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北京口腔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6-673X
  • 国内刊号:11-3639/R
  • 影响因子:0.60
  • 创刊:199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08
  • 全年订价: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北京市期刊最佳编辑质量奖(04)
  • 口腔科学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   2019年1期文献
  • 构建EIF5 A2基因敲除Cal27细胞株及功能分析

    目的 运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EIF5A2基因敲除Cal27细胞系,观察EIF5A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EIF5A2基因结构域,设计2个CRISPR靶向位点,利用pGL3-U6-sgRNA-PGK-puromycin构建2个导向RNA(sgRNA)质粒.将sgRNA质粒与pST1374-NLS-flag-linker-Cas9共转染至Cal27细胞中,用嘌呤霉素和杀稻瘟菌素筛选,并挑取单克隆.将单克隆细胞的DNA进行目的片段扩增,经凝胶电泳及测序鉴定后筛选出大片段敲除细胞株Cal27-2C5及碱基突变株Cal27-2D1.real time PCR及WesternBlot鉴定两株细胞系中EIF5A2的表达情况.用Transwell实验及CCK8分别检测EIF5A2敲除对Cal27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及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al27-2C5及Cal27-2D1细胞株中EIF5A2在mRNA水平上表达均明显降低.在蛋白水平上,Cal27-2C5及Cal27-2D1细胞株中EIF5A2蛋白均基本不表达.敲除EIF5A2可明显降低Cal27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而对Cal27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成功构建EIF5A2基因敲除Cal27细胞株Cal27-2C5和Cal27-2D1,并初步验证EIF5A2可以影响Cal27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

    作者:刘艳艳;胡晔华;王凤光;汪育苗;刘娜;袁晓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与螺纹柱状种植体的应力分布比较

    目的 探讨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与螺纹柱状种植体所受应力及位移的异同,观察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在应力传导和应力分布方面是否较螺纹柱状种植体具有优势.方法 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右上颌第一磨牙根形种植体及螺纹柱状种植体(直径4.5mm),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在有限元建模时,使螺纹柱状种植体的直径等于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的颊舌向直径(10.98mm),所得螺纹柱状种植体与骨接触面积(468.68 mm2)大于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442.58mm2),建立2个螺纹种植体有限元模型,观察两种种植体应力、相对位移的异同和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三根结构对种植体所受应力的影响.结果 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的应力为36.82MPa,大主应力为37.43MPa,小主应力为12.50MPa.不同直径螺纹柱状种植体的应力分别为189.25MPa、114.79MPa.大主应力分别为186.11MPa、99.55MPa,小主应力分别为43.95MPa、24.53 MPa.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的大剪切力为18.69MPa,螺纹柱状种植体的大剪切力分别为101.77MPa、61.24MPa.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的位移为0.0107mm,螺纹柱状种植体的位移分别为0.0487mm、0.0140 mm.结果显示应力均集中于两种植体的颈部,即使螺纹种植体直径与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一致,并且所得与骨接触的面积大于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所受应力仍明显小于螺纹柱状种植体.结论 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所受应力明显小于螺纹柱状种植体,个性化磨牙根形种植体三根结构有助于减少应力集中.

    作者:赵冰净;王宏;刘昌奎;孙增辉;赵小文;胡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牙周炎正畸大鼠牙周组织中IL-6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牙周炎正畸大鼠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取6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大鼠牙周炎建模,4周后随机选取6只为炎症对照组,其余大鼠建立牙移动模型,分为炎症加力组和炎症加力给药组.炎症加力给药组以灌胃的方式给予大鼠银杏提取物溶液,炎症加力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分别于加力3、7、14、21d后处死大鼠,观察牙移动距离并行HE染色、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炎症加力组牙周组织破坏程度较炎症加力给药组严重,炎症加力给药组大鼠的牙齿移动距离均小于炎症加力组,牙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也较炎症加力组低.结论 实验选取的银杏叶提取物可以降低牙周组织IL-6的表达,并且使炎性正畸大鼠在牙周组织破坏减小的情况下得到较好的牙移动.

