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本芴醇的抗疟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了本芴醇和氯喹对鼠伯氏疟原虫K173株DNA含量及溶酶体pH值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疟原虫DNA含量在各时间点没有显著变化。本芴醇单次给药后,随时间推移疟原虫DNA含量逐渐减少,药后2 h两给药组疟原虫红内期 DNA含量开始降低,到16 h降到低,但药后24 h DNA含量又有所回升。本芴醇单次给药后1 h起疟原虫溶酶体pH值开始升高,药后3 h升至高,药后4 h原虫溶酶体pH值恢复至药前水平。对照药氯喹对疟原虫DNA含量和溶酶体pH值也有相同影响。结论:本芴醇的抗疟作用与其抑制DNA合成相关,但与其升高溶酶体pH值的关系不明确。
作者:苏瑞斌;时云林;李国福;赵京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尿素/CHAPS和尿素/硫脲/CHAPS/SB3-10两种不同溶液体系提取大鼠脊髓蛋白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图谱的差异。方法:大鼠脊髓经三氯醋酸/丙酮沉淀蛋白后,分别用尿素/CHAPS和尿素/硫脲/CHAPS/SB3-10两种不同的溶液体系提取蛋白。以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为第一向,SDS-PAGE水平电泳为第二向进行蛋白质2-DE。图像分析软件ImageMaster 2D Elite 3.01分析蛋白质2-DE图谱。结果:两种蛋白提取溶液分别获得1 059和1 023个蛋白(亚基)斑点,其中790个蛋白在两张图谱中重叠,其余269和233个蛋白点为两种体系各自所特有。两种提取方法共获得1 292个蛋白斑点。结论:综合使用不同蛋白提取方法有助于提高组织蛋白2-DE图谱的完整性。
作者:丁勤学;贾宇峰;赵从建;阙海萍;刘少君;郭尧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石杉科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 (Thunb.)Trev.中的生物碱成分。方法: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蛇足石杉中分离得一个生物碱成分(碱A)。结论:碱A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蛇足石杉碱乙(huperzinine B)。
作者:袁珊琴;赵毅民;冯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放射复合伤口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变化及对伤口愈合和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利用放射复合伤口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等方法,动态观察伤口愈合过程中MMP1,TIMP1 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25 Gy(γ射线)局部照射对伤口愈合有明显的损害作用,照射组伤口较对照组伤口延迟6 d 愈合。在伤口愈合的炎症期和肉芽组织生长期,照射组新生表皮细胞中MMP1表达与对照组相近,在后期随着照射组伤口愈合的延迟其表达相对较高。在伤后3~14 d,TIMP1在对照组新生表皮细胞中呈弱阳性,表皮覆盖后呈阴性,而在照射组表皮覆盖前呈阴性或弱阳性。MMP1,TIMP1在照射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中表达明显降低,在愈合后期因辐射所致伤口愈合的延迟同样表现为表达时相拖后。结论:MMP1,TIMP1在放射复合伤口肉芽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直接影响细胞迁移、血管形成和基质改建等病理过程,是辐射影响伤口愈合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谷庆阳;王德文;高亚兵;夏国伟;秦全红;彭瑞云;崔玉芳;杨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异环磷酰胺(Ifo)对混悬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两步灌流法消化成年大鼠肝细胞,并进行混悬培养。Ifo以5,10,20 mmol/L染毒,观察染毒后3 h肝细胞的存活率、胞内酶泄漏情况以及肝细胞巯基状态、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并对肝细胞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大,肝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胞内酶泄漏加重,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增高,同时肝细胞总巯基(TSH)、非蛋白巯基(NPSH)、蛋白巯基(PSH)也逐渐下降,其中PSH下降在TSH耗竭中起主要作用。肝细胞MDA含量未发现有显著增高。