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3761
  • 国内刊号:11-4424/R
  • 影响因子:0.89
  • 创刊:199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24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口腔科学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1年4期文献
  • 影响载荷下上颌半口义齿基托变形因素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研究功能状态下上颌半口义齿基托边缘封闭区及中线区不同位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及其与牙尖斜度、腭穹窿形态的关系.方法:使用三维有限元法分别对牙尖斜度为0°、20°、30°的尖、平、凹型腭穹隆形态的上颌半口义齿进行加载,得出义齿基托磨光面各节点的三维变形方向及数值.结果:双侧后牙加载时基托颊侧边缘区发生背离支持组织变形,切牙乳突区、唇系带切迹区及后缘区发生压向支持组织变形,随牙尖斜度0°、20°、30°变化变形值增加.全牙列加载时基托颊侧边缘区发生背离支持组织变形,切牙乳突区发生压向支持组织变形,唇系带切迹区及后缘区变形方向随牙尖斜度变化而变化.切牙乳突区变形值随牙尖斜度0°、20°、30°变化而增加.单侧后牙加载时后缘区、对侧颊侧边缘区发生背离支持组织变形,切牙乳突区发生压向支持组织变形,同侧颊侧边缘区变形方向随牙尖斜度变化而变化.后缘区及切牙乳突区变形值随牙尖斜度0°、20°、30°变化而增加.凹型腭穹窿形态基托在全牙列及双侧后牙加载时背离变形值小于尖型及平型,压向变形值(切牙乳突区及后缘区)大于尖型及平型,在单侧后牙加载时对侧颊侧边缘区背离变形值小于尖型及平型,切牙乳突区压向变形值大于尖型及平型.结论:加载方式和牙尖斜度共同影响上颌半口义齿基托变形的方向及大小,牙尖斜度的增大可明显增大基托的压向变形和背离变形值.腭穹窿形态可明显影响基托的变形值,凹型基托较平型及尖型基托在边缘封闭区有较小的背离支持组织变形值,在切牙乳突区有较大的压向支持组织变形值.

    作者:肖敏;白乐康;刘越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不同表面处理的纤维桩微拉伸粘接强度研究

    目的:通过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法测试在纤维桩表面经过6种不同的处理后与核树脂的牯接强度,探索何种表面处理方法能显著提高纤维桩与核树脂的粘接强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30根石英纤维桩随机分成6组,每组5根.A组纤维桩表面涂布粘接剂,B组涂布硅烷处理剂,吹干后涂牯接剂,C组5%氢氟酸酸蚀30sec,流水冲洗吹干后处理同A组,D组5%氢氟酸酸蚀30sec,流水冲洗吹干后处理同B组,E组24%双氧水处理,后操作同A组,F组24%双氧水处理后操作同B组.在桩周分层固化核树脂,用低速锯沿纤维桩外周平行片切,再垂直粘接面片切成横截面约0.9mm×0.9mm的长方柱状试件,每组15个,用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法测试纤维桩与核树脂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体视显微镜观察断裂类型.结果:A组微拉伸粘接强度8.78±2.20MPa,B组9.35±1.92MPa,C组15.50±2.87MPa,D组22.98±3.24MPa,E组16.64±2.70MPa,F组24.88±3.9 0MPa.用氢氟酸酸蚀的C组和D组和用双氧水处理的E组和F组的微拉伸牯接强度明显高于A组B组(P<0.05).用氢氟酸酸蚀后再硅烷化处理的D组比C组、用双氧水处理的F组比E组微拉伸粘接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微拉伸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纤维桩与核树脂的断裂模式为粘接破坏.结论:单纯用硅烷偶联剂处理石英纤维桩表面不能明显提高粘接强度,用氢氟酸酸蚀和双氧水处理能提高石英纤维桩的粘接强度,经氢氟酸酸蚀和双氧水处理后再硅烷化处理能提高石英纤维桩的牯接强度.

