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髁状突移动对颞下颌关节产生影响的大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本研究对4只小型猪分组施行双侧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将双侧髁状突向前移动3 mm、6 mm及向后移动3 mm,应用螺旋CT扫描及组织学,初步观察髁状突向前或向后方向移动不同的距离后对颞下颌关节产生的影响.结果 4只小型猪所建的模型在观察期内生长良好,观察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此术式对髁状突的影响.结论 本研究在小型猪上建立了双侧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对颞下颌关节产生影响的大型实验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此术式对髁状突的影响打下基础.
作者:王昊;张熙恩;王松灵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自酸蚀偶联剂和磷酸凝胶酸蚀剂作为正畸牙面处理剂的粘结效果和釉质脱矿情况.方法 选取临床26例病人,左侧采用37%磷酸凝胶酸蚀剂,右侧使用自酸蚀偶联剂处理牙面,观察3个月内托槽脱落情况,比较临床脱落率.采用扫描电镜分别观察对照组、酸蚀组、自酸蚀组样本树脂突和粘结剂边缘牙釉质的脱矿情况.结果 酸蚀组的托槽脱落率2.44%,自酸蚀组为2.02%,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扫描电镜下自酸蚀较酸蚀组树脂突数量多、粗短且较规则,釉质表面脱矿程度较弱.结论 两种牙面处理剂的临床粘结效果差异不大,自酸蚀偶联剂对釉质脱矿作用更小.
作者:张楠;杨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cytokertin,CK)13及其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和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诱导分化人口腔未分化鳞癌细胞系KB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 MTT法观察ATRA和As2O3对KB细胞的敏感程度,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观察KB细胞经ATRA和As2O3诱导分化后的CK13和CK13-mRNA的表达.结果 MTT法显示ATRA和As2O3的IC50分别为35.9×10-6 mol/L和1.55×10-6mol/L,As2O3对KB细胞药物化学敏感性比ATRA高;Western blot法显示ATRA和As2O3对KB细胞诱导分化后24 h CK13无表达,48 h CK13出现弱表达,72 h CK13出现明显的表达;RT-PCR法显示ATRA和As2O3对KB细胞诱导分化后24 h CK13-mRNA表达明显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出现下降的趋势,并且CK13-mRNA的表达变化提前于CK13的表达.结论 CK13可作为口腔鳞癌诱导分化标记物和判断临床口腔鳞癌诱导分化疗效的指标.
作者:赵霄虹;鲁大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伴放线放线杆菌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及凋亡的作用.方法 选取10名全身及牙周组织健康受试者,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在有/无伴放线放线杆菌情况下培养0~96 h,用荧光探针(Annexin V-FITC、PI、CD69-TC7)进行标记,并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全淋巴细胞加伴放线放线杆菌组Annexin V+/PI-细胞百分数在48 h、72 h、96 h分别为13.42±2.88、22.74±2.18、46.92±4.28,全淋巴细胞组Annexin V+/PI-细胞百分数在48 h、72 h、96 h分别为8.46±2.53、6.36±2.36、9.36±2.67,2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CD69加淋巴细胞加伴放线放线杆菌组和CD69+淋巴细胞组Annexin V+/PI-细胞百分数除48 h外的4个时间点上都无明显差异(P>0.05).CD69+淋巴细胞加伴放线放线杆菌组Annexin V+/PI-细胞百分数在各个时间点上都明显高于全淋巴细胞加伴放线放线杆菌组(P<0.01).结论 伴放线放线杆菌能够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并且能够通过活化促进其凋亡.
作者:王璇;王万成;刘静明;贾洪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伴放线放线杆菌形态变化对菌体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碳氢化合物法检测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和光滑型的菌体表面疏水性,观察同一菌株不同表型疏水性的变化.结果 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和光滑型菌体表面具有疏水性.14株粗糙型伴放线放线杆菌菌体表面疏水率高于4株光滑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株同源的粗糙型与其光滑型转变株比较得出除1株外,其余3株菌两种表型的菌体表面疏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放线放线杆菌形态变化可引起菌体表面疏水性的改变,粗糙型转变为光滑型后菌体表面疏水性减弱.
