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3761
  • 国内刊号:11-4424/R
  • 影响因子:0.89
  • 创刊:199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24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口腔科学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2年5期文献
  • 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内皮素-1诱导牙周膜细胞分泌白介素-6的影响

    目的:研究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信号途径对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诱导牙周膜细胞分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调控作用,为探讨ET-1在牙周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培养牙周膜细胞,于加ET-1处理前30min分别向培养基中加入ERK通路抑制剂PD98059(10μM),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10μM),p38α通路抑制剂SB203580(10μM).再加入100nM ET-1,以未作任何处理的牙周膜细胞为空白对照.刺激12h后提取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物,采用实时定量PCR及ELISA检测各组牙周膜细胞IL-6基因及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T-1对牙周膜细胞IL-6 mRNA(1.3615±0.0137)及蛋白(352.1252±6.7851 ng/ml)分泌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D98059和SB203580可抑制ET-1对牙周膜细胞IL-6 mRNA及蛋白表达的促进效应,但SP600125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ET-1可激活多条MAPKs信号通路调控牙周膜细胞IL-6的表达.

    作者:梁莉;刘洪臣;王东胜;鄂玲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纤维蛋白胶复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大鼠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复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研究该复合物对大鼠成骨细胞形态、粘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纤维蛋白胶-IGF-Ⅰ复合物,按实验分组:纤维蛋白胶-IGF-Ⅰ复合物组;纤维蛋白胶组;IGF-Ⅰ组;空白对照组,与SD乳鼠颅顶骨成骨细胞共同体外培养,采用噻唑蓝比色法、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分泌检测法以比较各组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情况.结果:第1天,四组间成骨细胞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蛋白胶-IGF-Ⅰ复合物组骨钙素量(OC值)与IGF-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纤维蛋白胶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3d、5d、7d,纤维蛋白胶-IGF-Ⅰ复合物组成骨细胞增殖活力、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量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纤维蛋白胶有强大的粘附作用,能复合生长因子IGF-Ⅰ,并能通过逐步降解缓慢释放生长因子,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作者:杨雪莲;丁仲鹃;李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锥束CT应用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增龄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上颌第一磨牙根管系统,分析其根管形态,探讨其近颊根增龄性变化,指导临床根管治疗.方法:将门诊患者分为≤40岁和>40岁两组进行CBCT扫描,分别进行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根管系统的观察分析.结果:① A组MB2发现率为80.4%,B组为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A组近颊根近远中向弯曲度:28.5±8.2°,B组:26.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颊舌向弯曲度:16.2±9.1°,B组:17.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弯曲部位均绝大多数位于根中1/3.③MB-MB2间距A组:1.3±0.5mm,B组:1.5±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颊根长度,A组:17.9±1.4mm,B组:17.7±1.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MB2发现率会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特别在40岁之后会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根管复杂多变,且多数会出现明显向远中的弯曲;CBCT能辅助临床复杂根管的治疗.

    作者:陈明;吴补领;赵望泓;凌觉明;张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修复方法治疗第二磨牙游离缺失伴对颌磨牙间食物嵌塞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第二磨牙游离缺失、对颌磨牙间垂直型食物嵌塞的不同修复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198例垂直型食物嵌塞患者分2组,每组99例,一组嵌塞间隙远中牙齿只做全冠修复,另一组嵌塞间隙远中牙齿全冠修复后对颌缺失处再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1年后复查嵌塞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9例全冠修复的患者中43例治愈,8例明显改善,48例失败.99例全冠修复后对颌缺失处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治愈97例,明显改善1例,失败1例.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59.91,P<0.05).结论:全冠修复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联合运用对于治疗第二磨牙游离缺失、对颌磨牙间食物嵌塞的病例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丽英;杜静冰;王恪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深覆(牙合)患者牙列缺损的修复方法改进

