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强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防治的重要性.方法 报道2例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成熟的诊治手段,属可治愈性疾病,早期干预效果好.患者从发生酮症到严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程连续,易于诊断,就诊于非专科时(尤其是无病史的1型糖尿病患者)易漏诊而致诊断延误.结论 临床医生特别是非糖尿病专科医生,应重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防治,避免因诊断延误导致严重后果.
作者:尹义存;施海燕;李玉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干部病房恶性肿瘤的住院情况了解,掌握中老年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年龄及肿瘤发病的部位构成,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依据.方法 收集1998年10月31日-2008年10月31日期间在我院干部病房住院患者,对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结肠癌、胃癌、肝癌及前列腺癌.结论 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各种恶性肿瘤,重点防治肺癌、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提高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作者:苑学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患者体内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剂量、采集持续时间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图像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深入了解获得高质量诊断图像的必要条件,指导图像采集工作.方法 采用GE公司Discovery ST 型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仪对9例患者进行容积成像协议(VIP)3D采集.使用VIP程序提取2、2.5、3 min原始数据序列进行图像重建,使用CT对PET图象进行衰减校正.两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生通过视觉判断法对图像质量进行分级.选择没有肝脏病变的PET图像,将感兴趣区(ROI)置于肝脏面积较大的横断面和冠状面图层的肝区,计算ROI内的放射性计数、标准摄取值(SUV). 使用SPSS 1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采集9例患者的VIP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到Ⅰ级图像11个,Ⅱ级图像13个,Ⅲ级图像3个.放射性计数中位值:Ⅰ级图像5 308个,Ⅱ级图像3 683个,Ⅲ级图像3 245个.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区计数与图像质量分级间呈负相关,r=-0.769,P=0.001 (2-tailed).结论 受检者体内足够的放射性计数以及适当的图像采集时间是获得高质量PET图像的前提和保证,且两者相辅相成.
作者:王新强;于彤;川玲;赵文锐;方庭正;王升;梁英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6年10月-2009年2月采用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32例患者(42条肢体)的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39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30%),技术成功率为92.9%(39/42),治疗后第1周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4+0.12增至0.82+0.20,术后6、12个月肢体通畅率分别为为85.7%(36/42)和71.4%(30/42),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和存活率分别为92.9%(39/42)和93.8%(30/32).结论 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救肢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
作者:王中华;田磊;陈学东;王仕华;王育红;姜福亭;黄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血管腔内治疗Ⅰ型幼儿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经验,并回顾相关文献.方法 对1例BCS患儿行下腔静脉(IVC)造影,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应用介入方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即用超滑导丝硬头穿过下腔静脉阻塞狭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结果 ①球囊扩张操作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造影见残余狭窄≤30%,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②近年有关幼儿BCS的报道极少,静脉血管造影为诊断此病的金标准.结论 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为治疗Ⅰ型幼儿BCS的首选方法.
作者:田磊;王中华;陈学东;王仕华;王育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超声心动诊断的8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心电图异常(ST-T改变、异常Q波、心室肥厚等)发生率为93.2%.Ⅳ型ST-T改变多见于前侧壁导联(V1~V3)、高侧壁导联(Ⅰ~avL),具有特殊性.其他3型患者ST-T改变、异常Q波的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但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外,其他各型心电图改变没有特异性.
作者:宋艳;邹文;李晓旭;王丽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进行性圆锥角膜的早期临床表现.方法 10只眼的进行性圆锥角膜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治疗,主要观察术中和术后第1、3、5天术眼反应,以及术后1、3个月视力、角膜情况、眼压、角膜地形图等情况.结果 去除角膜上皮后,维生素B2可渗入角膜基质层,紫外线照射下呈黄绿色荧光,治疗后数小时消退.第3天时角膜上皮愈合,角膜轻度水肿.术后1个月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轻度角膜基质层混浊,可持续至治疗后3个月.3只眼的角膜地形图平均屈光度数较治疗前增加约0.5 D.1只角膜水肿比较重的眼,角膜厚度较治疗前略有增加.结论 角膜水肿和角膜轻度混浊现象存在于大多数治疗眼的早期观察中,提示该治疗早期,除了去除角膜上皮继发的组织反应外,可能还有光化学治疗本身对角膜的作用.
作者:樊郑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社区就诊人群的疾病特点,指导社区医疗工作.方法 收集2008年8-11月社区门诊就诊患者进行分析.精神评定用Zo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 社区就诊的患者年龄偏大,有66%的患者年龄在50~79岁,患2种以上慢性病者占11.2%以上,骨关节炎患者占9.2%以上,焦虑抑郁患者占28.7%.结论 社区就诊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多见,焦虑抑郁状态也不少.社区医疗应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心患者身心健康、进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作者:陈宇萍;马云涛;孟宪全;熊鸣;曲佳;张达矜;解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保障临床科室安全使用植入性医疗器械.方法 通过对目前临床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管理策略.结果 器械管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关键问题,规范临床使用管理.结论 临床科室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安全顺畅,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器械.
