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412-4081
  • 国内刊号:11-2142/R
  • 影响因子:1.40
  • 创刊:1950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0
  • 全年订价:52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2年荣获国家科委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科杂志   2014年8期文献
  • 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眼部病变

    目的 探讨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IRIS)患者的眼部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1997年4月至2012年12月经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确诊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37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眼部检查,包括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散瞳眼底检查及彩色眼底照相.全身检查包括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372例患者中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33例(53只眼),其中10例(16只眼)在接受HARRT后出现了眼IRIS,男性9人,女性1人,年龄24 ~57岁,平均(39.0±10.6)岁.HARRT治疗的时间为2周至2年,平均5.3个月.16只眼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其中2只眼出现眼前黑影飘动.初诊视力:眼前光感者2只眼,眼前手动至0.05者5只眼,0.1~0.5者6只眼,0.6~1.0者3只眼.8只眼出现活动性虹膜睫状体炎,5只眼陈旧性虹膜睫状体炎,5只眼晶状体混浊,9只眼出现玻璃体炎,1只眼视乳头苍白,2只眼视乳头水肿,4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IRIS患者眼部表现呈多样性,应提高对其病变特点的认识.

    作者:马楠;叶俊杰;李东辉;韩扬;李太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Hughes方法修复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下睑全层缺损

    目的 评估Hughes方法修复恶性肿瘤切除后下睑全层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北京同仁眼科中心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确诊下睑恶性肿瘤的1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采用Hughes方法修复肿瘤切除后下睑缺损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切除采用术中冰冻切片监控法,肿瘤切除后下睑全层缺损范围达到50% ~ 80%.利用Hughes方法修复下睑后层缺损,局部皮瓣及游离皮片法修复下睑前层缺损.术后1~3个月行睑裂切开及睑缘修复术.结果 在157例下睑恶性肿瘤中位于前3位的是基底细胞癌(107/157,68.2%)、皮脂腺腺癌(32/157,20.4%)和恶性黑色素瘤(10/157,6.4%).采用Hughes手术方法者共有21例患者(年龄43 ~77岁)21只眼,随访8~ 60个月,无肿瘤复发,仅1例鳞癌腮腺转移,手术切除.所有病例远期下睑形态良好,上睑无成角畸形、无上睑退缩或内翻.并发症包括早期轻度下睑退缩3例和暂时性下睑外翻1例,未予再次手术;下睑内翻2例,经再次手术矫正.结论 采用Hughes方法修复下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下睑后层缺损,可取得良好的功能重建和美容效果.

    作者:丁静文;张越;李彬;顼晓琳;侯志嘉;李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OPTN基因的低表达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大鼠OPTN基因的低表达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系(RGC5)亚细胞形态结构及存活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设计并合成特异性针对Sprague-Dawley(SD)大鼠OPTN的3对RNA干扰片段(siRNA),体外培养SD大鼠星型胶质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做实验,分别将3对siRNA(si-OPTN-001、si-OPTN-002、si-OPTN-003)通过脂质体Lipofectemine 2000转染入星型胶质细胞,24 ~ 48 h后采用实时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iRNA的干扰效果,筛选出抑制效果佳的序列;以筛选出来的siRNA序列构建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si-OPTN,并通过Lipofectemine 2000包裹转染RGC5,将RGC5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绿色荧光蛋白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阳性对照组,si-OPTN组,脂质体阴性对照组.转染24~48 h后用细胞器特异荧光染料标记细胞内不同细胞器结构,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来观察表达的si-OPTN在RGC5内的分布、定位及其对细胞器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形态学观察和Hoechst33342-PI荧光染色观察si-OPTN对RGC5存活的影响.实验中不同组间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实时PCR及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转染si-OPTN-001、si-OPTN-002和si-OPTN-003 24 h后星型胶质细胞内OPTN的mRNA表达下降,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的(61.71±0.84)%、(48.13±0.92)%和(46.22±0.73)%,而转染si-OPTN-001、si-OPTN-002和si-OPTN-003 48 h后星型胶质细胞内OPTN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的(64.44±2.01)%、(57.78±1.97)%和(37.78±1.84)%,其中si-OPTN-00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降低显著;si-OPTN转染RGC5细胞24 h后的转染效率为(17.43±0.94)%;转染48 h后的转染效率为(20.13±1.24)%;表达的si-OPTN在细胞内基本上均匀分布于整个细胞,覆盖胞质和胞核,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器染色情况比较,转染细胞内的肌丝蛋白、线粒体、溶酶体及高尔基体形态结构未见明显损伤性改变;Hochest33342/PI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转染24 h,与空白对照组(0.74±0.34)%和阴性对照组(0.96±0.41)%比较,EGFP阳性对照组及si-OPTN组整组的RGC5细胞凋亡率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57,P<0.05),但si-OPTN组转染质粒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1,P<0.05).随转染时间延长,在转染48 h时,阳性对照组凋亡率较24 h时下降,si-OPTN组凋亡率稍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F=3.212,P>0.05),且仍低于阳性对照组.结论 相较于另2对si-RNA,si-OPTN-003更能有效地抑制OPTN的表达;si-OPTN转染RGC5后均匀分布于全细胞,对细胞内的亚细胞器结构未见明显损伤性改变;通过转染si-OPTN使OPTN表达降低可能对RGC5的存活有保护作用.