    作者:白爽;赵刚;王丹;左博;郝芳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辛伐他汀不同给药方式对骨折大鼠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干预效应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不同给药方式对骨折大鼠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干预效应.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建立肋骨骨折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按10mg/(kg·d)剂量的辛伐他汀分为短期给药组、减撤给药组和长期给药组,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DMSO溶剂,分别于1、2、4周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 短期给药停药1周后,可引起IL-6、TNF-α尤其是IL-1β的反跳性升高.长期给药组和减撤给药组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短期给药组,减撤给药组表达水平均低.结论 辛伐他汀减撤给药方式,可抑制骨折愈合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以及TNF-α的表达,降低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炎性反应,有利于骨折的修复.

    作者:李妮;武峰;王峰;罗婷婷;张丽丽;许雷;张文娟;李宪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偏颌成年大鼠嚼肌浅层细胞超微结构及其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

    目的 观察成年偏颌大鼠左右侧嚼肌浅层细胞的超微结构和肌球蛋白重链Ⅱ型基因表达量与正常成年大鼠的差异.方法 青春期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左侧嚼肌浅层为实验A组,右侧为实验B组.实验组大鼠配戴引导下颌左偏的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大鼠成年时处死,取实验A、B组及对照组大鼠嚼肌浅层细胞,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肌球蛋白重链Ⅱ型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实验A、B组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内肌丝排列紊乱,线粒体形态数量改变.实验B组内肌浆网多见.实验A组肌球蛋白重链Ⅱ型基因表达量是对照组的162.9%,是实验B组的128.0%(P<0.01),实验B组肌球蛋白重链Ⅱ型基因表达量是对照组的12.7%(P<0.01).结论 偏颌大鼠左右侧嚼肌浅层细胞的超微结构不同,肌肉的收缩力有显著差异,可能对偏颌的产生有一定作用.

    作者:周冬青;白玉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螺丝固位一体化基台冠在后牙单冠种植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螺丝固位一体化基台冠修复方法在后牙单冠种植修复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32例后牙单颗种植体,3~6个月后以螺丝固位的氧化锆一体化基台冠完成修复,修复后1年对修复效果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632例后牙单冠种植修复体的改良出血指数记分为0、1、2、3级者分别为411例(65%)、208例(33%)、13例(2%)、0例(0%).基台松动率0%,修复体松动率0%,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 同时具备高强度、良好固位力、零粘接剂残留、低种植体周围炎反应的螺丝固位一体化基台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修复方式.

    作者:王瑶;马攀;李钧;刘长营;孙静;陈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锥形束CT测量牙周骨下袋体积方法的建立及体外研究实验

    目的 建立CBCT测量牙周骨下袋体积的方法,用体外实验评价不同层厚CBCT及对不同结构骨下袋体积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方法 在猪颌骨上制备骨缺损32个,用CBCT扫描,分别用0.1、0.125和0.15mm层厚重建,在软件中对骨缺损逐层着色并计算体积;用硅橡胶法获取实际体积.另制备一壁、二壁、三壁骨袋共20个,用CBCT测量骨下袋体积.将测量值与实际体积相比较,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由2名检查者对随机挑选的10例骨下袋重复测量,间隔期为1周,评价测量的重复性.结果 不同层厚CBCT测量的骨缺损体积与实际体积的差值均无显著性(P>0.05).在测量不同骨壁结构的骨下袋时,CBCT测量值与实际体积间差值为(0.23±6.05)mm3(P>0.05),占实际体积的1.13%.2名检查者重复测量的自身一致性检测的ICC值分别为0.997和0.998,检查者间一致性检测的ICC值为0.98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CBCT测量骨下袋体积的方法,用于不同骨壁结构骨下袋的体积测量时准确性高,具有可重复性.

    作者:徐灵巧;贾平一;欧阳翔英;阳雯;路畅;周爽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累及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

    目的 累及前颅底肿瘤术后颅内外沟通缺损的修复重建极具挑战,本研究探讨前颅底缺损修复重建中皮瓣选择、术后短期结果.方法 2009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团队完成的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患者16例纳入本研究.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接受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其中背阔肌皮瓣6例,带蒂颞肌筋膜瓣4例,腓骨肌皮瓣3例,前臂皮瓣及股前外肌皮瓣各1例,手术成功率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是关乎治疗成败、防止发生致命并发症的关键.颅底缺损范围、颌面软硬组织缺损程度、既往手术及放疗史、皮瓣容积和显微血管条件等均是影响修复重建选择的局部因素.