作者:裴振华;王菁;王者玲;杨圣辉;刘萍;关晓兵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基因的EDA外显子的真核表达载体,以研究EDA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RT-PCR技术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细胞株KB中扩增出外显子EDA,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测序鉴定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DA.结果 PCR、酶切、DNA测序鉴定证明成功构建了pcDNA3.1(+)-EDA真核表达载体,DNA测序显示重组质粒含有与EDA片段基因序列完全相等的基因.结论 成功构建了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基因的EDA外显子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DA.
作者:王海丞;杨秋波;李翠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口腔卫生教育对精密附着体义齿清洁的影响.方法 对28例配戴精密附着体的患者进行义齿染色,以强化教育的方式指导患者口腔卫生行为,并用染色方法检查健康指导前后义齿清洁度的变化.结果 口腔保健指导后,栓体栓道处,舌侧带状卡环,义齿边缘,人工牙间隙、义齿组织面软组织区清洁度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口腔卫生强化教育义齿清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冰;罗晓晋;武峰;张并生;范国权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黄连清心饮治疗灼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灼口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选用黄连清心饮治疗,对照组选用空胶囊.应用疼痛指数法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8.1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黄连清心饮治疗灼口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毛凯平;周杰;荣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对临床上需要再治疗的牙髓塑化治疗病例进行分析,探讨牙髓塑化治疗病例再治疗的原因,为牙髓塑化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已做牙髓塑化治疗但需再治疗的患牙296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就诊原因、牙位、塑化时间以及患者年龄.结果 牙髓塑化治疗后再治疗的主要原因为牙折,占30.41%,其次是充填物脱落(26.01%)和慢性根尖周炎(20.95%).296例牙髓塑化治疗病例中再治疗牙齿69.59%为磨牙;牙髓塑化治疗5年后需要根管再治疗的牙齿占84.12%;年龄方面再治疗患者以30岁至60岁为主,占总数的64.19%.结论 牙折、充填物脱落和慢性根尖周炎是导致牙髓塑化治疗再治疗的主要原因,牙髓塑化治疗远期疗效不理想.
作者:张志刚;陆玉;侯本祥;闫岩;刘学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反映下颌智齿阻生程度的数字模型,以预测下颌智齿拔除难度.方法 收集356例下颌智齿拔除病例的相关资料.根据Pell-Gregory升支分类、Pell-GregoryNFDC5平面分类和Winter分类三种分类方式将智齿阻生程度进行分类,分别以阻生指数Ri、Oi、Wi表示.下颌智齿综合阻生指数以Ci表示,Ci=Ri+Oi+Wi.以手术时间表示智齿拔除难度.通过方差分析,研究下颌智齿不同综合阻生指数(Ci)之间拔除难度的差异.结果 下颌智齿拔除手术时间随着综合阻生指数增大而增加,大部分综合阻生指数之间,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下颌智齿综合阻生指数数字模型(Ci=Ri+Oi+Wi)可以预测智齿拔除难度.
作者:楚德国;彭歆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手用镍钛根管器械ProTaper在根管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手用ProTaper与传统不锈钢根管器械在根管预备时间、根充时间、根管充填的效果以及术后疼痛方面的差异.结果 根管预备时间分别为手用ProTaper组4.58±0.41(min)、不锈钢器械组6.66±0.43(min), 根管充填恰填率为手用ProTaper组80.96%、不锈钢器械组62.64%,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手用ProTaper组3.66%、不锈钢器械组10.26%.结论 手用ProTaper能够保持根管初形、省时省力、术后反应少、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肖丹;贺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临床托槽脱落资料,分析造成托槽脱落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165例复诊正畸患者的2898个方丝弓托槽脱落情况作6~12个月的追踪观察,分析比较不同牙位及不同时间脱落率.结果 1年托槽总脱落率为18.42%;不同牙位脱落率不同,其中下颌第二双尖牙脱落率高;同名牙下颌高于上颌,后牙高于前牙.粘后第1次复诊脱落率高,粘后前6个月高于后6个月.结论 牙位及粘结时间均会影响正畸托槽脱落.
