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3761
  • 国内刊号:11-4424/R
  • 影响因子:0.89
  • 创刊:199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24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口腔科学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7年2期文献
  • 唑来膦酸对大鼠不同胚胎来源骨骼Dlx-5和Msx-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远中缺失同源盒基因5(Distal-Less homeobox 5,Dlx-5)和肌节同源盒基因l(Msh homeobox 1,Msx-1)在大鼠下颌骨和髂骨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双膦酸盐类药物导致颌骨骨坏死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24只8周龄雌性SD大鼠,实验组腹腔注射唑来膦酸持续12周,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2周,采集下颌骨以及髂骨样本,应用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大鼠上述两个部位Dlx-5和Msx-1在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及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中下颌骨Dlx-5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髂骨Dlx-5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下颌骨和髂骨Msx-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与髂骨比较,下颌骨的Dlx-5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下颌骨的Msx-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在唑来膦酸作用下,大鼠下颌骨和髂骨Dlx-5和MSX-1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双膦酸盐类药物导致颌骨骨坏死特异性发生于颌骨的原因.

    作者:轩宾;郭宇轩;张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两种异种骨在双侧下颌智齿位点保存后配对比较及组织学观察

    目的:脱蛋白猪骨矿物基质(DPBM,The Graft(@))与脱蛋白牛骨矿物基质(DBBM,Bio-Oss(@))在位点保存后配对比较并观察二者成骨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7例双侧下颌智齿阻生患者,将二者随机植入左右两侧,均覆盖屏障膜.分别于本后即刻(T0)、12 周(T12)、24周(T24)拍摄锥形束CT,测量两组牙槽窝颊舌侧骨壁厚度及相应高度、宽度.利用SPSS21.0对两侧牙槽窝前12周(T0-T12)、后12周(T12-T24)、总24周(T0-T24)时各指标的改变值做配对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24周时取部分患者植骨术区少量骨块,经HE染色,镜下观察两种异种骨成骨情况.结果:配对t检验显示双侧牙槽窝颊舌侧骨壁厚度、高度及宽度改变值在T0-T12、T12-T24T0-%T4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T0-T12与T12-T24时,Graft侧舌侧厚度、高度改变值,Bio-Oss侧舌侧高度改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T12-T24与T0-T24时,Graft侧舌与Bio-Oss侧舌侧厚度、舌侧高度、宽度改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观察显示,24周时两种异种骨材料周围均有新形成的骨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紧密结合,受检区均未发现炎性反应.结论:The Graft(@)与Bio-Oss(@)用于下颌智齿健点保存后,在牙槽窝骨壁吸收速率及程度上表现相似;且较薄的舌侧骨壁垂直向、水平向吸收远多于颊侧骨壁,骨吸收多发生于前12周;The Graft(@)与Bio-Oss(@)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引导性.

    作者:吕源;李岩峰;祝洁;孙小雪;胡品;李长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直流电场对炎症微环境下的rBMSCs成骨的影响

    目的:探究直流微电场(DCEF)对炎症微环境下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成骨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提取、培养及鉴定rBMSCs;以10mg/ml的TNF-α诱发细胞炎症反应,采用ELISA及实时定量PCR检测IL-1β及TNF-α的分泌量及基因表达;对正常rBMSCs(H-rBMSCs)组及炎症微环境下rBMSCs(H+cytokines)组加载DCEF,MTT法测生长曲线,茜素红染色及钙离子沉积量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成骨基因BSP、OCN、Rumx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成骨蛋白ALP及Runx2的表达量.结果:H+cytokines组细胞IL-1β及TNF-α的分泌量均明显高于H-rBMSCs组(35.6±3.0比12.2±1.5;49.2±3.5比14.9±2.1,P<0.05);H+cytokines组IL-1β及TNF-α基因表达水平分别是H-rBMSCs组2.5倍、2.2倍;H+cytokines+DCEF组及H-rBMSCs+DCEF组BSP、OCN、Runx2基因表达水平及ALP、Runx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高于H+cytokines组及H-rBMSCs(P<0.05),H+cytokines+D CEF组部分成骨能力指标高于H-rBMSCs(ALP蛋白表达水平:0.95±0.08比0.43±0.04,Runx2蛋白表达水平:0.85±0.08比0.31±0.04;P<0.05).结论:DCEF可促进炎症微环境下的r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

    作者:韩巍;王潇宇;高羽萱;刘娜;张维;李鸿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口腔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研究与进展

    隧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的引入,口腔修复学正式跨入数字化时代.精良的印模是修复体制作的先决条件,因此精度是数字化印模成败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口腔数字化印模精度研究的进展,分析了影响精度的因素,证明了数字化印模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应用潜力.

