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海军总医院学报杂志

海军总医院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海军后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海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3427
  • 国内刊号:11-4208/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8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
  • 医药卫生综合
海军总医院学报杂志   2007年2期文献
  • 外源性PTEN基因体外转染C6胶质母细胞瘤株及稳定表达蛋白产物的鉴定

    目的 探讨外源性PTEN抑癌基因转染胶质母细胞瘤株并表达活性蛋白产物的可行性.方法 对获赠的包含有人PTENcDNA全长序列的PRK-PTEN质粒进行扩增和酶切鉴定后,用脂质体介导PRK-PTEN质粒转染大鼠C6胶质母细胞瘤株,荧光染色检测转染细胞中PRK-PTEN质粒携带的绿色蛋白荧光报告基因,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稳定转染后C6细胞中PTEN功能蛋白.结果 转染后的C6胶质母细胞瘤株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和PTEN功能蛋白.结论 PRK-PTEN质粒载体在脂质体的介导下可以将PTEN基因整合到C6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序列中去,并且通过宿主基因序列的表达稳定地产生PTEN功能蛋白,为以PTEN基因为靶点的胶质瘤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理论依据.

    作者:王亚明;田增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遥控操作机器人脑立体定向手术临床应用(附10例报道)

    目的 应用自行研制的CAS-BH5远程立体定向机器人系统,实施遥控操作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评价此系统的临床实用性、操作精确性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12月,应用CAS-BH5型机器人系统临床实施遥控操作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10例.遥控操作是专家在北京通过数字专线控制机器人对位于远在1 300 km延安的患者实行手术.术后随访10~14个月(平均12个月),观察定位精度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临床成功完成无框架定位脑手术10例,定位操作均一次性完成,远程定位精度是(1.05±0.13)mm,手术有效率90%,无相关手术并发症.结论 本结果提示无框架立体定向遥控操作是安全可行的.遥控操作手术有利于加强异地外科医师间合作,有利于技能训练和资源共享,在神经外科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田增民;卢旺盛;王田苗;赵全军;刘达;张国来;魏军;白茫茫;尹丰;郝秋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附3例报道)

    目的 研究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的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06年12月我们对3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技术,选取基底节区作为靶点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术.结果 全部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患者均取得一定疗效,无手术并发症.3例患者神经功能均获得一定的提高,其中1例1年后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结果显示大脑皮质代谢明显提高.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作为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田增民;卢旺盛;尹丰;赵全军;刘爽;郝秋星;肖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脑立体定向手术5 100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脑立体定向手术的手术特点、手术适应证及并发症等问题.方法 总结5 100例 (年龄2个月至90岁) 手术的临床经验,主要手术包括:脑肿瘤的内放疗 (植入同位素胶体32P或籽粒125Ⅰ、192Ⅰr)、脑内血肿排空、脑深部病变活检、脑内深部核团毁损、脑深部金属异物摘除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术等.结果 临床施行立体定位脑手术5 100例,本组手术一次定位成功率 99.8%,手术总有效率(术后1个月)81.1%;手术并发症以穿刺道出血为主,共13例 (0.25%).结论 本组立体定向手术与常规开颅手术比较,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疗效可靠、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作者:田增民;赵全军;于新;卢旺盛;徐永革;王锐;亓树彬;杜吉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术前栓塞在颅底脑膜瘤手术中的价值

    目的 回顾42例颅底脑膜瘤施行术前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对42例颅底脑膜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并选择性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的材料包括明胶海绵和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后3~7 d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单纯的颈外动脉供血(Ⅰ型)7例,颈内外动脉联合供血者(Ⅱ+Ⅲ型)35例.肿瘤全切除24 例,大部切除13例,部分切除5例,无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 颅底脑膜瘤的术前栓塞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及全切率.

    作者:卢旺盛;郭新洪;田增民;于新;杨剑;梁英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6-羟基多巴脑内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6-羟基多巴脑内注射建立稳定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将6-羟基多巴立体定向注入大鼠右侧前脑内侧束和中脑被盖腹侧区,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和中脑黑质区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注药后2周,动物经阿扑吗啡诱导即出现向健侧的旋转行为,注射效果稳定.在长达3个月的观察中,动物的旋转行为稳定,无明显的差异.形态学显示,毁损侧的黑质致密部和中脑被盖腰侧区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通过6-羟基多巴脑内注射的方法可以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作者:尹丰;田增民;赵全军;王亚明;于雪;刘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制作

    目的 探讨如何建立适合长期治疗的胶质瘤动物模型.方法 将C6胶质瘤株移植到雌性Balb/c无胸腺小鼠右肩皮下建立6只荷瘤鼠模型,观测肿瘤生长曲线、苏木素和伊红染色病理组织切片、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染色液染色细胞周期划分及凋亡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果 6只雌性Balb/c无胸腺小鼠右肩皮下均生长出持续增大的肿瘤(100%),生长曲线符合三次方程曲线(P<0.001).苏木素和伊红染色显示符合恶性星型细胞瘤的表现.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染色液染色显示大部分肿瘤细胞处于G0~G1期(90.26±3.15)%,S期(7.71±1.11)%,G2-M期(2.03±0.79)%.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显示胞浆强阳性,证实为神经胶质来源.结论 皮下移植肿瘤细胞于裸小鼠形成的胶质瘤动物模型可靠且稳定.