形态学检查发现Ifo使肝细胞表面出现“大疱”,胞内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部分脱颗粒,内腔模糊,滑面内质网扩张,呈囊泡状改变。结论:Ifo对混悬培养大鼠肝细胞有损伤作用,巯基物质的降低在Ifo肝细胞毒性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施畅;廖明阳;郭巧珍;盛和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选择合适的载体系统用于CS3菌毛的高水平表达和装配。方法:将CS3操纵子基因分别克隆入pUC19,pTrc99A等载体中,采用全细胞ELISA方法检测CS3菌毛的表达水平,并用SDS-PAGE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证实菌毛的表达和组装。结果:CS3菌毛在质粒pUC19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pTrc99A和pBR322中的表达水平,基因的插入方向对表达影响甚微;SDS-PAGE可看到表达条带,电镜下可观察到菌毛形成。结论:CS3自身的启动子在表达中起决定作用,质粒拷贝数是影响表达水平的关键因素。
作者:高荣凯;张兆山;李淑琴;黄翠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构建抑瘤素M (oncostatin M,OSM)的酵母表达体系。方法:将人OSM cDNA连入pPIC9K酵母表达载体,转染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用MD和MM营养缺陷型培养基筛选具有正确表型的重组转化子,用RNA印迹法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酵母转化菌株中OSM mRNA转录和OSM相对分子质量。MTT法鉴定OSM蛋白对人黑素瘤细胞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构建的毕赤酵母体系可实现人OSM分泌表达,表达量占外分泌蛋白的70%以上。表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30 000,对黑素瘤细胞生长可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结论:OSM的酵母分泌表达体系表达量可观,表达蛋白集中于培养液上清,便于纯化,是日后进行OSM大规模制备的可行途径。
作者:路萍;吕星;邢瑞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Liuwei Dihuang decoction,LW)对快速老化小鼠(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 SAM)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睾丸间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观察了SAM增龄过程中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分泌功能的变化及长期口服LW对快速老化亚系小鼠(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prone8,SAMP8)睾酮分泌能力的影响。结果:SAMP8随增龄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能力明显早衰,至11月龄时其睾酮分泌功能较同月龄抗快速老化亚系小鼠 (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resistance1,SAMR1)明显降低,而SAMR1随增龄睾丸间质细胞的睾酮分泌能力变化不明显。5月龄SAMP8连续喂含LW(2.5及5.0 g/kg)的药物饲料5个月,可明显提高其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能力。结论:SAMP8随增龄睾丸间质细胞的分泌功能明显降低,LW对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延缓SAMP8睾丸间质细胞功能的衰退
作者:程军平;张永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含登革2型病毒43株(D2-43)NS1基因的重组质粒DNA在幼地鼠肾细胞BHK-21的表达。方法:将含信号肽的NS1基因片段插入到pcDNA3.1的KpnⅠ位点和EcoRⅠ位点之间,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cDNA-NS1。用电穿孔法将其导入BHK-21细胞,G418选择培养。挑取单细胞克隆,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鉴定NS1基因的稳定表达。结果:在随机挑取的5个单细胞克隆中,有4个克隆的RT-PCR鉴定为阳性,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NS1基因获得表达。结论:构建的pcDNA-NS1质粒在BHK-21细胞中有稳定表达,因此含NS1基因的该重组质粒DNA可用作核酸免疫。