    作者:朱国慧;孙迎春;高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围绝经期口干症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45-55岁围绝经期女性口干症的患病率在50%以上.口干症的发生与唾液腺功能障碍有关,唾液减少可造成口腔的自洁作用减弱,患龋风险随之升高,严重危害口腔健康.本文主要就围绝经期唾液腺的改变及口干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姝雅;郭亚娟;贾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核因子C (Nfic)在人类牙根和骨组织发育中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人体牙齿与骨组织的发育和形成均取决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在众多信号通路的调控下形成终的牙及骨.虽然二者的复杂程度不一,但牙齿和骨在组织结构和物理特性上都具有相似性,同时在发育基础上亦具有共通性.目前已证实,存在于牙乳头间充质细胞内的核因子I(nuclear factorI,NFI)家族成员C(Nfic),对牙根部牙本质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而近些年的研究亦表明Nfic在骨组织发育的过程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尤其是在骨形成通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就Nfic对牙根和骨发育调控作用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张凤成;李亚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变形链球菌环境应激反应研究

    变形链球菌作为口腔中重要的致龋菌,主要通过识别细胞外的信号、调控自身基因表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口腔唾液环境.蛋白质组学揭示了群体感应系统及热休克蛋白系统在变链菌应对应激环境刺激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应激条件下sRNA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作者:胡桐楠;储冰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全瓷高嵌体用于根管治疗后牙牙体修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铸瓷高嵌体修复根管治疗后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68例患者的397颗根管治疗后牙为观察对象,采用铸瓷高嵌体修复.由两位医师进行临床随访检查,根据改良美国公共卫生机构评价标准进行质量分级评估.结果:6-61个月的观察期内,3例修复体脱落,重新粘接后继续行使功能.6例修复体边缘嵴发生局部崩瓷,调磨抛光处理后,修复体未发生进一步的损坏.部分病例的修复体质量达到临床优良的等级,无临床不满意或差的病例.结论:铸瓷高嵌体可作为修复根管治疗后牙的一种可行的修复方式,并且在美学、生物学、功能学方面的性能优良.

    作者:曹桂珍;郭大伟;李亚芹;彭斐;杨芳;卢恕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可摘局部义齿患者基牙的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包头市患者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后的使用情况和基牙健康状况,为当地患者提供客观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指导,为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使用提供切实可行的人性化设计与建议.方法: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98例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患者,共228件义齿,戴用时间均满3年.失牙状况是根据kennedy牙列缺损分类法给予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其中肯氏Ⅰ类55例,肯氏Ⅱ类56例,肯氏Ⅲ类65例,肯氏Ⅳ类52例.对患者使用义齿3年后进行口腔检查,观察基牙的相关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牙列缺损患者均采用混合支持方式的义齿进行修复,三年后基牙患龋率10.82%,基牙牙周炎发生率为:肯氏Ⅰ类17.27%,肯氏Ⅱ类11.90%,肯氏Ⅲ类7.69%,肯氏Ⅳ类12.98%.结论:可摘义齿修复后基牙患龋率及牙周炎发生率均较高,从而影响了义齿的使用寿命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对其诱发的原因在修复初期就应采用相关预防和治疗的措施.从而延长可摘局部义齿使用寿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宏远;姚丽英;张永清;刘渊君;周慧;邵文俭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腭侧瓷贴面咬合重建1例

    患者,男性,75岁.2016年10月因全口牙齿严重磨耗,咀嚼疼痛影响进食就诊.颌面部基本对称,颞下颌关节无疼痛,活动度对称,开口度开口型正常.咀嚼肌无压痛,牙龈质地颜色正常.前牙区覆盖正常,深覆()Ⅲ°(图1),下前牙切端咬合于上颌腭侧牙龈.