    目的:评价不同种类深覆(牙合)牙列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探讨深覆(牙合)牙列缺损的临床分类、诊断与修复方法的选择.方法:将46例深覆(牙合)牙列缺损的患者根据上前牙的倾斜情况、是否存在上前牙的缺失以及后牙的磨耗情况分为四类,根据每一类的缺失和咬合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包括固定修复、固定和可摘义齿联合修复及可摘义齿修复,其中38例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于修复治疗后分别检查义齿的使用情况与患者的面形及颞下颌关节健康状况.结果:46例患者随访1-5年,咀嚼效能提高,其中38例咬合重建的患者面形改善明显,颞颌关节症状基本缓解.经统计学分析,四类深覆(牙合)牙列缺损的病例所选择的三种修复方法存在显著性差异(x2 = 27.32,P<0.005).结论:对于需进行修复的深覆(牙合)牙列缺损患者,根据其临床分类及诊断选择不同修复方法,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肖平;余尚龙;吕美玲;陈芝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赝复体用于上颌骨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回顾研究

    目的:评价赝复体在一侧上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研究组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赝复体进行上颌骨缺损修复的36例患者的短期临床效果检查.按照Aramany分类I类10例,II类3例,III类2例,IV类7例,V类11例,VI类3例;按照赵铱民分类I类3例,II类12例,III类3例,IV类2例,V类9例,VI类7例;同时有3例患者伴单侧眼眶缺损.常规方法采用PMMA单独或与纯钛、钴铬合金及软衬材料联合制作赝复体,3例伴随单侧眼眶缺损患者进行义眼台制作.嘱患者每天戴用赝复体,于修复体戴入并调改完成后2周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检查其固位、稳定性,口鼻腔封闭作用及语音清晰度等.结果:36例患者赝复体戴入后均能较快掌握取戴方法,3例Aramany分类VI类的患者赝复体固位相对较差,其余患者赝复体固位较好;所有赝复体口鼻腔封闭作用均较好,患者诉软衬材料组患者舒适度优于其余材料修复体;患者佩戴赝复体前后的语音清晰度分别为(34.6±5.9)%和(73.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上颌骨缺损后赝复体修复可以提供口鼻腔封闭作用,提高患者语音清晰度;软衬材料应用于一侧上颌骨缺损能够增加修复体的固位稳定性,改善语音清晰程度.但对于Aramany分类VI类的患者仅靠基牙与固位体不能完全满足固位要求,尚需更多努力以较好的恢复患侧缺失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作者:吴玮;罗兴华;王少海;张磊;卢丹;何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后牙桩核修复设计研究进展

    桩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经根管治疗的后牙残根残冠的修复治疗中,但由于桩核的材料,桩体的数目,尺寸与形态,粘接剂的种类众多,后牙桩核修复的设计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就近年来后牙桩核修复设计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俞灏;隋磊;胥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口腔温度感觉的中枢传导通路

    口腔感觉不同与身体其它部位感觉,口腔内食物可引起味觉、触觉、温度觉和痛觉.口腔温度感觉是口腔重要感觉之一.口腔温度感觉的独特性使得研究中枢传导具有意义,本文综述口腔温度传导通路的相关研究.

    作者:杨秀文;刘洪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牙釉质和牙本质漂白后短期牙齿颜色回复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牙齿漂白3周颜色回复中牙釉质和牙本质颜色回复对牙齿颜色回复的影响.方法:将12颗刚拔除的人前磨牙沿牙长轴从唇(颊)舌方向剖开、去髓,使用家庭漂白法(15%CP 8h/d×14d)漂白样本,分别于漂白即刻、3周时用Crystaleye电脑比色仪测量牙齿唇(颊)面靠近牙长轴方向的切端、体部、颈部颜色及相对应剖面切端、体部、颈部颜色,分析漂白前后的ΔE值的变化.结果:家庭漂白一个疗程结束后观察3周,牙釉质和牙本质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复.表面观牙齿切端、体部、颈部三部位颜色回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剖面观体部、颈部牙本质颜色回复量较剖面牙釉质大但两者回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剖面牙釉质与牙本质回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牙齿表面与剖面各部位对比发现,切端表面牙釉质与切端剖面牙釉质颜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体部、颈部牙齿颜色和对应部位剖面牙本质颜色回复量均有差异(P <0.05).结论:漂白后牙釉质颜色及牙本质颜色短期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复,均对牙齿颜色回复造成影响.