作者:胡志君;杨敬;赵卫;杨佩英;秦鄂德;范宝昌;耿丽卿;于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巨细胞病毒疾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如发现和处理不及时则病死率高。我院对7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于移植后进行巨细胞病毒血症监测, 以指导CMV感染防治。方法:采用CMVpp65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监测。结果:移植后CMV抗原血症见于94.3%(66/70)患者。61.4%(43/70)发展为CMV疾病。其中35例为CMV相关性间质性肺炎(CMV-IP)。随访2~24个月,25例(25/70,35.7%)病故,其中CMV疾病相关性死亡率为19例(19/25,76%)。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之间密切相关。CMV疾病伴Ⅲ~Ⅳ度急性GVHD或慢性GVHD者占CMV疾病例数的54.3%(19/43)。症状前治疗组与CMV疾病组比较显示,CMV疾病组的CMV疾病发生率,继发细菌、真菌感染,严重GVHD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症状前治疗组(P<0.001);随访2~24个月,CMV疾病组的总体生存率仅为31.3%(10/32),而症状前治疗组为93.8%(30/32)。结论:HSCT后CMV感染和CMV疾病常见,于CMV疾病之前的症状前期及时进行抗CMV治疗多可挽救患者生命,争取较好的临床转归。
作者:董陆佳;秦茂权;俞志勇;胡良平;胡亮钉;卢淑娟;范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HCV NS3丝氨酸蛋白酶与P53蛋白之间的关系,为研究NS3丝氨酸蛋白酶在HCV所致肝癌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构建HCV NS3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及其N端缺失突变体的重组质粒,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定性及定量检测P53与NS3及共突变体的相互作用。结果:HCV NS3丝氨酸蛋白酶、N端缺失15个氨基酸及缺失30个氨基酸的NS3丝氨酸蛋白酶与P53均有相互作用,且相互作用的强度无显著差异。结论:HCV NS3丝氨酸蛋白酶与P53之间确实存在相互作用,但NS3参与相互作用的区段不在NS3的N端,而在其C端。
作者:欧武;秦鄂德;杨翠红;杨佩英;于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微波辐照对小鼠肾皮质和睾丸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频率2 450 MHz、功率密度10 mW/cm2的微波照射小鼠,用TBA比色法和NBT羟胺法,检测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微波辐照后1,6,12,24 d,小鼠的肾皮质和睾丸中MDA含量均升高,24 d达到高量(P<0.01);SOD活性均降低,24 d降到低点(P<0.01)。结论:该辐照条件下,微波辐照可致肾皮质和睾丸中自由基产量过多,SOD活性降低。
作者:袁建林;任东青;王禾;陈宝琦;秦荣良;武国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第三脑室后部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分析1990年1月至2000年6月间27例第三脑室后部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及操作要点,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7例肿瘤中,全切11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5例,取病理加分流4例。随访17例中,患者生存5年以上13例。结论:第三脑室后部及松果体区肿瘤大部分可通过手术切除,取得较好的效果。手术可取得充裕的组织标本明确肿瘤性质,为下一步放、化疗打下基础。治疗核心是安全有效地切除肿瘤。
作者:关良;张保民;孙伟建;杨伟中;刘保国;王芙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构建人胃癌抑制消减cDNA文库,为进一步大批量筛选、克隆胃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奠定基础。方法:从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分离poly(A)+RNA,经反转录后,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方法,通过两轮杂交和两次抑制PCR构建了两种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结果与结论:挑取800个克隆进行PCR扩增检测是否有插入片段,结果显示其中750个克隆有插入片段,片段大小范围为250~700 bp。为进一步大批量筛选、克隆胃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岚军;毛秉智;王升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壳聚糖是甲壳质的脱乙酰基产物,是一种多糖物质,其化学名为β(1-4)-2-氨基-2-脱氧-D-葡聚糖。