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散光性角膜切开术治疗白内障术前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术前检查具有散光且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30例(33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15只眼),女性16例(18只眼),年龄60~ 85岁.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手术方式采取陡径线上的双侧对切口设计.除眼部常规检查外,分别于术后1d、3d、1周、1个月及3个月还对患者进行角膜曲率检查,术后3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术前与术后的裸眼视力(UCVA)及佳矫正视力(BCVA)按照是否>0.5分为两类,术前与术后的比较采用x2检验.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点角膜散光、散光矢量分解及角膜曲率的变化.角膜散光、散光矢量分解、角膜曲率、表面不对称指数、表面规则指数及角膜表面散光值经One-Sample Kolmogorv-Smirnov检验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角膜散光矢量分解值CJ0、CJ45与角膜散光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前与术后表面不对称指数、表面规则指数及角膜表面散光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UCVA>0.5者占75.76%,BCVA>0.5者占84.85%,两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6.45;P<0.05).术后各时间点的角膜散光度数与术前相比均有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8.24,7.98,6.45,5.57;P< 0.05).术后1d的散光度数较术后其它各个时间点的散光度数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2.81,3.02,3.34;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的CJ0值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7.32,6.54,5.98,6.01;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的CJ45值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减少,但仅有术后1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5).散光变化的90.8%可以用CJ0和CJ45的变化来解释.垂直曲率变化幅度较水平曲率大,两种曲率在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各个时间点K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0,P>0.05).K2术后各个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减少,但仅有术后1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P<0.05).结论 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以角膜周边切口的散光性角膜切开术治疗白内障术前散光是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辛柳青;路强;吴智文;高楠楠;陈新乐;胡丽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CN)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15例无中间带型CN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术前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佳矫正视力;采用MG6B-5手持式放大镜确定眼球震颤类型;采用YZ6F型检眼镜检查眼底;采用YZ5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采用RM8900电脑验光仪进行验光;采用L-2510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并检查患者的头位、眼位及注视性质.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检查佳矫正视力.对无中间带型CN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手术采用破坏双眼4条水平直肌肌肉本体感受器的方式.年龄和视力的描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患者术前与术后的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眼位均为正位,无异常头位,且眼球各方向转动均不受限.在15例无中间带型CN患者中,有6例患者右眼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个月时提高≥2行,9例患者右眼视力稳定.仅有4例患者左眼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个月时提高≥2行,11例患者左眼视力稳定.术后与术前的右眼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9±0.28和0.29±0.23,术后视力提高,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5).术后与术前的左眼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7±0.28和0.29±0.23,术后视力提高,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P<0.05).结论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是治疗无中间带型CN的有效手术方式.
作者:苗泽群;郭丽莉;李罗佳;王乐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结膜囊细菌分布状况.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住院治疗的126例(218只眼)来自新疆地区被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维吾尔族患者结膜囊细菌分布状况进行调查对全部患者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并行相关眼部检查.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后,采集患眼下眼睑结膜囊分泌物,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内,培养48 h后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结膜囊细菌的株数和构成比等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结果 在218只眼的结膜囊分泌物中,有110只眼的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50.5%.共培养出菌株156株,以表皮葡萄球菌多,共56株,占35.9%;其次为小棒状杆菌,共38株,占24.4%;卡他莫拉菌12株,占7.7%.结论 多数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结膜囊内存在细菌,并以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及卡他莫拉菌为优势菌种.
作者:相永军;刘媛媛;陶勇;玛依努新;徐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采用高能量紫外光照射的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在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接受住院治疗的34例(37只眼)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即传统CXL组(A组)和高能量CXL组(B组).A组患者共16例(17只眼).采用标准的紫外光进行照射,照射能量为3.0 mW/cm2,照射时间为30 min.B组患者共18例(20只眼).采用高能量的紫外光照射进行照射,照射能量为9.0 mW/cm2,照射时间为10 min.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处理均相同.术前与术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行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等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主观不适症状评分.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主观不适症状评分、角膜地形图参数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描述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B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现主观不适症状的程度明显小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不适症状均有所减轻,B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持续时间较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P<0.05).两组患者术后1d与术中的主观不适症状比较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为(t=0.52,P>0.05),B组为(t=0.67,P>0.05)].术后3d,两组患者的主观不适症状开始减轻.将两组患者术后3d、1周及1个月的主观不适症状与术中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为(t=2.54,3.87,4.12;P<0.05),B组为(t=2.23,3.41,3.67;P<0.05)].患者术后1周的主观不适症状较术后3 d明显减轻.将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1个月的主观不适症状与术后3d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为(t=2.88,3.54;P<0.05),B组为(t=2.67,3.42;P<0.05)].此外,A、B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年,A、B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SimK、Kmax及Kmin等角膜地形图指标均有不同的程度下降;A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后减少,而B组患者增加.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4,0.76,0.96,1.01,0.85,0.62;P>0.05).A组与B组患者在SimK、Kmax、Kmin、中央角膜厚度、薄处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方面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2,0.54,0.58,0.64,0.75,0.69;P>0.05).分别将A、B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术前进行比较,只有Kmax下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为(t=2.88,P<0.05),B组为(t=2.67,P<0.05)].结论 采用高能量紫外光照射的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具有与采用标准能量紫外光照射的CXL相似的远期疗效.但高能量紫外光照射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故高能量紫外光照射是目前CXL的一个较好选择,但其确切的疗效还需更多样本的进一步验证.
作者:罗顺荣;吴护平;林志荣;刘昭升;董诺;方颉;谢智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眼底病变.DR患者的发病地域广泛,全球范围内多个种族均有分布;DR的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有逐步增高的趋势.目前,有关DR的发病机制业内虽已有了初步认识,但其分子机制复杂,尚需更加广泛且深入的探讨.本文中笔者就DR的发病情况调查及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汪东生;杨金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致盲率高的眼部疾病之一.它以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丧失及不可逆的视野损害等病理性改变为特征,并可终导致视神经萎缩及视功能丧失.然而,目前业内对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的研究表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包括慢性缺血、氧自由基损害、谷氨酸兴奋性毒素导致的神经变性、轴突运输障碍及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有关青光眼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通过降低患者的眼压进行,但往往有一部分患者在眼压得到控制后,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死亡仍未得到有效地控制.因此,有效的青光眼治疗应包括视神经保护.本文中笔者对青光眼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各类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分期方法、临床上常用的视神经检测仪器、青光眼视神经的损害机制及青光眼视神经的保护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吴红倩;吴志鸿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继发于眼底缺血性疾病的一类难治性青光眼.根据NVG病程的不同阶段,既往治疗方式包括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睫状体激光光凝术(CTCP)、小梁切除术及硅管植入术等,但均未获得满意的效果.近年来,随着较为公认的NVG综合治疗策略的提出,以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NVG治疗中的广泛应用,NVG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对早期NVG的疗效尤为显著.笔者对近年来抗VEGF药物结合手术治疗NVG的疗效及进展进行评述.
作者:王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