    作者:吴朝晖;田增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马尾神经损伤的治疗

    目的 探讨提高马尾神经损伤的手术治愈率与方法.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手术的方式、根据病情、分析病因、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结果 治疗23例,随访18例,效果优良14例,总优良率可达78%.结论 马尾神经损伤病因复杂,病症表现多,诊断易与脊髓圆锥损伤相混,治疗上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应全程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尽早手术.

    作者:王锐;田增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SonoWand超声神经导航系统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术中三维超声神经导航系统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onoWand超声神经外科系统,对术前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资料进行手术计划和术中导航,也可在术中直接应用三维超声进行导航.结果 本组进行脑肿瘤手术13例,共14个病灶;全切除13个(92.9%),次全切除1个(7.1%);手术切口和骨瓣较常规开颅手术小;病灶邻近运动区的7例患者,5例术后肌力未受影响,2例出现一过性肌力下降,2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本组无症状恶化及死亡者,未发现应用超声神经导航系统导致的手术并发症.结论 SonoWand超声神经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准确、微侵袭、安全可靠等特点,通过术中实时超声扫描,解决了脑组织移位问题,有助于提高脑肿瘤的全切除率.

    作者:孙君昭;田增民;杜吉祥;于新;赵全军;徐永革;王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提高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全切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 对25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冠状位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长点.磁共振成像可显示肿瘤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的关系.1例肿瘤侵入海绵窦,11例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和主要分支.肿瘤附着点为前床突和(或)小翼的内侧.18例达Simpson Ⅰ、Ⅱ级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疗效满意.结论 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手术要点是尽早离断肿瘤基底并沿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由近向远分离切除包绕的肿瘤.由于多数存在肿瘤与血管之间的蛛网膜界面,提倡在第1次手术中采用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亓树彬;田增民;李士月;于新;刘锐;徐永革;王亚明;赵全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颅颈区肿瘤的分类及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颅颈区肿瘤的分类与显微手术治疗的关系.方法 对颅颈交界区及上颈段的35例肿瘤病例的临床表现、解剖特点、临床分类、显微手术方式和预后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 该部位肿瘤全切24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所有肿瘤均归入三种临床分类.结论 对该区域的肿瘤,应先按肿瘤生长的解剖部位进行临床分类,根据其特点,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用好显微外科技术,可达到佳治疗效果.

    作者:王锐;田增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67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2月~2004年12月期间67例行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处理和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结果 按Monden标准评价疗效:缓解22例(32.8%),改善26例(38.8%),无变化14例(20.9%),恶化5例(7.5%),总有效率为71.6%.结论 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可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积极行胸腺切除术.

    作者:王伟;尚立群;文峰;宋伟安;李军;李学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急诊145例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分析

    目的 分析心跳骤停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提高急诊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2005年4月院前心跳骤停及治疗中心跳骤停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实施复苏的145例患者中,初步复苏22例,终成活10例,分别为15%和7%;院前心跳停搏组复苏时间显著长于治疗中停搏组(P<0.05);存活组复苏时间显著短于死亡组(P<0.05).结论 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率与抢救开始时间、抢救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王京;王立秋;廖丹;胡媛琴;林朱森;温雪飞;刘树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伽玛刀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20世纪50年代初,瑞典的Leksell教授首先提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概念,并于1967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伽玛刀.它是一种采用立体定向技术确定头部靶点的坐标位置,然后用高能射线单次集中照射,使靶点组织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脑外科技术.目前,伽玛刀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治疗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在1996年安装了国内第一台OUR旋转式伽玛刀,截止2006年12月,治疗了4 601例患者.本文就我科伽玛刀治疗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田增民;孙君昭;周东学;于新;杜吉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负荷条件下二尖瓣环DTI舒张期部分位点波形改变的意义

    目的 探讨负荷超声心动图条件下二尖瓣环多普勒组织成像部分位点舒张期波形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对象68人,负荷超声心动图的药物负荷为多巴酚丁胺,取多普勒组织成像条件.入选标准:根据负荷试验后二尖瓣环处4个多普勒组织成像测量位点波形e/a>或≤1.0改变的点位数在1~3处者.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本组68例患者中39例的冠状动脉有1支以上分支的管腔狭窄≥50%,冠心病的发病率为57.4%.负荷条件下舒张期二尖瓣环处4个取样点多普勒组织成像波形的改变可分为两组:Ⅰ组是试验前部分波形e/a≤1.0的测点,试验后转为>1.0,即部分位点的波形向正常人转变,称之为波形改善组;本组共19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7例、阴性12例,分别占36.84%、63.16%.Ⅱ组是试验前部分波形e/a>1.0的测点,试验后转为≤1.0,即部分位点的波形向异常人转变,称之为波形变差组;本组共49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32例、阴性17例,分别占65.31%、34.69%.结论 试验后部分位点转为e/aann≤1.0组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明显高于试验后部分位点转为e/aann>1.0组(P<0.05),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使得安静状态下较潜隐局部左室舒张功能的损害改变得以较明确的显示.因此,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条件下,二尖瓣环部分位点舒张期e/aann的改变,尤其是出现由e/aann>1.0转向e/aann≤1.0时,应提示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贺声;朱智明;沈燕华;张云山;李馨;余泽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龄早期梅毒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5岁.1年前患者发现其阴茎头部长出黄豆大小光滑硬结1枚,2周后硬结自行消失,阴茎外观无异常,数月后阴茎部位出现包块且逐渐增大.