据文献报道,壳聚糖对伤口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并可能有止血作用[2]。本研究旨在动物皮肤烧伤创面愈合模型上,对我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研制的壳聚糖无纺布敷料对烧伤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探讨,并与临床常用敷料作对照,为临床提供新型、实用、经济、效佳的敷料提供实验依据。1 材料和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48只(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包扎组(30只)和暴露组(18只)。以2%戊巴比妥钠(30 mg/kg 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后,经背部脱毛(8%硫化钠),以70%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以TWD恒温可调电烫仪(成都飞机制造公司生产)在温度80℃、8 s作用时间下,沿脊柱上下烫两个圆形深二度创面,创面之间间隔2 cm。烫头直径为2.5 cm,压力为1 kg。烫完后以70%酒精消毒,暴露组直接放入单笼饲养,包扎组将近头部的创面敷以无菌壳聚糖无纺布2层,近尾部创面敷以无菌凡士林油纱布2层,然后外包以无菌纱布6层,单笼饲养。 分别于伤后3,6,9,14,21和28 d各活杀5只(包扎组)及3只(暴露组)动物取材,部分标本(创面肉芽组织)经冷冻后留测羟脯氨酸含量[3],其余以福尔马林固定,经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于上述各时间点将动物创面大小描印于透明薄膜上,以Leica QTM970型图像分析仪测算其面积。2 结果2.1 宏观观察 观察期间所有动物全部存活。创面平均面积变化:暴露组伤口愈合较快,而包扎组伤口愈合较慢。伤后9 d和21 d壳聚糖包扎组创面平均面积小于油纱布包扎组面积。2.2 光镜观察结果 伤后3d:烫伤部位表皮、真皮呈半均质状,毛囊结构完全破坏,胶原纤维变性,真皮深层与肌层间有充血、出血现象。各组均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出现于伤口底部组织中,表皮细胞亦开始增殖、移行。3组之间比较差别不明显。 伤后6 d:各组创面底部组织中肉芽组织灶开始形成,并可见伤口周围表皮细胞增殖、移行。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 伤后9 d:各组创面均形成肉芽组织层。其中以暴露组肉芽组织层厚,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数量亦多(+++)(图1A);壳聚糖包扎组肉芽组织层略薄(++)(图1B);而油纱布组仅出现较大的肉芽组织灶,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数量少(+)(图1C)。 伤后14 d:各组创面肉芽组织层继续增厚。仍以暴露组为厚,新生肉芽组织及新生表皮细胞分化亦为成熟;壳聚糖组肉芽组织层较薄,其中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增殖较旺盛;油纱布包扎组肉芽组织含量明显少于壳聚糖包扎组。 伤后21 d:暴露组创面已愈合,表皮细胞层较薄,成纤维细胞变得细小,胶原纤维束较多;壳聚糖包扎组肉芽组织层已基本填补组织缺损,但表皮细胞层尚未完全覆盖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束已较明显;油纱布包扎组伤口内肉芽组织层急剧增厚,已大部填充组织缺损,但其中胶原纤维含量较少。2.3 伤口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在伤后9,14,21和28 d,羟脯氨酸平均含量均以暴露组为高,壳聚糖组次之,而以油纱布对照组含量低。
作者:谷庆阳;高亚兵;杨红;崔雪梅;刘春杰;黄是是;高怀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因初在大鼠胶质细胞系B49细胞中发现而得名。GDNF显著的生物学功能是能促进多种神经元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外周自主性神经元亚群和感觉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等。GDNF的组织分布比较广泛,在发育个体的脑组织包括海马、脑皮层和中脑及外周组织的皮肤、肾脏、胃、精囊、骨骼肌、卵巢、肺、肾上腺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在心脏、脾、胸腺、甲状腺、垂体和唾液腺检测到极低水平的GDNF mRNA。成年动物中,GDNF在小肠中的表达水平上升,而在其他组织中则逐渐下降,说明GDNF除对神经系统有作用外,对其他器官组织也有一定的作用。 目前所发现的许多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除对神经元细胞具有广泛的神经营养作用外,它们还具有比较广泛的生物学作用。目前对GDNF功能的研究仍集中在对神经元细胞作用方面。为了进一步探讨GDNF其他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本实验用RT-PCR方法初步探讨了GDNF在外周血白细胞、人脐血白细胞及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G-1a中的表达。 