作者:于雪;田增民;尹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介绍立体定向治疗囊实性颅咽管瘤的手术流程,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对2008年4月-2009年4月我科收治的62例颅咽管瘤患者行立体定向32P内放射治疗后联合伽玛刀治疗,观察其视力、内分泌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经治疗后62例患者各项检查指标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出现术后并发症9例(术后出血2例、术后发热6例、尿崩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60例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有精神障碍3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精神障碍明显改善.术后肿瘤复发2例.结论 立体定向32P内放疗联合伽玛刀治疗囊实性颅咽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孙艳杰;郑春玲;卢旺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无糖型咽炎颗粒制备工艺的可行性.方法 对无糖型咽炎颗粒与咽炎颗粒制备工艺进行对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种颗粒中蒙花苷的含量.结果 应用辅料糊精制备的无糖型咽炎颗粒完全符合药典要求,无糖型咽炎颗粒的蒙花苷含量为1.13 mg/g,咽炎颗粒中蒙花苷含量为0.25 mg/g.结论 无糖型咽炎颗粒可完全替代咽炎颗粒,为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异常的人群提供方便.
作者:凌云;张沂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中提高细胞阳性率的重要作用.方法 用分组对照方法把采集的27例胸、腹水标本分成A、B、C组,A、B组使用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C组作为阴性对照组不使用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分别做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癌胚抗原、白细胞共同抗原3种免疫细胞化学标记.结果 加入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A、B组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加入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C组.结论 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在免疫细胞化学中可以增加涂片中阳性细胞表达,减少非特异性着色、降低背景.
作者:康筱玲;李伟;冉志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hypoparathyroidism,HP)是由于甲状旁腺素(PTH)分泌过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低血钙为主要表现.临床以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低钙血症、高磷血症、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与血清PTH 减少或不能测得为主要表现.现报道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
作者:花焱;李小娟;赵书臣;郑奎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运用,使介入治疗成为动脉瘤除夹闭手术之外的一项可靠治疗手段.但对于宽颈动脉瘤仍然无能为力,而血管内支架的运用使这种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1].
作者:卢旺盛;田增民;刘晓晗;钱玲玲;孙艳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无框架立体定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小脑损伤共济失调患者的护理,以提高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 对接受无框架立体定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30例小脑损伤共济失调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总结.结果 患者经手术治疗和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缩短了住院的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结论 做好术前、术后护理,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杨封慧;沈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ICU)晨交班护理查房模式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 晨交班由床头交接改为护理查房交班,资料收集时间2007年1月-2009年1月.结果 晨交班护理查房模式提高了ICU护士工作质量和整体素质,使一天的护理工作有序进行.结论 ICU晨交班护理查房促进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九知道),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护理安全.
作者:孙玉蓉;张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动态血糖监测在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CAC)患者运用过程中注意事项,评价其对临床护理的指导意义. 方法 88例受试者分为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组(CAC组)48例、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硬化组(NCAC组)40例2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2组72 h血糖变化及波动特点,并统计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动态血糖监测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血糖波动明显大于单纯糖尿病患者,且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高.结论 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失去了生理性血糖波动的规律.加强宣教,提高认识,合理运用动态血糖监测,在临床护理中可以全面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宇红;黄叶莉;何继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32例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观察与护理,分析产生的原因,总结治疗、护理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方法.方法 对32例老年患者术后有精神障碍表现者,根据表现程度,通过几种方法的治疗,从中总结护理体会. 结果发生精神障碍的32例老年患者,经治疗全部恢复.结论 老年人术后精神障碍经治疗可恢复,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可保证安全.
作者:赵美娜;宋阳;黄瑾;胡明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术后护理方法.方法 通过术前、术后心理护理,术后病情观察、饮食指导,回顾性总结57例鼻内窥镜下儿童鼾症术后护理方法.结果 57例患儿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鼾声减小或消失;经科学规范的护理,无一例发生窒息、出血等并发症,均康复出院.结论 科学规范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窒息、出血等并发症,是整个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
作者:苏岩;陈实;谢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腹膜炎的措施. 方法对1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行腹膜透析发生腹膜炎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无菌观念淡薄、操作不规范、导管护理不佳及居室环境污染等是造成腹膜炎的主要原因.结论 护理人员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或及其家属进行再培训、纠正不规范的操作方法、加强饮食指导及导管出口处护理等,可以降低腹膜炎的发生率,提高腹膜透析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玉玲;李春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动脉钙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是受多种相关基因及骨调节蛋白主动调控的过程.其中,胎球蛋白-A能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的细胞内信号传导,抑制羟磷灰石及钙磷的沉积,抑制参与动脉钙化的炎症因子的激活,抑制胰岛素受体自动磷酸化等多途径调节血管钙化.
作者:彭朝胜;曹悦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易损斑块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可以用多种影像学技术检查,临床常用的有创检查有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常用的无创检查有多层CT和MRI.有创检查检出易损斑块的能力更强,更为精确;无创检查更为经济简便安全,能提供关于心脏更为全面的信息.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法.本文就这几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斑块检出的能力和优缺点进行比较.
作者:王志国;盖鲁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脊髓损伤(SCI)造成患者瘫痪、神经功能缺失、致残,对个人、家庭、社会都造成极大困扰.当今尚无SCI的有效治疗方法,这一直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近年来,发现适量X线照射能促进SCI后神经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将可能成为SCI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现就其医学基础、作用机制、具体实施方案及疗效的实验研究进展,结合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李方明;聂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9年12月27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北京医院合作完成我国首例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动物实验.
作者:田增民;徐武夷;卢旺盛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