼为0 1(均无法矫正);眼压右眼为12.7 mm Hg(1 mm Hg=0 133 kPa),左眼为12.5 mm Hg.第一眼位右眼为正位,左眼外斜15°,眼球震颤.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透明,双眼底见精粹图片1.
作者:张晓辉;门洁;周丽霞;陶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被拍摄者男性,36岁.将瞳孔充分散大,使用佳能BQ900型照相机,拍照位于虹膜睫状突与晶状体之间的晶状体悬韧带(精粹图片1).拍摄技巧探讨 要将晶状体悬韧带拍摄清楚,应注意以下几点:(1)将瞳孔充分散大,直至完全暴露晶状体悬韧带;(2)拍摄时将光带从侧面投照在晶状体与虹膜之间,给晶状体悬韧带充分照明,由于晶状体悬韧带极细微,需要将背景光降低,从侧面投照可利用玻璃体腔内暗室效应,使细小的晶状体悬韧带在对比中显示清楚;(3)聚焦应精准;(4)避开眼球前部组织结构的反光,如角膜、巩膜、晶状体均可产生发光,导致光晕出现,适当调节照明光的方向,可避免光晕的出现.
作者:卿国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分子流行病学是疾病研究中将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一个流行病学新分支,它主要是在基因、蛋白质水平上寻找生物学标志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评估疾病的发生倾向、判定疾病的分布与暴露.眼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在传统流行病学调查的人群中,选择描述性眼病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设计,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拷贝数多态性、生物芯片(微阵列)、microRNA、表观遗传学、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体液及眼组织内的核酸、蛋白质、脂质及其代谢产物,从而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复合性眼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易感性及防治措施,为眼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作者:管怀进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