实验中分别选用人外周血及人脐带血,从中分离白细胞,同时选用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G-1a,分别提取3种来源细胞的总RNA,对提取的细胞总RNA用DNA酶消化,以确保样品中无基因组DNA污染。根据文献报道的GDNF cDNA序列设计如下引物:(1) 5′-AAATGTCACCAGATAAACAA-3′; (2) 5′-CGGGATCCTTAGATACATCCACACCT-3′。 以从3种细胞中提取的总RNA为模板,进行RT-PCR反应,同时,依据已知GDNFR-α的cDNA序列设计如下引物: A:5′-TCTAAAGGAAAACTACGC-3′;B:5′-CGGGATCCTGTGGTTATGTGGCTGGA-3′。检测KG-1a细胞对GDNF受体GDNFR-α的表达,并以MTT法初步探讨了外源性rhGDNF对KG-1a细胞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外周血白细胞及人髓系白血病细胞KG-1a中检测到GDNF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而人脐血白细胞则未见到GDNF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由于本实验没有对外周血白细胞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具体何种细胞表达GDNF还不清楚。另外有文献报道,人髓系白血病细胞KG-1a表达GDNF受体成员的两个组分GDNFR-α和Ret,本实验又发现此细胞在mRNA水平上有GDNF的表达,因此推测GDNF对此细胞有一定的生物学作用,但是以本实验所采用的MTT法,没有观察到rhGDNF对KG-1a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或抑制生长的作用。究竟GDNF在 KG-1a细胞和人外周血白细胞中表达的意义何在,还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金惠;王嘉玺;彭善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可提取性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是一组可以溶解于盐水的细胞核抗原的总称。检测ENA抗体有助于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也可以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目前ENA抗体检测主要是采用免疫印迹法,该方法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好,但影响因素较多,实验条件掌握不好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我们采用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EN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我院的256例疑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了检测,并对方法中的某些步骤进行了改进。在试剂盒方法中,洗涤液加0.5 ml于反应槽,待检血清加1 μl。我们认为洗涤液加1.0 ml、待检血清加20 μl更为合适。因为这样既不影响血清的作用浓度,又降低了37℃环境下液体蒸发对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为缓冲液浓度增高容易加深背景显色和非特异显色区带增多。在我们对30例患者的检测中,改进方法较原方法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清晰的本底。另外,当试剂盒接近于失效期时,实验的反应时间和显色时间应适当延长,显色温度可由原来的室温改为37℃。如此,可以明显地提高实验的敏感性,避免假阴性结果的出现。我们对一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同时利用两种方法检测,条膜采用的是上一次(7 d前)打开剩下的条膜。结果常规的试剂盒方法检测到抗U1RNP抗体(Mr 28×103/70×103),而优化改进方法(抗原-抗体反应时间由原来30 min延长60 min,显色温度由室温变为37℃)除检测到抗U1RNP抗体外,还检测到了另一抗rRNP抗体(Mr 38×103)。
作者:孙成文;王汉斌;徐水英;孙爱丽;史寅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颅内蛛网膜囊肿常见于幕上,后颅凹少见,临床症状常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和外周神经结构受压引起,缺乏特异性,如何治疗意见尚不统一。本文报告1993年7月至2000年5月我科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治经验。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5例,女4例,年龄3~61岁,平均21.3岁。病程14个月至11年。均无外伤、炎症及头颅手术史。临床症状:头痛5例,恶心、呕吐3例,视乳头水肿4例,走路不稳4例,强迫头位2例,3例有症状间歇缓解,2例有Ⅴ,Ⅵ,Ⅶ颅神经受损表现。