    作者:王苏苏;张昭馥;王洪瑛;张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先后发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同属出血性疾病,前者发病率较低,后者发病率高,同一患者先后发生此两种疾病罕见.

    作者:尹文杰;刘小鹏;王宁;沈建良;杨平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重度牙周病导致牙齿移位综合治疗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1 岁,21(⊥)12因松动、唇侧漂移,间隙加大,严重影响美观、发音和咀嚼功能,前来我科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全口牙龈红肿,牙周袋深达0.6~1 cm,全牙不同程度的松动、移位,上牙(牙合)前突,(⊥)1拔除,全口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吸收2~3度.

    作者:王佳敏;邓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全胃切除术后营养治疗1例

    全胃切除术后,胃贮存功能及消化功能全部丧失,临床上可引起食量小,进食后排空快,各种营养素吸收降低,从而导致负氮平衡,缺铁性贫血,体重下降等营养不良症状.此外,还可出现与饮食因素有关的并发症,如:术后梗阻、倾倒综合征、餐后低血糖症等一系列合并症.

    作者:阎国英;唐小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医院船再生医疗器械的质控管理

    目的 探讨医院船对再生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管理方法.方法 严格进行回收、洗涤、包装、灭菌、发放、监测,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操作和管理.结果 认真执行再生医疗器械操作规程,提高工作效率及器械质量,保证器械安全使用.结论 重视及加强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完善管理方法,能够保证再生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达到预防和控制感染的目的.

    作者:张锦;赵会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躁狂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

    通过对1例躁狂型麻痹性痴呆患者实施细致、周到的护理,提示心理护理、严格的消毒管理、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玉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门诊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态度,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糖尿病教育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而未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78例,依据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访问对象进行提问.结果 78例患者中仅有21例表示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占26.9%;而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者高达57例,占73.1%,其中以对胰岛素恐惧、担心形成依赖、副作用和不方便使用等是导致患者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的主要原因.结论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存在多方面的误解,非常需要普及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纠正、消除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使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接受胰岛素治疗.

    作者:马超;李淑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80例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穿刺部位疼痛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 探讨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穿刺部位疼痛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80例门诊静脉输液患者进行询问、密切观察.结果 明确了静脉输液疼痛的原因,为临床缓解静脉输液患者穿刺部位的疼痛提供了依据和具体措施.结论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无痛技术的运用,正确的静脉输液宣教,合理的身心护理,均能缓解穿刺部位的疼痛.

    作者:陶贤凤;李淑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人类饮食、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越趋年轻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临床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缺乏有效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患者因此得不到早期治疗.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仪器和方法的完善,可以有效地发现周围血管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弥漫性病变过程,一般认为先由弹性大的主动脉发生,以后逐渐累及到小动脉.国内外学者对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脑梗死的关系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本文参考相关的文献报道,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阐述.

    作者:费宇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创伤性脊髓损伤血管反应和继发性病理生理变化

    大鼠脊髓的外部动脉主要由单一的脊髓腹动脉和成对的脊髓背动脉共3根纵行的动脉构成,并由根动脉补充供血;脊髓的内部动脉由中央动脉和微动脉组成;较大的前中央静脉和后中央静脉伴随供血动脉收集脊髓两侧的血液,但并不一定引流近的动脉供血区域.脊髓受到机械性创伤后,立刻引起表面血管的血管痉挛和实质内的出血,出血开始位于血管丰富且易受伤害的中央灰质.小胶质细胞、白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与神经元继发死亡和脱髓鞘有关.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的改变使脊髓暴露于炎症细胞的毒性作用,而谷氨酸和甘氨酸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浓度过高时也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作者:刘锐;田增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类风湿寰枢关节炎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通过复习文献,对类风湿寰枢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影像特征、病理学基础和临床治疗进行论述.类风湿关节炎晚期80%以上患者颈椎受累,寰枕和寰枢关节多见;枕颈部疼痛、脊髓压迫和上位颈椎脱位是常见临床表现,但神经症状、体征多因严重关节病损所掩盖.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薄层扫描并三维重建有重要诊断和指导手术价值,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和周围增生的纤维血管翳,能够解除延髓、颈髓的压迫,但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个体化寰枢椎内固定手术,防止关节脱位.

    作者:王亚明;田增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