作者:何明宜;聂丽萍;古贵刚;陈群英;唐新娅;钱萍;曾庆华;陈世庆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CORTISOMOL糊剂与水门汀垫底材料联合修复磨牙髓室底意外穿孔的临床疗效. 方法 32例髓室底意外穿孔的磨牙,用CORTISOMOL糊剂调成粘稠可压形的程度,置入牙髓室底穿孔部位,氧化锌暂封2月后无症状者,去掉部分氧化锌,在其上方用磷酸锌水门汀加复合树脂充填,并行冠修复,1年后根据临床症状、X光片和临床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32例中成功25例,失败7例 ,成功率为78.1%,穿孔直径小的成功率高于穿孔直径大者(P<0.05).结论 CORTISOMOL糊剂封闭磨牙髓室底意外穿孔的近期临床效果比较满意.
作者:梁力;李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腭部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在1983年至2006年间住院治疗的116例腭部涎腺肿瘤病人的临床病理类型、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116例中良性肿瘤71例(61.21%),以多形性腺瘤为多见.恶性肿瘤45例(38.79%),以腺样囊性癌多见,黏液表皮样癌次之.肿瘤发生在软腭者38例,硬腭者33例,软硬腭交界处者45例.11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95例获3年以上随访,良性肿瘤复发率为7.4%,恶性肿瘤复发率为22.0%.结论 腭部涎腺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应重视术前组织学诊断,尽量避免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贾志宇;屈鹏飞;王维丽;张英怀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桩冠修复是临床修复残根残冠的较理想的修复方式,在导致桩冠修复失败的原因中以桩的松动多见.在设计过程中使桩获得良好的固位力是极其关键的环节.桩冠的固位力主要取决于桩与根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和粘固剂产生的粘固力.本文将着重从这两方面分析影响桩冠固位力的因素.
作者:吴朝晖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变异较大,人们寻求多种方法对其解剖形态进行研究,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克服所有的不足.近几年来随着牙科CT的发展和使用,各种CT被应用于根管形态的定位和辨别,结果 验证使用CT可获得根管的高分辨率图像并可被用来预测C形根管系统的存在和形态.本文就用CT研究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形态的结果进行综述.
作者:闫雪冰;吕培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涎腺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调控机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手段的进步,对果蝇胚胎涎腺和小鼠颌下腺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部分调控基因的功能已有所了解,本文就有关涎腺生长发育基因调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周建;王学玖;张秀清;王松灵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正畸矫治引起的炎性牙根吸收是正畸牙齿移动中的常见现象.它的病理机制目前还不很明确.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正畸炎性牙根吸收的形成、牙根吸收的修复等有关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于焕英;张晓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自2001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双语教学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各大本科院校陆续开展.我校于2005年升为本科,将双语教学纳入了课程教改计划.
作者:樊瑞斌;席涛;孙宁;苏晓虎;赵旭;柳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桩冠修复是前牙牙体缺损的常见修复方式.目前,铸造桩核是临床常用的根管桩,但金属桩弹性模量较大,易导致根折.同时,金属桩由于不透光,影响了全瓷冠修复的美学性能.近年来,我们采用玻璃纤维桩全瓷冠修复进行前牙牙体缺损的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珏;焦艳军;金恩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复裂是唇裂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可能性远较单侧唇裂大.我院自1994~2006年共收治双侧唇裂患儿41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复裂38例,复裂率9.2%.本文对复裂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以便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双侧唇裂的整复效果.
作者:卢明星;胡黎萍;曾以周;叶炳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谨代表<北京口腔医学>杂志和编辑部向过去一年为本刊辛勤工作的各位编委、特约编委和审稿专家,向积极支持本刊的广大作者、读者以及关心、关注本刊发展并为此做出贡献的各位同仁表示节日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作者:孙正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