    作者:徐志蓉;陈飞;严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鼻内镜下经泪阜径路整复单纯性眶内侧壁骨折手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阜径路行眶内侧壁骨折整复术治疗单纯性眶内侧壁骨折的可行性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单纯性眶内侧壁骨折并接受鼻内镜下经泪阜径路行眶内侧壁骨折整复术的21例患者(21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所有患者眼球内陷、复视、眼球运动、视力等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8 ~ 20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Medpor外科种植体的脱出、排斥、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所有患眼手术前后视力无下降,术后双眼突出度基本一致,相差均<2 mm.各方向眼球运动基本正常.13例复视消失,1例复视改善.结论 鼻内镜下经泪阜径路行单纯性眶内侧壁骨折整复术术式安全,无明显并发症.

    作者:陈国海;吴文灿;姜方正;童毓华;陈雪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眼钝挫伤患者角膜基底下神经丛组织形态学变化

    目的 探讨眼钝挫伤患者共聚焦显微镜下角膜基底下神经丛形态学变化的特征.方法 前瞻性研究.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同一医师门诊就诊的2区或3区的单跟钝挫伤患者23例.以伤眼作为外伤组(23只眼),对侧眼为对照组(23只眼).两组同时完成伤后1周时的数据采集,外伤组再完成伤后1个月和3个月的随访,分别观察镜下角膜基底下神经丛形态变化特征并定量记录神经纤维密度、神经干数量、神经分支数、神经总数和神经弯曲度.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钝挫伤不同分区对角膜基底下神经丛变化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 外伤组各指标随时间均发生明显变化(F值分别为16.272、24.138、63.393、68.122、91.463,P值均<0.01),其中神经密度、神经干数、神经分支数和神经总数在伤后1周时[分别为(624.0±109.9) μm/图,1.66根/图,6.70根/图,8.45根/图)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77.9±87.1)μm/图,4.80根/图,8.98根/图,13.80根/图)]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8.998,9.301,9.119,12.969,P值均<0.01),并呈继续下降的明显趋势,除神经干数在伤后1周(1.66根/图)和1个月时(2.31根/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8; P=0.143),神经弯曲度在1周时(1.66)较对照组(1.00)明显增大(t=-6.879;P<0.01),并呈逐渐增大趋势,在伤后1个月(3.20)较1周时表现更为明显(t=-9.216;P <0.01),此时可以观察到神经再生.在伤后3个月时,各指标逐渐接近对照组水平,其中外伤组3个月时神经干(4.00根/图)、神经分支(8.69根/图)、神经总数(13.26根/图)和神经弯曲度(1.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17,1.703,3.325,-1.837;P=0.079,0.792,0.392,0.392),而神经密度[(1064.3±93.3) μm/图]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5.736;P<0.01).外伤组不同分区对各指标结果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119,0.032,0.296,0.053,0.143;p值为0.733,0.859,0.592,0.821,0.709).结论 共聚焦显微镜可以清晰地显示眼钝挫伤患者角膜基底下神经丛纤维的组织学特征的改变;眼钝挫伤后3个月内角膜基底下神经丛形态学异常,并在伤后依次经历了逐渐萎缩后再生修复的形态学变化过程.

    作者:郑斌;毕延峰;陈岩;沈丽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鼻内镜鼻窦手术致严重眼眶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鼻内镜鼻窦手术导致严重眼眶并发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诊治的22例鼻内镜鼻窦手术导致严重眼眶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鼻科病史、眼眶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记录眶内损伤的部位,分析损伤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22例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包括视力丧失7例(32%),上睑下垂5例(23%),眼位偏斜15例(68%),眼球运动受限17例(77%),眼球凹陷10例(45%)等.影像学显示内直肌受累14例(64%),下直肌受累6例(27%);手术误人眼眶常见的途径是内壁14例(64%),其次是内下壁6例(27%);视神经内侧移位7例(32%);眶内或鼻窦内异物8例(36%).保守治疗1例,手术治疗9例,其中6例取出眶内异物,1例修补下直肌并修复眶壁缺损,术后眼球运动无改善,2例行眼球凹陷矫正手术,1例术后改善,1例无效.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导致的严重眼眶并发症中,以视力丧失危害大,眼球运动受限和眼位偏斜为常见临床表现.损伤部位以内直肌为常见,常伴内壁骨缺损.除异物外,其他并发症治疗困难,预后差,应注重预防.