    作者:冯芝恩;Kyojin Kim;李博;秦力铮;李华;李建华;邢汝东;韩正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患者主观感受和T-Scan咬合分析在牙列重度磨耗修复功能性评价中的作用

    目的 比较患者主观感受和T-Scan咬合分析在牙列重度磨耗修复中功能性评价的相关性及功能性比较,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 按受试者入选标准,选择2012~2013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牙列重度磨耗患者14例.制作不同高度(2、4、6mm)的过渡义齿,患者戴用不同垂直距离增高值的过渡义齿各1周.在患者初始状态、3副过渡义齿初戴、戴用1周,共7个时间点,分别依据主观量化表评价患者主观感受,运用T-Scan咬合分析仪检测咬合分布状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主观感受和T-Scan咬合分析在牙列重度磨耗修复功能性评价中的相关性以及功能性进行比较.结果 经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主观评分与咬合力不对称比、咬合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咬合力量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咬合重度磨耗患者垂直距离恢复的修复治疗中,除依赖于医生个人经验和患者主观感受外,提示我们治疗过程中也可将T-Scan咬合分析中的咬合时间、咬合不对称比作为临床的客观参考依据.

    作者:张人杰;周翊翛;郑东翔;温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嵴上纤维环切辅助正畸压低牙周炎患牙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及美观意识的提高,成年正畸患者逐渐增多,成年人的牙周状况较差,常有牙根暴露、附着丧失、松动度增加、前牙扇形移位等临床表现.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嵴上纤维环切术联合正畸治疗可以增加牙周炎患牙骨内根长、减少附着丧失、改善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状况和美观.本文就嵴上纤维环切术辅助牙周炎患牙正畸压低的背景、临床操作及效果作一综述.

    作者:姜卫;李晓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口腔种植体体内生物学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口腔种植体的体内生物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获得种植体的生物安全性、骨结合效能及稳定性等相关生物学指标,为种植体表面处理改进、结构设计优化、缩短负重时机等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鲜有报道,本文对有关口腔种植体的体内生物学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王凌霄;高振华;李钧;单兆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教师对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效果的评价

    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从2012年开始,对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在保证研究生培养学术要求的基础上,强化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培养并轨,培养出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又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研究能力、既具有良好的学术资质(硕士学历、学位)又具有合格的临床实践从业资质(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高层次医学适用型人才. 按照新的培养方案,通过3年的并轨模式培养,我学院2012 级硕士研究生已经全部如期毕业.

    作者:马艳艳;王玉;杨凯;郑东翔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第二前磨牙牙根纵裂一例

    2008年美国牙髓病学会将根纵裂定义为,发生于牙根部,起源于根尖向冠部延伸的纵向裂纹. 有文献报道,根纵裂是根管治疗后牙齿被拔除的主要原因之一[1,2]. Zadik等[3]统计,在所有拔除的根管治疗后牙齿中,根纵裂的发生率约为8. 8%. 目前,临床对牙根纵裂的治疗通常采用拔除的方法[4].但早期根纵裂通常比较隐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很难明确诊断. 我院牙体牙髓科接诊的1例右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再治疗后出现根纵裂,早期与难治性根尖周炎难以鉴别,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轩;郑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北京市海淀区13所幼儿园3岁儿童龋病患病趋势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3岁儿童2012~2015年间乳牙龋病的患病趋势,为海淀区低龄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5年间对北京市海淀区13所幼儿园3岁儿童,连续4年进行口腔健康状况调查,采用WHO推荐的检查方法和龋病诊断标准,调查海淀区3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趋势.口腔检查由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儿童口腔医生进行,所有的检查者都经过培训和校准.结果 4年来13所幼儿园3岁儿童的患龋率为46.26% ~51.62%,逐年上升(P<0.05),平均48.78%.龋均(dft)2.06~2.57,龋面均(dfs)2.63~3.37,重度低龄儿童龋(SECC)患病率为22.09% ~29.54%,龋均、龋面均和SECC患病率从2012年到2014年呈上升的趋势,2015年略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龋儿童接受治疗的百分比为79.14% ~41.46%,龋补充填比(ft/dft)为65.09% ~31.45%,二者从2012年到2014年呈下降的趋势,2015年明显有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近年来3岁儿童患龋率逐年上升,低龄化趋势明显,患龋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

    作者:寇艳松;苗江霞;高素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