    作者:彭娟红;刘学恒;徐平英;林玉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应用锥形束CT影像对颏管的三维定量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影像对颏管三维结构、走向及毗邻关系进行定量测量,为确保颏孔区域牙种植手术的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口腔科80例患者的160侧下颌骨CB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颏管的曲面、矢状位、冠状位、水平位及3D影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曲面和矢状位影像可对下颌管进行全面的观察.水平位影像显示下颌管在下颌骨体部靠近舌侧与下颌骨体平行走行,之后,以23°±5°角偏离舌侧转向颊侧走行,下颌管向颊侧走行与颏管形成的角度为101.76°±18.27°,终分成切牙管与颏管.冠状位影像测量颏管的长度为8.09±1.06mm,直径为1.68±0.52mm,与下颌骨体下缘所呈的倾斜角为36.48°±8.43°.颏管起始处至牙槽嵴顶的距离16.10±4.29mm.3D侧位影像可清晰显示颏孔位置.结论:CBCT影像可清晰显示颏管的三维结构、走向及毗邻关系,明确了此区域神经、血管的分布及骨组织的状况,为牙种植钉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石校伟;刘洪臣;李亚男;王照五;李颖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红光结合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疗法治疗微静脉畸形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鸡冠动物模型了解红光结合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在光动力疗法治疗微静脉畸形中的治疗效果和适宜治疗参数.方法:48只鸡随机分组,处理组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HMME后,半导体激光(红光)或氩离子泵浦染料激光不同能量密度分组照射,照射后肉眼和光镜下观察比较组织损伤程度并测量损伤深度.结果:红光结合HMME照射能引起鸡冠颜色变白、血管数量减少等形态学改变.HMME10mg/kg、15mg/Kg剂量组中,在相同功率密度时,红光高能量密度照射组(240J/cm2)所造成损伤深度(分别为1.2225±0.8457mm,2.2800±1.3665mm)均显著大于氩离子泵浦染料激光不同能量密度的各照射组(P<0.05).适宜治疗参数为HMME剂量10mg/kg,红光能量密度120 -240J/cm2.结论:红光结合HMME光动力疗法有可能对增厚或结节型微静脉畸形实现更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黄雪蕾;林李嵩;杨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磁性附着体义齿修复的五年观察及并发症防治

    目的:评价磁性附着体义齿修复的长期疗效,探寻其并发症防治策略.方法:对33例共使用61副Magfit磁性附着体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患者完成5年随访观察.结果:磁性附着体活动义齿舒适、稳定,长期临床效果满意,但有4副附着体磁体脱落,19颗基牙出现龈缘炎,基牙临床指数除牙龈指数有显著差异外,出血指数、牙周袋指数、松动度均与修复前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磁性附着体进行活动义齿修复5年观察疗效满意,但磁体粘固方式有待改进.

    作者:肖红喜;谢旻;温莉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应用固位钉舌面背板修复牙周病下前牙缺失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应用带固位钉金属舌面背板修复牙周病所致下前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缺隙邻牙舌面隆突处开口向下预备平行钉道,铸造带固位钉的金属舌面背板与基牙粘接固位修复下前牙缺失.结果:46例患者随访18个月.全部修复体形态美观,金属舌面背板于基牙固位稳定,未出现松脱病例.金属背板固定修复后观察缺隙邻牙牙周情况,有效为39例,显效为7例,有效率为8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牙体预备量小,修复美观效果好,疗效稳定,对松动下前牙基牙有固定作用并能有效恢复咀嚼功能.

    作者:杨斌;张良;刘琳;杨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纤维桩与牙用根管螺纹钉修复残冠的临床疗效观察

    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做残冠保存修复治疗并随防复诊患者156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76例.年龄17-52岁.156例患者168颗牙,根管畅通,无叩痈,无松动,牙龈牙周状况良好,X线片示根尖周无异常,根尖不少于4mm根尖封闭,桩的长度≥临床冠长度,桩在牙槽骨内的长度>根在牙槽骨内总长度的1/2;临床残冠龈上高度≥2.0mm;余留牙咬合关系正常,患者无全身性疾病、精神障碍等.

    作者:雷霆;张留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牙冠延长术在前牙残根保存修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选择2006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前牙残根患者18例(29颗),其中男性12例(19颗),女性6例(10颗),年龄18-50岁.29颗患牙断端位于龈下距离不超过3mm,术前摄X线片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1/3,根尖周无阴影,经牙冠延长术后可暴露断面,剩余牙槽骨内残根的根长和根径能满足支持与固位,所有病例经完善牙周基础治疗且患者全身情况能耐受牙周手术.

    作者:陈晓峰;熊莉;陈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栓道式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肯氏Ⅱ类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

    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在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栓道式附着体义齿修复患者31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47.6±5.7岁,所有患者均为肯氏Ⅱ类缺损,基牙松动1 °以下,牙槽骨吸收不超过1/3,无牙周袋.精密附着体的阳性部件与联冠相连,阴性部件与可摘义齿相连,制作体积小、患者感觉舒适.