    作者:王毅;李月月;严欢;于秀婷;肖利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Wegener肉芽肿伴双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一例

    患者女性,61岁.因间歇发热、头痛4周,双眼相继无痛性视力下降至视物不见1d,于2013年4月19日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会诊.患者2个月前曾行右侧中耳乳突炎手术,4周前出现间歇发热、头痛症状,因考虑为术后感染,遂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为7.9×109/L,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为0.734,血红蛋白为101 g/L,血小板计数为410×109/L;X线胸片: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病变,未见明显活动性病灶;骨髓穿刺检查:轻度贫血,未见白细胞异常.

    作者:晏红改;李骏;杨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Oliver-McFarlane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性,5岁.因夜盲3年,于2011年3月7日来宁夏眼科医院就诊.家长诉患儿自出生睫毛长,2岁时发现在暗环境下或夜晚视力差致行动困难.患儿父母及10岁的姐姐均无异常.父母无血缘关系,母亲妊娠年龄为34岁,孕1个月时曾接触X线.患儿38周顺产,出生时体重2 950 g,身高50 cm,双顶径9,4 cm,头围30 cm.生后10d出现病理性黄疸,2岁时因隐睾行手术治疗,2岁学会走路.

    作者:盛迅伦;张爽;李慧萍;刘雅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双侧眼眶颅内交通异物一例

    患儿男性,1岁7个月.因手持两根螺丝刀跌倒后分别插入面部于2013年1月30日至厦门市第三医院眼科就诊.入院后身体检查:患儿意识清,四肢活动正常,生命体征平稳.眼部检查:一根螺丝刀从下向上自右眼内眦上方插入,露出刀柄7 cm及细圆柱形金属刀体2 cm,创口有少量干涸血液.另根螺丝刀从下向上自左前鼻孔插入,仅露出刀柄7 cm,未见流血(图1).双侧瞳孔同圆等大,直径约2.5 mm,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三维CT扫描提示:一根细长金属异物自右眼内眦上方进入右眼眶,沿眼眶内侧壁、从视神经孔上方进入颅内,另一根细长金属异物自左前鼻孔经鼻腔进入左眼眶,经眼眶内侧壁后部进入鞍区(图2).为明确异物是否穿经颅底大血管,全身麻醉后行CT血管造影检查: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形态和走行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艾运旗;高新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慢性嗜酸粒细胞肺炎伴睑结膜巨大乳头样增生一例

    患者男性,47岁.因左眼痒伴血丝3个月余,左眼上睑肿物2个月余,于2012年12月1日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3个月前觉左眼不适、痒,揉后分泌物中有少许血丝,自行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效果不佳;1个月后发现左上眼睑肿物,揉眼后分泌物中血丝更加明显,到外院就诊,考虑为过敏性结膜炎,使用奥洛他定、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等局部治疗,痒感缓解,但上睑肿物逐渐扩大.患者既往无眼部过敏史,无哮喘史和药物过敏史.眼部发病前曾赴欧洲旅行,但无明显发病诱因.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1.0,左眼为1.2;左眼上睑轻度肿胀,上眼睑结膜面可见2个巨大乳头样肿物,呈融合倾向,范围几乎累及整个上睑区域,病灶中央见粗大血管,表面充血明显,触之易出血,球结膜无明显充血,眼球无明显突出,眼位正,眼球运动自如(图1A);右眼上睑结膜面亦有细小乳头,伴充血,触之易出血,其余检查正常(图1B).我院继续给予奥洛他定和环孢素滴眼液维持局部抗过敏治疗2周,但上睑结膜病变无改变.全身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为0.314(正常值0.005~0.050),淋巴细胞为0.181(正常值0.2~0.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1.69×109/L[正常值(0.02 ~0.50) × 109/L].

    作者:牛亮亮;王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性药物的选择

    作为常见的视神经退行性疾病,青光眼是导致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的第二大病因.诱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的主要因素有神经营养因子的剥夺、谷氨酸的毒性作用等.目前,针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保护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有三类药物可供选择,即化学药物、重组蛋白类药物以及小分子生物肽类药物.小分子生物肽类药物兼具重组蛋白类药物活性大、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以及化学药物免疫原性弱、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而有望成为未来青光眼视神经保护药物的重要选择.本文对不同类型的青光眼视神经保护药物加以综述,以期为之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熊淑毓;许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先天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进展