    作者:李恬恬;李洪婷;刘天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6个种植体全牙弓固定修复无牙颌的末端种植体设计

    目的:探讨6个种植体全牙弓固定修复时末端种植体倾斜角度和长度对种植体、周围骨界面及固定桥支架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五组下颌无牙颌修复设计模型.每组模型均为6个种植体,分别位于双侧侧切牙,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位置,前4个种植体相互平行,末端2个种植体根尖位于第二前磨牙位置,根据末端种植体远中倾斜角度及长度分为五组.将240N的力垂直加载于右侧第二前磨牙中央窝,分析记录每组模型各种植体和种植体周围骨界面的VonMises应力值.从加载侧起将种植体依次命名为1-6#.结果:1#末端种植体应力有不同程度降低,降幅依次为:Tilt45-L> Tilt30-S> Tilt30-L> Tilt45-S;2#种植体应力出现不同程度增加或维持不变;3#种植体应力出现不同程度降低.末端种植体倾斜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依次为Tilt45-L> Tilt30-S> Tilt45-S>Tilt30-L.上部固定桥支架的应力,末端种植体倾斜45°时,种植体长度的影响不大;倾斜30°时,Tilt30-S组应力降低1.7%,Tilt30°-L组应力值降低8.5%.结论:从大限度减小各部位应力角度考虑,末端种植体倾斜比平行更有利;倾斜角度和长度可能存在一个适合的匹配关系.本实验条件下,如果倾斜30°,应选择与前部相同长度的种植体;如果倾斜45°,加长种植体更有利.

    作者:杨欣谕;唐震;龚璐璐;汪大林;李笑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牙周病患者前牙即刻种植的短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并评价牙周病患者前牙即刻种植的短期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择30例(32颗)因牙周病而拔除的前牙,在拔除后立即行即刻种植.分别于冠修复后的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种植体的成功率、红色美学评分、牙龈乳头充盈指数、牙龈乳头近远中高度、种植体周骨吸收量进行比较并统计,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30位牙周炎患者共植入32枚种植体,冠修复后随访1年.共有2枚种植体松动脱落,成功率为93.75%.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美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乳头充盈指数3个月时(2.53±0.15)低于6个月时(2.97±0.21)和12个月时(2.88±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修复3个月、6个月后,近远中龈乳头与修复体戴入即刻时相比,都略有增高,且前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个月时,牙龈乳头高度介于3个月与6个月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修复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骨吸收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完善系统的牙周治疗下,牙周病患者的即刻种植短期临床效果较理想,但长期效果尚待观察.

    作者:董健;佟庆敏;李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冠根比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临床上,在骨高度不足的缺牙区进行种植修复时,为保证正常的(牙合)曲线,冠高度增加明显,冠高度的增加是否会影响骨质吸收.方法:在建立上颌第一磨牙的有限元模型后,保留颈部以上部分,利用软件模拟出4种高度的牙冠模型.利用SolidWorks 12.0软件直接创建并模拟植入Straumann标准型种植体,完成牙冠修复,使用Ansysl4.5有限元分析插件对模型进行应力分析.针对这四种情况,分别在中央窝行垂直加载300N和功能尖斜向加载150N的力量,观察每种状态下种植体周围骨质的应力分布状况,同时利用统计学软件统计四组模型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各组种植体在垂直载荷下和斜向载荷下,种植体周围皮骨质应力峰值多集中在种植体颈部的区域,种植体周围松质骨的应力峰值多集中在种植体颈部或根尖1/3的区域.无论是垂直加载下还是斜向加载,皮质骨的应力峰值与松质骨的应力峰值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斜向载荷下皮质骨的应力峰值与垂直载荷下皮质骨的Von-Mises应力峰值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松质骨之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种冠高度模型的骨质应力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种植体受力时,斜向应力对骨质的影响高于垂直向力;冠高度的增加对种植体周围的骨质无影响.

    作者:孙蕊;曹庆堂;王宏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微创医学与口腔微创医学

    微创医疗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进步和转变产生的新兴医疗手段,通过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能将手术等治疗的创伤小化,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减少治疗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微创医疗是医学的基本理念,已渗透到各个学科专业.微创医学是研究微创医疗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论的新兴医学体系.本文在归纳总结介绍微创医疗与微创医学的的定义、专业概念、范畴、特点和发展的同时,重点介绍了口腔微创医疗,明确提出口腔微创医学的概念,分析了微创医学在口腔医学各个专科的应用,特别介绍了微创人工种植的应用,对微刨医学的各类手术和治疗手段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综合应用作了初步介绍,提出了口腔医师掌握微创医学理念和口腔微创医学理论及医疗手段的重要性.

    作者:刘洪臣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