1.2 影像学检查 3例行CT,2例行MRI,4例行CT和MRI检查。病变部位:小脑半球后部4例,小脑半球上部2例,桥小脑角3例。CT表现为与脑脊液密度相似边界清楚的脑外病变,无钙化,注射增强剂后无增强效应,第四脑室可受压移位,伴或不伴脑积水。2例CT示局部枕骨变薄。MRI的信号与脑脊液相似,T2像未发现囊肿周边水肿,可见小脑蚓部、小脑幕切迹抬高及后颅凹扩大,注射Gd-DTPA无增强效应。1.3 治疗及结果 6例采用囊壁切除并与第四脑室或周围脑池交通,3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切除的囊壁组织学检查类似蛛网膜。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个月至1年后行CT或MRI检查,所有病例囊肿均有缩小,小脑半球不同程度膨胀,脑积水患者的脑室亦有缩小。随访1~7年,无1例再出现临床症状。2 讨论 蛛网膜囊肿主要位于中颅凹,其次为后颅凹,好发于儿童。囊肿内主要填充脑脊液,其生长机制可能为:囊肿破裂处形成活瓣或脑脊液渗透到囊腔等。如囊肿伴发神经系统发育畸形,或有损伤、炎症,可见神经运动发育迟缓。后颅凹蛛网膜囊肿常伴发脑积水,除了机械梗阻原因外,有时与脑脊液吸收或脑池发育障碍有关。 本病应注意与后颅凹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从而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蛛网膜囊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诊断主要靠CT和MRI。大多数病例可仅凭影像学典型表现即病变密度或信号与脑脊液相似,无钙化、无增强、无瘤结节等与其他囊性病变(如小脑囊性星形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脓肿、上皮样囊肿等)鉴别。较难鉴别的是Dandy-Walker综合征,根据我们的经验及文献报道,鉴别的关键是蛛网膜囊肿CT或MRI可见到第四脑室及(或)小脑蚓部,切迹的位置正常,而后者囊肿与第四脑室直接相通,小脑蚓部缺如,小脑幕抬高。
作者:张镇;关迪;李志;罗泽旭;刘保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整合素是粘附分子的一个家族,是由α和β亚基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而形成的一类异二聚体,目前已发现20多种[1]。α4β7就是其中一种,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与配体粘膜地址素细胞粘附分子-1(mucosal addressin cell adhesion molecule-1,MAdCAM-1)的相互作用而介导淋巴细胞在粘膜部位的归巢和定居,并参与该部位的免疫应答。抗β7的单抗(mAb)可有效阻断α4β7介导的多种功能,已成功用于多种研究。我们将编码β7亚基主要抗原表位的1.8 kb cDNA片段[2],亚克隆入原核融合表达载体pGEX-3X,以期获取β7的原核表达产物、制备抗体及进行相应功能研究。由于载体与外源片段之间无合适的酶切位点,因此首先利用BamH Ⅰ/EcoR Ⅰ位点,连接表达载体pGEX-3X和克隆载体pGEM-7Z,从而得以在pGEX-3X中引入SphⅠ位点,再利用BamH Ⅰ/SphⅠ位点,完成目的片段的亚克隆。该过程通过载体之间的连接,引入合适的酶切位点,巧妙地变不配对粘末端的连接为配对粘末端的连接,高效快速地完成了目的片段的亚克隆,不失为一种解决不配对粘末端连接的新策略,可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和质粒 大肠杆菌JM109、原核融合表达载体pGEX-3X、克隆载体pGEM-7Z,由本室保存。质粒pBS-β7(带有β7的全长cDNA),由David J. Erle博士惠赠[3]。1.2 限制性内切酶及连接酶 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BamH Ⅰ,SphⅠ购自华美公司,T4 DNA连接酶购自大连六和通公司。1.3 p3X-1.8β7重组质粒的构建 首先,分别对表达载体pGEX-3X和克隆载体pGEM-7Z进行BamHⅠ/EcoR Ⅰ双酶切,再将二者连接,构建成重组质粒p3X-7Z。然后用BamHⅠ/SphⅠ处理带有β7全长cDNA的pBS-β7载体,回收1.8 kb目的片段,与做同样处理的p3X-7Z载体连接,即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3X-1.8β7(图1)。 2 结果2.1 按图1所示构建重组质粒p3X-7Z,BamHⅠ/SphⅠ酶切鉴定,分别在3.0 kb和5.0 kb出现特异条带(图2),与设计相符,证明p3X-7Z重组质粒构建成功。2.2 按图1所示构建重组质粒p3X-1.8β7,BamH Ⅰ/SphⅠ酶切鉴定,分别在1.8 kb和5.0 kb出现特异条带(图3),与设计相符,证明p3X-1.8β7重组表达质粒构建成功。