    先天性青光眼是一类严重影响儿童视功能的疾病.与成人青光眼不同,药物治疗仅能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抗青光眼手术作为其主要有效治疗方法应尽早实施.先天性青光眼的手术方式较多,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小梁切开仪的临床应用、360.小梁缝线切开术等创新的手术方式逐渐被应用于先天性青光眼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随着内镜技术在眼内的应用逐渐成熟,内镜辅助下进行的前房角切开术及睫状体光凝术,突破了传统手术方式的限制,扩大了经典手术方式的适用范围.本文主要对先天性青光眼的不同手术方式及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苗森;乔春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氧化应激在青光眼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渐进性死亡和轴突的丢失是青光眼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发病机制并不确切,近年来,一些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青光眼发病及病情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青光眼患者血清及眼部组织中均存在氧化应激标记物,抗氧化应激治疗亦对控制青光眼病情有一定作用.本文对氧化应激在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致病机制和抗氧化应激治疗予以综述,以期为青光眼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

    作者:周希彬;刘瑞;吴志鸿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整复需关注的视功能问题

    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指睑裂长度及宽度均较正常缩小,具有上睑下垂、小睑裂、反向内眦赘皮、内眦间距增宽等特征.其特有的眼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造成患者人格和心理发育障碍,只能通过手术矫正其畸形以改善外观.但此疾病不仅对患者外观而且对视功能亦有明显的影响,因此除美容整形外,还要考虑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因此在术前应关注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术后及时进行弱视训练以帮助恢复视功能.另外,需综合考虑其解剖生理发育情况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手术时机并选择手术方式.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双眼簇状玻璃膜疣

    患者女性,46岁.因患糖尿病6年,要求检查眼底,来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双眼均为1.0;眼压右眼为12 mmHg(1 mmHg =0.133 kPa),左眼为13 mmHg;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眼底情况见精粹图片1.FFA检查情况见精粹图片2.OCT示左眼黄斑区偏颞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可见多个小隆起.临床诊断:双眼簇状玻璃膜疣.

    作者:毕大光;张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眼内容物摘除术是否优于眼球摘除术

    临床上常有因眼外伤、眼恶性肿瘤、绝对期青光眼等各种疾病导致视力丧失的患者需要行眼球摘除手术.眼球摘除手术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破坏性手术,主要包括眼球摘除术和眼内容物摘除术,手术方法多种多样,目前临床中在术式的选择上仍存在不少争议.两种手术方法各有利弊,也有相应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因、技术条件、患者需求结合手术特点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而不应盲目跟风或以偏概全.

    作者:叶娟;宁晴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是否将被淘汰

    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DCR)长期被认为是临床治疗鼻泪管阻塞和慢性泪囊炎的金方法.然而近年来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在鼻眼相关疾病手术中的应用,鼻内镜下经鼻DCR取代外路DCR似乎成为一种趋势.鼻内镜下DCR的优点在于可避免皮肤切口瘢痕和可同时处理鼻部病变等,但是其存在长期成功率相对较低、对术者技术水平要求高、学习曲线长、手术设备昂贵、手术费用高等缺点.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手术的接受程度、术者的手术经验以及可利用的手术资源来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历经近百年实践检验的外路DCR仍然具有经鼻DCR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应该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

    作者:李冬梅;丁静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眼眶爆裂性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4年)

    眼眶位于面中部,呈四棱锥体形,尖端向后与颅内相通,眶内包含眼球、视神经、动眼神经和眼外肌等组织.眼眶具有保护眼球及其功能和维持面部容貌外形等重要作用.眼眶受外力作用发生骨折,临床上分为眼眶爆裂性骨折(单纯性眶壁骨折)和复合性眼眶骨折两大类.眼眶爆裂性骨折是指不累及眶缘而仅有眶壁发生骨折,复合性眼眶骨折是指眶缘和眶壁同时骨折.眼眶骨折可导致眼球内陷或移位、眼球运动障碍、复视、视功能障碍、眶下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等.

    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我国眼科学近五年十大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为加强我国眼科学重大学术研究进展的宣传,展示我国眼科学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组织开展近5年眼科学十大研究进展评选活动.眼科学分会各专业学组从本学组评选出的2009至2013年本专业学组十大研究进展中,遴选出2项成果参加眼科学十大研究进展的评选,经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11届委员会第3次常委会投票终确定结果.其中真菌性角膜炎的创新理论及其技术应用;发现眼颅压力梯度增大是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国产抗VEGF药物成功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IL-23/IL-17通路及其调节在葡萄膜炎发生中的作用;近视眼研究动物模型的创建以及生物化学机制研究;弱视诊断专家共识;人类Tenon囊成纤维细胞诱导分化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先天性白内障基因突变相关发病机制研究;我国小儿视网膜疾病诊疗的规范与推广等十项研究,荣获我国眼科学2009至2013年十大研究进展称号.

    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