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模糊的机械感受器比加力3天时明显增多(P<0.05).去除加力后,这种类型的机械感受器逐渐减少,但21天后尚未恢复到加力前水平(P<0.05),均未见炎性细胞.结论 正畸加力中牙周膜神经出现类似损伤性改变的应激反应.这种神经改变在去除正畸力后需要较长时间修复.
作者:邹敏;陈江山;朱永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34.5±4.5月,磨牙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治疗后第三磨牙与对<牙合>的第二或第三磨牙均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且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牙根平行状况良好.测量显示面凸角减小,上下唇角增加,反映出侧貌突度的减小.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主要为上下前牙的内收.结论 :对于第一恒磨牙存在严重龋坏或过早缺失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非常规拔除第一磨牙,经过仔细的支抗设计和精心的临床操作,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李伟;刘琳;吴平;翟俊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采用自锁矫治技术进行不拔牙矫治,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40例牙列拥挤的患者,使用自锁托槽进行不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牙弓形态发生的变化.结果矫治后牙弓长度和宽度均有明显的增加,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发生在前磨牙区.上颌中切牙唇向前移和第一磨牙发生远中向后移量无显著性差异.牙弓变化与牙列拥挤度显著相关.结论 采用自锁矫治技术对拥挤病例进行不拔牙矫治,治疗后牙弓宽度和长度增大,上颌牙弓长度增加由上颌切牙唇向移动和磨牙远中移动共同作用所致.
作者:周欣荣;盛敏;厉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是伴有TMD的开<牙合>患者常见的两种咬合特征.结论 本研究提示开<牙合>患者中早接触等功能性因素和颞下颌关节病的发病有关.
作者:李江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前突的唇部位置;而随着面突角的减小,人们则倾向于喜爱更加后缩的唇部突度.结论 面突角对美观侧貌的唇突度有显著影响,面突角不同,唇突度的审美标准亦不同.对不同错<牙合>类型的临界拔牙患者进行矫治设计时应考虑面突角对唇突度的影响.
作者:苏盈盈;王春玲;刘东旭;李红;董仁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前牙平均唇向倾斜移动1.52 mm;固定矫治器治疗后前牙反<牙合>解除,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 改良式摆型矫治器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与固定矫治器结合治疗恒牙早期功能性反<牙合>伴牙列拥挤疗效满意.
作者:赵红艳;邵玶;张苗苗;唐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出有效的心理评估.
作者:戴非;蔡中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乳牙期与替牙期的颅面形态差异.方法 选择21例乳牙期和20例替牙期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作为两个实验组,两组的性别比例匹配,进行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替牙期相比乳牙期颅底大小、上颌长、下颌大小及各面高均显著增长.上颌矢状向位置、下颌矢状向位置、颅底角下颌角、下颌平面角、上下颌垂直向关系以及面高之比均无显著变化.面突度显著减小.结论 随年龄增长腭裂患者颅面部增大,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作者:孙杰;贾绮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及接触面积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咬合时间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小,但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TMD患者的<牙合>治疗应针对患者个性处理,<牙合>力分布及咬合中心点可以作为TMD正畸治疗前后的评价指标.
作者:刘怡;傅开元;傅民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口腔医学临床和科研涉及大量的三维形态学内容,尤其是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等学科的诊断、手术方案设计以及治疗过程多与三维测量分析密切相关.
作者:王勇;赵一姣;司燕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别与Ⅱ类错<牙合>难度指数无关.研究样本中难度指数轻度组占14.10%,中度组占46.15%,重度组占39.74%.随着骨骼问题的出现和加重,颅面分析指数难度在总难度中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治疗难度逐渐增加.
作者:徐磊;陈丹鹏;毛晓燕;何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临床应用悬臂梁片段弓技术辅助矫治前牙阻生,检验其疗效.方法 选择6例前牙阻生患者在外科手术后使用悬臂梁片段弓配合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牵引,共有7颗阻生前牙需要矫治.结果 5例患者矫治效果良好,阻生牙顺利排入牙列.1名患者的阻生牙出现牙根粘连,无法进行正畸牵引.多数患者阻生牙均在外科手术暴露后1~2个月被牵出.与以往方法 相比缩短了阻生牙牵引的疗程,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结论 悬臂梁片段弓技术是一种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矫治前牙阻生的方法 .
作者:胡炜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