作者:刘永全;高杰英;孔祥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重要领域。蛋白质组研究的基本技术包括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技术、蛋白质鉴定技术、计算机图像数据处理与蛋白质组数据库构建等。氨基酸组成分析[1,2]作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鉴定方法之一,对质谱鉴定、N端氨基酸序列鉴定等具有补充及验证作用。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生物大分子,测定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可获得蛋白质的基本信息。本研究以马心肌红蛋白和细胞色素C为样品,优化实验条件,以此建立一种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鉴定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后的蛋白质点方法。该方法还可用于分析天然蛋白质、基因重组蛋白质。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试剂丙烯酰胺、过硫酸胺、甘氨酸、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三氟醋酸(TFA)、无水醋酸钠均为国产分析纯;甲叉双丙烯酰胺为进口分装;乙腈、甲醇为色谱纯;邻苯二甲醛(OPA)溶液、氯甲酸芴甲酯(FMOC)溶液、标准氨基酸溶液、硼酸盐缓冲液(pH 10.2)购自Hewlett Packard公司;邻苯二甲醛、马心肌红蛋白、细胞色素C为Sigma公司产品。1.1.2 仪器 Hewlett Packard 1100 HPLC自动氨基酸分析仪;转印仪为Bio-Rad 半干转印仪。1.2 SDS-PAGE电泳 采用15%分离胶,5%浓缩胶;马心肌红蛋白、细胞色素C上样量均为10 μg;聚集电压85 V,1 h;分离电压105 V,3 h;考马斯亮蓝染色。1.3 电转印 转印缓冲液:0.025 mol/L Tris,0.192 mol/L甘氨酸,20%甲醇;电转印条件:恒电压24 V,1 h。当凝胶上的蛋白质点转印到PVDF膜时,将PVDF膜用水多次漂洗,晾干,待用。1.4 酸水解 切割PVDF膜上的蛋白质点,放入小玻璃管中,加6 mol/L盐酸400 μl,封口,110℃水解24 h。1.5 氨基酸的提取 将水解后小玻璃管中的样品转移至1 ml样品管中,用氮气吹尽盐酸,并减压抽干。加170 μl提取溶液(水、乙腈和0.1%TFA的比例为50∶100∶20),充分振摇,超声10 min,除去PVDF膜,冷冻干燥。加40 μl硼酸盐缓冲液,混匀,离心,取上清液,浓缩。1.6 氨基酸的测定 采用OPA/FMOC柱前衍生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C18 ODS-Hypersil,5 μm,125 mm×4 mm;柱温40℃;检测波长338 nm,226 nm;流速1 ml/min,进样量1 μl。流动相A:0.02 mol/L醋酸钠,0.018%三乙胺,0.3%四氢呋喃,用10%醋酸调pH至7.2。流动相B:0.1 mol/L醋酸钠(pH 7.2)∶乙腈∶甲醇(20∶40∶40)。洗脱梯度:0.0 min,0%B;17 min,60%B;18.0 min,100%B;24.0 min,100%B;25.0 min,0%B。1.7 数据库检索 采用Internet上ExPASy蛋白质数据库检索,软件为AACompIdent,选择匹配模型free constellation,按以下各氨基酸之间的摩尔比值输入计算机,Asx,Glx,Ser,Thr,Ala,Pro,Arg,Val,Ilu,Leu,His,Gly,Tyr,Phe。蛋白质酸水解后Cys和Trp几乎被完全破坏,Met,Lys大部分被破坏,因此不输入计算机。Asn和Gln水解后分别为Asp和Glu。
作者:成海平;董方霆;王京兰;王鸿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制备G418抗性的小鼠胚胎干细胞滋养层。方法:利用一个neo基因成功整合到基因组的小鼠品系Smad3ex8+/-,从其妊娠14 d的雌鼠中获取胚胎,先制备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PCR鉴定基因型后,挑选一株neo基因杂合型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用丝裂霉素C处理即获得G418抗性的小鼠胚胎干细胞滋养层。结果:利用此方法制备的滋养层能有效地支持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生长,在含G418的筛选培养基中能存活1~2周。
作者:周江;杨晓;孙彦旬;吕雅歆;黄翠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具包膜的单股正链RNA虫媒病毒。其包膜蛋白E与细胞受体的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随后在感染细胞浆内复制。随着对非结构蛋白的深入研究,发现NS1、NS2A、NS3、NS4A及NS5蛋白均参与了病毒复制复合体的形成。在成熟病毒颗粒的终形成过程中,需要NS2B/NS3蛋白酶对C蛋白前体的切割及宿主细胞的糖基转移酶对prM、E蛋白糖侧链的正确加工。本文综述了登革病毒受体、病毒的复制及装配过程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胡志君;杨佩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织锦芋螺是国内数量较多,毒性较高的几种芋螺之一,其毒素可分别作用于钠通道(δ-芋螺毒素)、钙通道(ω-、ε-芋螺毒素)等,因其化学结构、生物活性非常新颖,近年来已引起各国学者关注。本文对其种类、生化特征、分离及基因克隆、生物活性、神经药理作用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作者:李晓玲;戴秋云;黄培堂 刊期: 2001年第01期