    作者:姜涛;杨柳;程显达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老年人牙齿残根残冠50例保存治疗体会

    选取6年临床保存治疗老年人残根残冠50例55颗牙.其中男性32例35颗,女性18例20颗;年龄60-85岁,平均65岁;其中前牙10颗,后牙45颗.检查患牙残根并洁治,消除炎症,排除隐裂,明确牙髓状态,根管充填后观察两周.采取铸造桩核烤瓷冠修复24颗,桩钉光固树脂核全塑冠修复10颗,覆盖义齿修复16颗和桩钉银汞合金修复5颗.

    作者:王铭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在颌面部缺损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颌面部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畸形之一,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颌面部缺损修复.本文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原理、应用等进行综述,并对颌面部缺损修复的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雷慧云;黄晓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心理因素对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

    文本介绍了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从患者的个性、患者的情绪与情感、患者对全口义齿的认知和态度各方面详细分析了心理因素对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提出修复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有高尚医德、加强自身知识更新、提高医患交流与沟通技巧、重视心里指导,提供优良服务.分析表明,心理因素是影响全口义齿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了解心理因素对全口义齿各方面满意度间的关系,可寻求临床医患较好地合作,有助提高临床修复水平.

    作者:钱程辉;李国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孔洞设计界面对硅橡胶软衬材料粘接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改变树脂表面形态中孔的直径以及分布后其与硅橡胶软衬材料的粘接效果,获取一种增加硅橡胶软衬材料牯接强度的简便可靠的方法.方法:利用模具制作3.6×2.5×3.0mm3的带孔的自凝树脂板,要求如下:边距1mm、孔的直径分别为1.0mm、1.5mm、2.0mm,间隔2mm,孔的厚度为1.0mm;同等型号的树脂板相对,中间加1.5mm的软衬材料,形成“三明治”结构,利用改良的“L”型拉伸实验进行剥脱力值的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第一组实验中力值较大的一组直径制作全部打孔和周边打孔两组树脂板,重复实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任选一个直径制作平板组和周边打孔组,制作“三明治”结构,然后利用拉伸实验进行剥脱力值的测定,并对所得的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直径的全部打孔组剥脱力值分别为512.64±231.44572N、463.75±98.90334N与480.85±47.84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5mm组的全部打孔和周边打孔组剥脱力值为469.26±94.83642N与440.09±56.60532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mm组的平板组和周边打孔组剥脱力值为625.68±72.19835N与688.52±85.89314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树脂界面打孔增加硅橡胶类软衬材料的牯接强度确实可行;鉴于直径为1.0mm、1.5mm、2.0mm组及周边打孔和周边打孔的剥脱力值相当,可直接采用周边打孔增加粘接强度.

    作者:李佳佳;孙惠强;邓艳南;尚针针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三种全瓷基底与其相应饰面瓷的结合性能研究

    目的:测试并比较3种全瓷基底材料与其相应饰面瓷的结合强度,为临床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将成品Lava Frame、Vita In-Ceram Alumina、IPS EmpressⅡ瓷块、StarLoy钻铬合金制成长方体试件,分别在其表面烧结相应的饰面瓷,测试抗剪切强度,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破坏模式.结果:Lava、Vita、IPS EmpressⅡ、金瓷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值分别为11.40±1.08、9.44±1.23、25.56±1.70、27.02±2.06MPa.IPS EmpressⅡ、金瓷复合体的抗剪切强度显著高于Lava和Vita(P<0.05);IPS EmpressⅡ与金瓷复合体的抗剪切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ava与Vi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S EmpressⅡ的破坏模式以基底材料破坏为主,Lava、Vita、金瓷复合体以饰面瓷破坏为主.结论:IPS EmpressⅡ基底与饰面瓷的结合强度高,与金瓷复合体无差别.

    作者:李风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碳离子注入对义齿基托树脂表面改性处理时效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碳离子注入对义齿基托树脂表面改性处理的时效性.方法:制备20个热固化型义齿基托树脂试件,并随机分成实验组(进行碳离子注入、老化处理30天)和对照组(不进行老化处理,碳离子注入后即刻进行相关性能检测),其中每组10个试件.然后分别进行纳米硬度、润湿性和耐磨性的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任取一个试件进行表面化学结构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试件表面纳米硬度值分别为0.5518±0.0222GPa和0.5617±0.0259G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试件表面接触角值分别为57.05±1.93°和41.35±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试件质量损失量分别为3.3±0.49mg和3.4±0.44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对照组试件表面新生成了羟基,而实验组试件老化后表面的羟基消失.结论:碳离子注入对义齿基托树脂的表面改性存在一定的时效性.