    作者:朱丽利;杨德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掺钾纳米羟基磷灰石封闭离体牙本质小管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掺钾纳米羟基磷灰石对离体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为其用于临床脱敏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备离体牙本质模型,分别用纳米羟基磷灰石(nHA)、掺钾纳米羟基磷灰石(K-nHA)、格鲁玛脱敏剂(Gluma)对牙本质表面进行处理后,扫描电镜观察牙本质表面及纵剖面.结果:各组试剂在牙本质表面均形成封闭层,电镜观察nHA组、K-nHA组深入到牙本质小管内部(深入深度:nHA组约12μm,K-nHA组约16μm),Gluma组未见深入.结论:各组均能覆盖牙本质表面,nHA组、K-nHA组深入到牙本质小管内部,可增强nHA组、K-nHA组抗磨损脱落能力,K-nHA组能析出钾离子,推断其具有良好的脱敏效果.

    作者:尚裕;陈晓玲;尹路;张翼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粘接系统下氧化锆陶瓷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Everest ZH blank陶瓷在三种粘接系统下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方法:分别用Variolink N,Panavia F,ResiCem粘接系统对经相同处理的Everest ZH blank陶瓷进行粘接处理,并在其上堆积4mm高度的树脂,后每组垂直于粘接面切割出1mm×1mm×8mm的试件各18个,每组再随机选取9个试件进行37℃水浴24h实验,剩余9个试件进行10000次冷热循环实验后行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电镜下观察界面破坏形式.结果:37℃24h后Panavia F和ResiCem组取得了较高的粘接强度(P <0.05),10000次冷热循环后,所有试件的微拉伸粘接强度都有所下降,但是Panavia F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组粘接系统都具有良好的粘接效果,但是Panavia F粘接系统更加稳定.

    作者:王孟武;孙迎春;李永斌;韦荣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锥形束CT在上颌窦外提升术前的评估应用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测上颌窦外侧壁厚度和上牙槽后动脉与上颌窦底的距离.方法:50例CBCT 影像资料(男性25例,女性25例),通过Mimics10.01软件进行观测.在上牙槽嵴顶向上 25mm 与咬合面平行的横断面上,以颧牙槽嵴线(zygomatic alveolar line,ZAC线 )为中心,测量从前至后前后W1、W2、W3和W4,四处上颌窦外侧壁厚度.此外在以通过ZAC线的冠状切面为中心切面的五个冠状面上,测量F1,F2,F3,F4,和F5,5个位置上牙槽后动脉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结果: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越靠近颧牙槽嵴越厚,男女比较除在W1处无统计学意义外,W2,W3,和W4处均为男性比女性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牙槽后动脉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由后向前逐渐变小,而且变异较大,男性的上牙槽后动脉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比女性大,男女比较在F1、F2和F3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和F5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越靠近颧牙槽嵴越厚,上牙槽后动脉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由后向前逐渐变小,而且变异较大.

    作者:李栋健;冯青;向荣;徐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人脑对面部下颌区触觉刺激反应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目的:观察面部三叉神经下颌支(V3)区触觉刺激引起的大脑中枢反应区.方法:选取8名健康志愿者,用棉签刺激右侧面部三叉神经下颌支区,采用触觉刺激减静息的组块设计方法,采集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对比的fMRI扫描数据.结果:组分析结果显示激活区:左侧前运动皮质(-60,-9,39)、岛叶/SII(-39,3,-3)、初级躯体感觉皮质(BA3)、海马、楔前叶、颞中回激活,右侧颞中回(54,-60,9)、额中回(42,9,42)、顶下叶(BA40)、壳核激活;前运动皮质和口腔躯体感觉皮层激活明显 T 值16.32.结论:面部V3区触觉刺激引起对侧初级、次级躯体感觉皮质及同侧躯体感觉相关皮层的激活,还引起其他相关脑区包括额叶、颞叶、枕叶的激活,这些脑区可能参与了面部触觉信息的加工.

    作者:李家;刘洪臣;李科;金真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