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2007
  • 国内刊号:11-9311/R
  • 影响因子:0.29
  • 创刊:2011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杂志   2016年5期文献
  • 北京市50岁以上人群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调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北京市50岁以上人群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人群为基础进行横断面研究。整群抽取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3个社区和大兴区4个自然村的50岁以上人群346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全身检查及眼科检查。以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SD-OCT)的检查结果为依据,诊断高度近视眼患者是否出现视网膜劈裂,并计算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人群的平均年龄、平均眼轴长度、平均屈光度及佳矫正视力( BCVA)均以均数±标准差( x珋±s)表示。对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患者和无劈裂患者的BCVA、平均年龄、平均近视屈光度数、平均眼轴长度、中心凹下脉络膜的平均厚度及后巩膜葡萄肿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进一步以是否发生视网膜劈裂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的有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视网膜劈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3468例参与者中,共获得了3278例(6530只眼)参与者的清晰可评估的SD-OCT图像。其中,有101例(164只眼)为高度近视眼患者。高度近视眼患者中有54只眼出现视网膜劈裂,包括视网膜血管旁劈裂37只眼(22.56%),黄斑中心凹劈裂6只眼(3.66%)及黄斑中心凹劈裂合并血管旁劈裂11只眼(6.71%)。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眼数占高度近视眼的32.92%。北京市50岁以上的自然人群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为0.83%。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患者的BCVA(0.5±0.7)低于无劈裂者的(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视网膜劈裂相关的系统性因素包括高龄( t=2.56,P<0.05)、近视眼屈光度较大( t=2.11, P<0.05)、眼轴较长( t=2.84,P<0.05)、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薄( t=2.35,P<0.05)及后巩膜葡萄肿( t=6.21,P<0.05)等。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屈光度、眼轴长度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后,后巩膜葡萄肿是视网膜劈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4.40, P<0.05)。结论视网膜劈裂是高度近视眼常见的眼底病变之一,其发生与后巩膜葡萄肿密切相关。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患者的视力显著降低。建议医师应对高度近视眼患者行常规OCT检查以明确患者是否出现视网膜劈裂。

    作者:游启生;徐亮;彭晓燕;陈长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免疫调节因子 IL-12 A与 microRNA-21靶向作用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寻找一种可同时调控白细胞介素-12A(IL-12A)等多个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免疫调节因子的microRNA(miRNA)。鉴定miRNA与IL-12A等免疫调节因子的靶向调控作用并预测其在HSK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93T人胚肾细胞等培养材料进行实验。实验主要包括运用TargetScan v7.1、miRanda v2010、miRBase v2014及miRTarBase v6.0数据库进行多个免疫调节因子的miRNA预测,寻找共同的miRNA;运用miRBase数据库对各物种miR-21序列进行对比;通过RGator v3.0数据库分析hsa-miR-21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数据库检索,找出尚未验证的hsa-miR-21候选靶基因进行结合位点验证;通过构建IL-12A的3′-非翻译区( UTR)野生型及突变型载体质粒,将相应的质粒与hsa-miR-21模拟物转染到293T细胞中;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萤光素酶活性,初步验证两者的靶向结合作用;运用以上数据库进行hsa-miR-21的候选靶基因预测,得出候选靶基因集合;对候选靶基因集合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信号转导通路富集分析,并预测hsa-miR-21在HSK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通过以上数据库检索,发现hsa-miR-21是可以同时调控以上多个HSK免疫调节因子的miRNA,且各物种miR-21的序列基本一致。研究发现IL-12A是尚未验证的候选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表明hsa-miR-21能够靶向作用于IL-12A的3′-UTR (t=-24.43,P<0.05),初步证明两者有靶向结合作用。结合数据库筛选出hsa-miR-21的候选靶基因共609个,其基因功能主要富集于调节细胞、细胞蛋白质代谢等过程( P<0.05),并涉及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单纯疱疹感染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多种癌症通路( P<0.05)。研究结果表明,hsa-miR-21可能通过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的27个靶基因、单纯疱疹感染通路中的19个靶基因、TNF信号通路中的15个靶基因及NF-κB信号通路中的10个靶基因来调控HSK的发生和发展。结论 HSK免疫调节因子IL-12A等多个靶基因可同时被hsa-miR-21调节。 hsa-miR-21的靶基因参与多个生物学过程,与癌症和免疫炎症密切相关,其中MAPK信号转导通路、单纯疱疹感染通路、TNF信号通路及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其参与HSK免疫调节中主要的作用机制。