    作者:吴峻岭;李彤;郭岩;朱婷;李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石英网状纤维带固定松动牙临床应用体会

    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京西医院因牙周病引起牙齿松动固定67例,266颗牙.其中男性52例,女性15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9岁.磨牙22例,前牙45例.患者身体健康,无系统疾病;牙周病引起牙齿松动Ⅱ°-Ⅲ°;X线全颌曲面断层片牙槽骨水平吸收不超过根尖1/3;牙周病要求基础治疗后观察1个月,待炎症消失后再行固定.石英网状纤维带(RTD,法国)和复合流动树脂(3M,美国).

    作者:刘桂川;刘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IPS e.max press热压铸全瓷冠在后牙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IPSe.max press铸造玻璃陶瓷应用于后牙全冠修复的抗折裂效果.方法:选择182例274个IPSe.max press瓷块制作的后牙全瓷冠进行6-18个月的随访,评估其抗折裂情况.结果:1个全瓷冠在使用6个月时出现折裂,余未见破损及裂纹,效果满意.结论:IPS e.max press玻璃陶瓷应用于后牙的全冠修复有较好的抗折裂效果.

    作者:陈亚琴;骆小平;陶晶晶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评估与固定修复

    目的:探讨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的变化与固定修复方法的选择.方法:对65例129颗重度磨耗牙,根据垂直距离有无变化,分为三类修复:①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未减小,(牙合 )龈距离尚能进行常规固定修复;②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未减小,(牙合)龈距离不足进行常规固定修复;③重度磨耗牙伴有垂直距离减小,(牙合)龈距离不足进行固定修复,须升高垂直距离.追踪观察1-7年,其中56例为两年以上.结果:65例病例中有63例修复后牙体、牙髓、牙周基本健康,修复体无脱落、无破损;咀嚼功能、美观改善均取得了较高的满意度,未出现颞下颌关节问题或未加重.结论:根据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有无变化进行固定修复方法选择,临床思路明确,便于临床医师掌握,在临床是可行的方法.

    作者:田力丽;马鹏华;孙强;王冠超;陈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两种颈部形态种植体周围非负荷期骨吸收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颈部形态种植体周围非负荷期骨吸收程度,为合理使用不同颈部形态的种植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采用种植修复治疗的患者45例,共51枚颈部光滑的种植修复体,其中ITI组颈部呈杯形种植体27枚; Anthogyr组圆柱形24枚.测量所有患者3个月时颈部周围骨组织总吸收量和术后10天、1个月、2个月、3个月时两组各自的平均骨吸收量.用PLANMECA-X线牙片机以同一条件拍摄X线片,将X线片扫描到计算机,利用Photoshop8.0软件中的标尺工具进行测量.测得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种植体植入10天、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后相应骨吸收总高度:ITI组分别为1.350±0.321mm、1.787±0.354mm、1.898±0.366mm和1.951±0.385mm; Anthogyr组分别为0.627±0.401mm、0.902±0.496mm、0.977±0.501mm、1.025±0.511mm.P=0.002<0.05; 3个月末即非负荷期,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高度结果经比较P=0.000<0.05; 10天时ITI组骨吸收高度大于Anthogyr组,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的两组组间的总吸收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呈光滑杯形的ITI种植体非负荷期骨吸收程度大于圆柱形Anthogyr种植体,临床应考虑杯形颈部ITI种植体采用埋入式术式的可行性.

    作者:王宏远;吴凯敏;张晓敏;曹庆堂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宽颈种植体修复磨牙缺失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宽颈种植体修复磨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磨牙缺失3个月以上的患者38例,共植入ITI非埋置式大直径宽颈种植体50颗,分别于术后3、6、12、24个月复诊进行临床和X线检查.结果:50颗宽颈种植体植入并完成修复后随访2年期间,种植体无松动,牙龈无红肿、龈乳头丰满,邻接关系正常,X线片示垂直向牙槽骨吸收小于0.8mm,种植体行使功能正常,患者满意,成功率100%.结论:宽颈种植体修复磨牙缺失,能达到满意的稳定性和咀嚼效果,而且能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

    作者:随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耳颞切口联合下睑缘切口治疗颧眶复合体骨折

    目的:评价耳颞切口联合下睑缘切口入路可吸收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颧眶复合体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耳颞切口联合下睑缘切口,显露复位颧弓骨折段后应用可吸收接骨板对21例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进行坚强内固定,应用面形、张口、伤口愈合情况评价手术效果.结果:21例患者均开口度正常,颧面部及眼部畸形明显改善,伤口甲级愈合,手术效果良好.结论:以耳颞切口联合下睑缘切口入路,可吸收接骨板行颧眶复合体骨折坚强内固定,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效果良好.

    作者:陈鹏;刘冰;张海钟;布静秋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