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模拟临床加载力系统,研究可控的倾斜移动、平行移动、控根移动时牙周应力分布.方法建立包括牙齿、牙周膜、松质骨、皮质骨的上中切牙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8节点六面体单元,共包括945个单元,1245个节点.计算上中切牙受到1N水平力且出现上述牙移动时的牙周应力分布,并与牙周应力的强度极限相比较.结果以根尖点为转动中心的可控的倾斜移动的牙周应力分布不均匀,大牵引力、压应力分别为1.47×10-2MPa和-2.81×10 MPa,其中大压应力超过牙周膜的强度极限,平行移动时牙周应力分布较小且均匀,大牵引力、压应力分别为1.10×10-2MPa和-1.86×10-2MPa.以切缘为转动中心的控根移动牙周应力分布不均匀,大牵引力、压应力分别为0.96×10-2MPa和-2.58×10-2MPa,其中大压应力达到牙周膜的强度极限.结论在临床正畸时,为实现确定的矫治目标,应控制牙移动的形式及力系统(M/F)的大小,避免可能的牙周损害.
作者:刘东旭;王春玲;付传云;张晓艳;王力;郑效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设计研制双排沟托槽固定矫正装置,并应用模拟(牙合)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分析该矫治系统对正畸牙移动的调控能力.方法①设计并制造双排沟托槽及颊管.托槽设置龈端与切端双排槽沟,规格为0.022×0.028英寸(0.56mm×0.71mm),相距0.8mm.配置相应的双排颊管;②用经典(牙合)架模拟方法进行牙齿反扭转、竖直、整体远中牵引等正畸牙移动形式,与标准方丝弓矫治方法相比较,定量评价双排沟托槽的牙齿移动及调控效率;③应用经典力学原理,结合(牙合)架模拟数据,分析双排沟托槽装置提高正畸牙移动及调控效率的机制.结果(1)成功设计出双排沟矫正装置的三维模拟图形并制造出实际产品;(2)在(牙合)架模拟状况下,双排沟托槽矫正装置对尖牙的反扭转及竖直移动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对尖牙远中牵引的整体移动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双排弓丝与双排沟托槽翼突底部四点接触所形成的受力平面可能是导致双排沟托槽有效调控正畸牙各种移动的主要机制.
作者:沈刚;陈荣敬;潘晓岗;曹正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Angle Ⅱ1病例矫治前后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以及软、硬组织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30例Angle Ⅱ1病例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共测量29个硬组织项目和8个软组织项目,用Spss10.0分析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结构的改变及软、硬组织改变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Angle Ⅱ1病例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主要表现为上下切牙唇倾度的减小,(牙合)平面角的增加及磨牙的伸长;软组织的变化表现为鼻唇角及上下唇角的增大,上唇厚度的增加;切牙唇倾度的减小与唇部软组织的变化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正畸矫治主要引起上下牙齿的位置变化,对面部骨骼无明显的影响;AngleⅡ1病例的矫治应充分利用拔牙间隙,减小前牙唇倾度,以达到面部软组织外形的和谐.
作者:张端强;石勰;魏艳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本文将山东正常(牙合)人群样本与傅民魁等北京地区正常(牙合)人群样本的颅面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差异和共同点.方法选择48名正常(牙合)样本,采用临床上常用的三种分析法进行测量,并将测量值与傅民魁等测量值比较.结果两研究结果中角度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绝大多数线距测量值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山东和北京地区正常(牙合)人群样本的颅面结构相似.
作者:张君;王旭霞;史洪涛;范丰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获取无鼾男性中老年人上气道及周围组织52项测量项目的正常值范围,并比较两组结构差异.方法摄取无鼾男性中年55名、老年38名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并使用开发软件测量上气道及周围结构52项测量项目,对测量值行统计学t检验.结果老年组较中年组下颌骨靠后下方,会厌及舌骨靠前,鼻咽气道面积较大,悬雍垂尖至咽后壁距离及后气道间隙均较窄,软腭较长,舌体较短而厚,软腭及舌均较直立.结论中年和老年人上气道结构有差异,应分年龄段建立上气道及周围结构的正常值范围.
作者:黄敏方;周嫣;陈世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应用固定咬合斜面导板打开咬合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使用固定咬合导板,通过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和测量临床牙冠高度,对40名患者,男20名,女20名,进行对比研究,并用空白对照组24例,其中男12名,女12名作对照.结果治疗组SNB增长了3.42±0.075.,ANB减小3.51±0.83.,SNA没有改变.前面高增加2.67±0.57mm,后面高增加1.66±0.26mm.覆盖和覆(牙合)分别减小了4.33±1.96mm和2.58±1.28mm.上下颌前磨牙均有显著萌长,下颌牙多于上颌牙,前磨牙多于磨牙.结论应用固定咬合斜面导板,能引导下颌向前,刺激下颌生长,并能有效增加前下面部垂直高度,是一种快速有效打开咬合的好方法.
作者:段银钟;王峰;张云飞;孙应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间横向关系以及正畸治疗对上颌牙弓的影响.方法对84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错(牙合)畸形和上下颌颌问关系进行研究;并对36名唇腭裂术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牙(牙合)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60.7%的患者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的不协调,双尖牙区较易受累.(2)在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不调的患者中,双侧后牙反(牙合)者为60%.(3)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的尖牙、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的宽度均有显著增加,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不显著.上颌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宽度较尖牙间、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显著.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颌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的限制,牙弓间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率较高,以双尖牙区为主;正畸矫治扩弓的重点应在双尖牙区.
作者:李巍然;马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在正畸临床中,正畸拔牙一直是一个受争议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话题,为了解决牙列拥挤和牙弓的不协调,人们常常要考虑到拔牙,而且,受矫治理论、矫正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正畸拔牙率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轮回过程,对正畸拔牙率进行回顾分析,对指导临床寻求佳的拔牙矫治适应证及佳拔牙矫治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肖林喜;段银钟;王晓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滑动机制在固定矫治中的普遍应用,托槽与弓丝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摩擦力越大,牙移位的实际矫治力比例就越小,进而影响矫治效果.所以,为减小摩擦阻力,获得有效的牙移位与适的生物组织反应,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正畸托槽与弓丝的摩擦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正畸托槽与弓丝摩擦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林和平;吴建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由于多生牙和唇系带附丽过低等原因,使患者中切牙问隙过宽并伴有牙体牙轴扭转和倾斜错位.我们制作变异三联别针簧对八例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周晓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对Ⅲ类(牙合)双阻板磁力矫治器的制作及应用注意事项作一阐述,以便临床推广应用.方法采用规格为7mm×5m×3m或6mm×4mm×3m的第三代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钕铁硼(NdFeB)N33应用磁性同极相斥的原理,制作(牙合)垫式双阻板和颊屏式双阻板磁力矫治器.结果该矫治器结构简单,体积较小,可24小时戴用,较少影响功能,加力简单,力的大小易于调控,能产生持续的功能矫治力,效果明显,患者容易接受.结论该矫治器属于磁力功能矫治器,适用于诊断为功能性-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乳牙晚期、替牙期、恒牙早期的患者.
作者:朱惠兰;胡江天;邓怡;徐芸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马育霞;徐东;藤雁雁;林松杉;王佳敏;孔令华;韩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