    作者:曹楠珏;夏丽坤;强薇;张小娟;张帆;刘鹤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aster OCT 与 IOL Master 检测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结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Master OCT和IOL Master检测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 AL)的差异,并分析二者的一致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5月在广州军区总医院眼科门诊进行白内障术前检测的患者20例(27只眼)。其中,男性4例,女性16例,年龄为57~84岁,平均年龄为(72.7±6.3)岁。所有被检者分别应用Master OCT和IOL Master进行AL检测。两种仪器间检测AL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其相关性的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种仪器检测结果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amn统计分析。结果 Master OCT和IOL Master检测AL的平均值分别为(24.14±1.53)mm和(24.32±1.4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9,P>0.05)。两种测量方法具有密切的线性相关( r=0.986>0.9,P<0.05),一致性较好。结论 Master OCT 和IOL Master 测量白内障术前患者的AL,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作者:陈苒;汪东生;马莉;余洪华;甄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辅助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辅助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120例(240只眼)干眼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120只眼)患者。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行常规检查,根据常规检查结果使用具体的药物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行常规检查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合二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治疗,治疗中所用的药物和方法均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眼表疾病指数( OSDI )评分,评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珋±s)描述,并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治疗半年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行泪膜破裂时间试验( BUT)、Schirmer泪液分泌试验及荧光素染色检查,数据结果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描述,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在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干眼严重程度评级。两组患者干眼严重程度的改善情况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的OSDI平均评分结果分别为(31.26±5.63)分和(12.63±2.36)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的OSDI平均评分结果分别为(34.28±4.23)分和(6.78±3.26)分。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P>0.05),但对照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OSDI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93, P<0.05)。治疗半年后,观察组患者的Schirmer泪液分泌试验的检测结果为16.78(9.21,24.35)mm/5min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1(1.02,11.21)mm/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31.23,P<0.05)。观察组患者的BUT为8.37(6.12,10.05)s,长于对照组的5.42(3.21,7.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0.15,P<0.05)。观察组患者的荧光素染色分值为0.01(0.00,0.02)分,少于对照组的2.15(1.21,5.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8.67,P<0.05)。治疗半年后,对两组患者的干眼严重程度重新评级。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的改善率为71.67%,优于对照组的58.33%,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P<0.05)。结论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辅助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优于依据常规干眼症的检查结果开展干眼症治疗的临床效果。

    作者:陆炯;梁庆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合并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眼轴的异常延长是导致高度近视眼的决定性因素,而准确测量合并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患者的眼轴长度是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关键。目前,随着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技术和各种参数测量仪器的改进和完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精密计算成为可能,但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仍存在一定的误差。故本文主要对合并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相关影响因素和处理办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朱明娟;吴宁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单眼形觉剥夺触发视皮层兴奋与抑制平衡突触缩放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突触缩放是稳态可塑性研究中常用的形式,神经系统活动水平全局性的降低(如单眼形觉剥夺)可触发突触缩放机制。稳态可塑性对于维持神经元活动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调控由于突触强度增强或减弱引起的过高或过低的神经网络活动水平。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是维持正常脑功能的前提,而失衡则会诱发癫痫、帕金森及抑郁症等多种神经疾病。抑制性突触的可塑性,在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业内既往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新皮层和海马区的突触缩放稳态的可塑性方面,而对于视皮层区域的研究报导尚少。本文就单眼形觉剥夺触发的视皮层兴奋与抑制平衡稳态突触缩放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宋德胜;郭雅图;陈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重视环境因素相关眼表疾病的研究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环境的变化可对人类的生活与健康造成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下的眼表组织,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笔者就环境因素相关眼表疾病的研究进行评述,并重点阐述环境因素导致的干眼和过敏性结膜炎两大眼表疾病,对其流行病学现状、与环境的关系、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全面的描述。

    作者:梁庆丰;刘含若;李彬;王宁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本刊订阅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